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再給我們展示一下糖畫嘛。」「看,我手裡這個皮影是白骨精。她的手腳可以這樣動起來。」「這是我們學校的學生自己繪製的川劇臉譜,學生自製的川劇撲克牌。」……
↑製作糖畫
6月6日,一場「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展和徵文比賽暨「我是非遺小傳人」萬人籤名活動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舉辦。學校領導和教師代表、「非遺進校園」傳承人授課代表、學生代表等共計1000餘人齊聚一堂,通過啟動儀式、傳統表演藝術教學成果展演、傳統技藝教學成果展示、授課傳承人技藝展示、範文展示五大活動,集中展示「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切磋交流「非遺進校園」教學經驗。
在活動現場,10所學校和機構表演了清音、金錢板、川劇等傳統藝術,10位傳承人和青年藝人在棕編、皮影、糖畫、面人等非遺項目上進行了展示,成都市各區(市)縣中小學集中展示了傳統技藝教學成果,令眾多參加活動的代表目不暇接,學生們也在非遺傳承人的展示區前流連忘返。
↑學生製作的川劇臉譜
學生們唱出、寫下心中的「非遺」
6日上午9點半,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萬春小學、成都三十三中、成都錦官驛小學的22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了「我是非遺小傳人」的倡議,同時,100名學生代表在現場進行響應並籤名。
據悉,該活動將製作統一的籤名捲軸,在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開幕之前,收集完成上萬名中小學生的籤名。
↑中小學生籤名
活動現場,「非遺進校園」傳統表演藝術展演集中展示了10所學校和機構的12個節目,涉及金錢板、川劇、四川清音、木偶長綢舞等非遺項目。
其中,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的木偶舞蹈《格桑花》、鹽道街小學卓錦分校的金錢板《逛成都》、新都區西街小學老戲新編《奉母盡孝》等節目,用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
↑《奉母盡孝》節目
隨後,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帶來了木偶長綢舞《人偶情韻》,令全場學生看呆了,甚至手裡拿的糖畫都忘了吃,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上木偶長長的紅綢舞動,觀眾席不時發出讚嘆聲和喝彩聲。
↑《人偶情韻》節目
記者在「非遺進校園」優秀範文展區看到,此次共計展出了120篇學生作品,分別來自成都市萬春小學、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成都市錦官驛小學、成都市彩虹小學、新都區西街小學、郫都區安靖學校和成都市青少年宮。
這些作文以學生的角度出發,記錄下他們眼中的「非遺」,將成為此次徵文活動的「磁鐵」,吸引更多地優秀作品參賽。啟動儀式結束後,徵文比賽將正式進入文章徵集階段,鼓勵中小學生以作文、繪畫、漫畫形式記錄自己看過、聽過、玩過、嘗過的非遺,以「我與非遺的故事」「我身邊的非遺」「發現非遺之美」等為主題進行創作。
活動將設置一定獎項獎勵本次徵文比賽表現突出者,優秀作品將被編輯印刷成書,屆時在第七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進行展示,讓更多的人看到參賽選手的優秀作品。
可表演、可佩戴
這些非遺傳統項目學生很喜歡
據悉,目前成都市有100多所學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取得了較好成績。在「非遺進校園」傳統技藝教學成果展區,集中了成都市各區(市)縣中小學的特色作品,棕編、扎染、剪紙、版畫等諸多非遺傳統技藝讓人一次看個夠,有學生參觀了所有的展示成果區之後表示,「我今天耍了皮影,還吃了糖畫,感覺像逛廟會一樣開心。又看到大家的作品很漂亮,我回去之後也要加把勁兒啦。」
↑熊貓版畫社團
↑學生玩皮影
成都市興盛小學校的學生正在向觀眾介紹,「我們學校的非遺特色是川劇。看,這是我們的特色臉譜,那邊的學生正在按照書上的臉譜知識進行繪製呢。這邊有成品,還可以戴在頭上哦。紙傘的傘面也是川劇元素,繪畫採用的是防水材質,平時還能摺疊起來,非常實用。川劇撲克牌、吊墜、抱枕等等,都是學生自己製作的。」
↑川劇臉譜製作
活動現場還邀請到了瓷胎竹編譚代明、新繁棕編羅志勇、成都皮影戲葉牧天、成都面人熊家全、成都繩編結藝張國慶、剪紙史芹芳、蜀繡吳玉英和易起明、成都糖畫陳啟林和張強等十位傳承人和青年藝人到場為現場的人員進行技藝展示。
「成都面人」傳承人熊家全2014年開始進入錦官驛小學、彩虹小學、武侯實驗小學、十陵小學以及成都市青少年宮等授課傳藝,每周每所學校1-2次,他介紹說,針對小學生的面人作品包含蔬菜、動物、瓜果等,造型可愛,技術又相對簡單。在製作之前,還會引導學生學習該作品的自然屬性和結構知識,學生們非常喜歡。
↑熊家全教學生製作面人
皮影戲傳承人葉牧天拿出自己製作的皮影在現場指導學生表演,學生們玩的不亦樂乎。葉牧天介紹說,他每周都會進校園為學生們授課,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這門課程,他也與時俱進,創作了美人魚、白骨精、孫悟空等皮影形象,目前,學生們最喜歡的皮影表演為豬八戒吃西瓜、哪吒鬧海、詩聖杜甫等故事。
紅星新聞記者 張進雙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