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腦補封神史》第337期:犼
文/王事情
一、上古神話的真面目
最早記載犼的應該是南北朝時的《玉篇》,只有區區四字:音吼,似犬;
其次是北宋時期的《集韻》,照樣簡略異常:犼,北方獸名,似犬,食人。
通過這兩則記載可以發現兩點:
1、犼並非出自上古神話。首先,真正的神話母本《山海經》中並無犼的記載;其次,《玉篇》和《集韻》中在解釋時,並無一個字涉及到遠古之時。這說明犼實在和上古時代沒有什麼關係。
2、其戰力其實相當感人。犼也不過就是「似犬」且「食人」而已,長得像狗,能吃人。這與《聊齋》中吃人的野狗子很相似,但它們吃的是戰場上戰死的普通士兵,且只敢在夜裡出動。它們是兇惡的,甚至也是恐怖的,但要說戰力強大無邊,甚至連女媧也畏懼,那也是搞笑的、不自量力的。
袁枚在《續子不語·卷三》中也寫到犼:
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
為什麼呢?袁枚跟著又作出了解釋:
或曰: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犼有神通,口吐煙火,能與龍鬥,故佛騎以鎮壓之。
意思是說,人死後的屍體因為某些特別的機緣(比如風水、陰陽、氣場等)變為旱魃,旱魃又因為特別的機緣進化,即是犼。犼神通廣大,與龍有一拼之力,所以觀音菩薩以之為坐騎,以佛法鎮壓它的兇性。
到了東軒主人所輯的《述異記》(非祖衝之、任昉之作,是清時仿書)中,著重寫了犼與龍爭鬥的情節:
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
這應該就是「一犼可鬥二龍三蛟」的原始出處了。
袁枚與東軒主人都是清朝時人,他們的記載採自時人傳說,可能確實也受到了《封神》的影響,但與上古神話是無論如何不沾邊的。
二、戰力
《聊齋》中的野狗,吸食人腦,袁枚還有一本《子不語》中寫到一種叫「山和尚」的妖怪,也是吸食人腦:
有李姓者客中州……中夜,聞踏水聲,視之,見一黑短胖和尚遊水面將至。其人大呼,此怪稍卻,少頃又前。其人窘急,取梆大擊。山民都集,怪遂去,終夜不復至。次日水退,詢山人,云:「山和尚也,斯人孤弱,便食人腦。」
大約寫的是同一種怪物。
袁枚生於蒲松齡之後,而東軒主人又比袁枚晚了100來年。袁枚一代文豪、見多識廣、世所知名,他的作品未必是受了《聊齋》的影響,但東軒主人一定是受了袁枚的影響。
蒲松齡死於1715年,第二年袁枚出生,兩人完全有可能聽過同一個傳說,然後分別寫出了野狗子和山和尚的故事。
根據以上幾個故事,我們大體能還原清朝傳說中犼的戰力:
犼是殭屍所化,修成大神通,能夠與龍爭鬥,其戰力大於一龍二蛟而小於二龍三蛟。
如此戰力,倘在封神中,相當於什麼水平呢?
封神中,龍王三太子敖丙在哪吒手下連一合也沒走上,被混天綾一裹,就滾下逼水獸;復被乾坤圈一圈,元身就被打出,隨即被哪吒抽了龍筋。整個過程中,敖丙可以說毫無還手之力。
敖丙死後,其父敖光上天庭告狀,不料卻在南天門外又被哪吒一頓暴揍。哪吒仗著隱身符,偷襲龍王,撲倒了用腳踏住,在他左脅下連抓數把,抓下四、五十片鱗甲,鮮血淋漓,痛傷骨髓。敖光貴為東海龍王,身軀可大可小,號稱「要大便撐天柱地,要小便芥子藏身」,雖然是被哪吒偷襲,但是一被踏住就再也翻不了身,則其戰力即使在全盛時期、兩人當面堂堂正正對壘,也只有被哪吒碾壓的份兒。
敖丙是龍宮太子,敖光是東海龍王,兩人怎麼著也被「二龍三蛟」這種普通龍族加起來強一些。犼雖強,卻是經過三日三夜苦戰才殺了一龍二蛟,既然戰力弱於二龍三蛟,那也勢必弱於一個龍王。而龍王是不如哪吒的。
哪吒的戰力又是什麼水平呢?
他是十二金仙之一的太乙真人之徒,那麼當然弱於太乙真人。而太乙真人與女媧之間還差著一個境界。
封神中的實力劃分,大略可以分為:普能修士→真仙→金仙→準聖→聖人→鴻鈞級聖人。
哪吒是真仙境界,女媧的境界有爭議,但都公認為她的境界至少應該是聖人。
聖人之下皆螻蟻,女媧之下,準聖是螻蟻,太乙真人這種金仙也是螻蟻,哪吒更是螻蟻中的螻蟻了。
所以,清朝筆記中的犼永遠都不具備讓女媧害怕的能力。
三、淪為坐騎
比來比去,其實還是封神原著中的犼最強大。
封神第83回,萬仙陣中,通天隨侍弟子之一的金光仙看守分陣四象陣,在虯首仙、靈牙仙兩位師兄皆已現了原形,成為闡教坐騎的情況下,慨然而出,大呼邀戰。作歌曰:
妙法廣無邊,身心合汞鉛。今領四象陣,道術豈多言。二指降龍虎,雙眸運大玄。誰人來會我,方是大羅仙。
鉛汞是內丹術語,鉛為命,汞為性,為性命之根源。合汞鉛就是性、命調和,已臻至道。張三丰《參禪歌》有云: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金光仙歌中雲「方是大羅仙」,意思是誰打得過他才算真正的大羅金仙,這證明他自己也是大羅金仙。大羅即大羅天,在諸天之上,金仙的全稱就是大羅金仙,是仙人之首。
慈航道人也不過是金仙境界,兩人堂堂正正一戰,鹿死誰手實未可知。
不料在進陣之前,元始將自己的聖人之寶三寶玉如意賜給了慈航道人。聖人之下皆螻蟻的定律再一次發揮了作用,金光仙乾脆利落的被擒。
南極仙翁奉老子之命,令他速現原形。於是金光仙就地一滾,現了原形,乃是一隻金毛犼。
無始分付在他頸上掛一牌,書其名諱,賜與慈航為坐騎。緊跟著參與了三大士圍攻金靈聖母之戰。
在封神中,金毛犼的戰力是無可置疑的金仙,與十二金人並列。但要說令女媧恐懼,也仍然是痴人說夢。
綜上,結論如下:
1、犼並非出自上古神話,而是最早出自南北朝筆記《玉篇》的一種犬類,後成為觀音菩薩的坐騎;
2、《玉篇》和《集韻》中的犼其實相當平庸;在明朝神魔小說和清人筆記中,犼的戰力才獲得了根本性的提升;
3、無論如何,犼的實力不可能超過女媧娘娘;
4、《封神》中,犼淪為菩薩坐騎,是遇到了他惹不起的高手,只能接受命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