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都會定時發送自閉症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關懷來自星星的孩子~伴他們成長唷~
在前幾期的推文裡,我們有談過感統訓練的重要性(點擊閱讀:感覺統合訓練怎麼用?這幾點請記住!)。感覺統合是兒童早期發育的重要能力,是其情緒、行為、社會適應等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於譜系兒童而言,感統失調會導致大腦注意能力、控制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受到影響。而感統訓練作為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的一種輔助幹預手段,即能夠有效減輕兒童自閉症的症狀,又可幫助改善自閉症兒童感覺統合障礙問題。
但令不少家長感到為難的卻是,自閉症兒童主動性不強,活動動機不強,所以,家長更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邁出感統訓練的第一步。
為此,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談談,如何幫助自閉症兒童跨出感覺統合訓練的第一步,以及如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感覺統合訓練。趕緊進來做筆記吧~
首先,認識自己的身體
遊戲在感統訓練中的滲透和遊戲與感統訓練項目的自然結合,有助於激發自閉兒童主動積極地參與訓練,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提高了活動的自覺性。同時,遊戲輕鬆愉快的氛圍還有助於自閉兒童消除緊張、焦慮,放鬆情緒。那麼,想讓孩子從認識自己的身體到進入訓練狀態去,我們不妨從遊戲入手。
比如,如果孩子喜歡聽音樂,那麼可以聽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比如《幸福拍手歌》,和孩子通過音樂遊戲來認識身體。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跟隨音樂邊拍手邊唱「拍拍手」,再隨音樂邊踏雙腳邊唱「踏踏腳」。還可以替換身體部位的名稱並做動作, 如拍肩摸耳,拍腿叉腰等。
在活動開始前,家長可以先帶領孩子複習身體各部位名稱,一遍觸摸身體一邊說:「寶寶,拍拍小手,踏踏小腳……」以調動孩子進行遊戲的積極性。
此外,還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繪畫的特點並有意識地增加這類活動,那麼孩子活動的頻率也就增加。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麼我們可以和孩子拿一個畫筆,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提問「耳朵在哪裡?鼻子眼睛在哪裡?」讓孩子準確摸出身體部位,並照著鏡子並畫出自己。
以遊戲作為載體 , 加上有趣的情境, 能讓兒童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方式參與。那麼學會了認識身體,接下來我們還需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
其次,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行動,那麼TA將面臨的問題有:
走路被自己的腳尖絆倒,平衡能力差;單腳站立時站不穩,身體運動方面很笨拙;無法進行精細動作,抓取小物品時會經常掉落,甚至不會繫鞋帶以及搭積木等。那麼我們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呢?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非常適合進行訓練,比如地板、草地、沙地、雪地和冰面等場地,選擇適合兒童練習身體控制和平衡能力的運動設備,開展各種平衡練習活動。
例如,用於練習翻滾的坡道或者有一定斜面的草地、墊子;用於練習平衡穩定性的平衡木、蹺蹺板、滑梯、木樁、繩子或固定在地上的長條膠帶;用於練習跳的羊角球、繩子、梯子或固定在地上的長條膠帶;用於練習推拉的玩具(車、輪胎、紙箱等);用於練習滾動的玩具(輪胎、鐵環等);用於練習旋轉或搖擺的玩具(鞦韆、轉椅等);用於練習在器械上保持平衡的帶輪子的設備(腳踏車、輪滑鞋、滑板等)。此外,也可以讓孩子沿著花壇邊行走或沿線行走,等等。
最後,動起來!
當孩子認識了身體部位,也明白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接下來就開始動起來吧!
比如孩子的雙腳分別站在家長的雙腳上,雙臂抱住家長的腰,然後兩個人隨著音樂慢慢地跳舞。或者針對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的訓練,配合音樂來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簡單的雙臂環繞動作,跟隨音樂節奏時快時慢的變化。
也可以是家長和孩子並排站好,兩個人相鄰的腿用繩子系在一起,然後一起走路。行走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邊念口令「一二一、一二一」。
此外,可以結合各種生活場景來進行感統訓練。比如在人行道路上的地磚,都可以讓孩子沿著地磚直線行走。或者是進行戶外活動時,多玩一些拍球活動和跳繩、跳竹竿、跳格子運動,都能夠提高孩子的平衡力以及靈敏度。
最後,當孩子聽從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動作,正確後要及時給予獎勵,可以選擇其喜歡的「有形的」強化物,比如糖果、飲料等食物來作為有效強化物。
那麼通過以上的感覺統合遊戲,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受訓兒童前庭、觸覺、本體、平衡等功能,還能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聽從指令等方面的能力。
寫在最後
感覺統合訓練對自閉症兒童發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當然不僅是為了學得某項動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取得運動以外的效果,比如促進自閉症兒童的身心發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這才是我們進行訓練的最終目的。
圖片來源:攝圖網正版圖庫責任編輯:覓健星小編參考資料:1.韓文娟,鄧猛.國外感覺統合療法與自閉症兒童循證實踐相關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19(02):30-37.2.童愛梅.遊戲的開發對自閉症兒童手腳協調性的訓練的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5(26):55-56.3.龐佳.自閉症兒童的舞蹈動作治療[J].現代特殊教育,2009,No.192,37-39.4.學前兒童身體控制和平衡能力發展的特點及教師的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