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
郭立洋介紹,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在漢族民間也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麵塑的原料主要是麵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複合軟陶質材料。它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不同於彩塑作品是成形後再著色,麵塑是由事先已經染色的麵團巧妙地組合而成,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細膩的手法。一件完整的作品歷經構思設計、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幹化、包裝等過程, 在捏制中採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作品形態逼真,色彩鮮豔。由於防腐、防裂技術的不斷改進,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制面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麵塑非遺教學:大師希望居民們學會並永久傳承下去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直觀感受,活動當天郭立洋帶來了事先列好的12生肖、還有八仙過海、孫悟空、皮卡丘、小豬佩奇、白龍馬等麵塑。
居民讚嘆之餘,都想「要一個」。郭立洋笑著告訴大家「見者有份」。前提是大家要跟著他,學會捏小兔子。
隨後,郭立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五顏六色小麵團和做麵塑的工具分給大家。這些小麵團可是郭立洋老師自己的專利,都是用麵粉、糯米粉和食用色素通過一定的配比,和出來的。製作麵塑的工具,也是他手工做出來的。
正式捏小兔子之前,郭立洋先教大家「調色」。「大家看,我把兩種顏色揉在一起,就可以變成另外一種顏色,非常漂亮。」他一邊說一邊演示,紅色麵團和白色麵團,揉一揉就變成了桃紅麵團,綠色麵團和藍色麵團揉在一起變成了湖綠色麵團,藍色麵團加白色麵團揉一揉則變成了淺藍色麵團。
等大家學會了做變色麵團後,他才正式教大家捏小兔子。「大家先拿出約50克小麵團,捏成一個水滴型,水滴型尖頭剪開,就是小兔子的耳朵了……」通過他靈巧的雙手不斷捏、搓、揉、點、刻、劃,不一會兒一個普通的麵團就變成了一個神態逼真的精美小兔子!這個小兔子正蹲在草地上吃胡蘿蔔。
看大師操作很簡單,但輪到自己動手就不太容易了。媽媽和小朋友們跟在後面,一邊捏一邊喊老師幫忙。郭立洋很有耐心,一個個手把手教大家,最終每個人都捏出了一個小兔子,雖然不夠精美,但是因為是自己的作品,大家都愛不釋手。
藝苑社區居民王大媽說,她要把小兔子送給孫女做生日禮物,原來當天就是她孫女的生日!
傳承非遺,藝苑社區將不定期請大師來教孩子們學麵塑
郭立洋不僅手藝好,他的創業故事也非常勵志。他本是五星級大酒店——浙江湖州浙北大酒店的一名船點師。後來,酒店經營不善,他也被迫下崗。再後來,他為了謀生來到南京,在一家酒店繼續做麵點師,但同時他開始努力「轉型」利用業餘時間做幼兒園的麵塑老師。
原來,他的父親師是做麵塑的,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對麵塑有很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後還專門跟父親學習揉面、以及麵塑的製作手法以及製作麵塑的工具。在到浙江湖州浙北大酒店做麵點師之前,他還曾經跟著父親在長三角一帶走鄉竄戶,在街頭賣面人為生。
這一次,他依然賣藝,但不同的是,他將這份技藝送進了課堂。因為麵塑對提高孩子動手能力,提高孩子美學素養,提升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立體空間能力都有幫助,大受家長歡迎。而郭立洋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將自己修煉成為一名非遺麵塑傳承人。有了國家認可的身份,加上他的精湛手藝,他就成了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爭搶的「香餑餑」。目前,有幾十家幼兒園和小學請他做麵塑老師,他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得,教過的孩子有成千上萬名。
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他得收入也成倍增長,已經在南京買了兩套房子,讓自己和家人都很體面的工作和生活。
郭立洋說,藝苑社區居民如果想繼續了解中國傳統麵塑文化,想學麵塑,他會用心教。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他希望好的文化思想得以永久傳承。
近年,藝苑社區將「非遺文化傳承」作為社區工作的一項重點特色工作來推進。社區與非遺大師約好了,每年寒暑假,都會邀請大師來教孩子們製作非遺麵塑,讓孩子們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傳承發揚。(曹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