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是一種用麵粉加彩以後,捏塑成各種人物、動物的民間手工藝又叫江米人、面花,俗稱面人。在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面人趙」指的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上海「面人趙」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麵塑,最早起源於民間的祭祀活動。經過漢代至宋代奠基與發展,在明清逐漸有一部分麵塑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在明清商業貿易發達的城市中,麵塑因其具備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上海麵塑的歷史也有近百年。「海派麵塑」起始於上海老城廂地區,屬於上海市的城市商業中心區域,商業發達;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匯聚於此,人口稠密,交流頻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特別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上海鄉土文化,對上海的民間工藝,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形成了獨特的地方藝術風格。近百年來隨著上海區域的延伸,綿延不斷,使「海派」風格得以傳承。
趙闊明,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為養活自己,曾陸續做過織布、車夫、「開口跳」、泥水匠等行當。豐富的經歷,無意中成全了他後來刻畫人物,細微舉止,細膩表情的精專工藝。1956年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任副主任,他把麵塑這種民間小玩意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民間工藝品。代表作有《友誼長城》、《爬娃》等,成功表現了個民族兒童人物的不同特徵,以中國優秀傳統戲劇劇目為內容的傳統題材《林衝夜奔》、《二進宮》等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準,達到了雕塑般的效果。
麵塑製作的主要材料有白麵粉、糯米粉、鹽水、蜂蜜等,製作麵塑必須使用原面,把百分之六十的白面與百分之四十的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用濃度達到飽和狀態的沸鹽水和面,並用力揉壓,面塊揉搓好以後壓成餅狀,放在蒸籠裡蒸半小時。海派麵塑具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技法形態。特別是近代海派麵塑大師趙闊明大師總結出了「工具八法」和「手掐八法」。工具八法指採用特製工具:拔子、骨針、小剪刀、小梳子、毛筆、鑷子等,手掐八法:揉、捏、搓、捻、擰、擠、掐,拉。海派麵塑創造了上海地方乃至江南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著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海派麵塑在長期的對外交流和接待中,一直是十分重要和生動的活動內容,其當場製作極具表演性,整個表演過程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在國內外,都扮演著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上海地方文化的角色。在上海的外事和宣傳活動中發揮著它獨特的魅力,一個個海派麵塑作品承載著友誼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