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

郭立洋介紹,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在漢族民間也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麵塑的原料主要是麵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複合軟陶質材料。它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不同於彩塑作品是成形後再著色,麵塑是由事先已經染色的麵團巧妙地組合而成,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細膩的手法。一件完整的作品歷經構思設計、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幹化、包裝等過程, 在捏制中採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作品形態逼真,色彩鮮豔。由於防腐、防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制面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麵塑非遺教學:大師希望居民們學會並永久傳承下去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直觀感受,活動當天郭立洋帶來了事先列好的12生肖、還有八仙過海、孫悟空、皮卡丘、小豬佩奇、白龍馬等麵塑。

居民讚嘆之餘,都想「要一個」。郭立洋笑著告訴大家「見者有份」。前提是大家要跟著他,學會捏小兔子。

隨後,郭立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五顏六色小麵團和做麵塑的工具分給大家。這些小麵團可是郭立洋老師自己的專利,都是用麵粉、糯米粉和食用色素通過一定的配比,和出來的。製作麵塑的工具,也是他手工做出來的。

正式捏小兔子之前,郭立洋先教大家「調色」。「大家看,我把兩種顏色揉在一起,就可以變成另外一種顏色,非常漂亮。」他一邊說一邊演示,紅色麵團和白色麵團,揉一揉就變成了桃紅麵團,綠色麵團和藍色麵團揉在一起變成了湖綠色麵團,藍色麵團加白色麵團揉一揉則變成了淺藍色麵團。

等大家學會了做變色麵團後,他才正式教大家捏小兔子。「大家先拿出約50克小麵團,捏成一個水滴型,水滴型尖頭剪開,就是小兔子的耳朵了……」通過他靈巧的雙手不斷捏、搓、揉、點、刻、劃,不一會兒一個普通的麵團就變成了一個神態逼真的精美小兔子!這個小兔子正蹲在草地上吃胡蘿蔔。

看大師操作很簡單,但輪到自己動手就不太容易了。媽媽和小朋友們跟在後面,一邊捏一邊喊老師幫忙。郭立洋很有耐心,一個個手把手教大家,最終每個人都捏出了一個小兔子,雖然不夠精美,但是因為是自己的作品,大家都愛不釋手。

藝苑社區居民王大媽說,她要把小兔子送給孫女做生日禮物,原來當天就是她孫女的生日!

傳承非遺,藝苑社區將不定期請大師來教孩子們學麵塑

郭立洋不僅手藝好,他的創業故事也非常勵志。他本是五星級大酒店——浙江湖州浙北大酒店的一名船點師。後來,酒店經營不善,他也被迫下崗。再後來,他為了謀生來到南京,在一家酒店繼續做麵點師,但同時他開始努力「轉型」利用業餘時間做幼兒園的麵塑老師。

原來,他的父親師是做麵塑的,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對麵塑有很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後還專門跟父親學習揉面、以及麵塑的製作手法以及製作麵塑的工具。在到浙江湖州浙北大酒店做麵點師之前,他還曾經跟著父親在長三角一帶走鄉竄戶,在街頭賣面人為生。

這一次,他依然賣藝,但不同的是,他將這份技藝送進了課堂。因為麵塑對提高孩子動手能力,提高孩子美學素養,提升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立體空間能力都有幫助,大受家長歡迎。而郭立洋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將自己修煉成為一名非遺麵塑傳承人。有了國家認可的身份,加上他的精湛手藝,他就成了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爭搶的「香餑餑」。目前,有幾十家幼兒園和小學請他做麵塑老師,他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得,教過的孩子有成千上萬名。

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他得收入也成倍增長,已經在南京買了兩套房子,讓自己和家人都很體面的工作和生活。

郭立洋說,藝苑社區居民如果想繼續了解中國傳統麵塑文化,想學麵塑,他會用心教。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他希望好的文化思想得以永久傳承。

近年,藝苑社區將「非遺文化傳承」作為社區工作的一項重點特色工作來推進。社區與非遺大師約好了,每年寒暑假,都會邀請大師來教孩子們製作非遺麵塑,讓孩子們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傳承發揚。(曹園園)

相關焦點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今天,讓我們走進「河東巧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解雲仙,看看她是如何用一雙「巧手」捏出她的絢爛人生。有志者事竟成 精誠所至 潛心習得好手藝
  • 吳門巧手捏泥人 非遺文化從中學
    8月7日下午,平江新城匯翠社區的活動室傳來了陣陣歡聲笑語,走近一看,原來啊,是小朋友們在捏泥人哩。捏泥人是非遺文化,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 枝葉繞指尖 巧手傳非遺
    文\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邱江華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長長的椰子葉纏繞在靈巧的指尖,經過按壓、挑起、翻轉、穿插,不出幾分鐘,一隻栩栩如生的粽子就出爐了。若不仔細看,還真怕有人誤將其放進鍋裡煮了去,這其實是個草編織物。
  • 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麵塑,也稱面花、花饃,造型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飛禽走獸等為主,在晉南一帶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花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萬榮花饃線條簡練、富有形式美感,在當地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花饃,可謂「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
  • 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埋首鬧市數十載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阿叔靠一雙巧手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幾塊木板支起一個小攤點簡單的行當 在街邊犄角紮起了根/ 走街串巷,拈於指尖,成於瞬間 /城市發展飛越,如今這門技藝已經鮮為人知,看似平常卻已經慢慢淡出視野。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捏面花的非遺奶奶還是剪紙高手,巧手創造幸福生活
    榆林神木,74歲的劉蘭芳奶奶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神木面花代表性傳承人,捏了一輩子面花的劉奶奶不僅面花捏得好,剪紙作品也很棒。圖為劉奶奶捏的面花羅漢,大肚羅漢,肚子上爬魚,寓意年年有魚。劉奶奶心靈手巧,書法、人物一看就能剪出來。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小方桌上的紅漆木架,展示著西遊人物或者小動物,幾堆彩色面泥旁邊擺放著細竹籤、菜油瓶、小竹刀,這是成都面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熊家全的全部家當。如今,他把這些家當帶進了校園,只見面泥在他靈巧的手上變成各種形狀,在他的執導下,小學生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娃娃。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漢服、古琴、剪紙、捏麵人…「非遺·手作」市集又開張了!本周六...
    「皮卡粽」捏麵人體驗因貪吃變成粽子的皮卡丘麵塑俗稱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民間藝術。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
  • 感受非遺之美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團區委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樹葉上雕刻作品 記者 楊青 攝渝北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楊青)12月4日,團區委在環湖雅居社區舉辦青少年非遺實踐體驗活動,來自兩江小學的50餘名青少年體驗葉雕傳統工藝,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父子「捏麵人」 堅守「絕活」 不負光陰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面花」,簡單的麵粉、糯米粉加上顏料,再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就能塑造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飛禽走獸。他們匠心攜作,用巧手捏出了「彩色的麵人兒」,也捏出了美好的小康生活。走街串巷捏「麵人兒」紹興今冬初雪後的第二天,陽光明媚。「等到明年春天,我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出去擺攤啦!」越城區馬山街道上許村,正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的柳阿根說。
  • 狼山腳下有個「巧手世家」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在風景秀麗的狼山腳下,有一個周錫林家庭,走出了三代情系民間文化的傳承人,他們用「指尖」守護著鄉土記憶。在2009年9月出版的《南通崇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周錫林父子的草編和剪紙都榜上有名。
  • 社區辦活動 小朋友們6.1快樂
    祥龍社區教孩子們捏麵人今天人氣比較足,達到了活動預期。」南湖夢幻島舉辦兒童博覽會華陽居民免費進園  從5月30日至6月1日,華陽轄區的南湖夢幻島舉辦了一年一屆的兒童博覽會。今年是南湖夢幻島舉辦的第三屆兒童博覽會。博覽會現場,南湖夢幻島聯合附近20多個兒童商業品牌機構,親子家庭來到園中,不僅可以玩遊樂設施,參加活動贏獎品,還可欣賞精彩的文藝表演。
  • 濟南麵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藝傳了300年
    妙肖傳神的花供麵塑  文/片 大眾網記者 孫海燕  舊時濟南街頭常見的皮影戲、拉洋片、捏麵人、摔跤打把勢等玩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何派麵塑師承於李俊興先生,李老自1908年便來到大明湖撂地做面人,1912年赴俄羅斯進行麵塑表演。  1957年,李俊興先生在大觀園偶遇少年時的何曉錚,一眼便相中了眼前的這位少年,想收其為徒弟。但由於當時何曉錚仍處在求學階段,直到1959年何曉錚完成學業後,李俊興先生方才達成心願,在燕喜堂將何曉錚收為關門弟子。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捏麵人捏麵人的攤位是最吸引小朋友的,手提木盒上整整齊齊碼了幾十個卡通面人。它們由麥芽糖、麵粉為主料,並加入各種顏料製成,由馬師傅精心捏制。捏麵人是個家族手藝,傳承自父輩。到了馬先生這一代,他改良了技術,在傳統主料中加入精確到克的輔料(秘方不外傳)。所以,面人就算在上海的黃梅天,也不會發黴開裂。
  • 憶傳統品文化 | 市婦女兒童培訓中心送非遺體驗課進兒童之家
    8月11日上午,重慶市婦女兒童培訓中心到九龍鎮盤龍社區開展「憶傳統品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體驗活動。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 耍皮影、吃糖畫、捏麵人……這樣的成都非遺活動請再來幾場!
    ……↑製作糖畫6月6日,一場「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展和徵文比賽暨「我是非遺小傳人」萬人籤名活動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舉辦。學校領導和教師代表、「非遺進校園」傳承人授課代表、學生代表等共計1000餘人齊聚一堂,通過啟動儀式、傳統表演藝術教學成果展演、傳統技藝教學成果展示、授課傳承人技藝展示、範文展示五大活動,集中展示「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切磋交流「非遺進校園」教學經驗。
  • 河西街道向陽社區開展「巧手製作 創意無限」主題活動
    河西街道向陽社區開展「巧手製作 創意無限」主題活動 2020-11-17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