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藝術人物)麵塑藝術家何曉錚將招收入室弟子(組圖)

2020-12-13 搜狐網
「八仙過海」是何曉錚的代表作之 一。

  本報訊由濟南市文化局主辦的濟南麵塑代表性民間藝人何曉錚招收入室弟子儀式將於4月20日上午在大觀園晨光茶社舉行。作為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濟南麵塑將迎來新的傳承人。

  近日,濟南麵塑作為濟南非物質遺產代表項目登上央視舞臺後,引起了很大反響,前來洽談合作及聯繫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這門民間藝術,何曉錚決定招收入室弟子。

據悉,此次何老所收的5個入室弟子分別來自上海、湖南和我省的菏澤、濟南、淄博,均為學藝不久的新人。收徒儀式後,還將有來自上海、山東的民俗專家進行民俗藝術的演講。在何老此次收入室弟子之前,已經在北京、廣州、深圳、濟南等地培養了50多名學生,在傳承、推廣這門傳統民俗藝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麵塑藝術家何曉錚,山東濟南人,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其麵塑藝術秉承了一氣呵成、用色豔而不俗的傳統,作品在格調上保持了韻味十足的傳統特點。在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的問題,其麵塑作品曾多次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工藝美術展上獲獎。前不久,濟南市文化局主辦了「何曉錚麵塑藝術展」。Ь??6?6助殘疾人、大齡失業人員實現「居家就業」。截至目前,特殊小工廠已先後為「零就業家庭」中的60多人次實現了再就業,一些生活面臨特殊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可從中受益。

  人物簡介

  何曉錚,山東濟南市人,祖籍山東菏澤人,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會員、中國文化部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顧問,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何曉錚麵塑工作室「中國麵塑大全」主編、執筆,中國論壇雜誌社編委。

  1958年從師雕塑家王昭善先生(原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同年亦從師近代麵塑表演藝術家李俊興先生學習麵塑及民俗藝術,1959年秋在濟南燕喜堂飯莊磕頭拜師成為李俊興先生的關門弟子。50年代末至文革前,跟隨麵塑大師李俊興,雕塑家王昭善。基本工打下了基礎,在山東各城市及景點塑造了「收租院」及樣板戲泥塑和毛主席像等。至80年代前寫著並發表藝術評介、論文及藝人傳記、小說等數篇。80年代後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桂林等城市涉外酒店表演麵塑,期間多次舉辦個人麵塑藝術展。2001年在家鄉濟南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麵塑學術研究民間組織:山東麵塑藝術學會。

  何先生的藝術特色承傳了山東麵塑一氣呵成、用色豔而不俗的傳統,作品在格調上既保持韻味十足的傳統特點,更多的是文學氣息較濃、藝術含載量較多的創新作品。在麵塑製作形式上,創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從而解決了超大型麵塑黴裂問題,如1991年創作的「玉面觀音」高達近一米。

  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何曉錚山東麵塑藝術」個人展,在北京華都飯店、濟南飯店也多次舉辦了麵塑個人觀摩會展。1987年初應邀在中國美術館參加「迎春民間工藝展」麵塑展出。1991年5月,在上海美術館代表山東參假了「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展」。20餘年中,在北京、廣州、深圳,濟南等地培養了五十多名學生,使麵塑藝術後繼有人。獲獎及代表作品:「面人李的悲歡」(名藝人傳記,發表在山東柳泉雜誌1982年第四期);「濟南麵塑點滴」(濟南文化史資料匯集,濟南出版社,1993年);美術明信片「面人」(北京外文出版社,1988年);「山東麵塑及其著名匠師」(論文發表於中國工藝美術雜誌第二期):「真假博士」(科幻小說,山東出版社,1982年);1957年麵塑「全國人民大團結」在中國美術館參加全國美展,獲新秀獎;1991年麵塑「王盡美」肖像在濟南市迎春美展獲優秀獎;2002年春「南京全國首屆民俗會議」作品「孔子」、彌勒佛」獲金獎。2002年5月在南京·首屆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中《麵塑》榮獲金獎2004年6月被聘為東西方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雕塑家委員會主席2004年3月在首屆當代華人名家名作邀請展中《麵塑霸王》榮獲金獎2005年12月在首屆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評選活動中,被評為麵塑類「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2005年12月被評選為「中華當代傑出功勳藝術家」

相關焦點

  • 何曉錚簡介
    何曉錚何曉錚,山東省濟南市人,中國民盟盟員,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為中國當代傑出功勳藝術家,中國學學會名譽會長,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副會長,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山東工藝美院客座教授。山東省十大民問文化守望者,山東傳統技藝大師,山東十大非遺模範傳承人;亦是北京亞運會特頒麵塑藝術大師,南京大學民藝中心特聘為大師級專家。創辦何曉錚麵塑工作室。
  • 探尋·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何曉錚麵塑
    《走遍山東·何曉錚麵塑》2009年4月4日08:12播出  麵塑大師何曉錚從事麵塑藝術50餘年,於1958年師從近代麵塑表演藝術家李俊興先生學習麵塑及民俗藝術,成為李俊興先生的關門弟子,其麵塑作品秉承了老師及山東麵塑出手快、造型生動、用色豔而不俗的傳統特色。
  • 濟南麵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藝傳了300年
    但由於當時何曉錚仍處在求學階段,直到1959年何曉錚完成學業後,李俊興先生方才達成心願,在燕喜堂將何曉錚收為關門弟子。  自此,何曉錚便開啟了他對麵塑藝術的執著追求生涯。  源於菏澤秀於濟南,原材料為糯米粉和白面  據史料記載,山東麵塑起源於曹州(今菏澤市)。
  • 手工藝人齊聚山東文博會 麵塑傳人何曉錚捏張夢雪形象
    何曉錚和他創作的麵塑張夢雪在奧運獲得首金的麵塑作品。齊魯網《影像力》探索非遺:何曉錚的麵塑人生 150個徒弟繼承傳統麵塑 何曉錚麵塑傳人為奧運會首金製作面人 練手藝不是用手是用心8月7日,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射擊女子
  • 一位民間文化守望者的「麵塑人生」
    1958年師從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王兆善學習雕塑,同年拜麵塑大師李俊興為師學習麵塑,1959年成為李俊興老先生的關門弟子。  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2010年被評選為「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由於民俗地域不同因此麵塑的種類的品類繁多,分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裡以山東、山西、河北和湖北為例,為大家講解麵塑的發展。(一)山東麵塑山東麵塑歷史悠久,以菏澤麵塑為代表。位於黃河下遊的菏澤,古稱曹州,常年因為黃河決口水災不斷。
  • 師徒兩代傳承曹州麵塑100多年 保護價值尤顯珍貴
    多年來,他的作品在各級各類展覽會上屢獲重獎,2006年在天津市舉辦的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他的麵塑作品《穆桂英》榮獲金獎。在「山東省慶祝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他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範傳承人」稱號。  何曉錚的師父李俊興是山東曹州府(現荷澤市牡丹區)穆李村人,他的家鄉是聞名國內的麵塑藝術發源地。
  • 陝西丹鳳縣:「麵塑藝人」張廣新的「花」樣人生
    麵塑又叫花饃、面花。在當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都要準備花饃,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晚輩的祝福,是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張廣新自幼喜愛繪畫、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上高中期間,他無意間看到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家湯子博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從那時起,他便迷上了這門藝術。
  • 中國麵塑藝術
    中國麵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生活和民俗用品重要的組成部分。麵塑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食用類,二是民俗類,三是觀賞收藏類。(棗花子)食用麵塑祭祀用品麵塑捏麵人藝術食用類麵塑有最簡單的饅頭造型到有藝術花樣的花糕、花饃(面花、禮饃)等,美觀好看 增加食慾。
  • 麵團在指尖生花 菏澤麵塑傳承人讓非遺文化更鮮活
    菏澤麵塑以其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而出名,近日,魯網記者來到菏澤市馬嶺崗鎮,聆聽那些麵塑文化傳承者背後的故事。  菏澤麵塑最早起源於(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穆李村,也稱「曹州面人」。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山東菏澤李派一直獨佔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俊福、李芳清、何曉錚、穆緒建等。
  • 尋訪指尖上的藝術家劉潔,體驗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
    麵塑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麵塑的製作更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31日下午,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的家中進行拜訪,旨在通過老師的講述,深入了解麵塑的歷史、發展及獨特及價值,尋訪麵塑手藝人的別樣人生,體味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今後的麵塑學習夯實基礎。下午2時,實踐隊員到達目的地,劉潔老師對隊員們的到來表達了熱烈的歡迎。
  • 非遺傳承人麵塑38朵玫瑰花送社區女志願者
    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淄博市級非遺文化傳承人——淄博高新區中潤華僑城的居民杜靜波用麵塑手藝製作了38朵玫瑰花,集中送給堅守社區防疫一線的女志願者,在向她們表達謝意的同時,為她們的防控工作加油鼓勁。今天下午,杜靜波告訴記者,她自幼喜歡做手工,2007年拜師山東麵塑大師何曉錚,同年在濟南獲得「麵塑工藝師」的稱號,從此開始專業從事麵塑作品創作和麵塑技藝研究,目前她是淄博市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在2020年「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她採購了原料,利用業餘時間在家精心製作了38朵麵塑玫瑰花,要送給堅守在社區防控一線的女志願者,為她們加油鼓勁。
  • 申鳳梅入室弟子李娟收新徒 越調藝術再添新力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在我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的影響下,全省各基層藝術團體、藝術名家紛紛將培育接班人當作頭等大事來抓。2019年1月1日上午10時,越調藝術大師申鳳梅先生弟子、義女李娟收徒儀式在鄭州舉行。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學習麵塑工藝 助力麵塑發展
    為了近距離了解和認識麵塑,將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更多的人,讓更多大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學習宣傳麵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為麵塑注入新鮮血液,從中學習傳統「匠心」精神。理論學習——覽千年麵塑藝術傳承需要領路人,而此次「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的「領路人」便是麵塑手藝人劉潔老師。劉潔,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工藝美術大師,麵塑藝術家。現於湖北武漢從事麵塑文化推廣,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出。
  • 非遺故事 | 麵塑大師——董鳳岐
    1959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面人湯)工作室,成為當年「面人湯工作室」全國唯一弟子。董鳳岐從事麵塑工作59年整,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省級濟南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 民間作品登不了藝術殿堂?老百姓的雙手太巧,麵塑文化已有千年
    麵塑,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它起源於山東、山西等地。以麵粉為主料,然後調成不同色彩,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西安旅遊時,就曾見到了有關麵塑的精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據史料記載,有關麵塑藝術早在漢代時期就已有文字記載,在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下,麵塑歷史可謂是淵遠流長,早已是華夏文明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對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和美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實物參考。
  • 玫瑰花麵塑為七夕節添彩
    8月25日,90後麵塑人南宮偉別出心裁用麵塑工藝製作大量玫瑰花,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情人節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氛。 現為河東青年藝術家,運城市剪紙協會會員。憑藉著對藝術的熱愛和耐心的性格,拜師學藝後自行鑽研,熟練掌握了剪紙、麵塑、彩繪、鋁絲工藝等民間技藝。最近,他將其掌握的技藝深度融合,創造出清明上河圖、武聖關公、文武財神等作品。
  • 中國民間藝術:各地麵塑的特點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孔府檔案中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誕時進貢的麵食菜單中主食佔12品,其中餑餑4品分別為「壽字油糕,壽字木樨糕,百壽桃,如意卷」,這些都代表了當時濟寧麵塑的最高水準。後來,麵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獨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麵塑藝人開始出現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也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