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麵塑藝人王躍梅:小巧面人展現大千世界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記者 任天駒 攝 

  

記者 任天駒 攝 

  

記者 任天駒 攝 

  

記者 任天駒 攝 

  

  展示葉脈畫和剪紙。記者 任天駒 攝 

  小時候,在街頭巷尾,我們偶爾會遇見捏麵人的民間藝人,前面放個面箱子,裡面是各色熟面、顏料和一些小工具,上面用小竹棍插著一排捏好的各色小面人,孩子們經過總要駐足看上好一陣兒。而一團團帶顏色的面在捏麵人的手裡揉上一揉就變出了孫悟空、豬八戒、胖娃娃等各式各樣憨態可掬的面人。那花花綠綠的色彩,誇張生動的造型,往往會讓孩子們愛不釋手。 

  如今,在渝北的街頭,已經很難見到這類工藝品製作藝人了。4月23日,記者慕名採訪了渝北區一位民間麵塑藝人王躍梅,聽她講述了她與麵塑藝術的故事,也感受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 

  由「饃」滋生的藝術 

  王躍梅說,「小面人」是俗稱,文化界的稱呼是中國民間麵塑藝術。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雖然製作方式比較簡單,卻是一種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 

  據介紹,中國的麵塑藝術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用於傳統節日、喜慶、禮儀中,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由於內容上取材多為傳統民間故事,所以人物造型比較多。 

  「麵塑的材料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開始是婦人做麵食的時候捏來哄小孩子玩的,慢慢發展到出現在嫁娶禮品、饋贈親友等方面。」王躍梅介紹說,麵塑藝術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創新,發展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拜師學藝結下不解之緣 

  今年才35歲的王躍梅從小就酷愛畫畫,由於家裡條件並不寬裕,1997年職高畢業後,來到了深圳打工。南下打工一年後,王躍梅覺得孤身在外總不是長久之計,她回到了家鄉。機緣巧合下,拜書畫家彭華山為師學習工筆畫。通過刻苦學習,王躍梅尤其擅長葉脈畫。兩年的時間裡共製作葉脈畫上千張,其作品保留和突出了植物葉片的天然脈絡和肌理,作為書籤和收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良好的繪畫功底,為她學習麵塑藝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說起自己從事麵塑藝術的經歷,王躍梅說那真是一種緣分。2001年,在參加的一次民間工藝品展覽中,王躍梅接觸到了「小面人」,並被其變化無窮的創作手法所折服。「這門手藝可以說是跟想像力結合最緊密的了,想像力越強,捏出來的麵塑就越有藝術分量。」自那以後,王躍梅迷上了麵塑藝術。回到家後,經人引薦,王躍梅又師承重慶市十大民間藝術家明三娘,從此,她與麵塑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世間萬物都能捏 

  「麵塑這手藝,百分之十靠師父指點,剩下的都得靠自己研究揣摩。」王躍梅說,學習的時候,明三娘當場製作了幾個樣品,讓她自己學著做。她通過反覆試驗、調配,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逐步積累了經驗,終於掌握了原料的理想配方和蒸煮火候。不到兩年時間,王躍梅就能夠熟練製作各種精美的麵塑作品,其作品造型生動,神形兼備,色澤華麗,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多次參加重慶市民間工藝大展,深受社會各界及同仁好評。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王躍梅說,揉和麵粉是個力氣活兒,由於麵粉質量不同,最後的強度韌度好壞全靠手拿捏。 

  「『面人』其實只是個名稱。」王躍梅說,必須先糾正一下人們對「面人」的看法,「面人」絕對不僅僅局限於人物作品,還可以延伸到例如花草、魚蟲等世間萬物。 

  希望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在成功和喜悅的背後,近年來,王躍梅感悟到事業的艱辛,辛辛苦苦製作的麵塑作品卻變不了幾個錢,因此王躍梅也找了一份收入較為穩定的工作。如今,只能利用業餘時間來製作面人。 

  「麵塑作品物理特性相對比較脆弱,即使有獨門秘方也不可能經歷太長久時間的考驗,要想使得這項民族工藝的瑰寶世代流傳,恐只能靠人的傳承——而不是物的傳遞。」說起自己的這手捏麵人手藝,王躍梅坦言,如今,走街串巷捏麵人的挑擔已經很少見到了,到是一些民俗展示活動中還偶爾可以看到捏麵人師傅的表演。「但願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能得到傳承和發展,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王躍梅說這話時,目光裡透著希冀與期待。(渝北日報 記者 曹麗華 編輯 楊龍武)

相關焦點

  • 重慶麵塑藝人明三娘:讓捏麵人技藝傳承發展
    只見她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後,各色麵團在手裡就被捏成了一個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面人,讓圍觀者驚嘆不已,為之叫絕。這位麵塑創作者,就是被市文化委、市文聯、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重慶市優秀民間藝術家」和「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的「明三娘」。
  • 麵塑藝人張新芳傳授技藝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向軍 李勇10月18日上午,麵塑藝人張新芳應邀來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為參加全市美術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員們講述麵塑文化歷史,傳授面人製作技藝。八零後的張新芳,是駐馬店市遂平縣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藝術,面人張的第六十四位傑出傳承人。2015年,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其麵塑作品被駐馬店市非遺保護中心收藏;2017年,洛陽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期間,其作品被評為「最佳非遺項目獎」;2019年以來,張新芳精心創作的《八零後的童年》、《打鐵花人物場景》、《傳統釀酒文化場景》等作品,分別被駐馬店市文化館、確山縣文化館收藏。
  • 不忍黃縣麵塑失魂 煙臺藝人張燕用創新捏活麵塑
    齊魯網1月7日訊黃縣麵塑,色彩鮮豔,造型靈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煙臺龍口,麵塑藝人張燕不僅堅守著這門傳統技藝,還通過創新做出了自己風格,讓粗獷質樸的麵塑,成了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張燕家中祖傳老黃縣麵塑的傳統技藝。張燕從小學習麵塑技藝,但長大後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她選擇了放棄。但是,她低估了自己那顆傳承著古老技藝的「匠心」。每每看到黃縣麵塑越來越失去傳統韻味的時候,她的內心經歷著煎熬。張燕認為,有些麵塑並不是傳統的黃縣麵塑。「它很失真,甚至於就是說,失去了咱黃縣麵塑的精華所在。
  • 民間作品登不了藝術殿堂?老百姓的雙手太巧,麵塑文化已有千年
    華夏文明,於民間最是精髓。麵塑,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它起源於山東、山西等地。以麵粉為主料,然後調成不同色彩,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西安旅遊時,就曾見到了有關麵塑的精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西安市群眾藝術館)。
  • 面人曹第四代傳人,張家口麵塑手藝人,用「面」塑造十多年生活故事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蒙傑,面人曹第四代傳人,01年開始學藝至今,十多年的學習,2015年跟康邦合作使麵塑藝術從口口相傳的傳統模式進行到了校園,對於麵塑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傳統手藝之上海面人趙的麵塑情懷
    栩栩如生的麵塑麵塑,是一種用麵粉加彩以後,捏塑成各種人物、動物的民間手工藝又叫江米人、面花,俗稱面人。在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面人趙」指的麵塑藝術家趙闊明。麵塑,最早起源於民間的祭祀活動。經過漢代至宋代奠基與發展,在明清逐漸有一部分麵塑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民間工藝。在明清商業貿易發達的城市中,麵塑因其具備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上海麵塑的歷史也有近百年。「海派麵塑」起始於上海老城廂地區,屬於上海市的城市商業中心區域,商業發達;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匯聚於此,人口稠密,交流頻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特別是西方文化。
  • 崑崙山下「草根」麵塑藝人的非遺傳承夢
    2004年,有了穩定收入的楊維東利用休假時間去了天津,看到街頭上的麵塑小人更是欣喜,於是便跟著擺攤的老藝人學習人物麵塑,從此痴迷於麵點、麵塑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楊維東說,「那時候要學只能跑去天津,交學費給老師傅,學一段時間回來後,邊上班邊抽空練習。
  • 小橋流水、亭臺樓閣 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完工
    碧綠的湖水、粉嫩的荷花、精緻的小橋……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麵塑作品《龍淵湖》正式完工,通過系列微縮景觀展現江陵縣龍淵湖生態魅力。該作品呈圓形,直徑1.4米,高0.2米,以江陵著名景點龍淵湖為創作素材,用傳統手工藝麵塑的手法,加以藝術創作,內含仙鶴、魚、荷花、蘆葦、小橋、涼亭等多個元素,展現出江陵龍淵湖的秀美景色。麵塑作品《龍淵湖》的製作者是當地非遺「麵塑」傳統技藝的80後傳承人王淼。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千年傳承「孔府糕點」轉型傳襲至今麵塑,俗稱「捏麵人」,民間也叫「面花」「花饃」「花供」,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過去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鹽、蜂蜜、甘油、防腐劑等成分,經過高溫蒸製後作揉制醒面處理,最後加上色彩,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麵塑藝人根據不同的材料,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靈巧地切、壓、刻、劃,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 中國民間藝術:各地麵塑的特點
    山西麵塑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麵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     濟南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
  • 陝西丹鳳縣:「麵塑藝人」張廣新的「花」樣人生
    麵塑又叫花饃、面花。在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都要準備花饃,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晚輩的祝福,是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張廣新自幼喜愛繪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上高中期間,他無意間看到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家湯子博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從那時起,他便迷上了這門藝術。
  • 蘭山:跟著藝人學麵塑「非遺」文化進課堂
    臨沂經濟網蘭山訊:(通訊員 孫磊 楊揚)9月14日,在臨沂沂河實驗學校4年級2班,在麵塑 麵塑可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對美的認知蘭山區文化旅遊局文化藝術研究室希望通過送非遺進課堂這種活動形式,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麵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麵團在指尖生花 菏澤麵塑傳承人讓非遺文化更鮮活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原來張新田從小就喜歡捏麵人,少時因為沒有師傅傳授,便擱置了下來。張新田離開餐飲行業後,憑著捏麵人的手藝,從成都出發,背著一個捏麵人的工具箱,一路走一路賣麵塑作品,遊覽了很多地方,把菏澤的麵塑文化傳播到各地。
  • 不開裂不發黴不掉色 重慶麵塑大師譚先華:重慶面人很牛!
    那些年,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哪吒、米老鼠造型的面人,最受人們喜愛。▲他自製的工具▲他的和面手法很講究「偷師」山東麵塑師傅譚先華從1987年開始獨立創作麵塑,由於沒有系統地學習,最開始捏麵人的速度較慢。
  • 洛陽麵塑手藝人,作品生動傳神,傳統手工也可以很潮很酷
    許多手藝人不僅能用文化承載技藝,還能用食材締造文明。曾經走街串巷,不用到處尋覓,比比可見精巧的手藝絕活,麵塑就是眾多絕活中的一絕。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洛陽宋氏麵塑藝術傳承人——宋展克。起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經捏面藝人之手捏搓揉掀和簡單工具的點切刻劃,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宋展克,是宋氏麵塑藝術的傳承人,也是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今年41歲的他,已經從事麵塑藝術20多年了。
  • 走進中國麵塑第一村,零距離感受菏澤「世外桃源」
    據碑文記載,清鹹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雲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
  • 展現麵塑藝術文化 膠東首家花餑餑博物館萊西開館
    館內有不同風格的麵塑作品50餘件,花樣繁多,蘊涵豐富,美輪美奐,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資科。  館內還有不同風格的麵塑作品50餘件,花樣繁多,蘊涵豐富,美輪美奐,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資科。   一所技藝傳承的大課堂   很多的博物館、藝術館大多都是以收藏物品、讓人觀賞為主,而膠東花餑餑文化博物館更加注重體驗性,被專家們譽為是「活」著的博物館。
  • 張掖麵塑藝人李凱旋
    下面先介紹一下麵塑:麵塑是我國民間美術中一個古老的品種,以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它造型多樣,絢麗多彩,不僅具有造型與色彩之美,更蘊含這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
  • 「80後」小夥祁紅寧:從面點技師到麵塑藝人
    8月28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大市莊村,祁紅寧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麵塑作品。今年29歲的祁紅寧家住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大市莊村,從上職業高中學習烹飪面點專業開始,祁紅寧便與「面」結下不解之緣。2005年,祁紅寧在鄭州一家飯店做麵點師,受一位擅長花鳥麵塑的老麵點師的影響,對麵塑造型藝術產生興趣。2011年,祁紅寧辭去工作,只身前往深圳,拜蕭派麵塑藝人蕭佔行為師。
  • (山東藝術人物)麵塑藝術家何曉錚將招收入室弟子(組圖)
    麵塑藝術家何曉錚,山東濟南人,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其麵塑藝術秉承了一氣呵成、用色豔而不俗的傳統,作品在格調上保持了韻味十足的傳統特點。在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的問題,其麵塑作品曾多次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工藝美術展上獲獎。前不久,濟南市文化局主辦了「何曉錚麵塑藝術展」。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