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說百善孝為先,但什麼才是「孝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何況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很多事情都和以往不同了。
現在的社會是日新月異的,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在外面奮鬥,在外面安家立業,結婚生子,很少有回老家的人了,很多人的想法都很相似,就是在城市裡有自己的房子結婚後接自己的父母到城市裡面享受生活,也有人相互照應,盡了自己的孝心,自己也成才了能夠從農村走進城市,這些都是多少農村人的想法。
但是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很多時候這樣做卻會產生各種鬧心事來。
老張糟心的城市生活
我們村兒張老頭,一輩子的農村人,和田地打交道,兒子成器,在省城裡上班,買了自己的房子,娶到了媳婦,一家人安分下來後,就打算接老張去省城享受生活了;老張也願意啊,這輩子還沒去過幾次省城呢,這次可以好好地逛逛了,而且年紀大了也種不動地了,前面就將自己的土地租給別人種大棚了,自己也閒著沒什麼事兒,就跟著兒子去了,去之前還給各個親戚炫耀自己的兒子,樂呵呵地,但過了沒多久,老張就回來了,說是過不慣城裡的生活,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啊,老張在去城市的第一個晚上就失眠了,也不是認床的關係,說是兒子的房間太乾淨了,牆面刷的也很白,而自己看上去髒兮兮的,兒子不嫌棄,但是自己什麼情況心裡還是有譜的,晚上睡覺看著這麼白的牆面,怎麼都睡不著,還不敢翻身,害怕弄髒了兒子的新床,怎麼都不自在。
後面起來上廁所,發現是馬桶的,這個也沒怎麼用過啊,就那麼點陶瓷會不會被坐塌了啊,好不容易研究出來了,也坐上去了,但怎麼都拉不出來,跟以前蹲坑時候完全兩個感覺,硬生生的就拉不出來,沒辦法只能繼續躺床上去,就這樣第一個晚上就失眠了,什麼都不敢做,看到什麼都新鮮。
第二天,兒媳婦也過來了,對自己公公嘛,還是客客氣氣的,買菜做飯都全部做了,老張硬生生的從一個大漢變成閨中人了,平時沒兒子陪著也不敢出去,害怕走丟了。
老張用了好久才熟悉了城市的生活,知道了基本的去哪裡買菜,門禁卡怎麼用,周圍的路線之類的。
這天兒媳婦出差了,兒子也上班去了,中午不回來吃飯了,留下老張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嘛,閒著無聊,自己出去逛逛,看到什麼都是新鮮的,都要去摸一下,像個小孩一樣,最後買了菜回家,在樓下的時候門禁卡怎麼也打不開,轉悠了半天還沒進去,最後被保安帶到了保安室做了詢問和登記,最後終於回到家了,也給自己弄了吃的,就這樣過了幾天。
幾天後兒媳婦回來了,看著老張生活了幾天的家,變得亂糟糟的,廚房牆面也開始油膩了,耐著火氣詢問了公公後才知道,公公這幾天雖然自己做飯吃了,但是沒開油煙機,導致油煙都弄得滿個屋子都是,自動晾衣架不會用,就用凳子搭著晾曬衣服等等,到了衛生間一看馬桶也沒衝乾淨,臭烘烘的,和自己以前乾乾淨淨的家完全兩回事。
兒媳婦兒最終還是忍住沒說什麼東西,自顧自地去打理自己的家了,將家變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才停下來。老張在旁邊看得那叫一個尷尬啊。
對於兒媳婦來說不生氣那是不可能的,在她的想法裡面,油煙機、曬衣架這些都是基本的很簡單的東西,都不用學的,就連上馬桶也是,都不需要學,但是公公一來,全部都要學,還不如隔壁家3歲的小孩,很是惱火,後面說話也沒輕沒重,反正就是話裡帶話。
老張也在旁邊聽在耳裡,記在心裡,為了兒子的家庭和睦,在了幾天後給兒子講自己要回老家去了。
兒子當然不同意啊,一來老張年紀也大了,在老家有個什麼事兒沒人在身邊,二來麼讓人覺得是自己趕走老張的,說出去不好聽。
後面老張才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我的生活屬於農村,在那裡我才無拘無束的,不像在城裡一樣,做什麼都害怕出錯,很壓抑,外面鄰居也沒人願意和自己說說話,都看不起」
最後老張回農村繼續和自己老朋友無拘無束的生活去了。
寫在最後
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輩子在農村生活的人,老了之後是習慣不了城市生活的,他們年紀大了也不想去學了,以其在陌生的地方去適應,不如在自己的安樂窩裡面舒服的在著,雖然吃的住的不如城裡面,但是住的舒心。
對於子女來講,孝順老人是避不開的事情,但是孝順是什麼?
「孝」是尊敬長輩,對老人好,屬於一種發自內心的東西;而「順」就是順從,老人順從自己內心想法去和哪個子女過日子,兒子順從老人想法,怎麼舒心怎麼來。而不是你認為他應該怎麼怎麼樣。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意願是綁架父母的思維方式,讓他們非得按子女的想法來過日子,真正的孝順是賠本,是傾聽,而不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