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麵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藝傳了300年

2020-12-13 大眾網

  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諸多古老建築、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1978年何曉錚與老師李俊興學生仇世森祖孫三代合影

  製作濟南麵塑的四大工具:篦子、滾子、撥子、剪刀

  濟南民俗老街巷曲水亭街13號曲水民藝坊,何曉錚工作室便在院中。

  何曉錚工作室「畫入堂」,牌匾由歐陽中石先生親筆提寫。

  何曉錚在捏麵塑

  近年來,何曉錚創作的精品麵塑。

  2006年8月劉翔打破110米跨欄世界紀錄,何曉錚為其塑像,作品被劉翔本人收藏

  妙肖傳神的花供麵塑

  文/片 大眾網記者 孫海燕

  舊時濟南街頭常見的皮影戲、拉洋片、捏麵人、摔跤打把勢等玩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傳統的非遺技藝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日前,大眾網記者採訪到中國何派麵塑泰鬥,同時也是濟南麵塑省級非遺傳承人何曉錚,聽他講述濟南麵塑的文化傳承。

  已有300餘年歷史,擅長塑造古裝戲曲人物

  「麵塑是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只濟南麵塑就有著300餘年的歷史。」何曉錚說,當今中國麵塑分為何派、湯派和郎派三個流派,受地域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它們各有千秋。濟南麵塑與何派一脈相承,作品色彩鮮明,手法細膩,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尤為擅長塑造中國古裝戲曲人物。

  何派麵塑師承於李俊興先生,李老自1908年便來到大明湖撂地做面人,1912年赴俄羅斯進行麵塑表演。

  1957年,李俊興先生在大觀園偶遇少年時的何曉錚,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這位少年,想收其為徒弟。但由於當時何曉錚仍處在求學階段,直到1959年何曉錚完成學業後,李俊興先生方才達成心願,在燕喜堂將何曉錚收為關門弟子。

  自此,何曉錚便開啟了他對麵塑藝術的執著追求生涯。

  源於菏澤秀於濟南,原材料為糯米粉和白面

  據史料記載,山東麵塑起源於曹州(今菏澤市)。菏澤歷史上經常遭受洪水災害,自然災害的侵擾造成餓殍遍野,百姓無奈之下只好藉以祈求神靈相助來庇佑生命。因當時生產資料極其貧乏,人們便假以面捏塑成可供祭祀的祭品,為了逼真還彩塑上各種顏色,稱為「花供」。

  「濟南麵塑正是菏澤麵塑的正宗傳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豔而不俗、造型生動形象等特點」,何曉錚介紹道,濟南麵塑源於菏澤,秀於濟南。

  舊社會匠人們捏麵人都是挑擔提盒,走鄉串鎮,迫於生計他們只得將麵塑的製作控制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但成於瞬間的作品卻不失精緻。如此一來,也使得濟南麵塑有了幹活快的特點。如今,藝人們創作麵塑,早已不是為了謀生活,而是轉入對藝術更高造詣的追求。造型考究,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大型觀賞性精品麵塑源源不斷被創作出來,也漸成為濟南麵塑的代言。

  製作麵塑的原材料為糯米粉和白面,將兩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好後,上籠屜蒸熟,揉勻後加入品黃、品紅、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色料進行調色,製成各種彩色麵團。麵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技巧,各色形神兼備的人物、千姿百態的諸多動物在麵塑藝人的巧手中瞬間躍然眼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令人讚嘆不已。

  據說面人最傳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這也是濟南麵塑藝人著重破難把握的地方。

  摒棄陋習廣收門徒,創新技藝渴望發揚光大

  何曉錚最大的願望,是通過努力把麵塑這種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下去。為此,他刻苦鑽研民俗技藝,在繼承這一非遺技藝的基礎上,對技藝進行了進一步創新。他改良材料延長了麵塑的存放時間,在麵塑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問題。

  為了將濟南麵塑這一非遺技藝發揚光大,何曉錚摒棄了很多老藝人傳藝時「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陋習,廣收門徒。何老收徒相當謹慎,他不僅看重學生自身對於麵塑藝術的悟性,更看重人品和藝德。據何老粗略的估算,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拜在他門下的徒子徒孫約有400餘人,入室弟子60餘人。

  2011年,何曉錚在濟南民俗老街曲水亭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這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文化街巷,常有人駐足欣賞,從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濟南麵塑藝術。

  作為濟南麵塑省級非遺傳承人的何曉錚認為,麵塑作為傳統民間技藝,它的發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何老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這一民俗技藝的發展,希望日後的濟南能像上海、廣東、福建等城市那樣,藝人的作品能走進大型陳列室,使得濟南麵塑更好的走出國門,成為美麗泉城一張靚麗的名片。

  人物簡介:

  何曉錚,山東省濟南市人,中國民盟盟員,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山東省十大民問文化守望者,山東傳統技藝大師,山東十大非遺模範傳承人;亦是北京亞運會特頒麵塑藝術大師,南京大學民藝中心特聘為大師級專家。創辦何曉錚麵塑工作室。

  1958年師從原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王兆善先生,同年秤麵塑大師李俊興為師學習麵塑1959年在濟南燕喜堂磕頭成李李俊興老先生的關門弟子,現為中四三大麵塑流派之一何派麵塑掌門人。在麵塑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藝術:各地麵塑的特點
    麵塑作品  南方網訊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  麵塑本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被引進餐飲殿堂之後,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餚、烘託宴席氣氛的作用。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濟南麵塑,大師手中的人生百態
    濟南的麵塑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捏泥人,是一項在山東省流傳極廣的民間技藝,濟南麵塑以糯米麵為主料加入不同顏色的染料,用手指或者小巧的刀具雕刻勾勒出各式各樣的形象,流傳至今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經由濟南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麵塑,也稱面花、花饃,造型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飛禽走獸等為主,在晉南一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在解雲仙眼中,傳承就是她的責任和義務,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加入進來,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不少學校也邀請解雲仙前去為學生們作麵塑課堂指導,解雲仙為孩子們詳細講解麵塑的相關知識,並通過手把手的教學和示範,讓孩子們掌握麵塑的基本方法。「傳承也要從娃娃抓起,我去學校教課,孩子們不僅學習傳承了麵塑技藝,也收穫了快樂。」解雲仙自豪地說。
  • 麵團在指尖生花 菏澤麵塑傳承人讓非遺文化更鮮活
    魯網10月21日訊(記者 龐洪波 李玲藝)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捏麵人幾十年  麵團在指尖生花  提起麵塑會想到菏澤,提起菏澤麵塑便會想到位於馬嶺崗鎮的「中國麵塑第一村」穆李村,菏澤麵塑界皆知的陳素景老師便是穆李村人,她是曹州李派麵塑第五代傳人,也是菏澤唯一一位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陝西丹鳳縣:「麵塑藝人」張廣新的「花」樣人生
    為了提高麵塑技藝,他經常在網上搜尋一些麵塑知識、技巧進行自學。2016年4月,他辭去了幼教工作,專程去山東濟南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麵塑藝術家何曉錚為師,進行了3個多月的系統專業學習。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張廣新潛心揣摩麵塑藝術研究與創作,虛心向行家裡手學習,汲取眾家之長,一點一滴積累經驗,麵塑技藝也日臻成熟。
  • 小面團鼓了錢袋子:麵塑將白面賣出「黃金價」
    原標題:小面團鼓了錢袋子:麵塑將白面賣出「黃金價」 姿態華美的孔雀、嬌艷欲滴的花朵、形色各異的人物……小小面團,在麵塑藝人靈巧的手中,變成一件件藝術品。16日,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嵐河南路面塑街,臨街16家麵塑工坊,迎來第一波人潮。
  • 麵塑藝人張新芳傳授技藝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向軍 李勇10月18日上午,麵塑藝人張新芳應邀來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為參加全市美術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員們講述麵塑文化歷史,傳授面人製作技藝。八零後的張新芳,是駐馬店市遂平縣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藝術,面人張的第六十四位傑出傳承人。2015年,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其麵塑作品被駐馬店市非遺保護中心收藏;2017年,洛陽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期間,其作品被評為「最佳非遺項目獎」;2019年以來,張新芳精心創作的《八零後的童年》、《打鐵花人物場景》、《傳統釀酒文化場景》等作品,分別被駐馬店市文化館、確山縣文化館收藏。
  • 濟南特色工藝品帶回家的禮品有哪些
    這個時期紡織業和染織業的發展剛剛萌芽,繡品粗糙、技藝簡單。春秋戰國時期,禮制統治減弱,刺繡便由帝王公卿的章服發展到民間。當時齊魯的織繡最為發達,齊國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已聞名全國。 至秦朝魯繡已流傳民間。相傳,秦朝嬴政年間,現今的文登地域有一個名叫秀蘭的刺繡才女,她結婚第七天,其丈夫就被徵去修萬裡長城。
  • 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麵塑,也稱面花、花饃,造型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飛禽走獸等為主,在晉南一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
  • 小橋流水、亭臺樓閣 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完工
    據悉,麵塑,民間俗稱「捏麵人」,從漢代就有記載,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糯米粉為主料,配以蜂蜜、食用色素,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自2018年麵塑項目成功申報第六批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江陵縣非遺保護中心工作專班先後開展非遺大聯展、建設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協助支持傳承人麵塑創作等工作,並將麵塑製作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創作了《江陵鐵牯牛》等系列具有江陵元素的麵塑作品。
  • 傳統手藝之上海面人趙的麵塑情懷
    栩栩如生的麵塑麵塑,是一種用麵粉加彩以後,捏塑成各種人物、動物的民間手工藝又叫江米人、面花,俗稱面人。在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面人趙」指的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上海「面人趙」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麵塑,最早起源於民間的祭祀活動。經過漢代至宋代奠基與發展,在明清逐漸有一部分麵塑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在明清商業貿易發達的城市中,麵塑因其具備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上海麵塑的歷史也有近百年。
  • 非遺故事 | 麵塑大師——董鳳岐
    董鳳岐,女,1939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1959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面人湯)工作室,成為當年「面人湯工作室」全國唯一弟子。董鳳岐從事麵塑工作59年整,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省級濟南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 尋訪指尖上的藝術家劉潔,體驗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
    麵塑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麵塑的製作更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31日下午,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的家中進行拜訪,旨在通過老師的講述,深入了解麵塑的歷史、發展及獨特及價值,尋訪麵塑手藝人的別樣人生,體味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今後的麵塑學習夯實基礎。下午2時,實踐隊員到達目的地,劉潔老師對隊員們的到來表達了熱烈的歡迎。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過去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鹽、蜂蜜、甘油、防腐劑等成分,經過高溫蒸製後作揉制醒面處理,最後加上色彩,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麵塑藝人根據不同的材料,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靈巧地切、壓、刻、劃,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自幼喜好傳統工藝美術,2013年創立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志在發揚傳統中國麵塑傳統藝術。進入工作室,各種各樣的麵塑工藝品琳琅滿目,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整齊有序的排列的工作室的各個櫥櫃中,細觀每一個作品,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都書寫著不一樣的故事。與之對視良久,已然發現自己在作品的世界遨遊。
  • 重慶麵塑藝人明三娘:讓捏麵人技藝傳承發展
    這位麵塑創作者,就是被市文化委、市文聯、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重慶市優秀民間藝術家」和「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的「明三娘」。人物檔案今年64歲的「明三娘」,家住巴南區李家沱街道花溪公交車站附近。她從事麵塑已二十幾年,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慶麵塑」代表性傳承人。
  • 不忍黃縣麵塑失魂 煙臺藝人張燕用創新捏活麵塑
    齊魯網1月7日訊黃縣麵塑,色彩鮮豔,造型靈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煙臺龍口,麵塑藝人張燕不僅堅守著這門傳統技藝,還通過創新做出了自己風格,讓粗獷質樸的麵塑,成了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張燕家中祖傳老黃縣麵塑的傳統技藝。張燕從小學習麵塑技藝,但長大後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她選擇了放棄。但是,她低估了自己那顆傳承著古老技藝的「匠心」。每每看到黃縣麵塑越來越失去傳統韻味的時候,她的內心經歷著煎熬。張燕認為,有些麵塑並不是傳統的黃縣麵塑。「它很失真,甚至於就是說,失去了咱黃縣麵塑的精華所在。
  • 一位民間文化守望者的「麵塑人生」
    1958年師從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王兆善學習雕塑,同年拜麵塑大師李俊興為師學習麵塑,1959年成為李俊興老先生的關門弟子。  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2010年被評選為「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學習麵塑工藝 助力麵塑發展
    為了近距離了解和認識麵塑,將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更多的人,讓更多大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學習宣傳麵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