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千年前,從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下此名句,借竹歌頌風雅高節。千年之後,四川人依然傳承著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蜀地代代相傳的循環再生、道法自然的觀念沿蜀道而出,影響著每個熱愛自然的中國人。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不只是在保護環境,更是在保護人類的未來。
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播出第五集《不可居無竹》,將目光聚焦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自然 二郎山隧道重新選址設計
當工業革命讓人們獲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後,人們該如何與自然相處?這樣的問題不僅考驗著新蜀道的建設者,也考驗著新蜀道承載的文明。通過紀錄片的講述,觀眾能夠了解到蜀道居民數千年來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片中特別講到了二郎山隧道修建背後的故事。二郎山隧道原本的施工方案,對地表生態、植被造成的破壞是災難性、不可恢復的,而大熊貓保護區卻基本覆蓋了整個二郎山脈。為減少破壞,隧道的建設者對隧道進行重新選址、設計。新方案中,隧道下沉180米,相當於在60層樓高的地底開鑿一條長13公裡的隧道。這樣的改變雖然大大地增加了施工難度,卻保證了隧道修建過程中的轟鳴等噪音傳到地表時,已不足以將熊貓從酣眠中喚醒。
解密林盤 內外溫度可相差5℃
鏡頭轉到川西,這裡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地之一 。在廣袤的川西平原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四川特有的民居——林盤。這種農家院落和周邊林木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自然村落,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四川農耕文明的獨特產物。它可以用循環的方式減少汙染,將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
在整個四川,有超過20萬座林盤,其中包括著名的杜甫草堂。夏天,一個川西林盤的內外溫度可相差5℃,它可利用小氣候來調整整個系統的空氣。在攝製組鏡頭下,蜀道的自然美景撲面而來,每一幀都如壁紙一般美麗。
不僅如此,四川岷山中段,是野生大熊貓的中心棲息地和走廊,由村民自發組成的巡護隊每隔10天便進一趟山。他們在深山裡穿行,查看和記錄著這裡林地、水源、野生動物的情況。2015年對全國野生大熊貓的調查中發現,中國現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中,這裡就曾觀測到7隻。人們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自然和諧相處。
紀錄片《蜀道風流》正在熱播中,於每晚9點20分在四川衛視播出,每晚8點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鳳凰衛視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同步播出,優酷獨家呈現,四川IPTV 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來源:四川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