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本報通訊員 張豔
「戰疫一線,不論是衝鋒在前的醫務工作者,還是晝夜值守的社區工作人員,都值得被深深記住。」3月25日,當記者來到「非遺」麵塑曲阜市代表性傳承人張磊家中時,他正在製作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的麵塑肖像,揉、捏、按、搓間,鍾南山院士那剛毅的眉眼便躍然面上。
「我們宅在家時,無數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就想用手裡的麵團記錄下他們的模樣,留存這段難忘的記憶。」談起製作抗疫題材麵塑群像的初衷,張磊頓了頓手中的小刀說。作為一門傳承了千年的老手藝,濟寧麵塑和其他流派不同點就在於側重紀實性內容的創作。用作品向奮戰在一線的英雄致敬,也是「非遺」麵塑實現自身價值的難得機遇。
千年傳承
「孔府糕點」轉型傳襲至今
麵塑,俗稱「捏麵人」,民間也叫「面花」「花饃」「花供」,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過去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鹽、蜂蜜、甘油、防腐劑等成分,經過高溫蒸製後作揉制醒面處理,最後加上色彩,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麵塑藝人根據不同的材料,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靈巧地切、壓、刻、劃,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從麵塑的民間別稱和原料就能看出,這門技藝其實是從『食』而來,過去主要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張磊介紹說,如果對濟寧麵塑的歷史作一個追溯,「孔府糕點」就是一個重要的淵源。
隨著歷朝歷代孔氏宗族的不斷加封,孔府的飲食文化也高度發展,秉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思想,孔府麵食糕點以其細緻精美而著稱。孔府檔案中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誕時進貢的麵食菜單中主食佔12品,其中餑餑4品分別為「壽字油糕,壽字木樨糕,百壽桃,如意卷」,這些都代表了當時濟寧麵塑的最高水準。
後來,麵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獨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麵塑藝人開始出現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也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
近代,麵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許多王公貴族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部分麵塑也由街頭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山東麵塑「三足鼎立」
濟寧麵塑主攻紀實
「天下麵塑出穆李」,雖然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城西南的穆李村,並最終形成了「曹州面人」在山東、乃至全國麵塑界的一大支,可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濟寧麵塑李剛,濟南麵塑董鳳歧兩位省級傳承人,也和曹州面人穆緒建一起活躍了起來,在省內呈現出「三足鼎立」、各美其美的態勢。
如果說,有著最悠久歷史的曹州面人以傳統大寫意的呈現形式見長,色彩濃重、粗獷生動;濟南麵塑在「學院派」的道路上強化了自身特色,把戲曲、花卉、文學名著等傳統麵塑題材做到了極致。那麼,濟寧麵塑則強調寫實和敘事,積極融入當代生活,用麵團講述一個個歷史上或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
除了抗疫題材系列作品,張磊家中擺放最多的就是儒家文化相關的創作。記者看到,大量依託曲阜特色文化製作的儒家故事作品栩栩如生,從「聞雞起舞」到「臥薪嘗膽」,再到「顏回安貧」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儒學典故以場景化、小品式的形態展現了出來,充分融合了麵塑藝術的精湛技法,讓生澀的古文闡釋變得直觀又鮮活。
「這批作品將在曲阜六藝城進行展覽,講解員會把儒學經典和麵塑藝術做一個結合,用講故事的方式加深遊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張磊說,每拿到一個項目,他都會花上至少一天時間進行構思和設計,必要的時候還得查閱大量的歷史和專業類書籍,確保細節不出現紕漏。比如,在製作孔子或秦始皇相關的故事場景時,果盤中絕對不能出現葡萄,因為葡萄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帶回的,漢朝之前沒有葡萄種植歷史。
一件完整的作品,在經過構思和備料後就進入了捏制環節。製作麵塑的工具很簡單,主要是撥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有時也會用到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用以製作人物的鬍鬚、頭髮、冠頂之類,增加形象的生動性。
由於麵團的可塑性強,麵塑藝人一般會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直接塑形。如今,在製作大型作品時,也會為追求造型在麵塑內部加入鋼絲骨架等,工藝可繁可簡,簡單的依葫蘆畫瓢也能做得有模有樣,複雜的則比肩雕刻、雕塑等工藝,製作周期很長、精度要求極高。
產業化運作有市場
有序傳承需依託興趣導向
2018年6月,到曲阜參加上合組織首屆媒體峰會「孔子故裡行」的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遊部副部長傑米爾別科娃,對收到的一份小禮物愛不釋手,那正是一個由張磊製作的Q版孔子麵塑,憨態可掬的形象配上《論語》名句的釋義,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文化味道。
如今,這一由張磊原創的「夫子有禮」孔子麵塑卡通形象,不僅化身曲阜旅遊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文創產品之一,更因為向研學旅行市場的滲透,成為越來越多小研學者了解曲阜、了解「非遺」麵塑藝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新窗口。
「現在,很多研學遊行程中都加入了麵塑體驗課程,孩子們做得最多的就是Q版孔子面人。」張磊說,通過實操前的簡單學習,孩子們除能了解麵塑藝術的基本知識外,還能製作出遠遠超出他們自己預期的面人。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把親手製作的Q版孔子拿在手裡、插在包上,一顆寶貴的文化種子便埋入了他們的心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004年,23歲的張磊因為興趣開始接觸麵塑藝術,後師從濟寧麵塑領軍人物李剛,學習、創作至今,作品不僅屢獲各級比賽大獎,還多次代表濟寧麵塑參加全國非遺博覽會、省文博會等活動。2016年6月,他正式被評為曲阜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人的重任在肩,張磊開始琢磨如何讓這門老手藝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最初,他選擇走專業化路線、開門收徒,後來發現現在的年輕人特別看重學習收益,可以麵塑藝術當時的產業化程度而言,完全達不到求學者的心理預期。近幾年,張磊開始放平心態、回歸初心,以興趣導向為切入點,結合產業化的運作,終於實現了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