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今日頭條武漢8月21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為深入了解並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體驗麵塑與匠心的魅力,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武漢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劉潔老師,向麵塑大師劉潔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秋到,麵塑人兒俏!好看不
來到麵塑協會的傳承基地,展柜上琳琅滿目陳列著各類麵塑作品,婚喪嫁娶、生日祭拜等各類作品形態各異、出神入化。展臺上,20餘名傳承人手持刻刀、轉動指尖,栩栩如生的作品瞬時間便渾然天成、活靈活現,這些麵塑作品不僅美觀大方,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被人們賦予了深刻的寓意,「猴子吹號,越過越有」「魚戲蓮,活千年」「蛇盤兔,一定富」等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經過千百年的口口相傳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也成為節日慶典上的一道「佳餚」。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學習麵塑工藝 助力麵塑發展
為了近距離了解和認識麵塑,將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更多的人,讓更多大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學習宣傳麵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
老百姓的雙手太巧,麵塑文化已有千年
麵塑,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它起源於山東、山西等地。以麵粉為主料,然後調成不同色彩,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西安旅遊時,就曾見到了有關麵塑的精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據史料記載,有關麵塑藝術早在漢代時期就已有文字記載,在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下,麵塑歷史可謂是淵遠流長,早已是華夏文明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對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和美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實物參考。
-
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
中新社西寧1月12日電 題: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作者 孫睿 惠海珍寒冬臘月,地處崑崙山下的格爾木市已是草木枯黃,氣溫驟降至零攝氏度以下。2004年,有了穩定收入的楊維東利用休假時間去了天津,看到街頭上的麵塑小人更是欣喜,於是便跟著擺攤的老藝人學習人物麵塑,從此痴迷於麵點、麵塑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楊維東說,「那時候要學只能跑去天津,交學費給老師傅,學一段時間回來後,邊上班邊抽空練習。
-
重慶麵塑藝人明三娘:讓捏麵人技藝傳承發展
她從事麵塑已二十幾年,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慶麵塑」代表性傳承人。為傳承:把麵塑帶進校園明朝蘭在社區教孩子們捏麵人為了提高麵塑作品的藝術性和品位「我創作的麵塑人物,每個人都會身著傳統服飾,還要手拿道具,這樣的作品才更形象生動。」明朝蘭說,為了更好地保存麵塑,在麵塑所用的麵粉裡加了防腐劑,還會在麵塑表面刷一層清漆。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作為一門傳承了千年的老手藝,濟寧麵塑和其他流派不同點就在於側重紀實性內容的創作。用作品向奮戰在一線的英雄致敬,也是「非遺」麵塑實現自身價值的難得機遇。千年傳承「孔府糕點」轉型傳襲至今麵塑,俗稱「捏麵人」,民間也叫「面花」「花饃」「花供」,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嵐縣「美麗家園」---袁建華麵塑文化大院
嵐縣「美麗家園」袁建華麵塑文化大院,位於千年古鎮、麵塑之鄉嵐縣嵐城鎮南街村,創建於2004年,佔地1200平方米,是山西省麵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袁建華家的一個傳統四合民居院,該文化大院以保護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嵐縣麵塑為基礎,以麵塑研創為核心,轉化發展為導向,以省級麵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人大代表袁建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麗麗(袁建華女兒、呂梁市婦聯執委
-
麵塑非遺傳承人孫豔鬥:讓麵團在指尖生花
見習記者 範玉潔 攝影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中國北方民間傳承千年的傳統手工藝術之一。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
濟南麵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藝傳了300年
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由於民俗地域不同因此麵塑的種類的品類繁多,分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裡以山東、山西、河北和湖北為例,為大家講解麵塑的發展。(一)山東麵塑山東麵塑歷史悠久,以菏澤麵塑為代表。位於黃河下遊的菏澤,古稱曹州,常年因為黃河決口水災不斷。
-
師徒兩代傳承曹州麵塑100多年 保護價值尤顯珍貴
就一項非遺項目而言,兩代人傳承了100多年實屬罕見。 ◆何曉錚把傳授徒弟技藝當成事業的一部分。他的徒弟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目前已達160多人。 文/圖 王瑋琦 何曉錚是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曹州面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的麵塑題材廣泛,微塑、浮雕塑、大型中空塑、水晶封裝塑等林林總總,或逼真或誇張,豔麗可人。
-
不忍黃縣麵塑失魂 煙臺藝人張燕用創新捏活麵塑
齊魯網1月7日訊黃縣麵塑,色彩鮮豔,造型靈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煙臺龍口,麵塑藝人張燕不僅堅守著這門傳統技藝,還通過創新做出了自己風格,讓粗獷質樸的麵塑,成了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張燕家中祖傳老黃縣麵塑的傳統技藝。張燕從小學習麵塑技藝,但長大後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她選擇了放棄。但是,她低估了自己那顆傳承著古老技藝的「匠心」。每每看到黃縣麵塑越來越失去傳統韻味的時候,她的內心經歷著煎熬。張燕認為,有些麵塑並不是傳統的黃縣麵塑。「它很失真,甚至於就是說,失去了咱黃縣麵塑的精華所在。
-
金陵「麵塑大師」言傳身教賀新年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如今麵塑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一雙巧手,捏出百變造型,捏出世間百態,眼前的這位就是被人們稱為「麵塑大師」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錢翠芳。 麵塑非遺傳承人錢翠芳表示,麵塑的原料就是麵粉經過烹煮處理後再添加蜂蜜或者蔬菜汁、水果汁染色而成的。經過搓、揉、捏、卷等工序最終成了麵塑,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
擷彩大地 山西麵塑藝術展在太原美術館啟幕
本次展覽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太原美術館承辦,是山西各地麵塑代表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西麵塑培訓班40名學員的學習成果匯報。 麵塑俗稱「面花」「花饃」,是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庭的重要一支。
-
麵塑藝人張新芳傳授技藝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向軍 李勇10月18日上午,麵塑藝人張新芳應邀來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為參加全市美術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員們講述麵塑文化歷史,傳授面人製作技藝。八零後的張新芳,是駐馬店市遂平縣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藝術,面人張的第六十四位傑出傳承人。2015年,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其麵塑作品被駐馬店市非遺保護中心收藏;2017年,洛陽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期間,其作品被評為「最佳非遺項目獎」;2019年以來,張新芳精心創作的《八零後的童年》、《打鐵花人物場景》、《傳統釀酒文化場景》等作品,分別被駐馬店市文化館、確山縣文化館收藏。
-
辭職後專研麵塑 偷師學藝修正果女白領成「非遺」傳人
她辭去工作在淘寶網上開起了捏麵人的小店,出版了麵塑專著,舉辦了個人麵塑展覽,還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灣面花」的傳承人。 這名頗具傳奇色彩的女子名叫戚依平,她說:「捏麵人雖是方寸之間的小把戲,但我能感受到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民俗存活了,情感也就存活了。歷史在一件件麵塑作品中,顯得更加悠久,更加厚重。」
-
跟著非遺傳人學麵塑 「非遺」文化進課堂
9月14日,在臨沂沂河實驗學校4年級2班,在麵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玉萍老師指導下,通過團、捏、揉、搓等方式,手工製作出色彩鮮豔,栩栩如生的福娃抱國旗作品。麵塑可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蘭山區通過送非遺進課堂這種活動形式,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麵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據蘭山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非遺進課堂活動是專門針對青少年開展的非遺知識普及、宣傳活動。
-
玫瑰花麵塑為七夕節添彩
8月25日,90後麵塑人南宮偉別出心裁用麵塑工藝製作大量玫瑰花,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情人節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氛。 憑藉著對藝術的熱愛和耐心的性格,拜師學藝後自行鑽研,熟練掌握了剪紙、麵塑、彩繪、鋁絲工藝等民間技藝。最近,他將其掌握的技藝深度融合,創造出清明上河圖、武聖關公、文武財神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