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書中寫了36個奇人,皆有「絕活」。蘇七塊看病手到病除,泥人張捏啥像啥……他們就是靠著這些「絕活」,活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我軍同樣有很多身懷絕技的人。百步穿楊的神槍手、指哪打哪的神炮手、油料一聞清、聽聲辨故障、叉車疊茶杯……這是某部紮實開展崗位練兵活動、檢驗訓練成果的一個縮影。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軍人要有點「絕活」
■陳魯民
●軍隊有「絕活」的人多了,就會群星燦爛,英雄輩出,事業輝煌,前途無量
近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書中寫了36個奇人,皆有「絕活」。蘇七塊看病手到病除,泥人張捏啥像啥……他們就是靠著這些「絕活」,活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我軍同樣有很多身懷絕技的人。百步穿楊的神槍手、指哪打哪的神炮手、油料一聞清、聽聲辨故障、叉車疊茶杯……這是某部紮實開展崗位練兵活動、檢驗訓練成果的一個縮影。活動中,官兵們紛紛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令人讚不絕口。「八一勳章」獲得者、5次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的火箭軍某旅一級軍士長王忠心,更是「絕活」多多。他入伍31年,在崗位上追求卓越,練就一身硬功夫,任技師操作實裝,從未下錯一個口令、連錯一根電纜、報錯一個信號、記錯一個數據、按錯一個按鈕,被官兵們譽為「操作王」「排障王」「示教王」。原濟南軍區的指導員房萍的「絕活」則是會帶兵,她帶的士兵個個成才,她總結的「陽光帶兵法」,在全軍廣有影響。而這樣有「絕活」的軍人,在我軍數不勝數。
「絕活」從何而來?美國作家葛拉威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這就是說,練就「絕活」,首先是要反覆練習,不厭其煩,堅持不懈,水滴石穿。還以王忠心為例,他紮根一個連隊,堅守一個崗位,在飛彈測控專業一幹就是29年,苦心孤詣,反覆訓練,不知灑了多少汗水,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執行重大任務28次,參加實裝操作訓練1300多次,排除故障200餘次,寫下近20萬字飛彈專業學習筆記,這才練就了「絕活」。為此,他練了29年,足足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要練就「絕活」,當然還要有悟性,肯鑽研,善於琢磨,找出規律,發現門道。否則,只是一味機械重複,很難大見成效。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世界上「操千曲」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曉聲」的音樂家卻很少,其主要差距就在於,一種是肯動腦筋,長於思考,每練一次都有所收穫,有所長進,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升華與質變;另一種則缺乏悟性,不善於總結提高,練習再多也成效不彰,進展緩慢。
古今中外,各行各業都需要能工巧匠、行家裡手,其「標配」就是有「絕活」。有「絕活」,本質上是工匠精神的表現。中央電視臺曾播出「大國工匠」系列節目,濃墨重彩地介紹了一批有「絕活」的大師級人物,就是他們擎起了「中國製造」的大旗。軍隊建設也需要成千上萬的神槍手、神炮手、模範駕駛員、優秀帶兵人……各示其能,各施絕技,為實現強軍目標大顯身手。
「絕活」來之不易,難乎其難,但值得為此奮鬥付出。因為,軍人有「絕活」,就會創造不凡成績,讓青春無悔;軍隊有「絕活」的人多了,就會群星燦爛,英雄輩出,事業輝煌,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