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學習麵塑工藝 助力麵塑發展

2020-08-28 今天睡醒了嗎11

今日頭條武漢8月17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麵塑藝術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一項中國民間工藝品,同時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近距離了解和認識麵塑,將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給更多的人,讓更多大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學習宣傳麵塑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麵塑,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從藝術角度來看,麵塑是一項指尖藝術,麵塑藝術家們用他們的五指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精美的人物,講述一個又一個神話傳說。

圖為劉潔老師的麵塑作品。今日頭條通訊員 趙政行 攝

8月1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武漢街頭馬池東路進行了調研和考察,了解普通民眾對麵塑的認識與了解程度。為了數據的準確性,隊員們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路人進行調研。本次調研主要以調查路人對麵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情況,以及大眾所接受的對麵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法來展開。實踐隊員們也向不了解麵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人進行簡要介紹。

經過調研發現,絕大部分人對麵塑了解比較淺,對於麵塑的發展現狀更是知之甚少。麵塑鮮為世人所知,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麵塑的傳承與很多中國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口傳身授,師徒相傳,這就導致麵塑等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對傳統的依賴性很強,傳承的範圍很窄,學習麵塑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沉澱,對傳承人的美學素養要求也很高,很難能夠做到大眾化,這也讓現在的麵塑繼承人顯得格外的珍貴,所以導致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性格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安靜耐心的完成一件麵塑製作。麵塑對於製作者的藝術素養要求很高,這就需要專業知識的學習、文化基礎的鋪墊、麵塑製作的堅持。麵塑慢節奏的生活與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格格不入,這是麵塑傳承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若是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成為更多大眾都能聽得懂的文化,相信麵塑能夠在現今社會煥發光彩。

麵塑最初就是以吃食的形象展現在社會中,現今社會依舊可以將麵塑引進到餐飲行業。可以邀請麵塑手藝人為面點專業的學生教授麵塑課程,讓學生嘗試以麵塑作為盤飾。如此,可以增加菜餚的文化底蘊,豐富了筵席菜點內涵,提升了筵席菜點的檔次。並且麵塑豐富的色彩,多變的造型和方便長期保存,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麵塑的傳承就是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時能夠加以創新,推陳出新,讓麵塑與時俱進。

麵塑背後的幾千年文化底蘊,是具有強烈的教育價值。學校可以開設麵塑興趣課程,讓全校學生都有接觸到麵塑藝術的機會,培養他們對麵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並且將麵塑帶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麵塑,對麵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讓他們對麵塑能夠培養一定感情,留下麵塑的情節在心裡,進而讓他們愛上麵塑,愛上傳統文化,將來成為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對於學校社團,鼓勵社團朝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向進行發展,成立「麵塑藝術社」,讓學生的課外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還提高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立體空間想像能力。這樣,將麵塑帶給更多的學生,帶給祖國青年一代,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麵塑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能夠一直絢麗下去,永不褪色。

麵塑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千年來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我們不能讓如麵塑一樣的傳統技藝永遠成為歷史,要讓它們在現代重新煥發光彩。

相關焦點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走進麵塑工藝 感受非遺文化
    今日頭條武漢8月4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麵塑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品之一,麵塑的製作工藝更是被選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為了更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大眾。7月31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老師取得聯繫後,部分隊員遠赴武漢,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開始麵塑的學習,感受非遺的文化。部分隊友在各自的家鄉進行線上的學習,並且各自都購買相應的材料,進行麵塑製作線上學習,身臨其境的感受非遺的魅力。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今日頭條武漢8月21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為深入了解並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體驗麵塑與匠心的魅力,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武漢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劉潔老師,向麵塑大師劉潔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習麵塑之工藝 感非遺之魅力
    7月31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老師取得聯繫後,部分隊員遠赴武漢,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開始麵塑的學習,感受非遺的魅力。尋世人眼中之麵塑 釋傳統工藝之魅力為了深入了解普通民眾對麵塑的了解和認識,8月1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麵塑社會實踐隊線上隊員,在武漢街頭馬池東路進行了調研和考察,為了數據的準確性,隊員們會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性別進行問卷調查與宣傳,調研問卷主要內容以調查路人對面負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大眾接受的對麵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法
  • 湖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做非遺麵塑藝術的「傳承人」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了文字記載,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月2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部分隊員就來到了位於武漢街頭馬池東路的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向非遺傳承人、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進行麵塑的相關學習。
  • 湖北學子三下鄉:抗洪麵塑《抗洪先鋒隊》述真情
    7月31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老師取得聯繫後,部分隊員遠赴武漢,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開始麵塑的學習,感受非遺的文化。近日,多地連降暴雨,洪水肆虐,搶險戰士不知疲倦的奮鬥在搶險救災的前線,他們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堅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為了表達對搶險戰士的真摯的祝福以及內心一腔欽佩之情,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部分隊員在劉潔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麵塑工藝品——《抗洪先鋒隊》。
  • 麵塑!千年的傳承!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拜訪了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傳承人劉潔老師,在與劉潔老師的談話中我們也對麵塑有了更深的認識。所謂麵塑,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傳統麵塑手藝,流傳千年至今,從起初的生存經營到現在成長為一門藝術,所經歷的是時間的積澱。圖為實踐隊在「壹粟坊」採景。
  • 尋訪指尖上的藝術家劉潔,體驗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
    麵塑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麵塑的製作更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31日下午,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的家中進行拜訪,旨在通過老師的講述,深入了解麵塑的歷史、發展及獨特及價值,尋訪麵塑手藝人的別樣人生,體味麵塑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今後的麵塑學習夯實基礎。下午2時,實踐隊員到達目的地,劉潔老師對隊員們的到來表達了熱烈的歡迎。
  • 湖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發揚麵塑文化 助力非遺傳承
    今日頭條武漢8月8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保護非遺的活動中,將非遺文化展示到更多人面前,2020年7月31日,「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武漢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劉潔老師,和麵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
  • 湖北學子線上線下齊發力,共同學習麵塑文化
    8月10日,我們的實踐小分隊再次來到了劉潔老師的「壹粟坊」工作室。本次造訪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學習麵塑製作技巧,返璞歸真找回剛剛接觸麵塑的初心,更為了實踐隊員們可以線上線下一起學習,利用網絡技術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讓更多的同學了解麵塑文化,接觸麵塑藝術,更好的發揚傳統的非遺文化。
  • 與麵塑碰撞契合 純享製作全過程
    (通訊員 張源)2020年8月28日暑期正接近尾聲,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社會實踐隊對麵塑的了解學習研究製作也正漸入尾聲卻更加漸入佳境。在與團隊共同堅持與努力下,一幅幅出自實踐隊員之手的麵塑作品正熱騰騰的呈現在大家眼前。無數欣慰與感動和收穫知識的快樂在此刻更加閃耀著每個隊員的心。回顧一路走下來的過程,一切都是那麼順利且完美。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麵塑的種類按照製作工藝和使用功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另一類是用來收藏的麵塑工藝品。用來食用的麵塑品材料主要由澄粉、生粉等製作而成,然後再進行蒸熟定型,最後使用蔬菜汁或食用色素上色而成。另一種用來收藏的麵塑一般都是用糯米粉、精麵粉和防腐劑、鹽、甘油等混合後蒸熟,這種特殊材料製成的麵塑可以有效防止腐爛和裂縫,最後添加顏色而成。麵塑文化從最開始的祭祀和祈禱開始,經歷過食用、生活祭祀用品等,到後來發展成為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 跟進三下鄉 傳麵塑之神
    (通訊員 張源)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新的發展。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麵塑之神。8月8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實踐組隊員到達劉潔老師工作室,進一步學習並製作由隊員們不斷嘗試和構思好的主題作品。
  • 新時代文明實踐 | 莒南縣「繽紛文化·魅力莒南」非遺大課堂2020年暑期公益少年非遺麵塑培訓班結業
    由莒南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縣文化館承辦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莒南縣「繽紛文化·魅力莒南」非遺大課堂2020年暑期公益少年非遺麵塑培訓班結業儀式於縣文化館館長範開成、副館長王子新、徐芳、非遺麵塑授課老師宮文樓及參加麵塑培訓班的小學員20餘人參加了結業儀式
  • 不忍黃縣麵塑失魂 煙臺藝人張燕用創新捏活麵塑
    齊魯網1月7日訊黃縣麵塑,色彩鮮豔,造型靈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煙臺龍口,麵塑藝人張燕不僅堅守著這門傳統技藝,還通過創新做出了自己風格,讓粗獷質樸的麵塑,成了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張燕家中祖傳老黃縣麵塑的傳統技藝。張燕從小學習麵塑技藝,但長大後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她選擇了放棄。但是,她低估了自己那顆傳承著古老技藝的「匠心」。每每看到黃縣麵塑越來越失去傳統韻味的時候,她的內心經歷著煎熬。張燕認為,有些麵塑並不是傳統的黃縣麵塑。「它很失真,甚至於就是說,失去了咱黃縣麵塑的精華所在。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 湖北大學生三下鄉:習麵塑之藝,曉匠人之心
    麵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為「捏麵人」,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民間藝術。其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象徵著民俗文化和匠人精神。說來慚愧,初次了解麵塑是通過這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加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後,因為對新事物的好奇,我在網上搜索了關於麵塑的各種資料。
  • 湖北夷陵:麵塑達人捏千朵玫瑰喜迎情人節
    湖北夷陵:麵塑達人捏千朵玫瑰喜迎情人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5年02月13日08:31 這些溢滿濃濃愛意的麵塑玫瑰花,將於今年2月14日情人節和新春佳節期間在夷陵城區公共場所展出,為節日營造喜慶氣氛。 現年37歲的艾民自幼愛好糖塑、雕花等手藝。在2012年一次偶遇了山東的麵塑作品後,便嘗試捏制各種麵塑。他遠赴外地拜師,經過4年苦練,他成了小有名氣的「麵塑達人」。「捏什麼像什麼,手太巧了。」市民都誇艾民手藝巧。
  • 王哥莊大饅頭:接地氣的麵塑藝術品
    李經理和記者介紹:「我們家三代都是從事嶗山麵塑的,在之前,麵塑只有在重大的活動中才會「登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政府對行業的支持,我們王哥莊街道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饅頭行業,我也將公司的產品線做成花樣饅頭和普通饅頭兩個方向,這樣既保留了傳統藝術,也讓更多百姓接觸到王哥莊大饅頭。」
  • 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從麵塑的民間別稱和原料就能看出,這門技藝其實是從『食』而來,過去主要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張磊介紹說,如果對濟寧麵塑的歷史作一個追溯,「孔府糕點」就是一個重要的淵源。隨著歷朝歷代孔氏宗族的不斷加封,孔府的飲食文化也高度發展,秉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思想,孔府麵食糕點以其細緻精美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