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戰役: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後一仗,歷時15天,殲敵5萬人

2020-12-23 騰訊網

我們知道,「金城戰役」是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這場戰役從1953年7月13日開始,一直到7月27日結束,歷時長達15天。

此次戰役,我志願軍共殲敵5萬餘人,收復失地178平方公裡,給予了金城地區的南朝鮮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並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乖乖地籤了字。歷時長達2年零9個月的「韓戰」,至此宣布結束。

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結果,最後的這場「金城戰役」,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本文就來簡單概述一下這場戰役的過程。

1953年6月21日,在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的親自主持下,在檜倉山洞舉行作戰會議,決定立即全線發起第三次反擊,狠狠打擊南朝鮮軍團。

此次會議決定,以20兵團的4個軍,和第67、68、60、54軍以及一個加強21軍,在金城以南的牙沈裡到北漢江間22公裡地段上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以此來將金城以南的戰線拉直,從而消滅當面南朝鮮軍的8個團和另外一個營。

此次戰役在7月初就完成了戰役準備,7月10日後,正式發起全線進攻。

而為了保證此次戰役的絕對勝利,還特地給20兵團加強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各一個團,同時還配備了一些坦克和工兵等。

據記載,在加強後的金城正面有我志願軍的5個軍團,共配備得有1094門火炮,平均每公裡就有約45門,還裝備得有20輛坦克。

這場戰役,相對於南朝鮮軍來說,我軍則佔據有很大的優勢!

首先從軍力配比上來說,我軍和南朝鮮軍的比例為3:1;其次是火炮配比,為17:1。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金城前線的後勤補給,還調集了10個汽車團,總計2000餘輛汽車,晝夜不斷地向前線運送補給物資總計約1.5萬噸,這其中包括各種炮彈約70餘萬發,炸藥124噸,其餘的食物藥品不計其數。

在這樣強大「家底」的支持下,摧枯拉朽般的「金城戰役」正式打響了!

1953年7月13日夜,我志願軍1094門火炮全線開火,巨大的轟隆聲打破了夜幕的寧靜,明亮的火光將朝鮮夏夜的夜空照得如白日一般。片刻間,我軍的炮彈如同雨點般落在了東起北漢江,西至牙沈裡22公裡的敵軍陣地之上。

還不到半個小時,南朝鮮的首都師、第3師、第6師、第8師的陣地上,就經歷了1900餘噸炮彈的洗禮。

實事求是地說,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炮擊,同時也是我志願軍第一次佔據了戰役地面的火力優勢。可以說,這場戰役是一定會被記載進入我國近代戰爭史中的,因為它的意義非凡,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

而關於這場戰爭,我認為美國戰史中記載得更為貼切一些:

「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聲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在猛烈的攻擊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被打垮了。」

在這樣的戰況下,我20兵團僅用了1個小時就將南朝鮮軍陣地衝得七零八落,沒過多久,整個金城戰場就完全被我志願軍所主宰。

7月23日,南朝鮮軍領袖李承晚為了給南朝鮮軍隊鼓舞士氣,在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馬克斯韋爾·泰勒』中將等眾多高級將領的陪同下到前線視察。

當時,南朝鮮軍團還叫囂著一定要奪回602.2高地,以此來向總統(李承晚)獻禮,並鼓起最後的勇氣再度發起反攻。

不知道是無知,還是領袖的魅力的確很強大,在兩天的時間裡,他們就相繼反撲了107次!當然了,在我志願軍的強力壓制下,他們的反撲也只能是徒勞無功,並不能扭轉當前的戰局。

最後,在無力向我志願軍正面發起進攻後,他們(敵軍)只能以空軍的形式,對我志願軍炮兵陣地進行轟炸,而我高炮部隊則以猛烈的炮火攻擊給予驅逐,以此保證了地面炮兵的作戰安全。要知道,在此次戰役中,我炮兵部隊可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3師在最初的試探性進攻失敗後,就不再打算繼續給李承晚賣命了。而這樣一來,就大大削弱了南朝鮮軍的力量。至此,我志願軍第20兵團的正面陣地已得到了根本的鞏固。

7月27日,金城戰役基本宣布結束,此戰中,我20兵團勝利完成了全部的進攻任務,戰略要地「金城」地區已經全部被我志願軍收復。

此次戰役一共歷時15天,共殲敵5.3萬餘人,收復失地178平方公裡,有力促進了朝鮮停戰協定的籤署。而在此戰中,我軍也付出了傷亡2.3萬餘人的代價。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金城戰役的簡單概述了!當然,其實關於這場戰役,可以說的還有很多,比如此次戰役中,就有12名志願軍偵察兵,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殲滅敵軍223人,而他們卻無一人傷亡,創造了特種戰史上的奇蹟

這次傑出的特種作戰對整個金城戰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即我們熟悉的——《奇襲白虎團》

那麼,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特種作戰呢?它究竟有啥精彩之處呢?還有,它對當時整個「金城戰役」起到了什麼樣的影響呢?由於篇幅有限,我們本文就先說到這裡,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來為各位讀者分享。

相關焦點

  • 評點金城戰役: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
    評點金城戰役: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周明摘要: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也是志願軍在陣地戰階段最成功的一次進攻戰役,從而使得志願軍在勝利中結束戰爭,使得中朝方面在談判中贏得了先機,那麼這場戰役為什麼要以韓軍為目標?為什麼能在陣地戰中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
  • 志願軍"送給韓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金城戰役
    著名的「奇襲白虎團」戰鬥就發生在金城戰役期間,此為韓軍王牌「白虎團」的軍旗    韓戰中有一場著名的戰役——金城戰役,這場戰役是韓戰的尾聲。        6月8日朝鮮停戰談判雙方代表團就戰俘安排問題達成協議,並正式籤字。根據這一協議,除直接遣返的戰俘外,未被直接遣返的戰俘,應於停戰生效後60天內交給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看管。    然後,由戰俘所屬國在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之日起10天內,派人向戰俘進行解釋。90天後如尚未行使被遣返權利的戰俘,則交由政治會議在30天內解決。
  • 最後一戰,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究竟什麼樣?
    彭德懷在朝鮮戰場6月21日,在彭德懷親自主持下,志願軍司令部在檜倉山洞中舉行作戰會議,決定推遲和平談判的籤字時間,並向北漢江一帶的李承晚軍發動大規模攻勢——也就是後來轟轟烈烈的金城戰役。「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戰士們抵死保衛金剛川橋,為的正是金城戰役的順利開展。金城戰役形勢圖作為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進攻戰役,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當時的作戰決心為:在金城、華川戰役方向上對敵人實施一次戰役進攻,以第20兵團主力第一步消滅金城突出部內的敵人。
  • 抗美援朝戰場上,湖南67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5位司令員都是...
    楊勇曾在1953年7月指揮了抗美援朝中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共殲敵7.8萬餘人,迫使美國總統艾森豪、國務卿杜勒斯和韓國總統李承晚相繼發表聲明,同意接受停戰。1958年10月24日,楊勇和王平率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時,周恩來稱讚楊勇「為抗美援朝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 金城戰役:志願軍兵力火炮數倍於敵,12人敢端敵團部
    金城戰役是1953年5月以來展開的夏季反擊作戰的一部分,也是我志願軍主動進行的最後一場戰役。 為什麼要打金城戰役呢? 其實當時各方都已經開始進行談判了,美國也基本接受了中朝方面的停戰方案。
  • 扛著棺材上戰場,打出一支「萬歲軍」…他們在朝鮮戰場拼出了名將...
    雲山之戰的漂亮殲敵只是一個開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吳信泉率第39軍參加了第一到第五次戰役和後期陣地防禦戰,還打出了一些經典戰例。吳信泉長子吳皖湘說:「父親打了一輩子仗,最出彩的就是在朝鮮戰場。」
  • 黨校人·祖國情|抗美援朝結伉儷 妻子送郎上戰場
    1953年7月,夏季作戰攻勢展開,志願軍在三八線發動了金城戰役,54軍135師作為戰役主力之一,連續作戰14天。父親回憶說:越是打大仗,機要譯電就越重要,要保證24小時不間斷;上級的作戰指示、前沿作戰部隊的戰況、指揮員的命令等等,電報一到立即翻譯,隨時送給指揮員和電臺,既分秒必爭還要準確無誤。
  • 打完金城戰役,美國人老老實實的坐在了談判桌前
    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投入6萬多人,扔下190餘萬的炮彈,把不足4平方公裡的山體巖石轟成三十多釐米厚的粉末,山峰生生被削掉了2米多高,但就是拿不下對面的兩個小山頭,最後還傷亡2.5萬人,搭上了270多架飛機和14輛坦克…在這之後,雙方就僵持在了「三八線」附近,雖然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地面軍事行動,但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和空軍的對抗卻一直都沒停
  • 志願軍損失最大的一仗:180師3千多人被俘,3千多人犧牲
    抗美援朝 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上,失利和受挫也在所難免,這其中,志願軍在第5次戰役之中180師的受挫,就是志願軍戰場上最為慘重的一次。因此,此次戰役,在小小的朝鮮半島上,雙方交戰的兵力已經突破100萬。 而志願軍之所以幾乎馬不停蹄的發動第5次戰役,其目的就是為了粉碎敵人向北進攻的計劃,奪回戰爭的主動權。因此,此次作戰的目標十分龐大,為了真正的打疼美國人,僅殲敵目標就為5個師和3個旅。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金剛川大橋:狂轟濫炸最終不倒,見證了金城戰役的勝利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參與抗美援朝作戰;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2020年10月,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第五次戰役發生之後,熟悉韓戰戰史的讀者們都知道,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發起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就是這場接近尾聲的戰役,卻把韓戰,中美軍隊之間的較量,推上了一個高潮。1952年10月14日這一天,是以後中國陸軍和美國陸軍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激烈悲壯的上甘嶺戰役打響。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戰役中志願軍第15、第12軍共投入3個師又1個團,火炮133門及工兵營、擔架營等,總兵力達4萬餘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願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於炮手操作要求較高,再加上志願軍戰士此前甚至都未曾見過喀秋莎火箭炮到底長什麼樣子,所以在國內訓練了長達5個月才拉到朝鮮戰場參加實戰。志願軍在進行火箭炮訓練喀秋莎火箭炮初入朝鮮戰場,正趕上志願軍第四次戰役激戰正酣。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鮑宇雁】1986年8月,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出訪朝鮮,30多年後,重返上甘嶺,秦基偉表情嚴肅,很少同人交談,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故地重返,他面對群山行禮,他帶領的第十五軍的千百位戰友長眠於此處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嶺戰役中,4.5萬人的第15軍打出各級戰鬥英雄12383人,佔全軍總人數的27.5%。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
  • 見證70年前志願軍譜寫的戰爭奇蹟…
    電影《金剛川》改編自真實事件,是以抗美援朝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金城戰役為原型,講述了當時志願軍在對己方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頂著敵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軀頑強抵抗的英勇故事。
  • 《金剛川》中志願軍怎麼過橋的 金剛川裡一共炸了幾次橋
    1953年夏,志願軍向金城開進金剛川修橋以及金城戰役的故事,還要從停戰談判中的交鋒說起。當朝鮮戰場的時針指向1953年6月中旬,中朝美的停戰談判經過反覆拉鋸,全部達成協議。種種跡象表明,戰爭快要結束了。停戰談判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