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之上海面人趙的麵塑情懷

2020-12-13 傳統文化之非遺的保護
栩栩如生的麵塑

麵塑,是一種用麵粉加彩以後,捏塑成各種人物、動物的民間手工藝又叫江米人、面花,俗稱面人。在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面人趙」指的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上海「面人趙」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麵塑,最早起源於民間的祭祀活動。經過漢代至宋代奠基與發展,在明清逐漸有一部分麵塑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在明清商業貿易發達的城市中,麵塑因其具備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上海麵塑的歷史也有近百年。「海派麵塑」起始於上海老城廂地區,屬於上海市的城市商業中心區域,商業發達;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匯聚於此,人口稠密,交流頻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特別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上海鄉土文化,對上海的民間工藝,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形成了獨特的地方藝術風格。近百年來隨著上海區域的延伸,綿延不斷,使「海派」風格得以傳承。

對的v

趙闊明,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為養活自己,曾陸續做過織布、車夫、「開口跳」、泥水匠等行當。豐富的經歷,無意中成全了他後來刻畫人物,細微舉止,細膩表情的精專工藝。1956年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任副主任,他把麵塑這種民間小玩意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民間工藝品。代表作有《友誼長城》、《爬娃》等,成功表現了個民族兒童人物的不同特徵,以中國優秀傳統戲劇劇目為內容的傳統題材《林衝夜奔》、《二進宮》等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準,達到了雕塑般的效果。

麵塑製作的主要材料有白麵粉、糯米粉、鹽水、蜂蜜等,製作麵塑必須使用原面,把百分之六十的白面與百分之四十的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用濃度達到飽和狀態的沸鹽水和面,並用力揉壓,面塊揉搓好以後壓成餅狀,放在蒸籠裡蒸半小時。海派麵塑具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技法形態。特別是近代海派麵塑大師趙闊明大師總結出了「工具八法」和「手掐八法」。工具八法指採用特製工具:拔子、骨針、小剪刀、小梳子、毛筆、鑷子等,手掐八法:揉、捏、搓、捻、擰、擠、掐,拉。海派麵塑創造了上海地方乃至江南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著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海派麵塑在長期的對外交流和接待中,一直是十分重要和生動的活動內容,其當場製作極具表演性,整個表演過程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在國內外,都扮演著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上海地方文化的角色。在上海的外事和宣傳活動中發揮著它獨特的魅力,一個個海派麵塑作品承載著友誼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

相關焦點

  • 「手藝傳承從創意開始」
    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麵人已有記載:「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經過歲月的打磨與洗禮,麵塑逐漸演變成具有表演、食用、收藏、玩具等特色的藝術品,並形成南派和北派迥異的麵塑風格。8月,上海,星期二的清晨,早餐鋪裡熱氣騰騰的餛飩早已新鮮出鍋,「魔都」裡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記者在虹口區大連西路的上海市北郊學校,見到了「面人趙」的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的外公趙闊明指導女兒趙豔林。  明天是第10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正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10周年。
  • 民間麵塑藝人王躍梅:小巧面人展現大千世界
    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雖然製作方式比較簡單,卻是一種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    據介紹,中國的麵塑藝術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用於傳統節日、喜慶、禮儀中,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由於內容上取材多為傳統民間故事,所以人物造型比較多。
  • 重慶麵塑藝人明三娘:讓捏麵人技藝傳承發展
    只見她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後,各色麵團在手裡就被捏成了一個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面人,讓圍觀者驚嘆不已,為之叫絕。這位麵塑創作者,就是被市文化委、市文聯、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重慶市優秀民間藝術家」和「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的「明三娘」。
  • 不開裂不發黴不掉色 重慶麵塑大師譚先華:重慶面人很牛!
    「今年春節沒為大家捏麵人,挺遺憾的,但來年我們還會見。」譚先華說。2014年,譚先華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重慶麵塑」打破傳統走向世界。久而久之,來自山東捏麵人的師傅逐漸減少。那段共同學習切磋的過往,令譚先華很是懷念。▲年輕時期譚先華▲早期作品「譚氏麵塑」有講究傳統的麵塑手藝,最快兩個小時左右,就能把麵塑材料配好。
  • 面人曹第四代傳人,張家口麵塑手藝人,用「面」塑造十多年生活故事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蒙傑,面人曹第四代傳人,01年開始學藝至今,十多年的學習,2015年跟康邦合作使麵塑藝術從口口相傳的傳統模式進行到了校園,對於麵塑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中國麵塑藝術
    (棗花子)食用麵塑祭祀用品麵塑捏麵人藝術食用類麵塑有最簡單的饅頭造型到有藝術花樣的花糕、花饃(面花、禮饃)等,美觀好看 增加食慾。食用類麵塑主要中國北方民俗類麵塑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及信仰的產物(祭祀 婚喪大事,祝壽等。祭祀類麵塑主要是陝西、山西和山東一帶,敬天地祭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保平安。
  • 洛陽麵塑手藝人,作品生動傳神,傳統手工也可以很潮很酷
    曾經走街串巷,不用到處尋覓,比比可見精巧的手藝絕活,麵塑就是眾多絕活中的一絕。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洛陽宋氏麵塑藝術傳承人——宋展克。起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經捏面藝人之手捏搓揉掀和簡單工具的點切刻劃,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 濟南「麵塑奶奶」的公益人生:捏麵人五十餘載捐善款近百萬元
    高桂英講述與《濟南時報》的故事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每逢節假日,黑虎泉琵琶橋邊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團和工具,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人在她的手裡「誕生」。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如今70多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面人。
  • 「面人版」觀演禮儀短片獲好評,海派麵塑傳承人張書嘉如何跨界創新?
    圖說:動畫短片 官方圖這些「面人」出自海派麵塑第三代傳承人張書嘉和她的團隊之手。從2007年創業至今,張書嘉一直在為傳統非遺尋找跨界創新的機會。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牽手,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面人」變成定格動畫主角動畫中的「面人」黃佐臨先生白髮蒼蒼、戴著眼鏡,惟妙惟肖卻又有種獨特的萌感,讓人倍感親切。
  • 手工藝人齊聚山東文博會 麵塑傳人何曉錚捏張夢雪形象
    齊魯網《影像力》探索非遺:何曉錚的麵塑人生 150個徒弟繼承傳統麵塑 何曉錚麵塑傳人為奧運會首金製作面人 練手藝不是用手是用心8月7日,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射擊女子麵塑藝術大師、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何曉錚難掩激動,當即為張夢雪製作了一尊高舉金牌的小面人。「張夢雪為濟南人爭了光,我想把這件作品送給她當禮物。」
  • 麵塑!千年的傳承!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拜訪了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傳承人劉潔老師,在與劉潔老師的談話中我們也對麵塑有了更深的認識。所謂麵塑,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傳統麵塑手藝,流傳千年至今,從起初的生存經營到現在成長為一門藝術,所經歷的是時間的積澱。圖為實踐隊在「壹粟坊」採景。
  • 龍岸花園社區「小龍人青少年活動營」之主題麵塑傳統文化活動
    八月正值炎熱的暑期,是孩子們休整放鬆的好時機,為了豐富孩子們的暑假生活,幫助社區青少年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龍潭街道龍岸花園社區於2020年8月13日開展了「小龍人青少年活動營」之主題麵塑傳統文化活動。
  • 構思巧妙、千變萬化、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技藝——捏麵人
    構思巧妙、千變萬化、具有民族傳統色彩的技藝——捏麵人網絡圖片捏麵人又稱麵塑,過去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街串巷,做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為了混口飯吃。接著用一丁點顏色不同的面在手心中一擀,就是一件花衣服,三下五除二,手腳捏齊,姿勢擺好,一個人物不消十分鐘就立於眼前,讓圍觀的小孩看得目瞪口呆。這的確是一個構思巧妙、千變萬化、具有民族色彩的傳統技藝,呈現了老人精湛的造型技巧。揚州捏麵人大師首推何傳俊,他從小繼承祖傳手藝,跟著戲班闖蕩南北,塑造了很多戲曲人物。上世紀七十年代定居揚州,在瘦西湖公園裡設攤捏麵人。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這就是最早的山東麵塑的形式了。菏澤麵塑藝人走南闖北,早在20世紀20年代菏澤面人就享譽東南亞。菏澤麵塑色彩單純豔麗,造型簡練生動,品種豐富多彩,有花鳥蟲魚、十二生肖、人物肖像等種類。(二)山西麵塑山西麵塑是春節習俗的沉澱物。
  • 親手做五星紅旗麵塑畫,為祖國慶生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0月3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沙琳)10月3日,由省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精品體驗展活動在省文化館舉行。麵塑、剪紙、木工等多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備好了材料,免費為孩子們傳授技藝,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麵塑大師捏出水滸「一百單八將」走紅火山小視頻,網友:給麵團生命
    你一定見過這項流傳於街頭巷尾的手藝——麵塑,作為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麵塑一直從漢代流傳到了今天,也成為了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就有一位麵塑大師,憑藉著他高超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走紅火山小視頻,讓網友們對這項傳統技藝讚嘆不已。
  • 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埋首鬧市數十載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阿叔靠一雙巧手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長途跋涉, 跑到另一座城市開啟新的天地捏麵人又叫麵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列為非遺。以糯米和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用簡單的工具,製成各種精巧的作品如今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這門藝術,一個作品耗時費力,需要潛心研究,精雕細琢。
  • 麵塑、剪紙、絨繡:上海市民觀摩海派頂級傳統手工藝
    早上九點起,大批喜愛非遺藝術的民眾走進位於汾陽路79號的上海工藝美術愽物館,觀摩麵塑、剪紙、絨繡等上海頂級傳統手工藝,然後遊逛歷史保護建築「小白樓」,購買創意飾品。
  • 陝西丹鳳縣:「麵塑藝人」張廣新的「花」樣人生
    麵塑又叫花饃、面花。在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都要準備花饃,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晚輩的祝福,是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張廣新自幼喜愛繪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上高中期間,他無意間看到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家湯子博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從那時起,他便迷上了這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