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趙婀娜)《漢語拼音方案》誕生50年來,共有超過10億人基本掌握漢語拼音。在未來的教學中不但要繼續大力發揮漢語拼音在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將其在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運用作為一種基本技能傳授給受教育者。
這是記者今日從「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的。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介紹,通過50年的學校教育,有超過10億人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國億萬群眾普遍掌握的一種重要知識技能,應用於成人掃盲識字、編序和檢索、編制產品型號及其他代號、手旗和燈光通信,作為少數民族創製文字的基礎,成為電子計算機和移動通訊中使用人數最多的中文輸入法;漢語拼音在國際漢語教學中作為重要輔助工具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也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的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的國際標準。它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起到了漢字難以起到的作用,為人們提供了便利。
鄭富芝介紹,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使漢語拼音的推行在前50年的基礎上更加科學、取得更大成效。在教學中不但要繼續大力發揮漢語拼音在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將其在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運用作為一種基本技能傳授給受教育者。對社會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要逐步突破解決。
今年是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發布《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基礎教育二司及孔子學院總部聯合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了「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據了解,召開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在《漢語拼音方案》誕生50年的歷史中為首次。
本次研討會旨在對50年來普遍開展的漢語拼音教學的狀況、方法、經驗等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梳理,較為全面地總結漢語拼音教學和推行的成就和經驗,使國內、國際漢語拼音教學和研究相互支撐,共同發展提高;同時,針對教學、科研、應用中存在的忽視或弱化漢語拼音教學和科學研究,違反法律和國家、國際標準不使用漢語拼音或用外文替代漢語拼音,以及拼寫錯誤、不規範等問題提出要求,對今後在教學和其他社會應用領域應該採取的對策進行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研討。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