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皮影、吃糖畫、捏麵人……這樣的成都非遺活動請再來幾場!

2020-12-19 紅星新聞

「老師,您好。再給我們展示一下糖畫嘛。」「看,我手裡這個皮影是白骨精。她的手腳可以這樣動起來。」「這是我們學校的學生自己繪製的川劇臉譜,學生自製的川劇撲克牌。」……

↑製作糖畫

6月6日,一場「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展和徵文比賽暨「我是非遺小傳人」萬人籤名活動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舉辦。學校領導和教師代表、「非遺進校園」傳承人授課代表、學生代表等共計1000餘人齊聚一堂,通過啟動儀式、傳統表演藝術教學成果展演、傳統技藝教學成果展示、授課傳承人技藝展示、範文展示五大活動,集中展示「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切磋交流「非遺進校園」教學經驗。

在活動現場,10所學校和機構表演了清音、金錢板、川劇等傳統藝術,10位傳承人和青年藝人在棕編、皮影、糖畫、面人等非遺項目上進行了展示,成都市各區(市)縣中小學集中展示了傳統技藝教學成果,令眾多參加活動的代表目不暇接,學生們也在非遺傳承人的展示區前流連忘返。

↑學生製作的川劇臉譜

學生們唱出、寫下心中的「非遺」

6日上午9點半,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萬春小學、成都三十三中、成都錦官驛小學的22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了「我是非遺小傳人」的倡議,同時,100名學生代表在現場進行響應並籤名。

據悉,該活動將製作統一的籤名捲軸,在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開幕之前,收集完成上萬名中小學生的籤名。

↑中小學生籤名

活動現場,「非遺進校園」傳統表演藝術展演集中展示了10所學校和機構的12個節目,涉及金錢板、川劇、四川清音、木偶長綢舞等非遺項目。

其中,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的木偶舞蹈《格桑花》、鹽道街小學卓錦分校的金錢板《逛成都》、新都區西街小學老戲新編《奉母盡孝》等節目,用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

↑《奉母盡孝》節目

隨後,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帶來了木偶長綢舞《人偶情韻》,令全場學生看呆了,甚至手裡拿的糖畫都忘了吃,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上木偶長長的紅綢舞動,觀眾席不時發出讚嘆聲和喝彩聲。

↑《人偶情韻》節目

記者在「非遺進校園」優秀範文展區看到,此次共計展出了120篇學生作品,分別來自成都市萬春小學、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成都市錦官驛小學、成都市彩虹小學、新都區西街小學、郫都區安靖學校和成都市青少年宮。

這些作文以學生的角度出發,記錄下他們眼中的「非遺」,將成為此次徵文活動的「磁鐵」,吸引更多地優秀作品參賽。啟動儀式結束後,徵文比賽將正式進入文章徵集階段,鼓勵中小學生以作文、繪畫、漫畫形式記錄自己看過、聽過、玩過、嘗過的非遺,以「我與非遺的故事」「我身邊的非遺」「發現非遺之美」等為主題進行創作。

活動將設置一定獎項獎勵本次徵文比賽表現突出者,優秀作品將被編輯印刷成書,屆時在第七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進行展示,讓更多的人看到參賽選手的優秀作品。

可表演、可佩戴

這些非遺傳統項目學生很喜歡

據悉,目前成都市有100多所學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取得了較好成績。在「非遺進校園」傳統技藝教學成果展區,集中了成都市各區(市)縣中小學的特色作品,棕編、扎染、剪紙、版畫等諸多非遺傳統技藝讓人一次看個夠,有學生參觀了所有的展示成果區之後表示,「我今天耍了皮影,還吃了糖畫,感覺像逛廟會一樣開心。又看到大家的作品很漂亮,我回去之後也要加把勁兒啦。」

↑熊貓版畫社團

↑學生玩皮影

成都市興盛小學校的學生正在向觀眾介紹,「我們學校的非遺特色是川劇。看,這是我們的特色臉譜,那邊的學生正在按照書上的臉譜知識進行繪製呢。這邊有成品,還可以戴在頭上哦。紙傘的傘面也是川劇元素,繪畫採用的是防水材質,平時還能摺疊起來,非常實用。川劇撲克牌、吊墜、抱枕等等,都是學生自己製作的。」

↑川劇臉譜製作

活動現場還邀請到了瓷胎竹編譚代明、新繁棕編羅志勇、成都皮影戲葉牧天、成都面人熊家全、成都繩編結藝張國慶、剪紙史芹芳、蜀繡吳玉英和易起明、成都糖畫陳啟林和張強等十位傳承人和青年藝人到場為現場的人員進行技藝展示。

「成都面人」傳承人熊家全2014年開始進入錦官驛小學、彩虹小學、武侯實驗小學、十陵小學以及成都市青少年宮等授課傳藝,每周每所學校1-2次,他介紹說,針對小學生的面人作品包含蔬菜、動物、瓜果等,造型可愛,技術又相對簡單。在製作之前,還會引導學生學習該作品的自然屬性和結構知識,學生們非常喜歡。

↑熊家全教學生製作面人

皮影戲傳承人葉牧天拿出自己製作的皮影在現場指導學生表演,學生們玩的不亦樂乎。葉牧天介紹說,他每周都會進校園為學生們授課,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這門課程,他也與時俱進,創作了美人魚、白骨精、孫悟空等皮影形象,目前,學生們最喜歡的皮影表演為豬八戒吃西瓜、哪吒鬧海、詩聖杜甫等故事。

紅星新聞記者 張進雙

編輯 陳怡西

相關焦點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小方桌上的紅漆木架,展示著西遊人物或者小動物,幾堆彩色面泥旁邊擺放著細竹籤、菜油瓶、小竹刀,這是成都面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熊家全的全部家當。如今,他把這些家當帶進了校園,只見面泥在他靈巧的手上變成各種形狀,在他的執導下,小學生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娃娃。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捏麵人捏麵人的攤位是最吸引小朋友的,手提木盒上整整齊齊碼了幾十個卡通面人。它們由麥芽糖、麵粉為主料,並加入各種顏料製成,由馬師傅精心捏制。捏麵人是個家族手藝,傳承自父輩。到了馬先生這一代,他改良了技術,在傳統主料中加入精確到克的輔料(秘方不外傳)。所以,面人就算在上海的黃梅天,也不會發黴開裂。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騰訊虛擬女主播「寶兒姐」助力 錦裡非遺八絕技成功破圈
    錦裡古街內有包括從成都各區級到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27種,涵蓋了民俗技藝、傳統小吃保護等各個方面,弘揚了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成都錦裡古街聯合騰訊《一人之下》手遊推出線上錦裡非遺雲直播,錦裡非遺破圈&一人之下,結合二次元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 學手藝、吃月餅 湖南省文化館裡體驗非遺迎中秋
    9月13日,一場主題為「月圓中秋·情滿非遺」的2019年中秋節「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展活動在湖南省文化館舉行。9月13日上午,一場主題為「月圓中秋·情滿非遺」的2019年中秋節「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展活動在湖南省文化館舉行。數百名市民慕名前來,學手藝、吃月餅,在體驗非遺活動中迎接中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次活動由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是2019年湖南省文化綜合發展專項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支持項目:「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展系列活動之一,分為外場和內場兩個區域。
  • 神仙樹社區開展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
    1月14日,神仙樹社區攜手5A級社會組織玉成志願服務與研究中心(玉成書院)開展了第二屆非遺文化傳承月之「重溫國粹文化 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本次活動旨在提升社區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神仙樹社區黨委書記向明煜和30餘名轄區青少年及其家長參加了本次活動。
  • 「賺錢「得食材自作年夜飯 看皮影戲體會父輩兒時的年 多所幼兒園...
    孩子眼中,年是震耳欲聾的鞭炮,是穿在身上的新衣新鞋,是攥在手心的壓歲錢,是和爸媽一起吃充滿團圓味道的年夜飯。這不,春節將至,成都多所幼兒園開展迎新年活動,福祿培爾國際幼兒園的萌娃們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觀看皮影戲,體會父母們兒時過年的樂趣。萬匯幼兒學府的孩子們則跟爸爸媽媽一起玩遊戲」掙錢「,自己製作年夜飯跟爸爸媽媽一起迎新年。
  • 當重慶非遺遇上狗年 剪紙狗、麵塑狗、糖畫狗……萌翻你!
    「這糖畫狗惟妙惟肖!」作為渝北區龍塔街道迎春文化活動之一,今日(6日),「新時代·文化年——我和非遺有個約會」在黃泥磅紫荊商業廣場舉行。志願者們在現場不僅送春聯、年畫,龍塔街道還請來了渝北剪紙、龍興棕編手工藝、譚氏麵塑以及龍興李氏糖畫等技藝的傳承人,現場向大家表演充滿年味的民間藝術。
  • 吃湯圓 甜甜蜜蜜 鬧元宵 歡歡喜喜
    這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金山張堰鎮昨天張燈結彩,蚌殼舞、採茶舞、手獅舞等傳統民俗項目重現街頭,盤扣、喜慶四寶、金山堰菜等非遺項目展現濃濃特色年味。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現場迎來浙江平湖林埭鎮「文化走親」,浙北特色民俗「九彩龍」經過全新編排,熱熱鬧鬧「遊」到張堰老街。
  • 成都市溫江區天王社區關工委開展糖畫製作活動
    本網成都訊 為豐富社區少年兒童暑期生活,增強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們近距離領略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8月27日上午,成都市溫江區永寧街道天王社區關工委、團工委、婦聯、社區教育學校邀請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中國動畫人是時候再次向皮影、剪紙等非遺技藝學習了
    9月7日,「剪紙、皮影、年畫傳承人對話動漫界」活動在上海市大隱精舍舉行。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在致辭中感慨。1960年代和19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老一輩動畫人把水墨畫、皮影、剪紙等元素融入到動畫中去,有了《大鬧天宮》《猴子撈月》《小蝌蚪找媽媽》《葫蘆兄弟》等一批民族特色鮮明的作品,在國際上捧回無數獎項,奠定了享譽世界動畫界的中國學派。
  • @天王社區的小朋友們 糖畫製作活動等你來報名!
    送他來參加「社區雛鷹」公益活動呀「非遺體驗傳文化」糖畫製作現場看到別的小朋友參與糖畫製作體驗「非遺體驗傳文化」 糖畫製作活動將在天王社區接力開展感悟非遺文化魅力就快點來報名吧!又甜又好看的糖畫在等你們喲~
  • 十指逞詼諧 皮影浸成華
    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中來。」這首由宋代僧人釋惠明撰寫的《手影戲》,精煉地概括出了皮影戲的戲劇表達方式。 成都皮影屬四川西路皮影,跟民間剪紙一脈相傳。在影偶的造型設計上借鑑川劇的表現藝術,同時汲取了蜀錦刺繡、藍印花布、四川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手法。影偶的分段與關節比北方影偶多。唱腔上也大量吸收了川劇的音樂元素。 曾經,皮影是老成都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捏泥人畫糖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秀絕活
    楊天正現場演示糖畫的製作工藝。楊天正精心為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甜蜜」的禮物。紅網時刻衡陽5月28日訊(記者 宋美君)「這個泥人真漂亮,我也要學。」8歲的小穎見到剛捏好的逼真小泥人,興奮不已。5月27日,在聖得西輕生活系列沙龍「只為遇見「泥」——聖得西親子家庭日」活動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麵塑傳承人孫華斌和糖畫傳承人楊天正與家長們、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重回記憶裡的溫暖舊時光。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
  • 文化騰衝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 皮影集大成者
    劉永周說,他到城裡來演皮影戲是當時這家公司的老總三次到他家裡去請他的。因影視文化的衝擊,皮影基本已經成為一種高雅的「消遣」,是一種文化的守候,很少有人再為這個繽紛的傳統文化停留很久。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皮影成為漸行漸遠的背影。
  • 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58歲的羅蘭秋是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2006年,羅蘭秋在一場畫展上偶遇「成都燈影」,她說她的第一感受是「又驕傲又悲哀」,「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竟然不知道家鄉還有這樣的寶貝」。出於好奇心,羅蘭秋開始探索成都燈影的歷史,沒想到在這個冷門的課題中,一泡就是14年。
  • 遼寧盤錦皮影戲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非遺文明
    孩子們親手操作皮影人。(遼河晚報 記者 劉楊 攝)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明,將非遺保護與少年兒童教育有機銜接,叫響遼河口文化品牌。7月27日上午,由遼寧省盤錦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主辦,盤錦市文化體育旅遊發展促進中心、盤錦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興隆臺區創新街道鐵塔社區承辦的遼寧省人民政府惠民實事工程——「燈影的魅力」皮影戲展演活動在盤錦市少兒圖書館七樓繪本館舉辦,近百名家長和孩子參加了活動,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了非遺,了解非遺。  活動開場由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荒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春印介紹了皮影戲的歷史。
  • 非遺傳承:湘韻皮影-燈下的文化之旅
    長沙皮影屬於南派皮影一支。千百年來在湘楚大地上,廣為傳頌。長沙皮影表演《雙富貴》選段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沒有現代電子科技的炫目,在這方寸之間的舞臺上,皮影戲透露出的是它獨有的一種古樸的魅力。何志明13歲開始學習皮影,從事皮影演藝工作有42年的時間了。他最享受的時光,就是與三五好友一起受邀為村民家裡的喜事來演出。
  • 漢服、古琴、剪紙、捏麵人…「非遺·手作」市集又開張了!本周六...
    這些年來通過結合閩臺雲貴川傳統扎染技藝,探索和研究,已逐漸創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皮卡粽」捏麵人體驗因貪吃變成粽子的皮卡丘麵塑俗稱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民間藝術。
  • 跟外教學當英語小導遊 跟民間藝人學捏麵人玩抖嗡
    原標題:跟外教學當英語小導遊 跟民間藝人學捏麵人玩抖嗡   中國江蘇網7月8日訊 為豐富南京小學生的暑期生活、展示小學特色課堂,揚子晚報成長周刊精心打造的「南京名小學特色課程之旅」昨天起正式起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