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 張奠宙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數學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可能「徹底革命」,只能不斷地改革,逐漸地演進。但是,經過30年的積累,回頭一看,我國數學教育的面貌還是發生了巨大變化。

  30年來,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大眾數學。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成為數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數學教材教法」成長為獨立的「數學教育學」。21世紀初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其影響形成燎原之勢,至今尚在爭論中調整前進。中國數學教育在吸取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繼承著我國優良傳統,已經大步邁入資訊時代。不過,學生的負擔依然很重,應試教育的陰影揮之不去。數學教育改革的任務,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一、30年來數學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30年來的數學教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1988年的撥亂反正時期。當時面臨的任務是清理「文革」十年帶來的後果,回到「文革」之前的60年代。事實上,我國在1963年公布的數學教學大綱是一個高峰。重視「數學雙基」、提倡三大能力、啟發式教學、精講多練,都是那時形成的數學教育優良傳統。

  整個20世紀80年代,數學教育在恢復中前進。鄧小平同志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明了教育前進的方向。數學教育在恢復的同時,也開始創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經驗。以顧泠沅為代表的上海青浦實驗,在大面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發展。由於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外的先進數學教育經驗迅速傳入我國。例如1980年,我國出席國際數學教育大會的曹錫華、丁爾升先生等,使剛剛在美國提出的「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口號,立即為國內數學教育界所知曉,波利亞的數學解題理論也隨之廣為傳播。1987年,國際數學教育大家H?弗萊登塔爾來華訪問講學,吹入了一股數學教育改革的新風。

  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經根據面向現代化的要求,將微積分、概率統計、開關代數等列入中學課程,但不久因實行困難而退出。21世紀初,這一設想終於得到實現。

  1989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學生參加國際數學測試(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結果表明,中國13歲學生在21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學測試中,以80%的正確率位居第一,領先於並列第二位的韓國和我國臺灣的73%。這再次證明,中國的數學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也表明20世紀80年代的撥亂反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20世紀90年代,我國數學教育進入了30年來的第二個時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時期。

  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恢復性發展,在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的同時,應試教育也逐漸抬頭,在一些地方甚至公開地宣稱要「全面追求升學率」。為了遏制應試教育,國家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早在1988年2月,《人民教育》雜誌上就發表了題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文章。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學版)》雜誌發表了《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一文。到20世紀90年代,素質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主要話題之一。199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

  20世紀90年代,國家的經濟迅速起飛,「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指明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又一個方向。這一時期,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行,西方許多先進的數學教育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其中尤以「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得到廣泛的推崇。其實,這種帶有主觀唯心色彩的學說,如果能夠吸取其合理內核,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獲得深層次的發展,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數學教育領域,諸如「數學的非形式化」、「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化」、「數學現實」、「數學再創造」等先進的觀念,逐漸為大家所接受。與此同時,國內也有許多重要的發展。例如強調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注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揭示,加強變式教學,特別是加強數學應用和數學建模的教學(包括高考試題中出現應用題),使得數學教育出現了新局面。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國數學教育進入了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三個時期。

  和以往許多教育改革一樣,數學課程改革再次走在了前面。2001年《數學課程標準》公布,立即掀起了一個數學教育改革風暴。短短三年時間,按照這一標準編寫的教科書已經推向全國,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可以說是空前的。這次改革,基本理念是貫徹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方針,高舉「自主、探究、合作」的改革旗幟,總的方向完全正確。特別是將統計與概率列為基本數學領域,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數據處理方法和隨機觀念,更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標準有一些提法未免矯枉過正,否定過多。例如,教師主導作用、啟發式教學、注重數學雙基等中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被忽略了。一些西方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只是簡單地搬用,不能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平面幾何」的過度削減,更引起數學家的強烈反對。於是,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組織對這一標準進行修訂。可以預料,修訂後的標準,將更加全面準確地體現數學教育規律、符合資訊時代精神,成為推動我國數學教育前進的新起點。

  二、尋找中間地帶:數學教育理念在改革中轉型。

  30年來,西方和東方的數學教育理念進行了激烈的碰撞。以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凱洛夫教育思想為原型的我國數學教育理念,主流思想是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數學知識為中心、接受性學習為中心。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看到歐美各國居於主導地位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合作探究為中心」。進入21世紀以後的課程改革,更多地借鑑了歐美的數學教育觀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在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這顯然是數學教育改革的正確訴求。

  但是,在數學教育改革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經過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終於認識到,東西方的數學教育觀念處於兩個極端,而真理恰恰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究竟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是一個國際、國內長期爭論的問題,至今沒有結論,未來也不會有一個絕對偏向一方的結論。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仍然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權太少,自主活動的空間太小。所以,提倡學生自主發展是必要的。但是,忽視教師主導作用也是不對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來沒有人反對過。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教師主導下,擬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過程,做出正確的示範,並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因此,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①,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提法。 

相關焦點

  • 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原標題:解決問題比單純掌握知識技能更重要     通過PISA測試,中國數學教育受到國際上的普遍關注,中國的數學教學經驗受到了好評,英國政府還特別引進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但是,綜合三次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看到我國數學教育至少存在六大問題。
  • 光明日報: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東方IC 資料通過PISA測試,中國數學教育受到國際上的普遍關注,中國的數學教學經驗受到了好評,英國政府還特別引進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但是,綜合三次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看到我國數學教育至少存在六大問題。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可能更有意義。
  • 從錢老「偏科」反思中國教育改革
    王勇  近日我國「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科學界和教育界的泰鬥錢偉長老先生與世長辭,實為國之大撼!  鮮為人知的是錢老屬於「偏科生」,18歲時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據錢老自述中說,他在數理化上一塌糊塗,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
  • 【教育熱點】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表徵(representation)是教育心理學的術語,是認知者在腦中重新表示反映——再表示的意思。反思3:數量與數量關係、圖形與圖形關係已經屬於純數學世界的內容,由兩者抽象出數學概念及關係就是Freudenthal所說的垂直數學化,即數學世界內部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 中國教育改革實驗40年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篇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進入新時代,中國教育要建設教育強國,不斷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
  • 馬斯克式的成功反思中國教育及其改革的緊迫性
    是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成就式美國馬斯克的特斯拉成功,星鏈計劃的實施,火箭推進器的回收和火星登陸的成功?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高智商的人如此之多,但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很難培養出現代高精尖科技的科學家和企業家?我們的教育到了必須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了,不要相互欺騙和掩蓋。我們不崇洋媚外,但是必須反思中國的教育和學校存在的急功近利唯分數論問題!
  • 何小亞: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金爸爸數學課程改革是一項比經濟改革更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關係著中國數學教育未來的成敗,需要決策者、專業研究者和廣大一線教師等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出謀劃策,明辨是非,達成共識,不能成為少數人「拍腦袋」的產品,否則會禍害無窮。
  • 數學核心素養指標之反思
    表徵(representation)是教育心理學的術語,是認知者在腦中重新表示反映——再表示的意思。反思3:數量與數量關係、圖形與圖形關係已經屬於純數學世界的內容,由兩者抽象出數學概念及關係就是Freudenthal所說的垂直數學化,即數學世界內部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闊步前進的中國青年發展事業
    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中國社會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徵,在青年一代身上打下了極為深刻的時代烙印。當代青年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親自參與了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偉大奮鬥,親眼見證了黨和國家面貌的歷史巨變,親身獲得了成長發展的時代紅利,青春氣質與時代氣息同頻共振、相互激蕩,奏響了改革開放時代交響樂中的嘹亮青春樂章。
  • 英國教師眼中的中國數學教育秘密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學校老師總感到有責任,總是想方設法面向全體學生教學;又用各種方式鼓勵、引導、幫助和教育孩子,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當然,這樣的成績也來自上海教育的均衡發展。對此,英國教師普遍認為,上海每個班級學生的數學程度很一致,差距很小。英國教師還反思說,也許英國太強調個性發展,結果個性發展成為放棄學生、允許學生不學數學的理由或者藉口。  第二,「上海教師專業性強」。
  • 教育評價中的價值演進及反思
    有鑑於此,對於教育評價問題,我們需要從價值取向的角度對其演進歷程重新進行梳理與反思,以有利於我國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推進。一、教育評價的價值演進(一)價值蟄伏時期的教育評價,評價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廣義來說,自教育這種社會活動產生以來,評價就存在。比如,中國實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考試、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口頭測驗等。
  • 美國堪薩斯大學傑出教授:中國不要步西方教育改革的囧途
    作者:趙勇,出生在四川農村,大學之前接受的是國內教育,在美國獲得教育學碩士、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基金會傑出教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米切爾衛生與教育政策研究所教授。本文選自趙勇老師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演講《囧途:西方教育改革之反思》我在美國待了幾十年,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做了一些研究。
  • 法學教育:困境、反思與突圍(圖)
    楊通河 本報記者 閻志江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學教育歷程,中國的法學教育規模,由1978年僅有的1院5系,已經發展到如今設立法學本科專業的高校達到600多所。反思中國法學教育,無論在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體制,還是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就業引導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乃至缺陷,需要改革創新。  針對這次「花溪之畔·法學教育改革」論壇,貴州大學黨委書記龍超雲如此「開宗明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大學從來都是觀念啟蒙與規則創新的搖籃和中心」,「沒有好的法學院,不能指望有好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其他高級法律人才」。
  • 重視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
    為了全面了解數學科學,探索數學發展的規律,為了數學教育的目的,都應該開展數學史的教學與研究,進一步認識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充分發揮數學史知識在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1 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地位數學史是學習數學、認識數學的工具。
  • 教育評價中的「測不準原理」與我國高考改革
    沿著這條確定主義的道路,桑代克老師的後繼者們勇敢前進,不斷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人類學習的偉大發現。譬如: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 )曾誇下海口,說:「如果給我一打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養,我將保證從中隨機抽取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我所選擇的任何一類專家……」。
  •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對教育的反思各有各的不同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今時今日,社會上,學校裡,對於中國教育的批評從未停止過,教育改革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這些批評和聲音,在我看來,大多數只是人群盲目跟風的結果。其中又夾雜著太多誤人子弟的宣傳。
  •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_高考英語改革_教育改革——中國教育在線
    介紹《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4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將在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劉利民,部長助理林蕙青介紹《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原因
    為扭轉日本人英語能力持續下降的趨勢,日本政府著手改革教育制度,修訂義務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在今年4月新學期開始之際,將英語定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必修科目。對比早已在2001年將英語導入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日本教育問題研究專家鈴木款指出,日本的英語教育落後了中國20年。
  • 持續多年的英語熱、考試熱在中國受到反思和討論
    原標題:持續多年的英語熱在中國受到反思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吳濟海)對於持續多年的英語學習熱、考試熱,中國社會近期的反思和討論明顯增多。
  • 《中國數學教育》2020年重點選題
    在廣大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數學教育》辦刊水平逐步提高。廣大作者為我刊貢獻了大量高水平論文。據統計,2019年,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初中數學教與學》共轉載論文182篇,《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文章被全文轉載20篇,佔總轉載量的11.0%;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中數學教與學》共轉載論文180篇,《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文章被全文轉載20篇,佔總轉載量的11.1%。2019年,《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和《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雜誌的轉載量較2018年均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