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翻譯家能讓讀者多活幾次 | 陸大鵬

2021-02-08 甲骨文

甲骨文ioracode

轉載任何甲骨文微信公眾號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請事先與本公眾號取得聯繫。

翻譯是溝通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翻譯者們的工作漫長而又艱巨。他們不僅耕耘於語言學領域,還需要將書中的社會價值觀、文化內涵和人文學科的關係呈現給讀者。那麼譯者是否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又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嘉賓譯者陸大鵬在主題為「一位譯者的成長與自我修養」的主題沙龍中分享了他的翻譯心得體驗。

譯有「地中海史詩三部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金雀花王朝》、《摩爾人的最後嘆息》、《納粹德國的腐敗與反腐》等。曾獲榮譽:《北京青年報》2015年度譯者;《經濟觀察書評》2015年度譯者;單向街書店文學獎2016年度文學翻譯獎;《新周刊》2018中國年度知道分子。

陸大鵬 | 文

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閱讀翻譯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從外文翻譯成中文的許多書籍,塑造了我們的讀書愛好和品位,培養了我們的閱讀趣味和理解力。同時,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圖書翻譯的規模非常大。我在出版社上班後,有機會和一些外國出版社或者版權公司的版權經紀人交流。例如我曾經跟一位英國知名的文學經紀人聊過,她說在過去,德國是翻譯英文作品最多的國家,是當時的世界第一翻譯大國,但是近些年已經讓位給中國了。

就我個人來說,小時候家裡因為有很多世界名著,比方說奧斯汀、狄更斯、巴爾扎克、大仲馬等,所以我從小就對外國文學和歷史感興趣。大家都知道,小時候的閱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然後我一直在讀外國文學和社科書的中文版。後來因為在大學裡是學英美文學的,讀外文書問題不是很大,又學習了德文。所以如果一本書的原著是英文或者德文的,我會儘量去讀原著。

當然有的作品我認為更適合讀中譯本,例如海外漢學的書,因為他們用英文寫的時候就會把人名、地名、官名、機構名改成英文的寫法,非專家的讀者往往很難與中文的說法對應起來。海外漢學方面的作品,隨便舉幾個例子,我非常喜歡魏斐德的《洪業》、裴士鋒的《天國之秋》等。讀者在閱讀這些書的過程中能夠看到國外的人是如何看中國的,對於中國歷史,他們是怎麼理解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天國之秋》裴士鋒 著  黃中憲 譯  譚伯牛 校

至於其它小語種的書,例如挪威語、斯洛伐克語等,不一定有中譯本,但是往往會有英譯本。這種情況下我會比較願意去讀英譯本,因為歐洲語言在互譯過程中損失的東西應當說是比較少的,往往能夠找到非常好的英譯本。

下面說對我個人的閱讀影響比較大的幾位翻譯家。中國譯者方面,我非常喜歡董樂山先生,他的好幾本翻譯作品——《第三帝國的興亡》,《巴黎燒了嗎?》等,原書都是極好的、很有影響力的作品,他的翻譯也非常好。我是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應該是中學的時候,讀到他的好幾部翻譯作品,對書中涉及的歷史,尤其是20世紀上半葉納粹德國歷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我中學時代非常喜歡的是草嬰翻譯託爾斯泰的好幾部作品,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對我影響也非常大,從中受益良多。現在有人批評草嬰的譯本,懂俄文的人拿俄文版和中文版來對照,覺得他的翻譯有很多問題。他的翻譯也許是有一些問題,但是這和中文版發揮了很大影響,讓許多年輕的讀者對託爾斯泰產生興趣,這兩個方面是不矛盾的,所以我還是很感謝草嬰先生對託爾斯泰作品的翻譯。

後來我比較喜歡的譯者是一位美國人,William Weaver,他翻譯了義大利的埃科、卡爾維諾的大量作品。我非常喜歡他翻譯的著名的《玫瑰之名》,這個英譯本是一部了不起的傑作。

西班牙語文學方面,我不懂西班牙語,因此主要是通過英文來讀。一位翻譯西班牙文學的美國人Gregory Rabassa,作品有英譯本的《百年孤獨》,文筆行雲流水,對我這樣一個不懂西班牙文的人來說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翻譯作品。因為我不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但是通過這些譯者的英譯本,得以管中窺豹,領略埃科、卡爾維諾、馬爾克斯等人的大師風採,心滿意足,而且這兩位翻譯家本身的英文文筆就非常棒,所以是一種很享受的閱讀體驗。

同時我還喜歡另外一位美國翻譯家和學者Jay Rubin。他是哈佛大學研究日本文學的教授,翻譯日本文學,已經譯了好幾部村上春樹的作品。他的英譯本《奇鳥行狀錄》、《挪威的森林》我都是通過他的英文版來讀的,非常難忘,值得向大家推薦。如果你喜歡村上春樹或者英語文學,都可以讀一讀Rubin的譯著

優秀的翻譯家非常多,這裡是我比較喜歡的幾位,並且他們對我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我為什麼喜歡他們?因為我認為他們非常好地完成了翻譯家的使命,能夠幫助我們這些不懂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語言的人很好地了解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幫助我們去看外面廣闊的世界。而且這些譯者,他們自身的文字都是極其優美的,他們的翻譯作品是智慧的結晶,所以我非常推薦這幾位翻譯家。

我很喜歡的喬治▪馬丁在《冰與火之歌》第五部中說過一句話,「讀書人的生命有一千次,不讀書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很好理解,如果你讀書的話,就能進入更多的時空和世界,所以你的生命比別人更豐富,而優秀的翻譯家能夠幫助我們進入別人的時空,讓我們多活幾次。我認為,這是翻譯家能夠達到的一個最好的狀態。

有一位讀者朋友問,譯者應不應當有自己的風格?從我個人來講,翻譯的大部分是歷史和非虛構作品,還有少量的文學作品。除了我翻譯的諸如魯西迪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沒有非常鮮明的風格特色,比如說像丹·瓊斯、羅傑·克勞利等等。他們本身的語言是比較平易的,沒有非常華麗的辭藻和雕琢的文風,是給大眾閱讀的作品。所以我也儘量用簡單、準確、直白的語言來表達,不會用半白半文的寫法。同時,像這種歷史或者非虛構作品,它們的用途是什麼?是給大家提供知識、傳遞信息,與此同時帶有一些娛樂功能。所以我覺得這種書既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突出譯者的個人特色和個人風格。

《聖殿騎士團:崛起與隕落》

[英] 丹·瓊斯 著 陸大鵬 劉曉暉 譯 

另一方面,譯者如果想做到完全透明,完全沒有個人風格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潛移默化的,即便譯者想努力隱身,他的語言習慣、教育背景、閱讀經歷等都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


譯者的責任就是儘可能準確地轉達原書的意思,儘可能做到忠實、順暢。我個人比較喜歡簡單平易的風格,不使用長句和生僻的古文典故等。如果譯者的個人風格非常突出,比如喜歡用方言,或喜歡半文半白,或者用網絡俚語的話,我認為都是非常糟糕的。我覺得這樣的譯者個人風格會損害原文,違背翻譯的初衷,所以我很反對在翻譯過程中使用特殊的方言、俚俗、網絡語言和半文言的表達。

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可能有的地方用一些方言會特別有幫助。例如一位英國人翻譯《水滸傳》的時候,把那些草莽好漢的方言用蘇格蘭方言來翻譯,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如此。

學者方柏林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討論翻譯當中譯者應不應當加注釋,他的意見是加注越少越好。他認為「譯者應當儘量隱身到作品後」,讓讀者看不到譯者。反例是諸如蕭乾翻譯的《尤利西斯》,注釋非常多,當然《尤利西斯》是一本「天書」,本身極其難讀,沒有那些注釋的話大家看不懂,會覺得很枯燥。所以方柏林的說法和《尤利西斯》譯本是兩個相反的例子。

我個人看來,文學作品的注釋可以少一些,歷史書的注釋多一些也無妨。我認為注釋非常有幫助,但是注多注少和注的深度很難一概而論,沒有辦法做一個籠統的概括。我自己翻譯的書裡注釋算是比較多的。大概分成兩種情況,一是某個問題,我自己不是很清楚,那麼要研究透徹後儘量概括出來,有助於讀者理解;第二種情況,例如某個歷史典故,我自己是知道的,但據我判斷,對大部分讀者來說可能比較生僻,所以也會加上注釋。所以就注釋來講,我還是不太隱身的。

翻譯的時候加不加注釋,主要是考慮讀者的需求,因為外譯漢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表達的,很多微妙的文字遊戲無法用中文表達出來,必須忍痛割愛。因為我翻譯的書是給外文不太好或不懂外文的讀者看的,所以一定要為他們考慮,幫助他們儘量掃除障礙,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不要浪費一次閱讀的體驗。因此我的翻譯是考慮讀者,替讀者著想。

當然,有的翻譯是替作者著想的。比方說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學者,美國華人劉皓明,他翻譯荷爾德林後期詩歌,就是那位德文詩歌非常難讀的荷爾德林。劉皓明教授的譯本模仿和合本《聖經》,並且會用生僻的典故和字,例如喜歡用《周易》《詩經》《尚書》裡的典故。我印象很深的一個詞是德文Geschwister,就是英語的sibling,兄、弟、姐、妹都叫sibling,不知道長幼、男女,所以這個詞往往是不太好翻譯的。但是劉皓明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叫「同產」,即同母所生者。例如,劉邦去世後,呂后家的人把持朝政,就是呂氏同產的人掌握朝政。劉教授的這種翻譯引發了大量爭議,因為荷爾德林的德文詩本身已經非常難讀,如果再加入中文的生僻典故,並不是每個人都精通古文,可以說給讀者增加了閱讀困難。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荷爾德林這位詩人的作品本身就非常難懂,他用大量基督教的或者古典的典故,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德國人,閱讀也不會輕鬆。如果中文譯者為了方便讀者而把它做得平實易懂的話,可以說是嚴重扭曲了原文。所以我認為劉皓明教授在這本書裡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下一個話題,翻譯當中我覺得哪些地方比較困難。

事實上,基本的語言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查字典解決的,即使一些俚俗的語言、網絡俚語不太容易查到,也可以在網絡上諮詢外國人。比方說我翻譯魯西迪的小說時,裡面很多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詞彙,當時我在網上問了幾位印度朋友,很有幫助,所以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要你肯花功夫。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翻譯過程當中文化問題是最難解決的。例如涉及到文化、宗教、政治、歷史這些概念,以及官制、機構等,往往需要絞盡腦汁來尋找合適的翻譯。而且畢竟是在中文語境裡,有的時候可以說是戴著腳鐐跳舞,所以是很困難的。

舉個例子,比方說官制,很多官名非常難翻譯。中世紀歷史裡有各種官名,例如Constable,Chancellor,Steward等,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語境裡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拉丁文comes後來演化成英語中Count(伯爵),在羅馬和拜佔庭,comes不是爵位而是官名,許多種comes都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適譯法的。

另外,因為我們的翻譯家前輩犯了一些錯誤,大家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只能繼續將錯就錯下去,這都是非常令人困擾的。

再舉個例子,德語的Prinz,如果查英文資料的話,會非常輕鬆地把它翻譯成Prince,中文譯者就要頭痛了,因為Prince是王子還是親王還是什麼呢?都有可能,德語的Prinz是不能夠跟英文的Prince直接等同的。比方說在中文裡,明清歷史中親王是皇帝的近親,皇帝的兄弟或者子侄等。但在德意志歷史上一位Prinz,他很可能是公爵的兒子或侯爵的兒子,你會把公爵的兒子稱為王子或者親王嗎?類似這種概念上的麻煩,我相信翻譯工作者肯定都有體會。

以上內容源自嘉賓陸大鵬在活動中的個人經驗分享,同時我們在下方整理了問答環節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問題。

1 問:有人好奇您是否有團隊,因為您的翻譯又快又好,一般人看起來不像單人能完成的?

陸大鵬:這個問題我遇到過很多次。首先,我的確是獨立翻譯,因為翻譯工作的報酬有限,我僱不起團隊來幫助我。即便僱得起,為什麼要那麼做呢?圖什麼呢?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

之前我的書有和別人「聯名」,例如《財富之城》是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的同事張騁合作翻譯的,那本書比較特殊,因為原來不是我翻譯的,是請別的譯者,翻譯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和張騁可以說是重啟爐灶。最近我翻譯的幾本書,如《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等,大家注意到封面上譯者一覽還有一位譯者是劉曉暉,她是我太太,幫我做了很多文字上的梳理工作,比方說我的草稿出來,請她幫我看一遍,她是我的第一位讀者,所以我會把她的名字也列上。除此之外我沒有合作者。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
《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
[英] 羅傑·克勞利 著  陸大鵬 張騁 譯

做過翻譯工作的朋友會很清楚,翻譯其實是很難合譯的。如果一本書列出了許多譯者的名字,讀者可能要謹慎一些。因為翻譯當中的確存在太多問題,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很難統一起來,包括文風、概念、人名、地名的統一都很困難。所以一般來說我是不願意跟別人合作。

有人懷疑我是不是有團隊翻譯,提出這種想法的朋友,我猜大概是對翻譯工作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他們不太了解,所以會提出這些奇怪的想法。因為我現在基本上可以算是全職,所以一年能夠翻譯出兩本二三十萬字的書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如果是熟悉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的朋友,一定都會明白。

2 問:請問翻譯如何做好時間管理以及訓練自制力?

陸大鵬:時間管理方面,我每工作一個小時,會休息十來分鐘,躺下休息頸椎,同時利用這個時間聽一些東西。我喜歡聽英文的有聲書或者podcast(播客),聽一些跟我做的主題完全不相干的話題來休息大腦。如果實在太累的話,就走出房門到外面去。尤其是去年,有幾個月的時間大家都憋在家裡。我以前是一個非常懶的人,不太做體育運動,但是去年對我的震撼非常大,後來我也開始每天鍛鍊。時間管理的話,我覺得就是要形成一種工作的習慣和工作節奏。每個人的節奏不一樣,大家需要自己把握。

說到自制力,我倒有一個招數。我做翻譯工作的時候會完全斷網,家裡面以前是拔網線,現在是無線網,就把路由器關掉,然後把自己的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我給自己的規定是每工作一小時要休息十分鐘,以前是用手機定鬧鐘,後來發現手機放在旁邊誘惑力太大,非常浪費時間,所以我會工作的時候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在電腦上下載一個軟體來給自己定時。工作的時候,比方說需要查資料,我先在文件裡標紅標藍,最後一起來查。這樣就避免了上網查資料的時候刷各種網站,浪費了大量時間卻沒有任何產出的現象。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我覺得斷網和斷手機是非常有幫助的。

3 問:讀您早期的作品《徵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時感覺還略顯粗糙,但最近的《聖殿騎士團》已經完全酣暢和投入了,那麼作為譯者該如何提升自己?

陸大鵬:實際上,我早期出版的翻譯作品,我一般不大回頭再去看了,但是假如有機會重版,我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重新修改一遍。例如「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後來出了一個精裝本。出版前,我在電腦上從頭到尾全部修改了一遍。回頭再看曾經翻譯的作品,一下子看出有很多錯誤、硬傷,會覺得慚愧,然後從頭到尾改一遍。所以翻譯工作的確是需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嘗試提升自我。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許多年前我翻譯了美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的政治諷刺小說《我們這一幫》,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出版。前兩年版權換到上海譯文出版社,最近剛剛出版。因為有機會在上海譯文重版,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從頭到尾重新修改,揪出了幾年前翻譯的很多令人慚愧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翻譯工作者可能都會有類似的體驗:剛剛把一本稿子完成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好棒,但是要冷卻一段時間,重新再來看的話,就能看出許多問題。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覺得是好事,說明確實是有所進步,能夠覺察出自己過去不好的地方。

說到提升自我,首先,我覺得翻譯像一項體育運動——籃球或者是長跑,需要保持一種訓練度,每天都要訓練,保持一定的工作量,對自己進行持續的、長期的訓練和磨礪。這樣話才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比較好的狀態。第二是加強閱讀。因為我一直是文學愛好者,雖然翻譯的大部分是歷史作品,但是選擇閱讀的話一定會讀文學作品。例如我最近在讀一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是一位20世紀初的英國人翻譯的。沒有功利心的、沒有目的性的閱讀,我覺得是最好的。

4 非常想了解《伯羅奔尼撒戰爭》背後的翻譯故事,感覺需要龐大的知識背景支持。如果從這本書出發,該怎樣拓展古典和戰爭這兩個主題的閱讀呢?

陸大鵬:古典歷史方面,美國的大學者唐納德·卡根有相關的耶魯公開課,有人配了中英文的字幕,非常值得推薦。這既是一個了解古希臘歷史知識很好的方式,也是鍛鍊英文聽力很好的材料。然後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也非常好的,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學術的著作。我建議你可以先去看一看耶魯公開課,是非常有幫助的。

5 現在AI翻譯越來越多,AI翻譯能替代人的翻譯嗎?

陸大鵬:這個問題我被問過許多次。首先說一下,我自己沒有用過所謂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或者 AI翻譯,對技術方面也不了解。

據我觀察,在合同、法律文書等商業翻譯當中,機器翻譯技術已經有了很多應用,效果也不錯。但是,我覺得,就目前來講,文學、社科等類型圖書的翻譯,還沒有被AI翻譯取代的跡象。也許將來會。

我對這個問題也很矛盾,一方面覺得隨著科技進步,效果比較好的機器翻譯長遠來看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另外一方面,目前機器翻譯的進步似乎主要依賴於更好的硬體,運算速度、資料檢索等硬體上的能力,並沒有在思維層面上達成跨越式、上升型的本質突破。這一點希望研究機器翻譯、計算機等方面的專家來介紹。

況且,一部作品翻譯的好壞、正確與否是很主觀的,是人來判斷的,機器還無法做價值判斷。機器可以糾正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對」與「錯」,但好像目前還比較難判斷「好」與「壞」,以及「好」與「更好」。

6 請問怎麼區分譯文作品的好壞?

陸大鵬:如果對照原著的話,是比較容易判斷譯本好壞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對照原著來讀一讀。比方說譯林出版社做了牛津通識系列,大部分是中英對照的,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套書。裡面的話題也很多,包括量子力學、佛教、馬克思主義等,都是中英文對照的,我覺得這套書能夠提供很多知識,同時也是非常好的學英文的材料。

此外,陸老師還就讀者提出的關於選擇翻譯出版作品的標準、文史類和文學類翻譯的區別、譯者的代際之分、學習外語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這裡不加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音頻中一探究竟。

↓↓↓

相關焦點

  • 這些書就不該翻譯引進到中國嗎?| 與陸大鵬商榷
    因為在我看來,作為萬千職業之一種,翻譯其實是一項很平凡很小眾的工作,能得到大眾如此多的關注,實在是因為沾了書或者說讀書這件高雅事情的光。每次看到大家的爭論,我都是看看而已,總覺得各有各的理,說到底,還是把手頭的翻譯做好,才是正事。可這兩天看到騰訊·大家發的陸大鵬論翻譯一文,卻忍不住想湊個熱鬧,也來說幾句。
  • 強朝暉:這些書不該翻譯引進到中國嗎?|與陸大鵬商榷
    近年來,隨著引進書數量和品種的增多,翻譯漸漸成了熱門話題。作為一名從業十餘年的譯者,每每看到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心中都忍不住竊喜。因為在我看來,作為萬千職業之一種,翻譯其實是一項很平凡很小眾的工作,能得到大眾如此多的關注,實在是因為沾了書或者說讀書這件高雅事情的光。
  • 浪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東方歷史評論》採訪陸大鵬
    翻譯出版《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財富之城》、《阿拉伯的勞倫斯》等著作,即將出版《金雀花王朝》等譯著。與陸大鵬的訪談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家咖啡館進行,金陵古都的往事已成煙雲,新街口如織的人群和咖啡館嘈雜的人聲則不斷宣告著商業社會裡歷史感的日趨扁平——唯有活色生香的此在才值得縱身投入。
  • 「金牌譯者」陸大鵬 一位青年翻譯家的自我修養與批判
    近五年來,因為高質、高產地翻譯、介紹一批來自英美的大眾學術暢銷書,陸大鵬在網上具有極高人氣,擁有了一批忠誠的讀者,並活躍於各種公共話語空間。2018年,他被一家主流雜誌評為「年度知道分子」。眼下,這位翻譯界的「超高人氣選手」卻正處於自我懷疑、重估價值的微妙階段——過往的意義感正在消解,價值變得可疑。
  • 專訪|青年譯者陸大鵬:學好英語,多讀原著
    他的做法風險很大,莫言曾經感謝過葛浩文的翻譯工作,但我懷疑莫言如果英語好的話,可能未必會喜歡。澎湃新聞:除了草嬰之外,是否還有喜歡的前輩翻譯家?陸大鵬:我很喜歡董樂山的翻譯風格,不是說他很完美,但是確實質量非常高。
  • 陸大鵬談翻譯:譯者個人風格太突出,會損害原作者表達
    得到一些讀者朋友的認可,我很受激勵。希望能不斷地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與大家繼續分享知識。董樂山是陸大鵬很喜歡的一位中文譯者。1. 對我影響很大的幾位翻譯家我們這一代(八零後)往往從小對外國名著感興趣,這也塑造了我們讀書的品味和理解力。
  • SUFE領讀者 | 張玉瑩:翻譯家村上春樹夫子敬啟
    借讀書節之契機, 圖書館以「閱讀一本書,了解一個人、一座城或一方文化」為主題,開展「SUFE領讀者」活動,讓愛閱讀的sufers相聚於此各抒己見,各展所長!本期「SUFE領讀者」是我校外國語學院張玉瑩同學,她的閱讀書目是《翻譯家村上春樹》,本書可讓大家了解不一樣的村上春樹以及翻譯工作的樂趣與艱辛。
  • 譯想論壇② 丨 翻譯如何造就經典?
    一直以來,「信、達、雅」三原則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翻譯理論原則。這一原則最早由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提出,但在今天是否依然適用,已經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陳以侃認為,「信、達、雅」,「信」是最高要求,要儘量表達原文的感觸。也就是說給英文讀者的感觸,要用中文表達給中文讀者。而「達」指的是要把這種感受表達充分。
  • 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
    中新網上海3月27日電 題: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作者 鄭瑩瑩「我要努力在讀者和託爾斯泰之間架一座橋,並且把這座橋造得平坦、寬闊,讓人輕鬆走來不覺得累。」中國有名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曾經說。鄭瑩瑩 攝距離草嬰2015年去世已有三四個年頭,本月下旬,地處上海徐匯區的草嬰書房終於開放試運營了。鄭瑩瑩 攝27日一早,75歲的上海市民朱玉桃坐了45分鐘地鐵,特意前來尋覓昔日的「文學記憶」。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上海讀者送別翻譯家草嬰:小草不言 下自成蹊
    上海讀者送別翻譯家草嬰:小草不言 下自成蹊 2015-11-02 20:16:03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上海讀者送別翻譯家草嬰
  • 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傅雷一生痴愛藝術,他欣賞藝術的美,常常有獨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他總能感受到藝術美的精魂,引發起感情的洶湧澎湃,因為他有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傅雷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自成一家,他翻譯的某些作品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風格,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大批翻譯家。那麼,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代表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鄭永慧:「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翻譯家」
    1953年,他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8年榮獲「魯迅文學獎」並獲全國優秀文學翻譯榮譽獎,2004年榮獲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資深翻譯家榮譽證書。共翻譯出版了四十餘部法語名著,其中包括巴爾扎克、雨果、左拉、大仲馬、紀德、喬治桑以及梅裡美的作品等。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熱愛閱讀法國文學作品的人來說,鄭永慧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 626年大鵬所城「童」趣盎然,全國首個兒童自然圖書獎揭曉十大獎項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鵬自然童書將主題定為「致敬自然童書出版40年」,尋找與深圳經濟特區一同成長的自然童書,面向全國出版社、出版機構以及讀者徵集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間國內出版的自然類童書。截至10月9日,活動得到了全國50多家出版社和出版機構的支持,徵集的自然童書350本。
  • 翻譯家黃燦然:提高翻譯水平的十個指針
    如同讀中文:請問,你讀了這麼多母語文章和著作,能自如地寫中文,可你一年查過多少詞典?我不是說你要完全放棄查英語或英漢詞典,但既然你喜歡做翻譯,那你就可以通過每天做一定數量的翻譯來查詞典和學習生字,翻譯之外的英語作品閱讀,則應完全不查詞典或每小時查不超過譬如說十個、五個、三個、二個、一個生字,視乎你的實際需要而定。
  • 他是《愛情公寓》中的陸展博,不溫不火12年,如今終於大鵬展翅
    我們今天不說陳赫,而是要說說劇中的陸展博,雖然不是第一主角,但憑藉的精湛的演技也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01金世佳就是陸展博,陸展博就是金世佳金世佳對人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見到他的人恐怕會脫口而出「陸展博」三個字。
  • 翻譯家黃燦然致未來譯者:談翻譯的十個條件
    當你可以無礙地讀一篇評論文章,又能基本上無誤地把它譯成中文,那你就具有相當的理解力和翻譯技巧,這個時候再來譯詩,就事半功倍。你也就會發現,詩歌其實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那樣含混。你曾問我為什麼不多譯些詩,而譯那麼多文論。你似乎暗示說,太可惜了,不多譯些詩。但我正是把翻譯文論來作為翻譯詩歌的穩固基地。
  • 要讓讀者愛上江湖 翻譯就不能太嚴肅
    然而,一組數據較為客觀地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現實處境:中國作家協會有註冊會員作家7000多人,全國網絡作家超過10萬人,但有作品被譯介到國外的作家僅有200多人,作品在國外有影響力的不多。這次金庸作品《射鵰》打了個「翻身仗」,將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 希臘翻譯家索提裡斯·查理克亞斯:幫助希臘讀者了解真正的中國
    影像中國2019年8月,在第十三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上,首次有一位希臘翻譯家獲獎。他是索提裡斯·查理克亞斯,一位用希臘語詮釋中國文化的「中國通」。他花費數十年將《論語》《孟子》等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翻譯成希臘文,並將《吶喊》《你是一條河》等中國現當代小說帶到希臘,讓更多希臘人得以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