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三大文化圈」教育理念的迅速更新,我們應該反思了

2020-09-18 荻苑教育在線


在知識更新成番論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都在想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發達國際經濟發展的速度為什麼那樣快。作為知識的保護和傳承者,儘管我們無暇顧及、無力回天,但責任與良心的驅使,我們還是要自覺地想到上面的問題。有時我們會感慨,我們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的差距為什麼那樣大?其實,根本原因在於社會教育理念的不同。下面,我們就從文化角度去概覽一下世界領先性教育理念的狀況。

一、美洲文化圈教育理念。美洲文化教育理念的確立與發展,是以美國和加拿大為核心圈的。美國最新確立的教育理念是這樣的:國家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宗旨,是讓學生掌握「先進」而「實用」的技術,引導受教育者(學生)把今天的學習任務和明天所要從事的工作緊密聯繫起來,為以後的獨立生活做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而加拿大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教育方略時,首先看社會需求,在這個目標基礎上來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就是所謂的「實用教育」。

二、歐洲文化圈教育理念。歐洲文化圈則以老牌工業國家英國和德國為領頭羊,他們教育理念的確立,在側重「實用」基礎上更注重學生人文性素養培養。英國教育主管部門在確立基礎教育目標時,注重發展學生的關鍵性獨立操控技能,他們教育目標特別強調:學生學習階段,尤其以後參與社會階段,要注重和處理好「社會」和「文化」的關係。德國在基礎教育理念確立上,注重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和自我定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定向能力,就是所謂的「自知」教育。

三、亞洲文化圈教育理念。亞洲文化圈的形成本來我們應該是圈裡的「老大」,但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理念處在「被領導」的位置上。韓國注重培養學生主導社會潮流變化的基本能力,就是「領袖教育」;日本注重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即「生存教育」;新加坡注重培訓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即「創新教育」;以色列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也就是「探究教育」。而發展中國家印度的教育理念則是「把教育與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緊密連接起來」,類似於美洲的「實用教育」。

世界「三大文化圈」的教育理念,無論「實用教育」還是「自知教育」,或是「生存與創新教育」,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把教育和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緊密聯繫起來,也就是教育要能促進社會科技的前進與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也不是「甘拜下風」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明確提出我國基礎教育要進行「素質教育」的總目標,但中國基礎教育管理者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仍然扼守著應試教育,並且津津樂道。其不知,我們的實際教育目標已經嚴重偏離了社會發展總需求這樣一個目標。面對世界「三大文化圈」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我們真的要進行反思了。

相關焦點

  • 顧明遠:反思教育提出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7月7日,《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文版出版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本次研討會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所重申的人文主義教育觀和發展觀,研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的教育思想和價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達。
  • 「虎媽戰歌」嘯動美國教育理念
    「虎媽」有三大「成功經驗」: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明是非,需要父母指引。「虎媽」頂尖高知的身份以及兩個女兒在「悍母」式教養下的優異表現,對普通美國家長尊重、鼓勵孩子的「民主」、「仁愛」理念形成了「悍然」的挑戰。
  • 教師節反思:教育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教師的脊梁硬不起來,這也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兒,但只是看到教育在權力面前,越來越軟的趨勢,著實令教師節更值得去反思。反思這個節日的存廢,更相反思和呼籲,去反思教育的靈魂,去反思如何面對未來,如何面對孩子們的心靈……假如我們一直在蒙著眼,搞宣傳慶祝,去發獎去表揚,卻連「
  • 一鳴驚人的「中國式教育」讓世界反思
    2011年一本名為《虎媽戰歌》的育兒著作在西方世界掀起軒然大波,該書記錄了作者蔡美兒如何讓兩個女兒接受中國式教育,並在美國獲得「美國式成功」的經歷。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崛起並非偶然,撼動了西方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傳統觀念。
  • 美國三大軍事院校中的人文教育
    今年7月,美國的《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雜誌(2010年春季版)刊登了一組主題為「人文教育與軍事領袖」的文章,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美國陸海空三大軍事院校的教學改革情況,而其特別強調的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改革,對於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中國軍事院校的教學改革,應該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 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生命教育。學校將殯儀館中的管理員、醫生邀請到學校之中,讓他們與學生在課堂上一起探討死亡的意義以及面對死亡應該如何應對。隨後,其他各國也紛紛對生命教育進行實踐。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為生命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每個人都擁有珍愛自己生命的態度,還應該教人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大自然中的生命。
  • 王晴佳:筷子的起源和「筷子文化圈」的形成
    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使用筷子進餐,筷子也是中國人生活中太司空見慣的物件,而我們真的熟悉筷子嗎?中國歷史上,筷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大規模地作為進食工具被使用的,在筷子使用之前古人以什麼工具進餐?筷子與飲食史是如何交互錯雜在一起,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 順德將建設「大清暉都市文化圈」!鳳城煥發新活力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順德大良老城煥發新活力,將以清暉園片區城市更新撬動中心城區品質提升。打造「清山河宴」、魅力十足的順德古城,建設大清暉都市文化圈,帶動中心城區城市更新。順德堅持國際視野、長遠眼光,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城市體系中謀篇布局,統籌城市建設規劃、主題產業園區規劃和美麗鄉村規劃「三規合一」。另外,將加快拓展城市東西向軸線,超前謀劃對接珠江口8條跨江通道,推動城市發展從南北「點軸狀」向東西「網絡化」轉變。二是以清暉園片區城市更新撬動中心城區品質提升。
  • 面對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對孩子的教育?
    最近和朋友聊起「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這個話題時,他舉了個例子:如果我們有「穿越未來」的能力,發現30年後地球陷入戰爭,那麼我們可能會首先教孩子野外生存、體能鍛鍊、工程學等基礎的求生知識。那麼,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去適應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未來呢?一年前,我拿到了馬文·明斯基《創造性思維》的電子版初稿,簡直如獲至寶。我迫切地希望知道,作為人工智慧之父的他,是如何看待孩子面向未來所需要的教育的。今天,當我拿到這本實體書時,當初曾經震撼過我的思想,已經被我運用在了「今日好課」的教學理念上,並獲得了家長們的高度認可。
  • 專訪|王晴佳:筷子的起源和「筷子文化圈」的形成
    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使用筷子進餐,筷子也是中國人生活中太司空見慣的物件,而我們真的熟悉筷子嗎?中國歷史上,筷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大規模地作為進食工具被使用的,在筷子使用之前古人以什麼工具進餐?筷子與飲食史是如何交互錯雜在一起,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 《超級育兒師》圖書上市 接軌世界先進教育理念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家長們總是被折騰得焦頭爛額都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會這樣。其實,0-7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當下中國的年輕父母們,由於生活壓力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往往會忽視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忽視陪伴孩子共同成長,以為有老人幫忙看好孩子,讓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就足夠了。
  • 瑞吉歐教育理念與華德福教育理念
    牧師之間沒有任何層次物級他們只是 平等的共事者和合作者這裡也沒有我們在一服機構中所見的那些行改事務。瑞吉歐幼兒學校實行3年一貫制教師連續跟班教學以保持教師和幼兒之間長明穩定的聯繫。3.彈性果程與研究式教學幼兒學校的課程主要解決兒童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結成小群體進行長期深入的專題研究。他們沒有固定的課程計劃,教學活動強調生動而富有實效的學習,決不匆匆忙忙「走過場」,要求自然而流物。
  • 教師節更應該反思教育!
    今天是教師節,本來應該一派祥和。但還是想說幾句不合時宜的話,不吐不快。高考指揮棒之語數外「三大天王」,應否調整之再反思?竊以為,在國內外新環境變化下,英語也應該從中小學教育裡,轉為選修了吧?目前來看,作為「語數英」三大至尊之一,這個純粹為了考試篩選,就把一堆小學生中學生十幾年精力投注在此,是一種全民浪費、國民浪費。從一個國家或者普通人一輩子而言,全民多一些科學知識、多一些古典智慧,比多一個外語功能有意義多了(微信一鍵翻譯就搞定的事,還要全民十幾年背單詞嗎???),後者基本是毫無意義的浪費。
  • 「疫情」,帶給我們的別樣反思
    被戒嚴的小區,出入需要各種證件,使得企業不能復工,學校不能複課,黨政機關不能正常上班,難道這就是你所謂的虛榮與奢侈,這下是不是應該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實際踐行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
  •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 張奠宙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數學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可能「徹底革命」,只能不斷地改革,逐漸地演進。但是,經過30年的積累,回頭一看,我國數學教育的面貌還是發生了巨大變化。
  • 一圖看懂蒙臺梭利、華德福、瑞吉歐三大教育理念
    相信很多幼教老師對於蒙臺梭利、華德福及瑞吉歐三種幼教體系都不陌生,現在很多幼兒園的老師都會參加培訓,學習這三種教育理念。其中蒙臺梭利已經融入到中國的主流幼兒教育中,瑞吉歐和華德福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這三種理念在受到廣泛讚譽的同時也受到部分人的質疑,很多人都會疑惑這三大理念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異同?和傳統教育又有什麼不一樣?這篇文章用一張圖帶你看懂三大教育理念的區別,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各位老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華,更好的指導幼兒的教育研究與實踐。
  • 反思管理教育
    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戰略管理學會主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名校的訪問學者亨利·明茨伯格所著的《管理者而非MBA》一書,對MBA(工商管理類碩士)教育尤其是美式MBA教育提出了深切反思和犀利批判。明茨伯格對MBA教育的批評,貫穿了他的學術生涯。
  • 中國教育反思:我們的家長是否正在成為教育變革的阻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先生指出,未來的教育面臨著三大挑戰——學習本身、技術以及學生家長。在看過國外優秀教育理念之後,讓我們來聽聽他對中國的未來教育的看法。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全書立足於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阿德勒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兒童的人格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