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武漢8月17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麵塑藝術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一項中國民間工藝品,同時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近距離了解和認識麵塑,將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更多的人,讓更多大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學習宣傳麵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麵塑,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從藝術角度來看,麵塑是一項指尖藝術,麵塑藝術家們用他們的五指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精美的人物,講述一個又一個神話傳說。
圖為劉潔老師的麵塑作品。今日頭條通訊員 趙政行 攝
8月1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武漢街頭馬池東路進行了調研和考察,了解普通民眾對麵塑的認識與了解程度。為了數據的準確性,隊員們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路人進行調研。本次調研主要以調查路人對麵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情況,以及大眾所接受的對麵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法來展開。實踐隊員們也向不了解麵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人進行簡要介紹。
經過調研發現,絕大部分人對麵塑了解比較淺,對於麵塑的發展現狀更是知之甚少。麵塑鮮為世人所知,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麵塑的傳承與很多中國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口傳身授,師徒相傳,這就導致麵塑等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對傳統的依賴性很強,傳承的範圍很窄,學習麵塑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沉澱,對傳承人的美學素養要求也很高,很難能夠做到大眾化,這也讓現在的麵塑繼承人顯得格外的珍貴,所以導致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性格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安靜耐心的完成一件麵塑製作。麵塑對於製作者的藝術素養要求很高,這就需要專業知識的學習、文化基礎的鋪墊、麵塑製作的堅持。麵塑慢節奏的生活與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格格不入,這是麵塑傳承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若是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成為更多大眾都能聽得懂的文化,相信麵塑能夠在現今社會煥發光彩。
麵塑最初就是以吃食的形象展現在社會中,現今社會依舊可以將麵塑引進到餐飲行業。可以邀請麵塑手藝人為面點專業的學生教授麵塑課程,讓學生嘗試以麵塑作為盤飾。如此,可以增加菜餚的文化底蘊,豐富了筵席菜點內涵,提升了筵席菜點的檔次。並且麵塑豐富的色彩,多變的造型和方便長期保存,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麵塑的傳承就是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時能夠加以創新,推陳出新,讓麵塑與時俱進。
麵塑背後的幾千年文化底蘊,是具有強烈的教育價值。學校可以開設麵塑興趣課程,讓全校學生都有接觸到麵塑藝術的機會,培養他們對麵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並且將麵塑帶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麵塑,對麵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讓他們對麵塑能夠培養一定感情,留下麵塑的情節在心裡,進而讓他們愛上麵塑,愛上傳統文化,將來成為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對於學校社團,鼓勵社團朝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向進行發展,成立「麵塑藝術社」,讓學生的課外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還提高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立體空間想像能力。這樣,將麵塑帶給更多的學生,帶給祖國青年一代,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麵塑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能夠一直絢麗下去,永不褪色。
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千年來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我們不能讓如麵塑一樣的傳統技藝永遠成為歷史,要讓它們在現代重新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