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 張奠宙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數學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可能「徹底革命」,只能不斷地改革,逐漸地演進。但是,經過30年的積累,回頭一看,我國數學教育的面貌還是發生了巨大變化。
30年來,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大眾數學。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成為數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數學教材教法」成長為獨立的「數學教育學」。21世紀初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其影響形成燎原之勢,至今尚在爭論中調整前進。中國數學教育在吸取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繼承著我國優良傳統,已經大步邁入資訊時代。不過,學生的負擔依然很重,應試教育的陰影揮之不去。數學教育改革的任務,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一、30年來數學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30年來的數學教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1988年的撥亂反正時期。當時面臨的任務是清理「文革」十年帶來的後果,回到「文革」之前的60年代。事實上,我國在1963年公布的數學教學大綱是一個高峰。重視「數學雙基」、提倡三大能力、啟發式教學、精講多練,都是那時形成的數學教育優良傳統。
整個20世紀80年代,數學教育在恢復中前進。鄧小平同志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明了教育前進的方向。數學教育在恢復的同時,也開始創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經驗。以顧泠沅為代表的上海青浦實驗,在大面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發展。由於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外的先進數學教育經驗迅速傳入我國。例如1980年,我國出席國際數學教育大會的曹錫華、丁爾升先生等,使剛剛在美國提出的「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口號,立即為國內數學教育界所知曉,波利亞的數學解題理論也隨之廣為傳播。1987年,國際數學教育大家H?弗萊登塔爾來華訪問講學,吹入了一股數學教育改革的新風。
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經根據面向現代化的要求,將微積分、概率統計、開關代數等列入中學課程,但不久因實行困難而退出。21世紀初,這一設想終於得到實現。
1989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學生參加國際數學測試(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結果表明,中國13歲學生在21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學測試中,以80%的正確率位居第一,領先於並列第二位的韓國和我國臺灣的73%。這再次證明,中國的數學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也表明20世紀80年代的撥亂反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20世紀90年代,我國數學教育進入了30年來的第二個時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時期。
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恢復性發展,在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的同時,應試教育也逐漸抬頭,在一些地方甚至公開地宣稱要「全面追求升學率」。為了遏制應試教育,國家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早在1988年2月,《人民教育》雜誌上就發表了題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文章。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學版)》雜誌發表了《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一文。到20世紀90年代,素質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主要話題之一。199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
20世紀90年代,國家的經濟迅速起飛,「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指明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又一個方向。這一時期,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行,西方許多先進的數學教育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其中尤以「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得到廣泛的推崇。其實,這種帶有主觀唯心色彩的學說,如果能夠吸取其合理內核,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獲得深層次的發展,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數學教育領域,諸如「數學的非形式化」、「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化」、「數學現實」、「數學再創造」等先進的觀念,逐漸為大家所接受。與此同時,國內也有許多重要的發展。例如強調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注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揭示,加強變式教學,特別是加強數學應用和數學建模的教學(包括高考試題中出現應用題),使得數學教育出現了新局面。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國數學教育進入了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三個時期。
和以往許多教育改革一樣,數學課程改革再次走在了前面。2001年《數學課程標準》公布,立即掀起了一個數學教育改革風暴。短短三年時間,按照這一標準編寫的教科書已經推向全國,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可以說是空前的。這次改革,基本理念是貫徹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方針,高舉「自主、探究、合作」的改革旗幟,總的方向完全正確。特別是將統計與概率列為基本數學領域,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數據處理方法和隨機觀念,更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標準有一些提法未免矯枉過正,否定過多。例如,教師主導作用、啟發式教學、注重數學雙基等中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被忽略了。一些西方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只是簡單地搬用,不能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平面幾何」的過度削減,更引起數學家的強烈反對。於是,從2006年開始,教育部組織對這一標準進行修訂。可以預料,修訂後的標準,將更加全面準確地體現數學教育規律、符合資訊時代精神,成為推動我國數學教育前進的新起點。
二、尋找中間地帶:數學教育理念在改革中轉型。
30年來,西方和東方的數學教育理念進行了激烈的碰撞。以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凱洛夫教育思想為原型的我國數學教育理念,主流思想是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數學知識為中心、接受性學習為中心。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看到歐美各國居於主導地位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合作探究為中心」。進入21世紀以後的課程改革,更多地借鑑了歐美的數學教育觀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在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這顯然是數學教育改革的正確訴求。
但是,在數學教育改革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經過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終於認識到,東西方的數學教育觀念處於兩個極端,而真理恰恰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究竟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是一個國際、國內長期爭論的問題,至今沒有結論,未來也不會有一個絕對偏向一方的結論。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仍然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權太少,自主活動的空間太小。所以,提倡學生自主發展是必要的。但是,忽視教師主導作用也是不對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來沒有人反對過。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教師主導下,擬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過程,做出正確的示範,並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因此,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①,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