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2020-12-13 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本報通訊員 張豔

「戰疫一線,不論是衝鋒在前的醫務工作者,還是晝夜值守的社區工作人員,都值得被深深記住。」3月25日,當記者來到「非遺」麵塑曲阜市代表性傳承人張磊家中時,他正在製作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的麵塑肖像,揉、捏、按、搓間,鍾南山院士那剛毅的眉眼便躍然面上。

「我們宅在家時,無數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就想用手裡的麵團記錄下他們的模樣,留存這段難忘的記憶。」談起製作抗疫題材麵塑群像的初衷,張磊頓了頓手中的小刀說。作為一門傳承了千年的老手藝,濟寧麵塑和其他流派不同點就在於側重紀實性內容的創作。用作品向奮戰在一線的英雄致敬,也是「非遺」麵塑實現自身價值的難得機遇。

千年傳承

「孔府糕點」轉型傳襲至今

麵塑,俗稱「捏麵人」,民間也叫「面花」「花饃」「花供」,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過去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鹽、蜂蜜、甘油、防腐劑等成分,經過高溫蒸製後作揉制醒面處理,最後加上色彩,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麵塑藝人根據不同的材料,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靈巧地切、壓、刻、劃,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從麵塑的民間別稱和原料就能看出,這門技藝其實是從『食』而來,過去主要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張磊介紹說,如果對濟寧麵塑的歷史作一個追溯,「孔府糕點」就是一個重要的淵源。

隨著歷朝歷代孔氏宗族的不斷加封,孔府的飲食文化也高度發展,秉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思想,孔府麵食糕點以其細緻精美而著稱。孔府檔案中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誕時進貢的麵食菜單中主食佔12品,其中餑餑4品分別為「壽字油糕,壽字木樨糕,百壽桃,如意卷」,這些都代表了當時濟寧麵塑的最高水準。

後來,麵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獨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麵塑藝人開始出現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也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

近代,麵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許多王公貴族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部分麵塑也由街頭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山東麵塑「三足鼎立」

濟寧麵塑主攻紀實

「天下麵塑出穆李」,雖然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城西南的穆李村,並最終形成了「曹州面人」在山東、乃至全國麵塑界的一大支,可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濟寧麵塑李剛,濟南麵塑董鳳歧兩位省級傳承人,也和曹州面人穆緒建一起活躍了起來,在省內呈現出「三足鼎立」、各美其美的態勢。

如果說,有著最悠久歷史的曹州面人以傳統大寫意的呈現形式見長,色彩濃重、粗獷生動;濟南麵塑在「學院派」的道路上強化了自身特色,把戲曲、花卉、文學名著等傳統麵塑題材做到了極致。那麼,濟寧麵塑則強調寫實和敘事,積極融入當代生活,用麵團講述一個個歷史上或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

除了抗疫題材系列作品,張磊家中擺放最多的就是儒家文化相關的創作。記者看到,大量依託曲阜特色文化製作的儒家故事作品栩栩如生,從「聞雞起舞」到「臥薪嘗膽」,再到「顏回安貧」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儒學典故以場景化、小品式的形態展現了出來,充分融合了麵塑藝術的精湛技法,讓生澀的古文闡釋變得直觀又鮮活。

「這批作品將在曲阜六藝城進行展覽,講解員會把儒學經典和麵塑藝術做一個結合,用講故事的方式加深遊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張磊說,每拿到一個項目,他都會花上至少一天時間進行構思和設計,必要的時候還得查閱大量的歷史和專業類書籍,確保細節不出現紕漏。比如,在製作孔子或秦始皇相關的故事場景時,果盤中絕對不能出現葡萄,因為葡萄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帶回的,漢朝之前沒有葡萄種植歷史。

一件完整的作品,在經過構思和備料後就進入了捏制環節。製作麵塑的工具很簡單,主要是撥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有時也會用到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用以製作人物的鬍鬚、頭髮、冠頂之類,增加形象的生動性。

由於麵團的可塑性強,麵塑藝人一般會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直接塑形。如今,在製作大型作品時,也會為追求造型在麵塑內部加入鋼絲骨架等,工藝可繁可簡,簡單的依葫蘆畫瓢也能做得有模有樣,複雜的則比肩雕刻、雕塑等工藝,製作周期很長、精度要求極高。

產業化運作有市場

有序傳承需依託興趣導向

2018年6月,到曲阜參加上合組織首屆媒體峰會「孔子故裡行」的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遊部副部長傑米爾別科娃,對收到的一份小禮物愛不釋手,那正是一個由張磊製作的Q版孔子麵塑,憨態可掬的形象配上《論語》名句的釋義,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文化味道。

如今,這一由張磊原創的「夫子有禮」孔子麵塑卡通形象,不僅化身曲阜旅遊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文創產品之一,更因為向研學旅行市場的滲透,成為越來越多小研學者了解曲阜、了解「非遺」麵塑藝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新窗口。

「現在,很多研學遊行程中都加入了麵塑體驗課程,孩子們做得最多的就是Q版孔子面人。」張磊說,通過實操前的簡單學習,孩子們除能了解麵塑藝術的基本知識外,還能製作出遠遠超出他們自己預期的面人。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把親手製作的Q版孔子拿在手裡、插在包上,一顆寶貴的文化種子便埋入了他們的心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004年,23歲的張磊因為興趣開始接觸麵塑藝術,後師從濟寧麵塑領軍人物李剛,學習、創作至今,作品不僅屢獲各級比賽大獎,還多次代表濟寧麵塑參加全國非遺博覽會、省文博會等活動。2016年6月,他正式被評為曲阜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人的重任在肩,張磊開始琢磨如何讓這門老手藝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最初,他選擇走專業化路線、開門收徒,後來發現現在的年輕人特別看重學習收益,可以麵塑藝術當時的產業化程度而言,完全達不到求學者的心理預期。近幾年,張磊開始放平心態、回歸初心,以興趣導向為切入點,結合產業化的運作,終於實現了實質性突破。

相關焦點

  • 兒時玩泥大了玩麵團 玩成麵塑大師
    農民成了民間工藝美術家  近日,記者走進深澤縣王亮家中的工作室,最奪人眼球的就是壁櫃裡的各色麵塑作品,有蟈蟈白菜、蘿蔔蟋蟀、天牛玉米、恭喜發財等等,每個作品都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將一尊蟈蟈白菜捧於掌心:一隻俯衝吃食的蟈蟈小心翼翼伏在鮮翠欲滴的白菜上,飽滿額頭上的一雙眼睛清靈有神,機警無限,壯碩的後腿似乎隨時準備彈跳,腿上一根根毛刺清晰可見……如果不是那一牆的榮譽,哪裡會知道在深澤縣農村,竟然還隱藏著一位世界級的民間工藝美術家。
  • 麵塑大師捏出水滸「一百單八將」走紅火山小視頻,網友:給麵團生命
    你一定見過這項流傳於街頭巷尾的手藝——麵塑,作為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麵塑一直從漢代流傳到了今天,也成為了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就有一位麵塑大師,憑藉著他高超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走紅火山小視頻,讓網友們對這項傳統技藝讚嘆不已。
  • 麵團在指尖生花 菏澤麵塑傳承人讓非遺文化更鮮活
    菏澤麵塑以其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而出名,近日,魯網記者來到菏澤市馬嶺崗鎮,聆聽那些麵塑文化傳承者背後的故事。  菏澤麵塑最早起源於(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穆李村,也稱「曹州面人」。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山東菏澤李派一直獨佔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俊福、李芳清、何曉錚、穆緒建等。
  • 麵塑非遺傳承人孫豔鬥:讓麵團在指尖生花
    見習記者 範玉潔 攝影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中國北方民間傳承千年的傳統手工藝術之一。
  • 本月底樂孕大講堂「燃情六月,相約濟寧」,限前80名
    6月30日上午9:00,「樂孕大講堂」燃情六月相約濟寧活動開講,屆時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產科主任滿冬梅,為準爸準媽們講解「快樂孕育,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知識,限前80名,報名截止時間為6月28日。本次由山東省醫學會科普分會、樂孕大講堂主辦,山東省臍血庫協辦。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今日頭條武漢8月21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為深入了解並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體驗麵塑與匠心的魅力,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武漢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劉潔老師,向麵塑大師劉潔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山西400餘件麵塑作品亮相太原美術館
    9月22日,「擷彩大地 面中乾坤——山西麵塑藝術展」在太原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山西各地麵塑代表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此前為期30天的「山西麵塑培訓班」學員的成果匯報。「擷彩大地 面中乾坤——山西麵塑藝術展」。
  • 面中有世界 手裡塑乾坤,來山西麵塑藝術展看看吧!
    此次山西麵塑藝術展共分為「域晉風、歲時節、禮儀和、融新姿」四個版塊,涵蓋了高平、孝義、霍州等山西全地域的麵塑展品,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麵塑展覽。太原美術館策展人 張茜茜我們邀請了30多位全省各地域的麵塑傳承人,共展出作品400餘件,「域·晉風」就是展現了不同的麵塑特點和題材,包含創作技藝。
  • 擷彩大地 山西麵塑藝術展在太原美術館啟幕
    人民網太原9月22日電(李夢文 張婷婷)過年的棗山,結婚的石榴饃,壽誕的大壽桃……今日上午,「擷彩大地 面中乾坤—山西麵塑藝術展」在太原美術館開展,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到眾多麵塑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
  • 金陵「麵塑大師」言傳身教賀新年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如今麵塑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一雙巧手,捏出百變造型,捏出世間百態,眼前的這位就是被人們稱為「麵塑大師」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錢翠芳。  麵塑非遺傳承人錢翠芳表示,麵塑的原料就是麵粉經過烹煮處理後再添加蜂蜜或者蔬菜汁、水果汁染色而成的。
  • 湖北學子線上線下齊發力,共同學習麵塑文化
    原本這次「楚音漢蘊」實踐隊製作麵塑有非常多的隊員很想參與其中,但因為疫情的影響,離武漢較遠的大部分同學遵從了防疫抗疫的指示「居家不遠行」,無法來到武漢親自感受麵塑藝術。劉潔老師展開的這次線上遠程教學,及時彌補了線上隊員不能現場觀摩,親自動手的遺憾。線上教學活動的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各位隊員的大力支持。
  • 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
    2004年,有了穩定收入的楊維東利用休假時間去了天津,看到街頭上的麵塑小人更是欣喜,於是便跟著擺攤的老藝人學習人物麵塑,從此痴迷於麵點、麵塑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楊維東說,「那時候要學只能跑去天津,交學費給老師傅,學一段時間回來後,邊上班邊抽空練習。
  • 湖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做非遺麵塑藝術的「傳承人」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了文字記載,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月2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部分隊員就來到了位於武漢街頭馬池東路的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向非遺傳承人、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進行麵塑的相關學習。
  • 陝西丹鳳縣:「麵塑藝人」張廣新的「花」樣人生
    張廣新繪製的動物世界。麵塑又叫花饃、面花。在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都要準備花饃,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晚輩的祝福,是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張廣新自幼喜愛繪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上高中期間,他無意間看到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家湯子博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從那時起,他便迷上了這門藝術。
  • 親手做五星紅旗麵塑畫,為祖國慶生
    麵塑、剪紙、木工等多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備好了材料,免費為孩子們傳授技藝,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道州龍船模型、鳳凰藍印花布女包、瀘溪儺面具、麵塑門神……展廳內,一件件展現非遺技藝的物件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圍著非遺傳承人,想要學學如何製作它們。
  • 民間藝術的瑰寶:山西麵塑
    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 「瓷娃娃」學麵塑:輪椅小夥伸出援手 麵塑奶奶傾囊相授
    可這天趙浩洋錯過了習慣的車次,到濟南站時就晚了,感覺按照以往的路線劃輪椅到單位有可能會遲到,便改換了行進線路。就在他劃輪椅在明湖西路的非機動車道上行進時,一名身形如同孩童般的男子正用手輔助爬著走。職業的敏感讓他對男子多了幾分關注,25歲的劉剛剛就這樣進入了趙浩洋的視線。「一看就很像是『瓷娃娃』,一問還真的是。」趙浩洋說。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就在前不久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張倍源所創作的麵塑作品《雙喜》,在「匠人匠心」雲競技比賽中榮獲了二等獎。活靈活現的陝北歌舞造型,讓作品散發著濃濃的黃土熱情和陝西魅力,徵服了一眾評審和觀眾。街頭走出的非遺藝術品麵塑,俗稱捏麵人。
  • 張掖麵塑藝人李凱旋
    下面先介紹一下麵塑:麵塑是我國民間美術中一個古老的品種,以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它造型多樣,絢麗多彩,不僅具有造型與色彩之美,更蘊含這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
  • 小橋流水、亭臺樓閣 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完工
    該作品呈圓形,直徑1.4米,高0.2米,以江陵著名景點龍淵湖為創作素材,用傳統手工藝麵塑的手法,加以藝術創作,內含仙鶴、魚、荷花、蘆葦、小橋、涼亭等多個元素,展現出江陵龍淵湖的秀美景色。麵塑作品《龍淵湖》的製作者是當地非遺「麵塑」傳統技藝的80後傳承人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