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牙塔般的校園環境到社會的過渡,一直是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歸來話成長」,社會實踐歸來後的分享與學習,會將這份收穫傳播給更多人。
為響應黨中央號召,踐行社會服務精神,鼓勵社會實踐活動,我院於8月30日中午在計算機樓順利召開以「青年自尋苦,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結項答辯。
出席本次答辯的有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裴鋒老師;學院團委書記,魏敏娜老師;090171班班主任,董愷老師;團委副書記,董燁老師,陳芸麗老師,徐寒冰老師,校團委實踐部劉依琳同學以及參加答辯的團隊成員們。
在答辯正式開始之前,裴鋒老師為本次社會實踐答辯作了開場發言,闡述了社會實踐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今天13支團隊的答辯能與更多同學分享實踐的樂趣與收穫和激發更多同學學習他們的實踐精神的殷切期望。
按照抽籤順序,答辯從東大南三桂劇探訪團的答辯開始。同學們都以飽滿的熱情向大家分享著自己團隊的實踐經歷及成果,與其說這是一場答辯,不如說是一場經驗交流分享會。
13支團隊涉獵範圍廣泛,各有各的特色與亮眼之處。從「覓巴渝,傳紅巖」和「延與東南」的紅色革命情懷,到「孺子牛」、「扶貧路上的SEUers」和」鄉村經濟調研團「的情系民生,再到「我們的徵途是邊遠山區」和「至善科技夏令營」對基礎教育的關注,再到「東大南三桂劇探訪團」對民俗文化的執著……社會實踐的腳步踏遍了祖國南北,展現了東大學子對國家社會現今著力解決的焦點問題的關注,凸顯了東大學子立志成為一流領軍人才的信心與實力。
在每一個團隊答辯結束後,評委老師都對該團隊的實踐成果以及現場答辯情況做出評價並且提問。董愷老師站在專業課老師的角度,對我們社會實踐的各個項目提出了一些問題和見解。
「扶貧路上的SEUers」組長李鑫提及組員們都來自貧困山區,懷揣夢想。評委老師董愷由此發問:懷揣的夢想是什麼?你們認為脫貧的難點在哪裡?
李鑫同學回答道:「來自貧困山區的同學,懷揣著夢想來到東大,希望有朝一日能讓全國人民認識自己的家鄉,能夠在提起自己的家鄉時心生驕傲;脫貧工作不僅僅是政府扶持,更重要的是這些貧困地區人民的眼界和思想,扶貧扶的不僅僅是物質,更是精神思想上的先進。」
在答辯的同學用自豪的語氣向臺下敘說著自己與夥伴們在實踐過程中辛勤的汗水和成功的喜悅的同時,臺下的每一位聽眾也在認真傾聽。雖然參加答辯的每一個團隊都足夠優秀,但是當他們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也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實踐歸來話成長」,在這樣的交流中,他人的實踐經歷將如同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樣,都成為了我們人生經歷中沉澱著的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路途上,走得更高、更遠。
「治濁至清,至善至美」
——赴鹽城治理與溼地保護調研
總書記在廈門時曾說「年輕人要『自找苦吃』」。青年大學生正在世界觀成型的關鍵時期。「自討苦吃」的社會實踐會讓我們的人生道路更明朗,「青年自尋苦,共築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