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反思:我們的家長是否正在成為教育變革的阻力?

2020-12-16 騰訊網

來源:HeyMom養育研究所

ID:HeyMomnihaoma

童年智造[全球教育視野]欄目第21篇好文

艾米粒有話說

本周我們以「全球教育視野」為主題,連續為大家介紹了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

-來自美國Larry爺爺,創立了High Tech High他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舉全社會之力讓千千萬萬的孩子受惠;

-印度雖然資源貧瘠,卻將教育當做是整個社會的使命,其享譽世界的SOLE教育,媲美藤校。

-以色列極為重視教育,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和研究的自由,讓孩子敢於創新、敢於思辨,學習是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習慣。

慶幸的是,在中國,也有那麼一群人,正在為中國孩子未來的教育之路奔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先生指出,未來的教育面臨著三大挑戰——學習本身、技術以及學生家長。在看過國外優秀教育理念之後,讓我們來聽聽他對中國的未來教育的看法。

以下為楊東平老師的現場演講實錄,根據速記稿編輯整理,內容有刪減。

什麼是好的教育?

Play is King!

我個人崇尚的是低競爭、低控制、低評價的教育生態,教師和學生都有充分的學習自由,沒有評價,沒有特級教師,沒有高級職稱。

我們都很奇怪:這些評價都沒有,老師能好好幹活嗎?

芬蘭就創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到底好在什麼地方?第一,高幸福感;第二,高創造力。

那在一個有尊嚴的、文明的、沒有壓力的、沒有競爭的生活環境,人會變得更懶還是更有創造力?北歐國家已經用事實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去年訪問了丹麥,也是一個以玩為主的教育,就在我們去年訪問的時候,丹麥的兒童和社會部重新修訂了幼兒園法案,就是為了回應這個問題。在科技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教育以玩為主的方針是不是要調整?是不是要在兒童生活當中增加更多的科技成分?

他們的結論是:堅持以玩為主——Play is King。

今天,中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於:要從應試教育突圍,首先恢復正常的教育,學校像學校,老師像老師,家長像家長,校長像校長,而不是搞得像現在這樣。

中國從應試教育突圍的難度比西方國家更大,因為西方國家要改變的就是「教育工廠」的傳統,而中國還有70年歷史、移植於蘇聯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這是我們的教育難以改變的關鍵。

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

是什麼樣的?

關於未來學校、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今天走向未來,而這種創新教育的嘗試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熱點和新常態。

美國的高中high tech high(HTH),是美國公立的特許學校,完全從社區當中招生,實行完全的項目制學習,沒有分科教育,它的學生都受到研究型大學的高度歡迎。

這個學校的學生從初一到高三都在做真實的項目,不斷解決問題。學校裡有工廠、實驗室、車間,看不到正常的教室。

艾米粒親赴美國HTH高中生物科學老師的教室,老師向我們展示各種奇妙的科學設備。

艾米粒團隊親赴High Tech High,與學校創始人Larry爺爺交流

艾米粒、Larry爺爺、麥子和Rob

全球化時代的大學,著名的MINERVA大學,在舊金山租了一棟公寓,所有的資源都是共享的。它的學習計劃是第一年在舊金山學四門方法論的課程,每個學期到世界上一個不同的國家以社會為課堂進行深度學習。

最近,有很多學生進入了這個學校,它的競爭力比很多知名大學高得多,它在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城市有了很廣的人脈,在培養未來的世界領袖。

Minerva大學成立只有短短五年,卻被美國媒體譽為「顛覆常青藤的大學」,這也是一所不需要申請者提供SAT成績,而錄取率低於2%的美國最難進的大學之一。

比爾·蓋茨基金會中國的首席代表李一諾創辦了一土學校,她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我問她「為什麼要辦一土學校?」她說,第一,她不願意孩子到公立學校接受殘酷的應試教育;第二,她不願意孩子到國際學校接受昂貴但是沒有品質的教育。

我說,為什麼你看不上中國的國際學校?她說,第一,中文不過關,學習六年八年之後中文還是不過關;第二,培養了孩子「人上人」的優越感。

學習是自己去做的事

而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

北大附中畢業生王熙喬辦的探月學院,他們認為在公辦學校裡花一年的時間去刷題是對生命的浪費,是沒有前途的。探月學院的課程結構分為三類:一類是個性化學習;一類是項目制學習,一類是深度學習;他們是中國第一所加入了美國的新高考模式NTC的學校。

我們最近組成了一個創新學校的聯盟,現在有案可查的27所,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沒有辦學資質,因為達不到任何公辦學校或者民辦學校的辦學標準,比如土地、住房、資金,只是他們有社會需求,有家長認同。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個新的教育場景正在出現,新的教育範式正在形成

我們正在一個新舊交替的階段,問題是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未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總監尼葛洛龐帝對教育問題有一個表述:我要提醒大家, 要把教育和學習區分開來,學習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

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用「學習」來取代教育,包括國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它們現在通常的提法是終身學習,強化學習(而不是教育)的概念。

面向未來的學習的

第一個挑戰是學習本身

第一個挑戰是學習本身。

大家知道有一個著名的牆洞實驗。著名的TED演講的作者蘇卡塔教授,他在印度一個少數民族不懂英語的社區牆上安放一臺可以觸摸、可以互動的電腦,過了三個月以後去看,這些學生不僅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電腦的使用,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而且對一些學科的知識,比如生物學達到了相當的深度。

蘇卡塔教授的這個實驗在印度各地都做了,這說明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不是只有在課堂上講課發生,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稱為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編輯注。)

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有一個調查,5歲的兒童每年要提出4043個問題,但是當他到六年級的時候一個問題都沒有了,九年級的時候已經披頭散髮、眼光黯淡。

要無限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這個口號是山東杜郎口中學提出來的,他們沒有大專以上的老師,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最後成為最好的學校。

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在走廊自己學習

我們最近去了韓國一趟,韓國的教育創新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和我們想像當中完全不一樣。我們以為韓國只有小鮮肉、化妝品、面膜,韓國的創新教育是非常領先的,我建議大家有機會的時候多到韓國去看一看,打破我們的一些成見。

韓國整體性地提出了國家的教育觀—— 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的抓手是初一的一整個學年叫「自由學年」,不以學科教學為主,以自我認知為主。

每個班上都會有的不愛學習的學生,他們就有一個項目叫「夢想學校」,鼓勵學生發展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滑板、說唱、烹飪、寵物、攝影、無人機、音樂劇,什麼都有,兩百來種。

關鍵在於「夢想學校」的費用是由教育廳來提供的,學生只要提供一個計劃,完全是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由教育廳來提供機會和教育資源。

要充分認識到個體差異是教育學的起點。一個班總有學得好的,總有學得差的,我們的教育應該適應兒童,而不應該讓兒童來適應我們。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人可以成才」,這提供了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我們傳統的考試評價只考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這兩個能力不合格的都是差生、廢物,都要被淘汰。

我們都很清楚,如果以這個標準,無論是姚明還是誰都是廢物。但是如果我們用多元智能理論,人人都可以成才,這是我們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觀的基礎。

還有就是我們的課程觀。現代課程理論的前提是20世紀初美國的課程專家泰勒提出來的,完全按照工廠化的模式把學習組織成為有穩定性、精確性、可控性與可測量性,端正、準時、安靜和勤奮。

我們把課程想像成知識的金字塔,每一個成功的人必須從小到大,史地生數理化一層層放上去,這是20世紀初的課程專家根據工廠化的理論,人為制定的。

生活中更通常的結構是網狀結構,一個人通過學習就可以學習不同的知識點,帶著問題學,即用即學,活學活用,離開學校之後,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不都是自己帶著問題自學的嗎?

其實,青少年學習過程也是這樣一個過程,比如維基百科是去中心化的、不斷更新的。混沌理論是建立在自組織結構之上,生物學的世界觀,一個開放的系統,認知的革命,心靈的能力。

我們國內的教育創新者提出了「教育3.0」的概念:學習在窗外, 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技術

第二個重要的挑戰來自於技術,因為我們現在是一個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時代,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怎麼來應對?

有完全不同的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觸這些東西,因為我們面對的00後,數位化時代的原住民,不讓他們玩電腦就像不讓石器時代的孩子玩飛鏢一樣;

另一種認為我們如何應對這一場有史以來最不受監管的社會實驗,我們今天對網癮束手無策,到底可控還是完全失控誰也不知道。

我們看到的人臉識別和大數據系統,已經用於監控每一個學生的實時表現,形成數據,來評價老師。大數據和人臉識別技術到底怎麼來使用?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

當前很多教育技術究竟是在顛覆應試教育?還是在提供更加精緻的技術強化應試教育,用大數據全方位地捆綁教師和學生?

家校通、微信群已經把家長全方位地綁架到學校教育當中,家庭教育空間不存在了,而且攀比和交流在微信群中不斷地蔓延。我們有限的現代技術對教育造成的傷害可能不可低估。

這個情況在美國也是如此,美國最著名的加州Altschool,之前對很多大佬看好投了很多錢,現在很多實體學校關閉,現在他們認為計算機還是不能代替老師,尤其是兒童,他必須在人和人的接觸當中獲得學習,想用機器代替老師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扎克伯格推的「巔峰學習」的項目被紐約時報長篇文章痛批「摧殘美國的花朵」,還有一位大佬艾隆·馬斯克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他讓五個孩子退學,直接創辦了一所學校(Ad Astra School)。

學校不分年級,沒有教學計劃,沒有電子設備,一張紙一張筆提出問題交流討論,最傳統的學習方法,而且還不學外語。馬斯克說,沒有必要再花那麼多時間去學習外語。

艾隆·馬斯克的Ad Astra School

所以, 在機器和人的這場前所未有的對決當中,可能我們還是要主張人的尺度、人的立場、人的價值、人的溫度。

上世紀50年代,維納就寫了一本書《人有人的用處》,他意識到人和機器的競爭就要出現了。蘋果CEO庫克說:我不擔心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我擔心的是人會像機器一樣思考。

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就是把人訓練成考試機器,而且人考不過機器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

前年,成都的第一款高考機器人用於實戰,數學150分的考卷它考了105分,不算很高,最後總結原因是語文沒學好,審題有困難。既然機器人也可以考試了,那我們還需要把學生訓練成機器嗎?這個問題非常尖銳。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最為清晰。他說:

我們探求的不是會使用計算機的教育,而是不被計算機所「使用」的教育;我們的目標要指向不被科技神話所支配的學校和社會,用新的技術去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新的社會關係。

這段話講得非常好,我非常認同。

也就是說,我們的結論是——用人類智能駕馭人工智慧,這也是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通過的《北京共識》裡的一個觀點,人工智慧的發展不能與人類的價值觀相悖,要促進公平和包容等等,技術要服務於人的價值。

第三個挑戰:學習是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個挑戰,學習是不是最重要的?OECD組織2018年第一次把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納入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評價。

為什麼社會情感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考試並不是一個最有效、最重要的評價,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物都可以被量化,也不是每一件可量化的事情都有意義。我們的教育正在經歷這樣的進化,從灌輸知識到培養能力到核心素養的養成,這是教學論進化的階梯。

我們今天終於認識到,比數學、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非認知能力。一系列研究發現,考試成績對人發展的影響只有18%,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而情商、社交能力、情緒是否穩定等因素,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影響要遠遠高於分數。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冰山模型,我們考察的是落在水面上的專業技能,我們今天需要看水面下決定水面高度的一些潛在的結構。這是社會情感能力的核心內容,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神經制和開放性。

在美國,社會情感能力的課程有很多,我相信這是引導中國素質教育新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一旦OECD公布這個數據之後,評價的重要性就出來了。

第四個挑戰:我們的家長正在成為教育變革的阻力

最後,是來自家長的挑戰。

今天我們的家長正在成為教育變革的阻力、障礙、幹擾。我問過一些日本的學校,他們說家長和學校要保持適當的距離,絕對不是親密無間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應該有清晰的界限,不應該越過這條界限。

豆瓣上,有一個著名的群叫做「父母皆禍害」,這些都是苦大仇深的多次自殺自殘的。

有的人說,教育老大的時候就按神童來培養,生了老二以後忽然就淡定了,因為發現老二完全不一樣,這才知道小孩子生而不同,就讓他自然成長。

家庭、學校、社會的因素缺一不可,不要把所有的問題或者功勞都歸於學校。

國外優秀大學為什麼不愛招中國學生?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舉例回答說,有一個在國外讀了好幾年的博士,突然說準備回國了。導師說,你準備回去幹什麼?他說,他媽媽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基金,想讓他回去管理。

陳志武說,這種事情在中國學生身上發生很多,美國的教師都被中國學生整怕了,培養了好幾年,結果不做了。因為教授申請課題,耽誤了課題計劃和進度,會讓教授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我們的很多家長並不是社會精英,卻對自己的子女橫加幹涉,以自己的鼠目寸光去改變孩子的人生,而且不光是幹涉他的學業,還要幹涉他的職業,還要幹涉他的婚姻,這是非常糟糕和可惜的。

陳志武教授說,中國學生的問題就是太乖了,太聽媽媽的話了。而中國大多數的媽媽並不是那麼合格的,所以以愛的名義綁架、幹預、急功近利的價值觀,這是我們今天教育的大敵。

相關焦點

  • 周鵬程:一個教育反思的時代來臨丨疫後教育變革㉖
    這次中國的抗疫經驗受到世界的肯定在教育方式上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差距縮小了華中師範大學在疫情期間的教育應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縮影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講華中師範大學的教育變革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向我們呈現怎樣的過去,更能引領我們去實現怎樣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下,傳統教育按下了暫停鍵,各國學校相繼停課,引發了人們對基礎教育的系統反思。武漢作為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其反思和教訓更是深刻。這其中必然包含:家庭教育從感性經驗走向科學理性。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在育人觀念上始終保持著距離。
  • 論教育評價改革的動因、阻力與路向
    內容提要:多類主體在教育評價活動中多層的交互作用、教育評價育人的本質要求,以及技術變革與新人文教育興起的推波助瀾,共同構築了教育評價改革的依據與動因。現實中,教育評價改革遭遇著實體性教育評價思維的固化、行政化教育評價制度的僵化、應試化教育評價文化的滯化等方面的阻力與困境。
  • 學習空間的「變革」正在到來 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創造性的教育智慧
    王振權教授認為,「變革」的熱情和實踐並非突如其來,或許歷史可以追溯到11年以前:2009年,比爾蓋茨提出智慧星球,在此體系下,中國開始倡導「一生一校」的教育主張和「給每個孩子一朵教育雲」的教育設計;2012年,MOOC風潮席捲全球高等教育;2013年,美國地平線報告發布,催生中國基礎教育在線教育元年,On-Line
  • 在線自主學習:一場正在發生的翻轉式教育變革
    早在2013年,中國就迎來了所謂「在線教育元年」,一大批在線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一般興起,隨後又在一波泡沫後快速消失。而近兩年,新的一批教育機構又打著編程、AI教育等旗號重新興起,獲得資本的青睞,又因為今年疫情關係,線下培訓機構遇冷之後,線上教育機構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但是我們看到,機遇之下,泡沫叢生。
  • 嵌入性變革:中國職業教育管理的歷史、問題與反思
    因此,因時制宜變革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刻不容緩。但職業教育管理嵌入在複雜的制度環境之中,職業教育管理的變革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充分考慮中國職業教育所嵌入的制度環境。因此,本研究運用嵌入式理論與制度變遷理論,從歷史經驗、現實問題的反思中探尋新時代職業教育管理制度的變革方向與路徑。
  • 侯懷銀 董標:教育學的傳統與變革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 第十五屆學術年會綜述
    圍繞會議主題,與會者對教育學傳統、教育學變革、教育學家個人與群體、中國教育學的本土實踐、教育學的名與實等五個論題進行了深入對話、廣泛探討。一、教育學傳統的堅守與超越與會者意識到,我們不應忘卻或旁置百年教育學史積澱並凝聚的理性和智慧,應直面教育學的傳統與變革,堅守教育學求真致用的使命。教育學發展具有多元傳統。
  • 芬蘭教育的「中國式」變革?
    起碼從形式上看起來,芬蘭教育系統正在進行的,似乎是一場在中國曾經引起過無數爭議,而且至今沒有定論的改革。    伊卡是即將進行的芬蘭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而這些記者對中國的教育改革也不陌生:有些人親自報導了改革,有些人則在改革的過程中進入大學。    芬蘭教育改革的掌舵者,和中國教育改革的親歷者,面對面坐在了一起。
  • 英語教育變革背景下的教師認同研究
    這在考生、家長甚至整個英語教育界中掀起了熱議,有人為之歡喜,也有人為之憂慮。英語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已倍感教學科研壓力的英語教師將如何應對呼之欲出的新一輪英語教育變革是廣大英語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 在線教育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2018年市場衝破3000億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VIPKID創始人兼CEO米雯娟、51Talk創始人兼CEO黃佳佳,對話家長、外教和教育專家,試圖管窺中國少兒英語在線教育產業的現狀,淺析這種教學方式的利與弊,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教學方式迎來變革中國的少兒英語在線教育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少兒英語在線教學機構VIPKID於2017財年完成了50億元的營收目標,擁有超過30萬名註冊學員。
  • 顧明遠:反思教育提出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在會上,我們把聯合國作為一個和資本主義鬥爭的地方,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反對跨國公司,對「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概念一無所知。資本主義國家因工人大量失業的問題提出發展成人教育,也就是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對於成人教育,我們比較了解,但只是把它簡單理解為沒有學歷的成人接受教育。澳大利亞代表問我中國怎麼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我卻說中國畢業生全部上山下鄉,沒有失業。
  • 美國教育系統反思:學校正在扼殺我們的創造力
    長大後,是什麼阻止我們去嘗試新鮮事物,又是什麼阻止我們去做一些很可能失敗的嘗試呢?可能是過去一次次失敗後的挫折感,也可能是你與眾不同時其他人打量的目光。在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最難做到的事就是如何保護孩子在一次次犯錯後還有勇於嘗試的勇氣。
  • 教育決定民族崛起,看看這位日本著名教育專家的觀點是否適合我們
    中國和日本同處在東南亞地區,歷史上,文化上都有源遠流長的關係,所以在學校教育上也有很多相通之處。一個民族的崛起關鍵在教育,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受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今天,我們對教育的重視是歷史上沒有的,對教育的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 幾萬家線下機構倒閉,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影響、挑戰、變革與機遇
    1)在線教育模式或者線上線上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給現有的教育組織管理體製造成衝擊,我們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2)科技的應用正在改變教育的傳統認知;3)線上、線下到底該如何定義?線上是線下的補充,還是將成為一種主要教育方式,值得人們更深地思考和探索;4)教育公平是否能夠通過科技真正實現?一方面科技能夠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因城鄉科技的鴻溝帶來了新的不公平。
  • 好未來白雲峰:人工智慧發展正在推動教育變革創新
    來源:金融界網站12月7日,好未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白雲峰在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發表了「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創新」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正在走向教育生態的縱深領域,推動了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技術的創新與變革。
  • 盤點全球教育變革六大趨勢,你是否已錯過時代的風口?
    傳統教育暴露了越來越多的短板,虛擬教育成為新常態,碎片式學習成為主流,終生學習已經成為現實……一場由學習者驅動的教育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展開,「自助式學習」的觀念正在重塑教育。請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全球教育變革的六大趨勢。我們正處於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經濟轉移中,自動化、全球化和不可預測的政治環境正在影響我們世界的一切,特別是工作和教育。一場由學習者驅動的教育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展開。
  • 家長才是未來教育變革的開始
    未來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眼下的世界正是瞬息萬變的世界,科技的變革和突破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未來必然會湧現出很多頗具新鮮感的職業,同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崗位被人工智慧取代,教育必須有所變革,才能適應時代的這一發展。家長也應當看到,因循陳舊的教育理念只會更快地切斷孩子自主融入社會的路徑。
  •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堅強的心靈——這些教育變革,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堅強的心靈——這些教育變革,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原創|項賢明 這些教育變革,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有那麼一段時間,身穿印有德國哲學家尼採這句話的文化衫,成為流行於青少年之中的一種時尚:「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 楓葉教育集團中方副校監許盛貴先生精彩演講:國際教育正在經歷疫情考驗
    許校監從「對國際化教育的反思是否更客觀,更科學,更真實」、「社會家長對國際化教育的再認識」、「國際化教育將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三方面解讀疫情對國際教育的考驗。以下為直播視頻及演講原文,歡迎感興趣的學生、家長、社會人士關注,與我們共同探討。這個時期,正是全世界共同抗疫的時候。
  • 楊東平:教育變革不要被動等「超人」
    「起跑線上的競爭對孩子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對劉翔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只有對短跑是重要的。」南方都市報記者 徐文閣 攝 嘉賓簡歷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自然之友理事長。
  • 華為雲起:記我們正在經歷的教育之躍
    因為不難看出的是,疫情期間的教育經歷讓無數師生與家長認同並發掘了在線教育的價值;隨著線下複課開始,教育機構與教育從業者也要重新審視特殊時期打造的教育平臺與模式如何延續,OMO轉型如何完成;而5G時代剛剛開啟,人工智慧+教育帶來了全新想像力,加上新基建紅利向教育產業數位化升級的明確傾斜——一系列動因都在提醒我們,中國教育產業正在醞釀一場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