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對教育的反思各有各的不同

2020-09-03 悠家教育規劃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今時今日,社會上,學校裡,對於中國教育的批評從未停止過,教育改革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這些批評和聲音,在我看來,大多數只是人群盲目跟風的結果。其中又夾雜著太多誤人子弟的宣傳。

究其原因,製造這些聲音的人不懂教育,把自己的思維謬論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接納和傳播這些聲音的人則是抱著一種偷懶的潛意識:在教育上不想吃苦,想走捷徑。

這部紀錄片共10集,每集都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大家看到不同角度的中國教育



1) 重回人的語文

一邊看一邊忍不住頻頻點頭,像是終於遇到了一個懂我的人。對啊,作者寫的時候哪會想什麼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來自多年閱讀和寫作累積下來的、一氣呵成的寫作,用最合適的詞句來最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謂閱讀理解,難道不應該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讓孩子養成良好寫作能力的同時,不要扼殺小朋友豐富的想像力。

「悠家教育」的天賦遊學課程就是秉著這一理念。



2) 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心口飄過一絲疑慮,在現如今的大環境下,這樣學校出來的學生,縱然有著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們將如何走近高中,面對考試,進入社會?但隨著片子的進行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過是陷入了現今社會給大家設下的思維圈套,我們的考試高分就能保證我們的成人之旅更順利嗎?不能,因為成人的世界裡很少有那些數理化語數英的標準考試。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那些課,進行那些痛苦的考試?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們需要什麼教育?成人生活裡需要我們的自我定位和為之不斷的努力,最終在過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樹那更是不錯的。 自我定位來自哪裡?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試和課本,壓得人無法思考的學習。自我定位來自輕鬆自由的多元體驗和充分時間的自我探究,這是傳統教育難以給予我們的。

好的教育讓我們更好地生活,物質地,精神地。華德福教育讓孩子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實的;至於物質生活,自我定位加為之不斷的努力,再加知足常樂,不亦樂乎。

3)天梯 寒門學子的出路

隨著尾曲的響起才慢慢長舒了一口氣。屏幕前那個貴州的留守兒童,用髒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樣髒兮兮的臉上的眼淚,用貴普說著:「我覺得我就不應該投胎在這個家裡。實話跟你們說吧」,他停頓了一會兒,眼淚在眼眶裡呼之欲出,「我爸爸現在在牢裡」 對我現在近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來說,不敢去想這個孩子每天過著怎樣艱辛的生活,命運的安排讓他的未來似乎過早地充滿黑灰,畢竟本該是童真爛漫的少年。

與留守兒童同樣命運慘澹的還有村小及代課老師。教育佔4%的GDP夠嗎?遠遠不夠。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是在用一種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來消費著4%。村小的財政支持不夠,合格教師不夠,學生不夠,教育質量不行,面臨被撤困境,學生要花更多的錢走更遠的路上學,沒有條件的就輟學打工,北上廣蟻族在城市作為底層漂泊,在家鄉同樣找不到歸屬感,漸漸地,鄉村建設沒有力量,北上廣沒有資源支持更多的異鄉人。

如果沒有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怕是會惡性循環,階層固化

4)守望鄉村

中國以農立國,國人十之八九出生自農村。隨著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鄉村文化卻在凋零。日子一天一天地過,人們的閒暇時間逐漸從線下轉為線上,鄉村精神逐漸萎靡。

立人圖書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師應該是一個縱火者。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圖書館的模樣。當一個人學會閱讀,那就擋不住他的成長了。

魯班匠士職業教育:記得盧梭在愛彌兒裡也推薦新生兒學習做個木匠,既培養動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雖然教育部不承認,但社會已經承認了匠士。在魯班學校學到的技藝是其次的,學到的做人原則才是終生的。授人以漁,助其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個體。

農村教育的問題不是單單熱情的志願者可以解決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資源傾斜來幫助平民教育走得更遠。

5)大學 大學

相信未來。看到最後心裡已經波濤翻滾了。大學啊大學。

上課記裡《許三觀賣血記》的續寫,成為吃貨來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錢理群說精緻利己主義者要留學推薦信那幾段都太扎心了。不知何時起,我們就「信仰」著:升學就業,沒有錢,寸步難行;衝突毀滅等極端方式比溫暖柔和更有力量。如果我去續寫,真實的我大概不會給個溫暖的續寫方式;但有可能虛假的我會用溫暖來掩飾。大學前三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到了第四年,焦慮直線上升。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

改革不怕犯錯,怕的是不改革。感恩有風骨的校長們。將學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對待。

如何定義好的大學

7)課堂風暴

郭初陽、魏勇、杜郎口,教師是縱火者。課堂是思考的起點。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寬容。

8)尋找馬小平 人文教育

困境中讓我們相濡以沫

教育勇氣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師和學校不會消失,責任是沉甸甸的

人文教育 物慾橫流 人心不古,趕在災難摧毀人之前培養出有靈魂有思想的鬥士

我們對中學生的潛力估計遠遠不足。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直面人生

9)在家上學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終的目的是共通的:培養優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

我們都知道自己生活的社會裡,洗牌不是解決方式,洗牌之後依舊茫然可能會導致歷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決方式,有聲的發聲,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儘自己的公民責任,從一點一點改變社會。

教育永遠沒有標準答案,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難道不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嗎?

悠家教育秉承獨創的「天賦優勢教學法」,堅持「因材施教」的價值主張,全力為每一個孩子量身定製專屬的教育規劃及解決方案,幫助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中國紀錄片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2013)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縱橫中國教育時空,跨越3萬公裡,走訪18個省市,採訪眾多的第一線教師、專家、家長、學子,以鮮活的事件
  •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野獸按:因微信限制,最多只能連結三個視頻,其他七集諸位書友可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跳轉到騰訊視頻順序觀看。這部記錄當下教育現狀的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總編導劉曉梅表示,雖然十集紀錄片各有側重,但無外乎圍繞了幾個中心,即人文教育和現代公民等等。
  •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是繼《先生》之後又一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入調查的紀錄片。它不同於縱向回溯民國反思當下教育的《先生》,這一次,紀錄片《盜火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當下的教育。
  • 【2269】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直戳中國教育最痛處
    ,也深入探討了中國教育體制的現狀和問題,是一份「獻給中國教育的禮物」。建議你先收藏,抽空與孩子或父母一起觀看,看看「中國教育怎麼了」?《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鳳凰衛視出品的一部教育重頭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這部紀錄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
  • 推薦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上海浦東悅謙學堂因教學需要,招聘讀經老師1~2名,願感召有志於讀經教育之同仁,能以讀書為樂,與孩子相伴,以求教學相長。如有如有意者可與學堂聯繫。聯繫方式,微信:ammyline 電話:15026614490 蔡老師推薦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鳳凰衛視——十集電視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電視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鳳凰大視野》首播(1-5集),播出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
  • 鳳凰衛視《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中文名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發行時間2013-9-9片長30分鐘 * 10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30985
  •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對教育的反思各有各的不同(下)
    教育的改革的最終歸宿是多元化,大概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鍾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意思「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公平問題」 我比較贊同《大學 大學》和《守望鄉村》,原因答不上來,或許是我在讀大學,也來自鄉下。我覺得現在教育改革最大的疑惑在於「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公平問題」-處理不好這個問題,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耍流氓。城市不是中國的全部,別忘了還有廣大農村,高考制度的存在讓寒門學子不只是有希望,還有途徑「人往高處走」。
  • 大型教育紀錄片《盜火者》十集全,於無聲處聽驚雷!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
  • 學者拍紀錄片《盜火者》 揭露中國教育弊端
    紀錄片《盜火者》及同名書是這場研討會的主角。有人評價,這兩部作品,真實記錄了中國教育現狀,「直面當下教育之痛」。「先生畢竟遠去,我們看到的只是背影,而當下真實切膚。」鄧康延說。他是紀錄片《盜火者》的製片人。此前,他發行紀錄片《先生》,記載「民國講壇上的人」——教育家如馬相伯、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陶行知等。
  • 【教育大山】這部十分真實的紀錄片,深深戳到中國教育的最痛點
    歷時兩年,走訪了約30所全國大中小學,採訪50多位中國一線教師,訪談錢理群、劉道玉等近20位教育學家,製作這個專題片就是為了調查「中國教育怎麼了」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是一份「獻給中國教育的禮物」,也是探討了中國教育的現狀。
  • 《等待超人》:不可錯過的美國公立教育反思紀錄片
    點擊綠色按鈕,聽聽看……2010年9月24日,《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 在美國正式上映,這是一部關於美國教育的紀錄片
  • 從錢老「偏科」反思中國教育改革
    從此,中國少了一位史學家,卻「意外」的多了一位教育家、科學家。  當時的清華,能夠錄取並寬容這樣的「偏科生」、「瘸腿生」,又是怎樣的氣度?而在今天,這樣「差強人意」的成績想要進入清華大學的物理系,毫不誇張的說是「痴人說夢」。時勢造英雄,當時舊中國國難當頭,人們急切通過各種方法改變「落後就要挨打」的國運,錢老就是其中之一,其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與如今的教育改革是一脈相承的。
  • 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可能更有意義。   數學教育對比中的中國經驗   在2015年PISA測試中,我國學生整體排名第十,其中數學成績排名第六。   我國初中學生參加了2009、2012和2015三次PISA測試,在數學測試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數學教育在改革與反思中前進   ● 張奠宙   改革開放30年,彈指一揮間。數學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可能「徹底革命」,只能不斷地改革,逐漸地演進。但是,經過30年的積累,回頭一看,我國數學教育的面貌還是發生了巨大變化。
  • 光明日報: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光明日報:從PISA測試反思我國數學教育改革 孔企平/光明日報 2017-01-26 11:09
  • 馬斯克式的成功反思中國教育及其改革的緊迫性
    是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成就式美國馬斯克的特斯拉成功,星鏈計劃的實施,火箭推進器的回收和火星登陸的成功?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高智商的人如此之多,但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很難培養出現代高精尖科技的科學家和企業家?我們的教育到了必須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了,不要相互欺騙和掩蓋。我們不崇洋媚外,但是必須反思中國的教育和學校存在的急功近利唯分數論問題!
  • 《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示中國創新教育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教育創新的參與者、推動者,見證者、受益者。為了更好地梳理中國教育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展現中國教育創新成果,中國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拍攝製作了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據教育行業專家分析,這種題材的紀錄片,這是刷新歷史的第一部。
  • 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例如,中國的課堂如今已不同以往,已經不是人們原來印象中的「中國式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說,這部紀錄片為了增加收視需要強調矛盾衝突,因此並不能就依此對中英教育模式以偏概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房莉傑則提到了這部紀錄片裡一個較大的誤區,那就是其關注點和描寫的衝突點特別強調了對紀律和規則的要求。然而,中英教育的差異根本之處並不在此。
  • 浙江教育考試院停止陳建新參加評卷工作,這是「盜火者」的下場?
    今年,高考已過,錄取正在進行,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就讓每一個認識中國字,都能對寫文章評說一二的中國人他的能量太大了,足可以和「盜火者」相提並論。相信許多人和筆者一樣,贊考生的文採,也贊語文大組長的英明。肯定好作文,他是伯樂,給大家分享好作文,他是「盜火者」。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編者按】近一月來,由英國BBC拍攝的關於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引發廣泛討論。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