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創業大街併購咖啡二樓的眾創空間裡,擠著上百個工位。Fiberead的創始人江苑薇和她的三位同事,正在一塊不到20平米的空間裡辦公,他們做的是一個眾包翻譯和外文圖書出版平臺。
在亞馬遜Kindle書城中,搜索Fiberead,會有405本電子書擺在你面前。
按照熱度從上往下瀏覽,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驚悚小說《第五大道》、育兒書《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諜戰小說《克拉姆斯基案—軍情七處》、政治小說《邪惡之城》和懸疑小說《糖與香料》…..他們全都是外文圖書,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懸疑、恐怖小說、兩性情感關係、或職場類圖書,其中不乏外國暢銷書作者,每本電子書定價在0.99至10元每本不等,由Fiberead平臺進行出版翻譯。
江苑薇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從2014年網站上線以來,她們已經出版了400多本電子書,放在亞馬遜、多看、豆瓣等平臺上賣,另外還拿到了1000多本外文圖書的版權,正在翻譯中。紙質圖書上架銷售的有6本,年底計劃出版100個品種。
每年翻譯出版一百多本書,Fiberead現在的規模相當於一個小型出版社,離中信每年引進千冊圖書和中文圖書還有很遠,但這是一個4人小團隊做出來的效果。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書的質量良莠不齊。
去掉中間環節,Fiberead加快了外文圖書引進的速度
「每年中國傳統出版社引進外文書不到英美市場每年出版圖書的1%,引進速度也很慢。」三年前,江苑薇抱著想改變外文圖書引進中國市場速度的想法創立了Fiberead。
與傳統出版社相比,這些書引進出版的流程不太一樣,翻譯全都是由眾包譯者完成的。一般來說,一本外文書在Fiberead上從翻譯到出版成電子書平均需要4-6個月的時間,和傳統出版社相比速度快了不少。
首先,外文書作者會在Fiberead網站上註冊後將自己的作品上傳,然後Fiberead在網站首頁公開招募這些作品的志願譯者。哪本書先找到譯者,就能得到優先翻譯。
江苑薇最早在豆瓣等譯者集中的論壇中發布信息,聚集起了最早一批網站內測階段篩選出的300名認證譯者。譯者根據Fiberead的流程管理對圖書進行翻譯、審核、排版。網站後臺提供交流工具,方便譯者、作者和團隊之間進行直接溝通。最後Fiberead將編譯好的書籍放在多看、亞馬遜、豆瓣閱讀等渠道上發售。每賣一本書的收益,都由Fiberead、書作者和譯者三者平分。
Fiberead後臺編輯器
Fiberead提升效率的方式在於省去了原來所有的中間環節,傳統出版社引進一本外文書要經歷從確定選題、找版權代理(有時書籍版權不在原作者手中)再到報價競購版權(多家出版社可能同時購買一個版權)的整個過程。
Fiberead用免費幫作者出中文書這個方式作為條件換取圖書的中文版權。當作者在Fiberead上將書上傳後,就等於同意將書籍的中文版權交到Fiberead平臺上。省去了尋找版權代理或者兩國出版社之間複雜的版權交易過程,過去光談版權這個過程可能就長達一年時間。
效率提升後,圖書質量變得難以保證
Fiberead的出版效率是江苑薇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作者不用花錢就出版自己的中文書,翻譯愛好者也能翻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在提升效率以外,江苑薇認為這種模式也為作者和譯者帶去了好處。
她的思路是,不讓Fiberead扮演「看門人」的角色,把篩選書籍的機會交給了譯者,以及讀者,砍掉了傳統出版社當中對書籍質量進行把關的「編輯」角色。
「有些作者在成名前可能是投書無門的,比如說早年間的《鬼吹燈》,所以我覺得不能憑一兩個人來決定一本書是否應該決定出版。或者這個領域專家的人去判斷,而是由這個市場去判斷。」
整個過程中,外文作者不需要投入前期成本,也不用給翻譯付費,如果書賣得好,就能獲得分成。對Fiberead來說,多出版一本電子書,它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還可能獲得收益分成。門檻拉的越低,Fiberead就能拿到更多免費版權,越多「投書無門」的作者也有機會出版中文書。
但這麼一來,Fiberead用戶選書的成本就變高了。
這些放上Fiberead平臺上的圖書只要符合一項標準——電子版可以在美國亞馬遜上架。這個標準放得很低,因為美國亞馬遜對電子書的上架標準只有:「排版符合要求即可」。
去除了編輯、版權談判等環節後,圖書出版速度自然得到提升,譯者與外文作者也得到了更多試煉機會,但對為這個模式來買單的角色——讀者來說,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甄別一些原本由專業編輯過濾過的信息。這甚至不涉及個人口味,因為按照上述上架標準,業餘的寫作愛好者同樣可以上傳作品。
大多數書的銷量並不高,能產生的價值也很有限
陳海濱是Fiberead網站上的資深譯者。
兩年時間,她擔任了數十本英文書的主要譯者。2015年初,陳海濱是《回歸之路》一書的核心譯者,原著作者是普立茲獎獲得者麥可·維特茲。「我開始翻譯前,這本書已經翻譯過一遍了,但質量很差基本不能用。」於是,江苑薇單獨聯繫到陳海濱,希望她能對這本的翻譯進行調整。
一年半時間,《回歸之路》在各個渠道的電子書發行量不到5000本,但陳海濱告訴我,像《回歸之路》這本書的電子版銷量已經是Fiberead平臺上出版的400多本電子書裡為數不多賣得好的書籍。
Fiberead也有賣出了十萬冊以上「爆款」,比如教你聊天的《做個侃爺》和懸疑小說《糖與香料》,後者在2014年上線亞馬遜時,曾登上Kindle中文付費榜的第一名。在沒有任何市場推廣的情況下,這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
但總體而言,一百多本翻譯出版的電子書中能有幾本賣得不錯,但沒什麼具體規律可循。三年來,在Fiberead出版的大多數電子書中,幾十本到幾百本的銷量才是常態。沒有推廣、作者本身名氣不大,寫作質量一般,銷量很難上得去。
況且,這些外文書還有面臨另外一個挑戰——翻譯質量。
Fiberead採用眾包翻譯模式。翻譯愛好者在Fiberead上註冊後,根據平臺發布的新書來選擇,進行章節試譯,然後像陳海濱這樣的「編輯」會挑選出水平最好的2-4位成為翻譯項目的成員,由「編輯」來把控翻譯進度、協調譯者時間,一本書的翻譯時間平均在4-9個月不等,Fiberead甚至還設計了一套傻瓜排版流程,譯者根據這套流程成完成排版,隨後就直接進入電子書發行環節。
這些「編輯」都不是Fiberead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像陳海濱一樣在平臺上資深的志願譯者。
陳海濱遇到過好幾次不靠譜的合作。「譯者中途退出、翻譯質量不合格這些現象是常有的。」按照平臺分成原則,作為核心譯者的陳海濱最後翻譯完《回歸之路》這本15萬字書籍的收益大約為1100元。電子書銷量大概在5000本左右。相應的,作者本人的收益和平臺收入也在千元
陳海濱覺得這是一個像所有靠著興趣自發組織起來的社區一樣,收入很低、相當鬆散、譯者流動性也很大。「大部分譯者並非科班出身,他們憑的都是興趣,就像字幕組一樣。」
這可能導致一個循環,大部分圖書銷量一般,譯者光靠電子書分成,獲得不了太多商業收益,這就無法繼續吸引更高水平的譯者。名氣大、寫得好的作者可能會有所顧慮。那些亟待進入中國市場,又被傳統出版社遺漏的書,因為缺乏「編輯」的把控,也不一定在Fiberead鎖定的範圍之內。
最後,Fiberead上大部分銷量只在千冊以下的書籍,對讀者和圖書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電子書市場利潤微薄,她最後又選擇將爆款圖書出版成紙質作品
因為電子書的收入「太低了」,Fiberead現在將重心又轉到了紙質書出版上。
「電子書銷量可能不錯,但它定價低,還要和平臺、作者、譯者分成。盈利空間是很小的。」在做了兩年多的電子書出版之後,江苑薇和她的團隊又開始磨合出版紙質圖書的流程,花了一整年跑通整個出版流程。
Fiberead的首頁
從400多本已經出版的電子書中,Fiberead根據網上的銷量和排名挑出了最好的那幾本進入紙書發行環節,今年年初開始在當當網上正式售賣,這些書包括很成功學範兒的《做個侃爺:精於閒聊施展魅力(與任何人滔滔不絕的技巧)》、普利茲新聞獎得主麥可·維特茲的《回歸之路》,以及懸疑小說《謀殺鑑賞》。
印刷方面的做法也有點不一樣。Fiberead準備用FOD(按需印刷)的方式進行印刷。根據市場的購買情況,每月進行幾十到幾百本的少量加印,可以減少前期倉儲成本。
「你前期花了很多錢拿了版權,如果不至少賣出10萬冊,你就賺不了錢,所以你對它的預期就是你一定要至少印10萬冊。所以你開始印500冊是沒有意義。前期你要付十幾萬的定金給印廠,然後你還要付出倉儲費用,這全部都是前期投入。」
Fiberead沒打算這麼做。每出版一本書,江苑薇付給出版社一筆約為8000元左右的審稿費,拿到書籍的正規書號,其他紙質書印前需要投入的金額,比如版稅預付、翻譯費用、編審校對、在Fiberead這裡要麼不存在要麼就都由譯者、原作者分擔了。
「原本10萬元的印前成本差不多能壓縮到15000-10000元。」江苑薇算了一筆帳。如今,有了前期的部分投入,儘管不多,但就也有了比電子書更大的銷售壓力。
此外,Fiberead原本一直引以為傲的「效率」和「去編輯化」的工作方式在紙質圖書出版市場不構成最大競爭力。對讀者來說,購買一本紙質書的動力可能來自作者本身的名氣、書籍質量、腰封推薦、或封面設計等,這都離不開「傳統編輯」的工作。
根據Fiberead提供的數字,2017年的前三個月時間開始售賣紙質圖書後,Fiberead獲得了20萬左右的碼洋(賣出的圖書總額),銷量最好的圖書《做個侃爺》兩個月內賣出了5000本,江苑薇計劃在今年底前出版100個紙質書品種。從品類上來說「這相當於一個中型出版社的規模了。」
但按照Fiberead平臺上電子書裡百裡挑一的銷量情況,有潛力成為下一本《做個侃爺》的圖書不會太多。
這讓Fiberead這個生意看上去有點矛盾,網際網路和眾包模式讓它比傳統出版社更高效,但「編輯思維」的缺位又讓它平臺上的產品缺乏勝算。
理論上,擴大平臺上的作品基數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圖書畢竟和今日頭條這種資訊類信息產品不同,那些希望讀書的人,無論放鬆還是自我提高,都已經站在了一個不算太低的閱讀門檻上。畢竟,這還是讀書啊!
題圖來自wes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