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琴音古韻

2020-12-15 黑龍江新聞網

□本報記者楊寧舒

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得到世界的關注。在黑龍江,有一位年輕的琴人,憑藉十餘年的努力,讓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紮根黑土地,繁榮發展。他就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音協古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哈爾濱市古琴研究會會長李樹果。

以琴會友

文人傳習豐富多彩

七月的哈爾濱正值酷暑,然而走進龍江琴社,心間卻生出一股清涼之意。寧靜悠遠的琴聲,讓人的心一下子就沉靜下來。

2010年,李樹果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了黑龍江歷史上第一家集教學研究、傳播推廣、收藏出版等於一體的古琴社——龍江琴社,當時琴社的面積只有30多平方米,現在已發展到一家總社和一家分社的規模。琴社成立後,一直堅持開展古琴教學與傳承活動,目前已培養古琴學員400多名,這些學員中,有的在省級比賽中獲金獎,有的考取了專業音樂院校,有的成了古琴老師。

「我們面向社會開設了《龍江琴社講堂》系列公益講座,舉辦了80多場古琴公益雅集、音樂會等活動;還開辦了《文人生活課》,讓大家體會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李樹果說。

說話間,門鈴響了,來了六七位暑假初級班的學員,其中五位是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18歲的臧育珩和陳美言是好朋友,高考後相約一起來學古琴,今天終於可以學習琴曲《湘妃怨》了。

身著漢服來學琴的王禕寧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有一次參加哈爾濱中央書城舉辦的「真人圖書」活動,聽李樹果老師講述古琴文化和自己學琴的經歷,她就萌生了學琴的想法。如今高考結束,她終於如願以償,圓了自己的古琴夢。

以琴為媒

傳統文化對接現代生活

琴社每天都人來人往,有的來學琴,有的來練琴,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切磋交流。

張武東是一名廚師,今年20歲的他,通過網絡自學了琴曲《酒狂》和《臥龍吟》。聽說琴社晚上還有簫學習班,小張決定留下來,旁聽一下過過癮。

看到古琴在哈爾濱的繁榮景象,很難想像13年前李樹果初學古琴時,在哈爾濱既買不到琴,也找不到老師。他回憶說:「2005年,我萌生了學琴的念頭。當時哈爾濱的琴人寥寥無幾,樂器店裡也沒有賣古琴的,還是朋友張濤給了我一位斫琴師的電話。撥通電話,我只是自報家門,對方就把我的地址記下來,寄來了一張琴。後來學琴久了,我才知道,寄琴給我的竟然是琴界大名鼎鼎的斫琴師裴金寶,他的琴隨便哪張都價值不斐,而當年竟以『白菜價』賣給了素未謀面的我。」

2010年,李樹果開始在哈爾濱開展古琴教學,他的學生有古稀老人,六歲孩童,而最多的還是大學生群體。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學院、黑龍江大學先後成立了大學古琴社團。2015年,幾家高校社團合作舉辦了「首屆哈爾濱大學生古琴音樂會」,目前已舉辦三屆。

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古琴事業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人接觸古琴,李樹果與省圖書館和哈爾濱市南崗區文化館合作,常年開設古琴公益班。這些公益班不收學費,上課用琴全部由他個人出資購買,免費供大家使用。

東北地區古琴名家較少,流派不多,李樹果一直盡其所能邀請國內外古琴名家來哈爾濱舉辦音樂會和專題講座。2015年,他策劃了《龍江琴韻——中國古琴新年音樂會》,是黑龍江省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的古琴專場音樂會,琴界名家雲集哈爾濱,在全國引起轟動,而音樂會的花費是由他個人承擔的;2017年,他邀請恩師朱默涵來哈爾濱,舉辦了「聖譽朝歌——朱默涵教授古琴獨奏音樂會」;2018年,作為「黑龍江之冬」國際文化藝術節演出之一,他邀請吳門琴派代表人、著名古琴演奏家及斫琴大師裴金寶和女兒裴琴子來哈爾濱,舉辦了「吳聲清婉——裴金寶、裴琴子古琴音樂會」。與此同時,他陸續邀請李孔元、李天桓、裴金寶、張濤等知名琴家來哈講座,這些活動的舉辦,極大推動了我省古琴事業的發展。最近,由李樹果與省圖書館共同策劃的「太音希聲——黑龍江·古琴文化推廣系列活動」,通過古琴文化展覽、名家專題講座、古琴圖書推廣、雅集琴曲欣賞、現場彈奏體驗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了古琴豐富的文化內涵。

龍江琴社師生在練琴。 本報記者邵國良攝

相關焦點

  • 讓古琴文化紮根龍江 李樹果:展古風古韻 傳千年琴音
    讓古琴文化紮根龍江 李樹果:展古風古韻 傳千年琴音第四屆古琴新年音樂會將於1月5日在黑龍江省圖書館舉辦東北網1月3日訊 黑龍江有氣勢恢宏的交響樂,也有傳承千年的古韻琴音。初聽琴音即被吸引「坐有琴書便是仙」採訪李樹果時,他已經與琴相伴十餘年。很難想像,這個身高1米85,長相陽光帥氣的退伍軍人,最初是如何與古琴結緣的。
  • 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新疆新和縣再現千年漢唐古韻
    阿克蘇地區「文化潤疆」示範基地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新疆新和縣博物館開館儀式新和縣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作為千年歷史古鎮,新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縣域內現有文物古蹟65處,包括古城、烽火臺、石窟等,尤其以漢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文物古蹟為主。
  • 皮影裡話故事 皮影外話傳承 創意設計傳承千年皮影古韻
    輪迴再生紮根本土 傳承光影中的千年藝術 皮影戲借燈取影藏匿於幕布後,往往一人兼編、導及配樂等工,甚至連唱帶說一併包辦,卻徵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深探其中,正是它的藝術靈魂鑄就了它的無限魅力。原汁原味的東西開始在歲月的滋養下變得通俗,卻也在歲月的滋養下開始失傳。
  • 品千年風雅古韻!《天下3》「天下有吳宮」線下漢文化活動精彩回顧!
    【遊千年古城,仿古時才子曲水流觴!】  《天下3》沉浸式漢文化活動,為所有到場少俠獻上了一場國風盛宴。在古韻滿滿的蘇州吳宮泛太平洋酒店中,有題字摺扇這雅致的國風裝飾,明眸皓齒的漢服小姐姐為遊者遞上周邊好禮。身穿漢服的少俠們仿照古人,玩起了妙趣橫生的投壺小遊戲。午間時分,古色古香的美食小攤飄香千裡,攤主紛紛吆喝叫賣起姑蘇美味。會場內,國風舞蹈、民樂演奏與崑曲表演等精彩節目吸引了大批少俠的關注,當悠悠樂聲飄蕩在錦繡吳宮中時,所有人都仿佛夢回千年前的煙雨江南。
  • 中國現存古老的城市,江南最美「夢裡水鄉」,千年古韻如此迷人
    答案是蘇州,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位於長江三角洲的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有近2500年的歷史,是吳文化的發源地, 從未有過蘇州這樣的城市,從未收集過園林之美、山水的勝利, 在2500年的歲月中,滲透了多少古韻風情?
  • 千年的傳承!
    傳統麵塑手藝,流傳千年至今,從起初的生存經營到現在成長為一門藝術,所經歷的是時間的積澱。圖為實踐隊在「壹粟坊」採景。中青網通訊員 李承琦 攝我作為一名古文學的愛好者,加入此實踐隊就是為了想要盡我所能去發揚傳承麵塑這項技藝,於是我通過與劉潔老師的談話中我便能夠深深地感受到麵塑傳承人對藝術的一種敬畏和執著。那份敬畏是對這歷史積澱的尊重,那份執著是對麵塑技藝深深的熱愛。
  • 傳承千年的古老「表情包」
    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國際面具文化陳列館收藏了810餘件造型各異的儺面具,一起來看看這些傳承千年的儺舞「表情包」。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千年月姐歌再唱響 唐代古韻傳承有人
    大洋網訊 中秋國慶到,在韶關市仁化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老少婦女齊上陣,載歌載舞傳唱一首首獨具唐代宮廷韻味的月姐歌,通過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月姐歌的方式,共同慶祝國慶、中秋佳節,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群眾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石塘古村有650多年歷史,有月姐歌和石塘堆花米酒釀造技藝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臨水聞清音 漢風習古韻 煙臺中行舉辦漢風古韻文化活動
    近日,煙臺中行文學俱樂部聯合攝影、歌詠等俱樂部共赴牟平北中國海公園聯合開展「臨水清音——漢風古韻」主題文化活動。  山河湖海春日裡 文苑群英盡吐芳  活動伊始,社團成員們著漢服行漢禮,吟詩作賦,紛紛登臺獻藝,颳起了一陣炫彩「漢風」。
  • 集齊了唐、宋、元、明、清16張傳世名琴,上海這座千年古剎與千年...
    慢條斯理地將古琴擺正,左手按弦,右手撥彈,悠揚的琴音從元代傳來的古琴上流瀉而出……今天晚上,在上海千年古剎龍華古寺,16張延承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傳世名琴和20位聞名業界的古琴名家亮相,在「琴會龍華」徐匯中國古琴系列活動上,帶來了一場氤氳傳統文化雅韻的古琴盛宴。
  • CNT暢遊鄉村|古韻悠然看樟溪
    樟溪境內有2000多種植物,700多種動物,有千年香榧、銀杏、紅豆杉、楠木等名貴樹種,更有會仙峰千年古寺、洋岫峰古寺等名勝古蹟。古往今來,樟溪不僅是贛閩邊際往來的要地,還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和淳樸的古韻民風。
  • 河南民間傳人復活千年窯爐 活態傳承千年技藝
    河南民間傳人復活千年窯爐 活態傳承千年技藝 他也讓柴燒鈞瓷這一失傳近千年的技藝重放光彩。  6月8日,甫一走進任星航偏僻的工作場地,中新網記者就被院子深處大小、形狀不一的鈞瓷窯爐震撼。「我家已有八代人用了百餘年的時間在進行鈞瓷技藝的傳承。」他說。
  • 傳承千年 消災祈福——童子戲
    童子戲是江蘇民間祈福活動中的一種演劇形式,流傳於江蘇省南通市及通州市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傳承保護 中國解放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在南通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下,相繼成立了業餘童子戲演出團和專業的實驗通劇團,對傳承保護童子戲有一定作用。 2008年6月7日,童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05。
  • 書院深處探古韻 珍珠學子擔使命——九江市同文中學珍珠班開展研學...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戴瑩報導:為加深新時代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繼承中國傳統教育禮儀,傳承儒家理學的文化精髓,2020年9月25日,九江市同文中學的高一、高二年級的「華保天湖」珍珠班110餘名師生在市僑聯的資助下,前往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參加「廬山白鹿洞書院·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儀式並進行為期一天的研學活動
  • 杭州「最網紅」寺廟已有千年歷史,古韻悠然無商業化,拍照太美!
    上天竺法喜講寺是中國白衣觀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年以上歷史。天竺三寺中下天竺創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創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歷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為「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並親題寺額。如今法喜講寺也是對廣大信眾遊客開放,門票僅需10元,提前在「杭州寺院參觀預約平臺」進行預約即可。
  • 再現千年前迎冬儀式!12月26日,鄭州富力萬達文華酒店又有大動作!
    12月26日,一場穿越千年的歲末迎冬儀式,將在鄭州富力萬達文華酒店上演。現場將打造古典大氣的國風場景,再現古代迎冬儀式的震撼盛況。寒儲冬藏、祈安納福;瑞雪漫漫,萬物啟祥。冬季,是享受豐收、醞釀希望的季節,它承上啟下,是舊一年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始。因此,在古代,人們對迎冬非常重視。朝廷會舉行迎冬儀式,以求來年國泰民安,百姓們也會易新衣、備飲食、祀先祖,希望平安順遂。
  • 河北保定千年古鎮大激店的「古韻」與「今聲」
    於俊亮 攝 「古韻」猶存據載,早在唐朝時,大激店便設有驛站,明清時期為九省通衢巨鎮。古鎮三面環水,河水自西向東匯入百草溝,逢雨季,水流相激,蔚為壯觀,該村也因此得名。目前,大激店村現有村民860戶、3600餘人,耕地3400畝。
  • 學禮誦文品古韻
    16名身著漢服的小學員在老師的帶領下體驗啟蒙描紅、硃砂啟智、誦讀經典、擊鼓明志、投壺射禮等禮孝文化傳承課程,充分感受漢風古韻的魅力。陳永建(人民視覺)
  • 《古劍奇譚OL》匠心築夢——尋找你身邊手工藝人,將傳統文化傳承!
    崔欣老師 泠泠琴音 還記得古網春季資料片上線時的那一曲《山海飛花》嗎它由著名古琴演奏家茅毅老師攜千年古琴「松雪」傾情演繹。錚錚淙淙的旋律,優美而飄渺,茅毅老師通過琴音,繪製出了雲海蒼茫的仙境世界。古琴這一擁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老樂器,在使用了現代技法編曲配樂的《山海飛花》中,迸發了新的活力。
  • 京都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大和古韻?京都旅遊攻略
    絲弦咿呀,古韻悠然,著一雙木屐,走進水汽氤氳的日本溫泉。這個暑期,京都旅行,與京都,與兩百年前的大和王朝,不期而遇。京都對於日本,也許就像是西安對於中國,雖然不是最繁華的地方,卻依附著民族最深遠的文化與修養,是民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