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玩泥大了玩麵團 玩成麵塑大師

2020-12-23 長城網

  
創作中的王亮。

  從田間走出來的深澤農民王亮,數十年如一日用一雙魔力般的手,製作出了一組組受到世界人民稱讚的麵塑作品。如今,他在深澤十餘所小學義務教起了手工課。他希望能將麵塑技藝傳授給孩子,讓麵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農民成了民間工藝美術家

  近日,記者走進深澤縣王亮家中的工作室,最奪人眼球的就是壁櫃裡的各色麵塑作品,有蟈蟈白菜、蘿蔔蟋蟀、天牛玉米、恭喜發財等等,每個作品都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將一尊蟈蟈白菜捧於掌心:一隻俯衝吃食的蟈蟈小心翼翼伏在鮮翠欲滴的白菜上,飽滿額頭上的一雙眼睛清靈有神,機警無限,壯碩的後腿似乎隨時準備彈跳,腿上一根根毛刺清晰可見……如果不是那一牆的榮譽,哪裡會知道在深澤縣農村,竟然還隱藏著一位世界級的民間工藝美術家。

  1956年出生的王亮,出生在深澤縣城內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時喪母,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和六個兄弟姊妹與爺爺奶奶一起艱難度日。生活在農村,莊稼地是他兒時最喜歡的去處。王亮常用兩根鋸了很多道橫痕的筷子互相摩擦出聲音,模仿昆蟲的鳴聲,挑逗田地間的昆蟲們發出更大的叫聲。隨後,他循聲而去,捉蟈蟈、逮螳螂、捕瓢蟲、鬥蟋蟀,樂此不疲。

  6歲時,他開始玩兒膠泥兒。他從滹沱河沙灘挖來黏土,反覆揉捏後居然捏出了一隻只「昆蟲」。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泥塑昆蟲漸漸地擺滿了家裡的桌子、窗臺……村裡的大人、孩子們見了都十分喜愛。從那以後,他對泥塑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扔了泥巴改玩兒麵團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泥塑遭到了冷落,但王亮一如既往地玩兒著膠泥兒。

  1979年,24歲的王亮經人介紹推薦,帶著他的泥塑蟈蟈,忐忑不安地走出小村莊,參加了石家莊地區民間藝術節,居然榮獲了二等獎,還得到200元獎金。

  雖然泥塑作品得到認可,但是王亮總覺得泥塑材質粗糙且色彩單調,面對這個棘手問題,他束手無策。

  1992年春,王亮開始研究麵塑,多次嘗試後卻總是不得要領,不是容易變形就是容易皴裂,而且呆不了幾天還會發黴。務農之餘,他開始向周邊的麵塑藝人討教,而麵塑行當「傳內不傳外」的行規屢次將他拒之門外。王亮不氣餒,他帶著自己的「蟈蟈白菜」又拜訪一位麵塑藝人,這位師傅驚訝於白菜葉子細緻生動的紋理,告知了王亮和面的秘訣。之後,王亮的麵塑作品的質量出現了飛躍。

  1996年,王亮參加了河北省民間藝術博覽會,他的作品大受歡迎,以每個10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

  先後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

  1997年10月,王亮帶著幾件作品到北京,希望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的專家,幫忙給鑑定一下。對方聽說他是搞麵塑的,很是冷淡。可王亮從包裡掏出一件作品後,專家們的眼中頓時露出驚奇的目光。隨後,他又當場製作了一件「蟈蟈白菜」,作品完成時,獲得了北京專家的掌聲。

  當年大年三十,王亮還參加了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舉辦的民間藝術博覽會,並捧回了金獎。之後,王亮多次參加由中國文聯舉辦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先後到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比利時、西班牙、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藝術表演和教學。2002年,在美國由省文化廳舉辦的「河北文化周」活動中,一些美國人看到王亮的麵塑作品,紛紛甩袖離去。王亮剛開始大惑不解,後來才得知,那些美國人誤以為他太殘忍,殺害昆蟲製作成了這些「標本」。王亮一面請翻譯講解,一面現場表演,作品立刻徵服了所有在場美國人,一個麵塑蟈蟈的售價也由10美元猛增至100美元。第二天,美國新聞媒體對他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

  2015年3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流行無限》欄目還播出王亮的專訪節目。

  免費教孩子做麵塑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王亮的訂單也越來越多。但是,王亮心裡有數,他拒絕了很多訂單,包括國外每月十萬元的穩定大單。他說,泥模和麵塑「蟈蟈」不同,泥模只要做出模板,就可以大批量生產,而麵塑是傳統的手工藝,只能一個一個地手工製作,如果採用流水線作業批量生產,就失去了麵塑作為傳統民間工藝的原味。

  年近花甲的王亮對麵塑作品的經濟利益並不太在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將麵塑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們,讓麵塑工藝發揚光大。後來,他就到深澤縣卓頭小學等十餘所小學義務給孩子們上麵塑手工課,教授麵塑技藝。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昆蟲麵塑作品,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與此同時,王亮毫不保留地把手藝傳授給主動前來求學的陌生人。雙腿殘疾宋君芳主動找他學習麵塑,王亮分文不收,還精心教授。宋君芳的生活也因有了麵塑而變得豐富多彩,日子也變得富裕起來。而今的宋君芳,也像王亮一樣,經常到一些學校義務給孩子們上課,傳授麵塑技藝。

(內容來源於燕趙晚報)

相關焦點

  • 金陵「麵塑大師」言傳身教賀新年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麵塑大師捏出水滸「一百單八將」走紅火山小視頻,網友:給麵團生命
    你一定見過這項流傳於街頭巷尾的手藝——麵塑,作為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麵塑一直從漢代流傳到了今天,也成為了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就有一位麵塑大師,憑藉著他高超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走紅火山小視頻,讓網友們對這項傳統技藝讚嘆不已。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3月25日,當記者來到「非遺」麵塑曲阜市代表性傳承人張磊家中時,他正在製作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的麵塑肖像,揉、捏、按、搓間,鍾南山院士那剛毅的眉眼便躍然面上。「我們宅在家時,無數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就想用手裡的麵團記錄下他們的模樣,留存這段難忘的記憶。」談起製作抗疫題材麵塑群像的初衷,張磊頓了頓手中的小刀說。
  • 麵團在指尖生花 菏澤麵塑傳承人讓非遺文化更鮮活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據時海峰介紹,捏麵塑最初的材料就是普通的食用面,後來用黏性更大的燙麵,而現代的面中加入了防腐劑等對人體無害的化學物質,使麵塑存放時間更久、面質更加細膩。  時海峰說,自己曾帶著麵塑技藝到海外,但對麵塑感興趣的還是華人比較多。外國人對於中國文化不精通,理解不了麵塑人物的形象內涵。相反,「手辦」在海外卻尤其盛行。「麵塑就是中國的『手辦』,要把麵塑推向全世界。」
  • 麵塑非遺傳承人孫豔鬥:讓麵團在指尖生花
    見習記者 範玉潔 攝影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中國北方民間傳承千年的傳統手工藝術之一。
  • 陳省身「玩」成數學大師
    (圖片來自網絡) 家長們一般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玩,有的老師也不喜歡讓學生玩,因為怕小孩子玩得分了心,影響了課業,甚至會玩物喪志,成為廢人一個。但閱讀有關數學大師陳省身的事跡,發覺他竟是一位「另類」,他的數學大師稱號竟是「玩」出來的。正是因為這個「玩」,楊振寧敬稱他為歷史上第五位傑出人物,就在他去世前一個月,國際小行星聯合會還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 非遺故事 | 麵塑大師——董鳳岐
    董鳳岐從事麵塑工作59年整,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省級濟南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其麵塑作品曾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省級最高獎項)民俗類二等獎、法國世界農業博覽會——華人麵塑捏塑個人表演金獎、北京工藝美術國際博覽會國家級金獎等獎項。
  • 親手做五星紅旗麵塑畫,為祖國慶生
    麵塑、剪紙、木工等多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備好了材料,免費為孩子們傳授技藝,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道州龍船模型、鳳凰藍印花布女包、瀘溪儺面具、麵塑門神……展廳內,一件件展現非遺技藝的物件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圍著非遺傳承人,想要學學如何製作它們。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今日頭條武漢8月21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為深入了解並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體驗麵塑與匠心的魅力,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武漢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劉潔老師,向麵塑大師劉潔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小橋流水、亭臺樓閣 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完工
    該作品呈圓形,直徑1.4米,高0.2米,以江陵著名景點龍淵湖為創作素材,用傳統手工藝麵塑的手法,加以藝術創作,內含仙鶴、魚、荷花、蘆葦、小橋、涼亭等多個元素,展現出江陵龍淵湖的秀美景色。麵塑作品《龍淵湖》的製作者是當地非遺「麵塑」傳統技藝的80後傳承人王淼。
  • 濟南麵塑,大師手中的人生百態
    濟南的麵塑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捏泥人,是一項在山東省流傳極廣的民間技藝,濟南麵塑以糯米麵為主料加入不同顏色的染料,用手指或者小巧的刀具雕刻勾勒出各式各樣的形象,流傳至今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經由濟南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麵塑的種類按照製作工藝和使用功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另一類是用來收藏的麵塑工藝品。用來食用的麵塑品材料主要由澄粉、生粉等製作而成,然後再進行蒸熟定型,最後使用蔬菜汁或食用色素上色而成。另一種用來收藏的麵塑一般都是用糯米粉、精麵粉和防腐劑、鹽、甘油等混合後蒸熟,這種特殊材料製成的麵塑可以有效防止腐爛和裂縫,最後添加顏色而成。麵塑文化從最開始的祭祀和祈禱開始,經歷過食用、生活祭祀用品等,到後來發展成為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 不開裂不發黴不掉色 重慶麵塑大師譚先華:重慶面人很牛!
    ▲譚先華▲作品「重慶火鍋」▲作品「老壽星」走到哪,賣到哪今年57歲的譚先華,是重慶為數不多的麵塑大師。他有一個大工具箱,跟著他走遍了重慶主城大街小巷。譚先華的工具大部分是自製的,比如廢棄的塑料牙刷和梳子,被他削一削,便成了他捏麵人的好幫手。通常來說,他的工具箱裡,每次能背上10公斤蒸發好的面,每回能捏約100個面人。「我要是不說,沒人知道我是幹什麼的,曾經還有人問我是不是擦皮鞋的。」譚先華認為,這也算是捏麵人的樂趣,悠然自樂。
  • 「面人版」觀演禮儀短片獲好評,海派麵塑傳承人張書嘉如何跨界創新?
    最近,不少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觀演的觀眾注意到,開場前播放的觀劇禮儀短片有了變化,原本真人演繹的短片變成了定格動畫——麵團捏成的上話奠基人黃佐臨先生以及吉祥物「安福鹿」憨態可掬,為觀眾演示觀看演出的禮儀規範。可愛又幽默的短片讓不少人看得津津有味。
  • 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
    2004年,有了穩定收入的楊維東利用休假時間去了天津,看到街頭上的麵塑小人更是欣喜,於是便跟著擺攤的老藝人學習人物麵塑,從此痴迷於麵點、麵塑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楊維東說,「那時候要學只能跑去天津,交學費給老師傅,學一段時間回來後,邊上班邊抽空練習。
  • 功底20年 麵塑抗疫英雄
    今年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中華絕技」展演,我送選的「麵塑抗疫群英譜」作品有幸參展。麵塑工藝是民間廣受喜愛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我是江蘇人,從小就喜歡玩泥巴,與麵塑結緣已有20年。與繪畫類似,首先我得構好圖,用鐵架做好人物支架,再將一塊塊小小的冷瓷麵團,經過一番揉、捻、搓、掐後,再用兩三個尖頭、扁頭不一的工具,巧妙地運用點、切、刻等手法,塑造出人物的鼻子、嘴巴、眼睛樣。有時,甚至要細緻到雙眼皮,這樣才能讓人物惟妙惟肖。用行話說,這叫「開臉」。純手工的「開臉」所塑造的形象,不同於倒模出的臉,不會「千人一面」。這考驗著手藝人的理解和功力。
  • 他的翻糖作品《醉臥忘憂境》享譽世界,從麵塑藝人到翻糖大師
    蛋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甜點了,但有這麼一位年輕的80後蛋糕大師,將美味的蛋糕做成了各種鬼斧神工的精美造型,逼真程度絲毫不遜於市面上的手辦。更是在2017年英國的世界蛋糕大會上,一舉拿下了3金2銅的好成績。
  • 創意主食藍天白雲卷,麵團都被玩出花了
    藍天白雲卷做過豌豆莢饅頭,還剩些麵團,美美的又玩一遍。做了藍天白雲卷。物盡其用,蝶豆花被我虐壞了哈原料:蝶豆花麵團、白麵團。做法步驟:第1步、發酵好的蝶豆花麵團適量。第2步、擀成薄片。第3步、揪些白色麵團隨意放在藍色面片下面,攤平繼續擀。第4步、發酵好的白色麵團適量。
  • 麵塑大師教你捏只大公雞
    2月9日,杭州市河東社區的國家級麵塑大師潘小禾
  • 民間藝術的瑰寶:山西麵塑
    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