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斫琴師千雕萬琢傳承千年古音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7月9日電 (郝學娟)在位於山東濟南百花洲的一座傳統四合院民居裡,時常傳出蒼茫淳樸的瑟瑟琴音,與「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濟南相得益彰。7月9日,記者走進這座四合院民居時,斫琴師王國強穿一身匠人服裝,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斫琴,製作一床琴,要耗時一至兩年。

在位於山東濟南百花洲的一座傳統四合院民居裡,時常傳出蒼茫淳樸的瑟瑟琴音,與「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濟南相得益彰。 郝學娟 攝

圖為斫琴師王國強在彈奏古琴。 郝學娟 攝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時又稱瑤琴、玉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製作古琴的技藝則被雅稱為「斫琴」。

王國強沿用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斫琴,製作一床琴,要耗時一至兩年。 郝學娟 攝

王國強介紹說,受家學淵源影響,他自小便開始接觸木工,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大學畢業後輾轉於各行業的他最終選擇辭職,成為一名斫琴師。

王國強介紹說,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百餘道,選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郝學娟 攝

「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百餘道,選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馬虎不得。」王國強告訴記者,以最初的選料來說,所選的琴體材料以老宅子的梁木為主,往往有上百年的歷史,琴身用料以梧桐或杉木為佳,底板則多為梓木,一床古琴的斫制周期短則一年半,長則三四年。

圖為王國強在打磨處於「灰胎」環節的琴身。據了解,灰胎是斫琴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對於琴音的傳遞、穩定音色和琴身的防腐蝕有重要意義。 郝學娟 攝

「現代批量制琴中的合琴環節,使用的是普通化學膠水,兩三個小時後便可進行下一道工序。而古法斫琴所用的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和野生生漆作為黏合材料,乾燥時間需要兩三個月,鹿角霜天然的蜂窩結構也可以使古琴的音色更通透。」王國強介紹說,古法斫琴之所以耗時久,就是因為其過程的質樸與原始,以達到成琴後穩定不易開裂,琴面溫潤古樸,琴音穩定通透。

圖為王國強蘸取珍珠粉和特殊油劑進行推光。 郝學娟 攝

王國強說,一個優秀的斫琴師不光要精通木藝、美術等技藝,還要通曉音律,如今,斫琴、彈琴是平時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他最大的樂趣。當日在工作室內,王國強現場演繹了《陽關三疊》《關山月》等諸城派古琴曲目,同樣的音符隨著不同的彈撥方式演繹出了或哀婉、或抒情、或歡快等不同情緒。

圖為王國強在進行推光,讓古琴琴身更加溫潤。 郝學娟 攝

從上世紀的人數寥寥無幾,到如今百萬人學習古琴,作為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王國強也會趁工作閒暇時,尋覓知音、以琴會友。王國強表示,近幾年,隨著古琴的愛好者增多,很多人都專程來到他的工作室了解並定製古琴,這也讓他對古琴的發展看到了希望。(完)

7月9日,斫琴師王國強穿一身匠人服裝,正手持刨子,在工作室內刨制古琴木胎。 郝學娟 攝

相關焦點

  • 慢捻皮雕:古老技藝琢匠心
    慢捻皮雕:古老技藝琢匠心 2020-05-26 0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千年的古老「表情包」
    儺面具種類眾多,一般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並敷彩上漆,粗獷樸拙,莊典華麗。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國際面具文化陳列館收藏了810餘件造型各異的儺面具,一起來看看這些傳承千年的儺舞「表情包」。儺面具種類眾多,一般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並敷彩上漆,粗獷樸拙,莊典華麗。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國際面具文化陳列館收藏了810餘件造型各異的儺面具,一起來看看這些傳承千年的儺舞「表情包」。
  • 濟南章丘相公莊:傳承歷史文化,擦亮金字招牌
    圖文/宋潔濟南章丘相公莊是「名相故裡」、「鐵匠之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省級非物質文化「章丘鐵匠」、章丘老字號相公醋等優秀的文化載體。2020年,相公莊街道提出緊緊圍繞「傳承千年文化,建設大美相公」這條主線,聚力鄉村振興,深入挖掘相公莊獨特厚重的歷史文化,弘揚鐵匠文化,在傳承中堅守,在創新中發展,講好相公莊故事。
  • 傳承千年琴音古韻
    琴社成立後,一直堅持開展古琴教學與傳承活動,目前已培養古琴學員400多名,這些學員中,有的在省級比賽中獲金獎,有的考取了專業音樂院校,有的成了古琴老師。 「我們面向社會開設了《龍江琴社講堂》系列公益講座,舉辦了80多場古琴公益雅集、音樂會等活動;還開辦了《文人生活課》,讓大家體會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李樹果說。
  • 大美中國千年文化 華碩攜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著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是人類的「活態靈魂」也是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活化石」華碩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時代的留存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傳統工藝及其傳人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畲族,一個千年遊牧民族古老、淳樸、粗曠、神秘畲族人民堅信著自己是鳳凰的後代每一件傳統的畲族銀器都可以娓娓道來一個鳳凰的故事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
  • 河北衡水弘揚、傳承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古琴進課堂
    弘揚中國非遺文化,延續千年技藝之髓。衡水好人志願者協會、衡水好人網在衡水好人館舉辦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公益課,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文化進社區課堂,提升文化自信自強,20個課時,受眾大學生達1000人次。
  • 工匠精神,傳承古典,琢·原木藍牙音箱用音樂喚醒耳朵
    讓我們一起走進琢·原木藍牙音響的世界,用音樂喚醒你的耳朵。 首先從外觀方面進行對比,琢·原木藍牙音響和留聲機的外觀相似度很高,看看琢·原木藍牙音箱上面的純銅喇叭,別小看這個純銅喇叭,需要經過裁料、旋壓、拋光、封釉四道複雜工序,耗時300
  • 中國傳統技藝「徽州四雕」走出非遺產品傳承路
    中國傳統技藝「徽州四雕」走出非遺產品傳承路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 題:中國傳統技藝「徽州四雕」走出非遺產品傳承路  中新社記者 吳蘭  磚雕,木雕,石雕,竹雕,被成為「徽州四雕」,始作於唐、宋,爭奇鬥豔數百年。
  • 周大福傳承貨櫃古藝巡展首站發布與您相約濟南恒隆感受與古為新
    六月的泉城,流水潺潺,荷風送香,和煦的陽光照耀在歷經千年的古道旁,把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映襯著格外的明亮。周大福華北區於6月14日在濟南恒隆廣場帶來了一次全新「黑科技」嘗試----傳承貨櫃古藝巡展。發布會當天,周大福及濟南恒隆廣場的高層及尊貴VIP親臨現場,共同見證「傳承貨櫃古藝巡展」的開幕。周大福珠寶集團執行董事陳世昌先生、山東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旭明先生、周大福華北區區域總經理韓建生先生、周大福中國營運管理中心品牌部總經理曹絲絲女士以及商品管理部黃金科總經理韋劍鋒先生共同喚起「傳承之魂」,留下了美麗的印記。
  •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死後千年謎未解
    專家經過對遺址的反覆調研,初步認定這兩處遺址是消失近千年的定林寺遺址,至於是上定林還是下定林目前還搞不清,尚難以考辯。  歸葬地:是浮來山還是鐘山,搞不清  由於定林寺與劉勰的關係十分密切,關於他的歸葬地之謎又被人提起,歸葬地之謎成了歸葬地之爭。從史料上對劉勰的介紹可以知道,他是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
  • 玲瓏體雕、芒果吸脂技術正式授權濟南韓氏郭廣科醫生
    韓嘯玲瓏體雕、芒果吸脂、芒果脂肪移植——威塑技術先行者體態美感不僅在於圍度的胖瘦,更取決於輪廓線條的流暢清晰度。女性與男性美麗體態都有肌肉線條和薄薄的脂肪層覆蓋,女性凹凸有致,男性則健壯魁梧。韓嘯先生:不是所有吸脂都叫玲瓏體雕,技術傳承需要紮實的操作基礎一項好的技術需要醫生十年如一日的操作和經驗,中國吸脂第一人周興亮教授1987年在濟南完成中國第一臺吸脂手術,開啟了中國吸脂技術的先河;之後,韓嘯醫生率先將威塑技術引入國內,並獨創玲瓏體雕、芒果吸脂、芒果脂肪移植技術。
  • 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
    周毅 攝中新網重慶11月25日電 題:從沉寂到崛起:傳承千年的榮昌陶「歷久彌新」中新網記者 韓璐榮昌陶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中興於元明,復興於清代。根據榮昌安富古鎮的考古發掘,榮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制陶,並初具規模,目前出土文物以俑、燈、鴿、豬、雞、罐等居多。
  • 日本小夥傳承自在置物技藝:雕出大龍蝦
    原標題:日本小夥傳承自在置物技藝:雕出大龍蝦 日本小夥雕出惟妙惟肖大龍蝦 這件惟妙惟肖的木雕大龍蝦,出自25歲的日本年輕雕刻家大竹亮輔之手,也正是這隻龍蝦,讓他在日本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古音研究中的「以義正音」
    包括:求字詞的古音地位;求古音部類的關係和古音演變軌跡。以義正音,有其理論和方法。以義正音是與因聲求義是音義關係研究的兩個方面。因聲求義之法利用清代古音研究的成果,在求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經陸宗達、王寧先生總結,成為訓詁學的三大重要理論方法之一,而以義正音尚未能加以理論總結。
  • 山東省會國慶遊園聯歡活動在華山歷史文化公園舉行,劉家義點讚濟南...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歷下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心、濟南出版集團等單位承辦。濟南皮影戲、錫雕、濟南微雕、魯繡、章丘黑陶燒制技藝、葡萄軟月製作技藝、橋氏木作技藝等10餘個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濟南出版社、濟南市博物館、濟南旅遊聯合會設計分會等單位也攜最新開發的濟南特色文創產品參加活動。濟南旅遊啄木鳥志願服務隊也將展現泉水文化的「泉水大碗茶」公益項目帶到了現場,為遊客提供免費供茶服務。
  • 從千年古都到萬米高空,「傳承·美好家文化大講堂」圓滿落幕
    2020年,簡一攜手網易家居、網易公開課,以「讓家人住得更好——傳承·美好家文化大講堂」為載體,分別在瀋陽、重慶、濟南、深圳、洛陽、桐鄉、蘇州、東莞等全國多個城市落地,邀請於丹、酈波、張維為等多位知名文化學者,從「以道傳家、以德立家、以愛築家、和美大家」四個維度出發,探尋中華家文化的美好品德和傳世精髓。
  • 傳承千年 消災祈福——童子戲
    童子戲是江蘇民間祈福活動中的一種演劇形式,流傳於江蘇省南通市及通州市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傳承保護 中國解放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在南通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下,相繼成立了業餘童子戲演出團和專業的實驗通劇團,對傳承保護童子戲有一定作用。 2008年6月7日,童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05。
  • 非遺傳承丨她用穿越千年的技藝把日子過成了詩
    以下文章來源於奉化頭條 ,作者藍染 奉化頭條傳播本地資訊,分享奉城生活前段時間,「國民才女」李子柒消失了近兩個月回歸,這次她將鏡頭對準非遺傳承,用16分鐘的視頻呈現了一項古老的技藝——藍染,帶來超過1933萬次觀看,61.1
  • 傳承千年的榮昌夏布「涅槃重生」:讓「非遺」回歸生活
    傳承千年的榮昌夏布「涅槃重生」:讓「非遺」回歸生活 2020-11-23 20:36:33周毅 攝   中新網重慶11月23日電 題:傳承千年的榮昌夏布「涅槃重生」:讓「非遺」回歸生活  中新網記者 韓璐  起源於漢代的榮昌夏布,有著一千多年歷史。漢代稱夏布為「蜀布」。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時期,榮昌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被稱「筒布」「斑布」,是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