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麵塑,俗稱「捏麵人」「面花」,簡單的麵粉、糯米粉加上顏料,再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就能塑造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飛禽走獸。
在紹興,活躍著一對擅長麵塑的父子。他們匠心攜作,用巧手捏出了「彩色的麵人兒」,也捏出了美好的小康生活。
走街串巷捏「麵人兒」
紹興今冬初雪後的第二天,陽光明媚。「等到明年春天,我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出去擺攤啦!」越城區馬山街道上許村,正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的柳阿根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小屋,兩層的樓房,屋子前後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果樹,一年四季果香不斷。
幾個月前,70歲的柳阿根突發腦中風,雖然搶救及時,現在已可以拄著拐杖行走,但暫時做不了麵塑了。這位紹興麵塑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40多年的光陰與「彩色的麵人兒」相伴,他感憾地說,幸好已經將手藝傳給了小兒子,這份祖輩傳下的民間藝術,不致在他手上斷檔。
「我的老家應該在山東,山東是中國麵塑的發源地。我們祖上是逃荒而來的,到我這一代也才第八代,麵塑的手藝也是這樣帶到了紹興。」柳阿根說,剛開始的時候,麵塑只是他在農閒時賺點外快的一種生存手段,後來慢慢變成了工作。這麼多年來,小小面人從幾分錢賣到了幾十元錢,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這些年,就是靠著捏麵人賺來的錢,柳阿根養大了兩個兒子。「捏麵人的生意,需要到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小朋友多的地方。」柳阿根說,他經常是哪裡熱鬧往哪裡去。這麼多年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點,就是背著一個木箱子,用一雙腳走遍了越城、柯橋、上虞等周邊地區的角角落落。
兒子接班創新不斷
一把主刀、幾根圓棒、兩塊壓板,再加上各種大小的衣紋刀、鐵絲、廢報紙、布條、竹籤、小篦子……用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等一系列嫻熟手法,只用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時間,鴛鴦戲水、十二生肖以及西遊記人物等藝術形象便呈現在眼前,栩栩如生。
「你的這隻小豬,還有這隻熊貓捏得不錯。」「這條龍捏得還不夠傳神,那隻小狗的屁股也欠豐滿。」陽光下,柳阿根的小兒子柳見明搬出了父親的寶貝箱子,擺上了自己的一些新作。雖然手腳還有些不便,柳阿根的思路卻十分清晰,他一邊看一邊指出兒子在技藝上的不足。特別是看到兒子的有些作品比他捏得還好時,老人臉上的笑容顯得特別燦爛。
今年46歲的柳見明從小就看父親捏「麵人兒」,也幫著父親準備材料,耳濡目染間,在心裡種下了藝術的種子。不過,這顆種子真正發芽還是在近10年裡。「我之前是自己做生意的,但賺少賠多。在外面闖蕩一圈後,才決定回家跟父親學藝。」柳見明說。
在傳承父親技藝的基礎上,柳見明對麵塑材料進行了改進,還進行了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以前,一個作品只能放上幾天就開裂了,時間久了還會發黴。現在改進技術後,最多可以保存兩年。」柳見明說,除了一些西遊記人物、十二生肖等經典形象,他還會捏機器貓、奧特曼等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動畫人物。
留住紹興麵塑「鄉土味」
「今天,我教大家做的是小白兔拔蘿蔔。」快兩年時間了,每個星期四下午,柳見明都會準時出現在紹興市陽明小學校園裡。作為越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每周都要到這個定點傳承基地,為孩子們上一堂麵塑課。
「只要孩子們願意學,我們都會毫不保留地教。手巧一點的孩子,兩節課下來就能學會捏一個小動物了。」柳見明說,這堂麵塑課最早是父親上的,後來他慢慢接手了。在他看來,麵塑這門曾經用來養家餬口的手藝,如今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去年,我拜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麵塑大師董鳳岐為師,在山東學了3個月的麵塑技藝。」柳見明說,西遊記人物是他們家祖傳的代表作品,在山東學藝的時候,他在董大師的指導下,對於西遊記人物有了新的演繹。
「老師指點我,要保留住紹興麵塑的『鄉土味』。如果比拼精緻,隨便一個美術學院科班畢業的學生都可以『秒殺』我。」如今的柳見明,一邊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一邊在構想著新的作品。「我想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再創作一些新的卡通人物形象,比如《大禹治水》《梁祝傳說》等鄉土題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