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寧舒
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得到世界的關注。在黑龍江,有一位年輕的琴人,憑藉十餘年的努力,讓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紮根黑土地,繁榮發展。他就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黑龍江省音協古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哈爾濱市古琴研究會會長李樹果。
以琴會友
文人傳習豐富多彩
七月的哈爾濱正值酷暑,然而走進龍江琴社,心間卻生出一股清涼之意。寧靜悠遠的琴聲,讓人的心一下子就沉靜下來。
2010年,李樹果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了黑龍江歷史上第一家集教學研究、傳播推廣、收藏出版等於一體的古琴社——龍江琴社,當時琴社的面積只有30多平方米,現在已發展到一家總社和一家分社的規模。琴社成立後,一直堅持開展古琴教學與傳承活動,目前已培養古琴學員400多名,這些學員中,有的在省級比賽中獲金獎,有的考取了專業音樂院校,有的成了古琴老師。
「我們面向社會開設了《龍江琴社講堂》系列公益講座,舉辦了80多場古琴公益雅集、音樂會等活動;還開辦了《文人生活課》,讓大家體會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李樹果說。
說話間,門鈴響了,來了六七位暑假初級班的學員,其中五位是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18歲的臧育珩和陳美言是好朋友,高考後相約一起來學古琴,今天終於可以學習琴曲《湘妃怨》了。
身著漢服來學琴的王禕寧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有一次參加哈爾濱中央書城舉辦的「真人圖書」活動,聽李樹果老師講述古琴文化和自己學琴的經歷,她就萌生了學琴的想法。如今高考結束,她終於如願以償,圓了自己的古琴夢。
以琴為媒
傳統文化對接現代生活
琴社每天都人來人往,有的來學琴,有的來練琴,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切磋交流。
張武東是一名廚師,今年20歲的他,通過網絡自學了琴曲《酒狂》和《臥龍吟》。聽說琴社晚上還有簫學習班,小張決定留下來,旁聽一下過過癮。
看到古琴在哈爾濱的繁榮景象,很難想像13年前李樹果初學古琴時,在哈爾濱既買不到琴,也找不到老師。他回憶說:「2005年,我萌生了學琴的念頭。當時哈爾濱的琴人寥寥無幾,樂器店裡也沒有賣古琴的,還是朋友張濤給了我一位斫琴師的電話。撥通電話,我只是自報家門,對方就把我的地址記下來,寄來了一張琴。後來學琴久了,我才知道,寄琴給我的竟然是琴界大名鼎鼎的斫琴師裴金寶,他的琴隨便哪張都價值不斐,而當年竟以『白菜價』賣給了素未謀面的我。」
2010年,李樹果開始在哈爾濱開展古琴教學,他的學生有古稀老人,六歲孩童,而最多的還是大學生群體。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學院、黑龍江大學先後成立了大學古琴社團。2015年,幾家高校社團合作舉辦了「首屆哈爾濱大學生古琴音樂會」,目前已舉辦三屆。
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古琴事業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人接觸古琴,李樹果與省圖書館和哈爾濱市南崗區文化館合作,常年開設古琴公益班。這些公益班不收學費,上課用琴全部由他個人出資購買,免費供大家使用。
東北地區古琴名家較少,流派不多,李樹果一直盡其所能邀請國內外古琴名家來哈爾濱舉辦音樂會和專題講座。2015年,他策劃了《龍江琴韻——中國古琴新年音樂會》,是黑龍江省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的古琴專場音樂會,琴界名家雲集哈爾濱,在全國引起轟動,而音樂會的花費是由他個人承擔的;2017年,他邀請恩師朱默涵來哈爾濱,舉辦了「聖譽朝歌——朱默涵教授古琴獨奏音樂會」;2018年,作為「黑龍江之冬」國際文化藝術節演出之一,他邀請吳門琴派代表人、著名古琴演奏家及斫琴大師裴金寶和女兒裴琴子來哈爾濱,舉辦了「吳聲清婉——裴金寶、裴琴子古琴音樂會」。與此同時,他陸續邀請李孔元、李天桓、裴金寶、張濤等知名琴家來哈講座,這些活動的舉辦,極大推動了我省古琴事業的發展。最近,由李樹果與省圖書館共同策劃的「太音希聲——黑龍江·古琴文化推廣系列活動」,通過古琴文化展覽、名家專題講座、古琴圖書推廣、雅集琴曲欣賞、現場彈奏體驗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了古琴豐富的文化內涵。
龍江琴社師生在練琴。 本報記者邵國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