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捏麵人」 堅守「絕活」 不負光陰

2020-12-23 書香拾貝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麵塑,俗稱「捏麵人」「面花」,簡單的麵粉、糯米粉加上顏料,再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就能塑造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飛禽走獸。

在紹興,活躍著一對擅長麵塑的父子。他們匠心攜作,用巧手捏出了「彩色的麵人兒」,也捏出了美好的小康生活。

走街串巷捏「麵人兒」

紹興今冬初雪後的第二天,陽光明媚。「等到明年春天,我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出去擺攤啦!」越城區馬山街道上許村,正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的柳阿根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小屋,兩層的樓房,屋子前後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果樹,一年四季果香不斷。

幾個月前,70歲的柳阿根突發腦中風,雖然搶救及時,現在已可以拄著拐杖行走,但暫時做不了麵塑了。這位紹興麵塑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40多年的光陰與「彩色的麵人兒」相伴,他感憾地說,幸好已經將手藝傳給了小兒子,這份祖輩傳下的民間藝術,不致在他手上斷檔。

「我的老家應該在山東,山東是中國麵塑的發源地。我們祖上是逃荒而來的,到我這一代也才第八代,麵塑的手藝也是這樣帶到了紹興。」柳阿根說,剛開始的時候,麵塑只是他在農閒時賺點外快的一種生存手段,後來慢慢變成了工作。這麼多年來,小小面人從幾分錢賣到了幾十元錢,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這些年,就是靠著捏麵人賺來的錢,柳阿根養大了兩個兒子。「捏麵人的生意,需要到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小朋友多的地方。」柳阿根說,他經常是哪裡熱鬧往哪裡去。這麼多年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點,就是背著一個木箱子,用一雙腳走遍了越城、柯橋、上虞等周邊地區的角角落落。

 兒子接班創新不斷

一把主刀、幾根圓棒、兩塊壓板,再加上各種大小的衣紋刀、鐵絲、廢報紙、布條、竹籤、小篦子……用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等一系列嫻熟手法,只用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時間,鴛鴦戲水、十二生肖以及西遊記人物等藝術形象便呈現在眼前,栩栩如生。

「你的這隻小豬,還有這隻熊貓捏得不錯。」「這條龍捏得還不夠傳神,那隻小狗的屁股也欠豐滿。」陽光下,柳阿根的小兒子柳見明搬出了父親的寶貝箱子,擺上了自己的一些新作。雖然手腳還有些不便,柳阿根的思路卻十分清晰,他一邊看一邊指出兒子在技藝上的不足。特別是看到兒子的有些作品比他捏得還好時,老人臉上的笑容顯得特別燦爛。

今年46歲的柳見明從小就看父親捏「麵人兒」,也幫著父親準備材料,耳濡目染間,在心裡種下了藝術的種子。不過,這顆種子真正發芽還是在近10年裡。「我之前是自己做生意的,但賺少賠多。在外面闖蕩一圈後,才決定回家跟父親學藝。」柳見明說。

在傳承父親技藝的基礎上,柳見明對麵塑材料進行了改進,還進行了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以前,一個作品只能放上幾天就開裂了,時間久了還會發黴。現在改進技術後,最多可以保存兩年。」柳見明說,除了一些西遊記人物、十二生肖等經典形象,他還會捏機器貓、奧特曼等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動畫人物。

 留住紹興麵塑「鄉土味」

「今天,我教大家做的是小白兔拔蘿蔔。」快兩年時間了,每個星期四下午,柳見明都會準時出現在紹興市陽明小學校園裡。作為越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每周都要到這個定點傳承基地,為孩子們上一堂麵塑課。

「只要孩子們願意學,我們都會毫不保留地教。手巧一點的孩子,兩節課下來就能學會捏一個小動物了。」柳見明說,這堂麵塑課最早是父親上的,後來他慢慢接手了。在他看來,麵塑這門曾經用來養家餬口的手藝,如今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去年,我拜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麵塑大師董鳳岐為師,在山東學了3個月的麵塑技藝。」柳見明說,西遊記人物是他們家祖傳的代表作品,在山東學藝的時候,他在董大師的指導下,對於西遊記人物有了新的演繹。

「老師指點我,要保留住紹興麵塑的『鄉土味』。如果比拼精緻,隨便一個美術學院科班畢業的學生都可以『秒殺』我。」如今的柳見明,一邊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一邊在構想著新的作品。「我想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再創作一些新的卡通人物形象,比如《大禹治水》《梁祝傳說》等鄉土題材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民間「捏麵人」: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
    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馬大姐四五分鐘就能捏出一個小面人。面人,也稱麵塑、面花,是用麵粉、糯米為主原料,加上顏料、蜂蜜等製成的民間手工藝品。如今,很難再在街上看到捏麵人的人,面人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對童年時光的念想。在一次非遺文化的展覽會上,記者結識了面人藝術的傳承人馬貴蘭。7月16日,在蘭州中心五樓的攤位上,馬大姐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捏麵人的歷程。
  • 跟外教學當英語小導遊 跟民間藝人學捏麵人玩抖嗡
    原標題:跟外教學當英語小導遊 跟民間藝人學捏麵人玩抖嗡   中國江蘇網7月8日訊 為豐富南京小學生的暑期生活、展示小學特色課堂,揚子晚報成長周刊精心打造的「南京名小學特色課程之旅」昨天起正式起航啦!
  • 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埋首鬧市數十載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阿叔靠一雙巧手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幸好有人秉著一份熱愛,堅守傳承。長途跋涉, 跑到另一座城市開啟新的天地捏麵人又叫麵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列為非遺。以糯米和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用簡單的工具,製成各種精巧的作品如今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這門藝術,一個作品耗時費力,需要潛心研究,精雕細琢。
  • 做一名像王忠心一樣「絕活」多多的軍人
    近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書中寫了36個奇人,皆有「絕活」。蘇七塊看病手到病除,泥人張捏啥像啥……他們就是靠著這些「絕活」,活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 唯匠心不負光陰,丸莊黑豆醬油世家品質始終如一
    即使是基本的壓力鍋蒸煮黑豆,別人煮和我煮的還是不一樣!"他光聽壓力鍋排氣的聲音,就能判斷目前鍋中壓力是多少。不僅如此,和黑豆心有靈犀的老師傅,無需根據當天氣溫、黑豆含水量判斷調節室溫,哪怕是隔天打開門,預測的溫度通常和實際溫度最多也是只差一度。
  • 濟南「麵塑奶奶」的公益人生:捏麵人五十餘載捐善款近百萬元
    高桂英講述與《濟南時報》的故事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每逢節假日,黑虎泉琵琶橋邊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團和工具,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人在她的手裡「誕生」。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如今70多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面人。
  • 女翻譯改行捏麵人 外賓見了很驚訝
    她的父親孟爾珍從小酷愛用麵團捏各種小人和小動物等,還塗上各種顏色。每到過年過節,做機械修理工的他就為孩子們捏麵人,連鄰居家的孩子也有份,因此深受孩子們喜愛。孟曉紅家有「五朵金花」,最小的她從小被當成男孩培養,跟在父親後面學會配鑰匙、捏麵人等手藝。圖為她在揚州東關街捏麵人。八年前,她覺得幹別的不是她的強項,還是在東關街擺攤捏麵人吧。說起來他們家捏麵人已經三代了,她不能到她這一代失傳。
  • 十一長假、不負光陰!
    總結是——7天雖然改變不了一個人,卻足已下定決心。 房子和生活早已融為一體,願你2019年的十一長假,不負光陰。銷售動態:首次開盤,推出建面約338-852㎡不限購不限貸商墅 項目地址:四新中路與鳳凰湖環路交匯處 中鐵金橋公館 銷售動態:目前在售建面約42-74平非毛坯SOHO、LOFT房源,SOHO建面約45-74平,均價約13000元/平米,LOFT建面約42-57
  • 構思巧妙、千變萬化、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技藝——捏麵人
    構思巧妙、千變萬化、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技藝——捏麵人捏麵人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麵和麵粉,加上顏料、石蠟、蜂蜜,製成柔軟的麵團,用手和簡單工具,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剪子、小梳子、小尺子、小鐵皮、竹籤,靈巧地點、切、刻、劃,捏出身、手、頭、臉,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藝術形象脫手而成,惟妙惟肖。
  • 時間很珍貴,要珍惜不要浪費,光陰不負勤奮人
    每個人都想獲得人生的成功,而成功需要努力和奮鬥,需要珍惜時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是智商上的差距,而是勤奮上的差距。一個人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珍惜時間。無論是聰明人還是愚笨人要學到知識增長學問都需要時間,只不過聰明人學知識快一點而已,人生沒有時間就沒有成功。
  • 神話故事:捏麵人的來歷_神話故事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不到一個月的功夫,老王的技藝大長,他捏了一套帶色的八仙人,用盤子託著送給劉墉看。這回可和上次捏的八仙人大不一樣了,八個人物面目清晰,神態各異,又加上配上的各種顏色,更顯得活靈活現。江米麵蒸熟後本身就發亮,再加上蜂蜜,簡直是半透明了,八個仙人賽過那牙雕玉刻。  劉墉拿起面人端詳了好久,連連誇道:「好,好,太妙了!」
  • 重慶麵塑藝人明三娘:讓捏麵人技藝傳承發展
    明朝蘭每天在家堅持捏麵人她介紹,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製成面人。明朝蘭出身工人家庭,自幼愛好工藝美術。初中畢業後,她進入渝中區一家街道工廠工作。幹了十多年後,工廠就倒閉了。「當時為謀生路,我在街頭擺過水果攤、賣過豆漿等小生意。」明朝蘭回憶說,後來賣棕樹葉時認識了手藝人,又學著用棕樹葉編一些公雞、蜻蜒、蚱蜢、孔雀、鳳凰等小動物來賣謀生。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作為非遺「麵塑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80後的張倍源,既是一個有著匠心傳承的「守藝人」,又是一個敢於創新、連接時代地氣的「新新非遺人」。老手藝植入新基因張倍源工作室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麵塑作品,這幾年,他捏過的面人超過1000件,最大的1.5米高,用了38斤面。
  • 早安心語:流年無恙,歲月安然,不負韶華,不負時光
    不覺間已經行至人生大半,一路走來,悲歡離合,世間炎涼,一切都隨光陰漸漸淡去。回望來路,看過花開花謝,走過山水迢迢,有過平靜,也有過驚濤駭浪。有過高谷也有過彷徨,可是現在卻依然迷茫。人生與宇宙太微不足道,如同滄海一粟,總是一直走,走著走著,竟忘了為什麼而奔走。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面人捏出人生百態 一套十八羅漢售出3800元
    在離白塔寺不遠的羊肉胡同裡,一幢毫不起眼的樓房中竟藏著一座「家庭藝術館」。這個「家庭藝術館」就是麵塑藝人張寶琳的家。「在我小時候,就在這張桌邊,拜『面人郎』為師傅,面人的逼真和動人讓我非常感興趣。」張寶琳指著家中的八仙桌說。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長興:退役父子重披戰袍 堅守卡點第一線
    春節期間,本該是一家人團聚和和美美過新年的日子,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襲,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陳塘居民區的黨員退役軍人王根榮和王華父子,毅然兌現退役軍人「若有戰,召必回」的諾言,共同奔赴一線防疫陣地。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很多上海人都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