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諸多古老建築、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1978年何曉錚與老師李俊興學生仇世森祖孫三代合影
製作濟南麵塑的四大工具:篦子、滾子、撥子、剪刀
濟南民俗老街巷曲水亭街13號曲水民藝坊,何曉錚工作室便在院中。
何曉錚工作室「畫入堂」,牌匾由歐陽中石先生親筆提寫。
何曉錚在捏麵塑
近年來,何曉錚創作的精品麵塑。
2006年8月劉翔打破110米跨欄世界紀錄,何曉錚為其塑像,作品被劉翔本人收藏
妙肖傳神的花供麵塑
文/片 大眾網記者 孫海燕
舊時濟南街頭常見的皮影戲、拉洋片、捏麵人、摔跤打把勢等玩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傳統的非遺技藝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日前,大眾網記者採訪到中國何派麵塑泰鬥,同時也是濟南麵塑省級非遺傳承人何曉錚,聽他講述濟南麵塑的文化傳承。
已有300餘年歷史,擅長塑造古裝戲曲人物
「麵塑是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只濟南麵塑就有著300餘年的歷史。」何曉錚說,當今中國麵塑分為何派、湯派和郎派三個流派,受地域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它們各有千秋。濟南麵塑與何派一脈相承,作品色彩鮮明,手法細膩,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尤為擅長塑造中國古裝戲曲人物。
何派麵塑師承於李俊興先生,李老自1908年便來到大明湖撂地做面人,1912年赴俄羅斯進行麵塑表演。
1957年,李俊興先生在大觀園偶遇少年時的何曉錚,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這位少年,想收其為徒弟。但由於當時何曉錚仍處在求學階段,直到1959年何曉錚完成學業後,李俊興先生方才達成心願,在燕喜堂將何曉錚收為關門弟子。
自此,何曉錚便開啟了他對麵塑藝術的執著追求生涯。
源於菏澤秀於濟南,原材料為糯米粉和白面
據史料記載,山東麵塑起源於曹州(今菏澤市)。菏澤歷史上經常遭受洪水災害,自然災害的侵擾造成餓殍遍野,百姓無奈之下只好藉以祈求神靈相助來庇佑生命。因當時生產資料極其貧乏,人們便假以面捏塑成可供祭祀的祭品,為了逼真還彩塑上各種顏色,稱為「花供」。
「濟南麵塑正是菏澤麵塑的正宗傳承地,它具有出手快、色彩豔而不俗、造型生動形象等特點」,何曉錚介紹道,濟南麵塑源於菏澤,秀於濟南。
舊社會匠人們捏麵人都是挑擔提盒,走鄉串鎮,迫於生計他們只得將麵塑的製作控制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但成於瞬間的作品卻不失精緻。如此一來,也使得濟南麵塑有了幹活快的特點。如今,藝人們創作麵塑,早已不是為了謀生活,而是轉入對藝術更高造詣的追求。造型考究,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大型觀賞性精品麵塑源源不斷被創作出來,也漸成為濟南麵塑的代言。
製作麵塑的原材料為糯米粉和白面,將兩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好後,上籠屜蒸熟,揉勻後加入品黃、品紅、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色料進行調色,製成各種彩色麵團。麵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技巧,各色形神兼備的人物、千姿百態的諸多動物在麵塑藝人的巧手中瞬間躍然眼前,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令人讚嘆不已。
據說面人最傳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這也是濟南麵塑藝人著重破難把握的地方。
摒棄陋習廣收門徒,創新技藝渴望發揚光大
何曉錚最大的願望,是通過努力把麵塑這種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下去。為此,他刻苦鑽研民俗技藝,在繼承這一非遺技藝的基礎上,對技藝進行了進一步創新。他改良材料延長了麵塑的存放時間,在麵塑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問題。
為了將濟南麵塑這一非遺技藝發揚光大,何曉錚摒棄了很多老藝人傳藝時「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陋習,廣收門徒。何老收徒相當謹慎,他不僅看重學生自身對於麵塑藝術的悟性,更看重人品和藝德。據何老粗略的估算,截至目前全國各地拜在他門下的徒子徒孫約有400餘人,入室弟子60餘人。
2011年,何曉錚在濟南民俗老街曲水亭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這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文化街巷,常有人駐足欣賞,從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濟南麵塑藝術。
作為濟南麵塑省級非遺傳承人的何曉錚認為,麵塑作為傳統民間技藝,它的發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何老呼籲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這一民俗技藝的發展,希望日後的濟南能像上海、廣東、福建等城市那樣,藝人的作品能走進大型陳列室,使得濟南麵塑更好的走出國門,成為美麗泉城一張靚麗的名片。
人物簡介:
何曉錚,山東省濟南市人,中國民盟盟員,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山東省十大民問文化守望者,山東傳統技藝大師,山東十大非遺模範傳承人;亦是北京亞運會特頒麵塑藝術大師,南京大學民藝中心特聘為大師級專家。創辦何曉錚麵塑工作室。
1958年師從原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王兆善先生,同年秤麵塑大師李俊興為師學習麵塑1959年在濟南燕喜堂磕頭成李李俊興老先生的關門弟子,現為中四三大麵塑流派之一何派麵塑掌門人。在麵塑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