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今時今日,社會上,學校裡,對於中國教育的批評從未停止過,教育改革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這些批評和聲音,在我看來,大多數只是人群盲目跟風的結果。其中又夾雜著太多誤人子弟的宣傳。
究其原因,製造這些聲音的人不懂教育,把自己的思維謬論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接納和傳播這些聲音的人則是抱著一種偷懶的潛意識:在教育上不想吃苦,想走捷徑。
這部紀錄片共10集,每集都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大家看到不同角度的中國教育
1) 重回人的語文
一邊看一邊忍不住頻頻點頭,像是終於遇到了一個懂我的人。對啊,作者寫的時候哪會想什麼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來自多年閱讀和寫作累積下來的、一氣呵成的寫作,用最合適的詞句來最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謂閱讀理解,難道不應該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讓孩子養成良好寫作能力的同時,不要扼殺小朋友豐富的想像力。
「悠家教育」的天賦遊學課程就是秉著這一理念。
2) 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會時不時心口飄過一絲疑慮,在現如今的大環境下,這樣學校出來的學生,縱然有著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們將如何走近高中,面對考試,進入社會?但隨著片子的進行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過是陷入了現今社會給大家設下的思維圈套,我們的考試高分就能保證我們的成人之旅更順利嗎?不能,因為成人的世界裡很少有那些數理化語數英的標準考試。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那些課,進行那些痛苦的考試?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們需要什麼教育?成人生活裡需要我們的自我定位和為之不斷的努力,最終在過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樹那更是不錯的。 自我定位來自哪裡?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試和課本,壓得人無法思考的學習。自我定位來自輕鬆自由的多元體驗和充分時間的自我探究,這是傳統教育難以給予我們的。
好的教育讓我們更好地生活,物質地,精神地。華德福教育讓孩子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實的;至於物質生活,自我定位加為之不斷的努力,再加知足常樂,不亦樂乎。
3)天梯 寒門學子的出路
隨著尾曲的響起才慢慢長舒了一口氣。屏幕前那個貴州的留守兒童,用髒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樣髒兮兮的臉上的眼淚,用貴普說著:「我覺得我就不應該投胎在這個家裡。實話跟你們說吧」,他停頓了一會兒,眼淚在眼眶裡呼之欲出,「我爸爸現在在牢裡」 對我現在近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來說,不敢去想這個孩子每天過著怎樣艱辛的生活,命運的安排讓他的未來似乎過早地充滿黑灰,畢竟本該是童真爛漫的少年。
與留守兒童同樣命運慘澹的還有村小及代課老師。教育佔4%的GDP夠嗎?遠遠不夠。更何況我們的教育是在用一種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來消費著4%。村小的財政支持不夠,合格教師不夠,學生不夠,教育質量不行,面臨被撤困境,學生要花更多的錢走更遠的路上學,沒有條件的就輟學打工,北上廣蟻族在城市作為底層漂泊,在家鄉同樣找不到歸屬感,漸漸地,鄉村建設沒有力量,北上廣沒有資源支持更多的異鄉人。
如果沒有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怕是會惡性循環,階層固化
4)守望鄉村
中國以農立國,國人十之八九出生自農村。隨著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鄉村文化卻在凋零。日子一天一天地過,人們的閒暇時間逐漸從線下轉為線上,鄉村精神逐漸萎靡。
立人圖書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師應該是一個縱火者。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圖書館的模樣。當一個人學會閱讀,那就擋不住他的成長了。
魯班匠士職業教育:記得盧梭在愛彌兒裡也推薦新生兒學習做個木匠,既培養動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雖然教育部不承認,但社會已經承認了匠士。在魯班學校學到的技藝是其次的,學到的做人原則才是終生的。授人以漁,助其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個體。
農村教育的問題不是單單熱情的志願者可以解決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資源傾斜來幫助平民教育走得更遠。
5)大學 大學
相信未來。看到最後心裡已經波濤翻滾了。大學啊大學。
上課記裡《許三觀賣血記》的續寫,成為吃貨來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錢理群說精緻利己主義者要留學推薦信那幾段都太扎心了。不知何時起,我們就「信仰」著:升學就業,沒有錢,寸步難行;衝突毀滅等極端方式比溫暖柔和更有力量。如果我去續寫,真實的我大概不會給個溫暖的續寫方式;但有可能虛假的我會用溫暖來掩飾。大學前三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到了第四年,焦慮直線上升。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
改革不怕犯錯,怕的是不改革。感恩有風骨的校長們。將學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對待。
如何定義好的大學
7)課堂風暴
郭初陽、魏勇、杜郎口,教師是縱火者。課堂是思考的起點。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寬容。
8)尋找馬小平 人文教育
困境中讓我們相濡以沫
教育勇氣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師和學校不會消失,責任是沉甸甸的
人文教育 物慾橫流 人心不古,趕在災難摧毀人之前培養出有靈魂有思想的鬥士
我們對中學生的潛力估計遠遠不足。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直面人生
9)在家上學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終的目的是共通的:培養優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
我們都知道自己生活的社會裡,洗牌不是解決方式,洗牌之後依舊茫然可能會導致歷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決方式,有聲的發聲,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儘自己的公民責任,從一點一點改變社會。
教育永遠沒有標準答案,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難道不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嗎?
悠家教育秉承獨創的「天賦優勢教學法」,堅持「因材施教」的價值主張,全力為每一個孩子量身定製專屬的教育規劃及解決方案,幫助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