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紅,畢業於東北林大俄語專業,曾當過六年翻譯。為了回故鄉他放棄了穩定工作, 回到揚州租了八平米房子賣散裝酒一年,賣五金六年。她的父親孟爾珍從小酷愛用麵團捏各種小人和小動物等,還塗上各種顏色。每到過年過節,做機械修理工的他就為孩子們捏麵人,連鄰居家的孩子也有份,因此深受孩子們喜愛。孟曉紅家有「五朵金花」,最小的她從小被當成男孩培養,跟在父親後面學會配鑰匙、捏麵人等手藝。圖為她在揚州東關街捏麵人。
八年前,她覺得幹別的不是她的強項,還是在東關街擺攤捏麵人吧。說起來他們家捏麵人已經三代了,她不能到她這一代失傳。 捏麵人在漢代就有了,傳統的面人用麵團捏然後著色,容易發黴、變味甚至開裂。上過大學的孟曉紅通過查資料、研究配方,在麵團裡加入適當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及潤滑劑等,再加入糯米粉、蜂膠等十幾種材料,這樣的面人可以擺放數年。
傳統麵塑的造型無非孫悟空、豬八戒或十二生肖、八仙過海之類,無法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她從網上查閱各種卡通、動漫造型,然後用麵塑來表達,受到80後、90後和孩子們的喜愛。
一團麵粉經她的幾道工序,竟被塑造成各種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爛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和各種可愛的小動物,看到她現場捏麵人,路過的行人都停下了腳步,想看個究竟,許多遊客還要在這裡留個影做紀念。
她採用現場寫生的方法,仔細觀察對象的神態和特徵,把材料在手中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裙,頃刻之間,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她自信滿滿的說:「只要有圖片,我就能做出來。」她完全可以在家裡做,但是那樣知道的人會越來越少。出來擺攤,就是想把麵塑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看。」為了擴大麵塑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她還專門申請了博客,拍了視頻傳到網上,使這種傳統藝術更加發揚光大。
為了將這門古老手藝一代代傳下去,她前後還收過十幾個徒弟,但都沒有堅持下去的。做這行要耐得住寂寞,在街上冬天、夏天要忍耐冷熱的煎熬。 學的人基本上過不了幾天就走了,少數學會的也不過是當成業餘愛好。幹這行,辛苦又賺不到多少錢,願意幹的人肯定不多。(如果你身邊有感人故事, 敬請關注公眾微信號「陳榮攝影」然後留言。)
今年9月14日至17日,他作為揚州13個項目之一在北京農展館表演麵塑技藝,深得大家盛讚。平時那些外國遊客看到她捏出的面人,更是驚訝得不得了,覺得不可思議。圖為韓國的美女帥哥們手捧著她捏的面人和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