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走出來的深澤農民王亮,數十年如一日用一雙魔力般的手,製作出了一組組受到世界人民稱讚的麵塑作品。如今,他在深澤十餘所小學義務教起了手工課。他希望能將麵塑技藝傳授給孩子,讓麵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農民成了民間工藝美術家
近日,記者走進深澤縣王亮家中的工作室,最奪人眼球的就是壁櫃裡的各色麵塑作品,有蟈蟈白菜、蘿蔔蟋蟀、天牛玉米、恭喜發財等等,每個作品都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將一尊蟈蟈白菜捧於掌心:一隻俯衝吃食的蟈蟈小心翼翼伏在鮮翠欲滴的白菜上,飽滿額頭上的一雙眼睛清靈有神,機警無限,壯碩的後腿似乎隨時準備彈跳,腿上一根根毛刺清晰可見……如果不是那一牆的榮譽,哪裡會知道在深澤縣農村,竟然還隱藏著一位世界級的民間工藝美術家。
1956年出生的王亮,出生在深澤縣城內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時喪母,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和六個兄弟姊妹與爺爺奶奶一起艱難度日。生活在農村,莊稼地是他兒時最喜歡的去處。王亮常用兩根鋸了很多道橫痕的筷子互相摩擦出聲音,模仿昆蟲的鳴聲,挑逗田地間的昆蟲們發出更大的叫聲。隨後,他循聲而去,捉蟈蟈、逮螳螂、捕瓢蟲、鬥蟋蟀,樂此不疲。
6歲時,他開始玩兒膠泥兒。他從滹沱河沙灘挖來黏土,反覆揉捏後居然捏出了一隻只「昆蟲」。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泥塑昆蟲漸漸地擺滿了家裡的桌子、窗臺……村裡的大人、孩子們見了都十分喜愛。從那以後,他對泥塑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扔了泥巴改玩兒麵團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泥塑遭到了冷落,但王亮一如既往地玩兒著膠泥兒。
1979年,24歲的王亮經人介紹推薦,帶著他的泥塑蟈蟈,忐忑不安地走出小村莊,參加了石家莊地區民間藝術節,居然榮獲了二等獎,還得到200元獎金。
雖然泥塑作品得到認可,但是王亮總覺得泥塑材質粗糙且色彩單調,面對這個棘手問題,他束手無策。
1992年春,王亮開始研究麵塑,多次嘗試後卻總是不得要領,不是容易變形就是容易皴裂,而且呆不了幾天還會發黴。務農之餘,他開始向周邊的麵塑藝人討教,而麵塑行當「傳內不傳外」的行規屢次將他拒之門外。王亮不氣餒,他帶著自己的「蟈蟈白菜」又拜訪一位麵塑藝人,這位師傅驚訝於白菜葉子細緻生動的紋理,告知了王亮和面的秘訣。之後,王亮的麵塑作品的質量出現了飛躍。
1996年,王亮參加了河北省民間藝術博覽會,他的作品大受歡迎,以每個10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
先後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
1997年10月,王亮帶著幾件作品到北京,希望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的專家,幫忙給鑑定一下。對方聽說他是搞麵塑的,很是冷淡。可王亮從包裡掏出一件作品後,專家們的眼中頓時露出驚奇的目光。隨後,他又當場製作了一件「蟈蟈白菜」,作品完成時,獲得了北京專家的掌聲。
當年大年三十,王亮還參加了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舉辦的民間藝術博覽會,並捧回了金獎。之後,王亮多次參加由中國文聯舉辦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先後到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比利時、西班牙、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表演和教學。2002年,在美國由省文化廳舉辦的「河北文化周」活動中,一些美國人看到王亮的麵塑作品,紛紛甩袖離去。王亮剛開始大惑不解,後來才得知,那些美國人誤以為他太殘忍,殺害昆蟲製作成了這些「標本」。王亮一面請翻譯講解,一面現場表演,作品立刻徵服了所有在場美國人,一個麵塑蟈蟈的售價也由10美元猛增至100美元。第二天,美國新聞媒體對他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
2015年3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流行無限》欄目還播出王亮的專訪節目。
免費教孩子做麵塑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王亮的訂單也越來越多。但是,王亮心裡有數,他拒絕了很多訂單,包括國外每月十萬元的穩定大單。他說,泥模和麵塑「蟈蟈」不同,泥模只要做出模板,就可以大批量生產,而麵塑是傳統的手工藝,只能一個一個地手工製作,如果採用流水線作業批量生產,就失去了麵塑作為傳統民間工藝的原味。
年近花甲的王亮對麵塑作品的經濟利益並不太在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將麵塑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們,讓麵塑工藝發揚光大。後來,他就到深澤縣卓頭小學等十餘所小學義務給孩子們上麵塑手工課,教授麵塑技藝。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昆蟲麵塑作品,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與此同時,王亮毫不保留地把手藝傳授給主動前來求學的陌生人。雙腿殘疾宋君芳主動找他學習麵塑,王亮分文不收,還精心教授。宋君芳的生活也因有了麵塑而變得豐富多彩,日子也變得富裕起來。而今的宋君芳,也像王亮一樣,經常到一些學校義務給孩子們上課,傳授麵塑技藝。
(內容來源於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