《蜀道風流》第五集 揭秘「不可居無竹」背後的生態之美

2020-12-20 湘湘愛旅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千年前,從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下此名句,借竹歌頌風雅高節。千年之後,四川人依然傳承著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蜀地代代相傳的循環再生、道法自然的觀念沿蜀道而出,影響著每個熱愛自然的中國人。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不只是在保護環境,更是在保護人類的未來。

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播出第五集《不可居無竹》,將目光聚焦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自然 二郎山隧道重新選址設計

當工業革命讓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後,人們該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的問題不僅考驗著新蜀道的建設者,也考驗著新蜀道承載的文明。通過紀錄片的講述,觀眾能夠了解到蜀道居民數千年來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片中特別講到了二郎山隧道修建背後的故事。二郎山隧道原本的施工方案,對地表生態、植被造成的破壞是災難性、不可恢復的,而大熊貓保護區卻基本覆蓋了整個二郎山脈。為減少破壞,隧道的建設者對隧道進行重新選址、設計。新方案中,隧道下沉180米,相當於在60層樓高的地底開鑿一條長13公裡的隧道。這樣的改變雖然大大地增加了施工難度,卻保證了隧道修建過程中的轟鳴等噪音傳到地表時,已不足以將熊貓從酣眠中喚醒。

解密林盤 內外溫度可相差5℃

鏡頭轉到川西,這裡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地之一 。在廣袤的川西平原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四川特有的民居——林盤。這種農家院落和周邊林木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自然村落,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四川農耕文明的獨特產物。它可以用循環的方式減少汙染,將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

在整個四川,有超過20萬座林盤,其中包括著名的杜甫草堂。夏天,一個川西林盤的內外溫度可相差5℃,它可利用小氣候來調整整個系統的空氣。在攝製組鏡頭下,蜀道的自然美景撲面而來,每一幀都如壁紙一般美麗。

不僅如此,四川岷山中段,是野生大熊貓的中心棲息地和走廊,由村民自發組成的巡護隊每隔10天便進一趟山。他們在深山裡穿行,查看和記錄著這裡林地、水源、野生動物的情況。2015年對全國野生大熊貓的調查中發現,中國現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中,這裡就曾觀測到7隻。人們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自然和諧相處。

紀錄片《蜀道風流》正在熱播中,於每晚9點20分在四川衛視播出,每晚8點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鳳凰衛視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同步播出,優酷獨家呈現,四川IPTV 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來源:四川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花木君整理我國古人稱竹有「剛、義、柔、忠」四德,凝聚了中華民族堅貞、謙虛、曠遠、高達的文化心理,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幾千,竹很自然地被文人雅士當作遣懷寄興的媒介,愛竹、賞竹、慕竹、詠竹、頌竹、畫竹、刻竹的名人佳話絕。古代以竹伴居成風,用於名人的字、號更是不計其數。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如今,片片竹林雖罕見,但與竹有關的綠植,卻悄然潛入了千萬家。水竹水竹好養又耐看,清秀瀟灑,雅致挺拔的姿態,是裝飾客廳,點綴書房的一大好物。若再搭配假山奇石,必然相映成趣。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這首五律描寫了竹挺拔頎長、四季常青的姿態,清逸瀟灑、淡雅脫俗的韻味,寧折不屈、傲雪凌霜的品格 。古往今來,人們喜愛竹的原因大抵如此。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所以蘇東坡才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可見古代文化人,已經把竹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庭竹》唐·劉禹錫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而竹子,還在市井百姓中,被讚譽為寧折不彎的氣節之士廣為稱道。「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捲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竹與泉相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水花?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篇《桃花源記》,激起詩人千古傳誦,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片桃花源。世界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擠壓農村的生活空間,而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卻又開始嚮往起農村的生活,尋找那份久違的寧靜。看遍人間繁華,歸田攜酒伴花。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竹懷古致,有高格,文人心頭之愛。中國文人愛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他們因愛竹而詠竹、畫竹。 廣東省文史館國畫院副院長、書畫家莫各伯就對畫竹情有獨鍾半世紀,而他筆下的「五彩竹」自成一格。 玉龍華彩 莫各伯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喜歡竹子?
    筍是竹的幼芽,深具嫩肥、短壯特點。作為傳統佳餚的一種,筍味香質脆,中國人對筍的食用和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詩經》裡便有所謂"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詞句描寫,老祖宗們大約三千年前便開始四下裡挖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