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進三下鄉 傳麵塑之神

2020-08-28 kido源源

(通訊員 張源)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新的發展。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麵塑之神。8月8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實踐組隊員到達劉潔老師工作室,進一步學習並製作由隊員們不斷嘗試和構思好的主題作品。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潔老師討論作品構圖通訊員 劉心雨 攝

要製作一個麵塑作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定作品的主題。經過隊員們的數次討論決定將2020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件——解放軍戰士抗洪防汛的場景作為此作品的主題。隊員們認為戰士們英勇抗洪的畫面,深深滲入了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間並之動容,希望將它以麵塑的形式保存下來,以此致敬每一位深入一線的抗洪戰士。圖中,劉潔老師正指著畫面中的沙袋和人物說出他的製作經驗和想法即作品的底座由一個長方體的藍色泡沫板修剪而成,仿照抗洪現場,將底座修剪的有坡度,坡度上方放沙袋,下方平地上設計三個抗洪戰士和一個洩洪渠道,並且渠道上方架了個長梯。真實還原抗洪先鋒隊抗洪時的場景,其中一個戰士身背被救援的小孩,正行走在梯子上他手扶小孩,神色溫柔的安慰著她,另外兩個戰士正雙手託住沙袋,往堆砌沙袋的抗洪防線中運輸。聽完老師的想法,實踐隊隊長趙政行在一旁表示贊同。

圖為實踐隊員揉面 通訊員 趙政行 攝

隨後,在劉潔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開始了製作麵塑的第一步——揉面。圖中實踐隊員正在將面揉成長條,為防止粘連,開始時先在手上桌子上塗抹潤滑油,再將麵團揉至均勻後放入保鮮袋中保存備用。在體驗揉面過程中,因為手法生疏而讓麵團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導致其乾裂不好粘合的問題時常出現,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聯想在家中和面的場景,手下的麵團不禁揉的更加如魚得水。

圖為實踐隊員在為底座上色 通訊員 陳雪陽 攝

接著,在底座修剪完畢後就是將其上色了,在選色,調色,試色,上色一系列工序中,實踐隊員各司其職,將自己特長也發揮的淋漓盡致。圖中在上色後至此作品進度條已拉到一半,剩下的就是用面製作沙袋,人物,長梯了。一番教學後,隊員們紛紛掌握了讓面能立起來的技巧——先用銅絲或者鐵絲纏出製作對象的框架,再將面一條一條包裹上去。製作沙袋時,還用到了一些小工具,在認知裡藝術品的形成,專業的小工具必不可少,而眼前的梳子齒和毛巾可以打造沙袋的封口處和表面的褶皺感讓實踐隊員驚喜不已,原來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支撐藝術的形成。

圖為實踐隊員在湖北省美術館參觀學習通訊員 陳雪陽 攝

8月8日下午,為深入感受古老文化麵塑帶來的藝術衝擊和更好的理解接受傳統文化。實踐隊員們一行來到湖北省美術館進行參觀學習,圖中實踐隊員正認真觀察作品並且各自說出對該作品的見解。

圖為出自湖北省藝術館作品《紅色的金魚》 通訊員 陳雪陽

在參觀展覽過程中,讓實踐隊員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幅《紅色的金魚》,講解員為隊員們講解到,整個場景以荒誕的超現實主義為主題,在材料選擇上除了木頭(柏木,香樟木,雜木)外,還有活體金魚,鏡面不鏽鋼,鐵,水,布,搪瓷盆和鏡子。參考民國時期的服飾,生活用品和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特殊材料等元素,以夢幻的視角,展現超現實的神秘,既有原始古拙的風格,又借鑑了現代藝術的元素,再結合自己的主觀夢境,從造型上去營造一個具有東方神秘的荒誕的場景。這幅巨作讓實踐隊員們真正靜下心來去理解,去感受。

圖為實踐隊員在湖北省美術館的合影 通訊員 劉思辰 攝

相關焦點

  • 湖北大學生三下鄉:習麵塑之藝,曉匠人之心
    麵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為「捏麵人」,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民間藝術。其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象徵著民俗文化和匠人精神。說來慚愧,初次了解麵塑是通過這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加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後,因為對新事物的好奇,我在網上搜索了關於麵塑的各種資料。
  • 濟南麵塑:糯米粉和白面 指尖技藝傳了300年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
  • 湖北學子三下鄉:抗洪麵塑《抗洪先鋒隊》述真情
    7月31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老師取得聯繫後,部分隊員遠赴武漢,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開始麵塑的學習,感受非遺的文化。近日,多地連降暴雨,洪水肆虐,搶險戰士不知疲倦的奮鬥在搶險救災的前線,他們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堅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為了表達對搶險戰士的真摯的祝福以及內心一腔欽佩之情,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部分隊員在劉潔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麵塑工藝品——《抗洪先鋒隊》。
  • 湖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做非遺麵塑藝術的「傳承人」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了文字記載,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月2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部分隊員就來到了位於武漢街頭馬池東路的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向非遺傳承人、麵塑藝術家劉潔老師進行麵塑的相關學習。
  • 三下鄉|旅遊學院開展「學脈薪傳·知行合一」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旅遊商貿職業學院團委↑↑↑傳遞青年聲音,服務旅商青年☺ 為積極響應團中央對全國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
  • 民間藝術的瑰寶:山西麵塑
    山西麵塑春節山西民間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山西麵塑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
  • 不忍黃縣麵塑失魂 煙臺藝人張燕用創新捏活麵塑
    齊魯網1月7日訊黃縣麵塑,色彩鮮豔,造型靈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煙臺龍口,麵塑藝人張燕不僅堅守著這門傳統技藝,還通過創新做出了自己風格,讓粗獷質樸的麵塑,成了精緻高雅的藝術品。張燕家中祖傳老黃縣麵塑的傳統技藝。張燕從小學習麵塑技藝,但長大後面對大千世界的誘惑,她選擇了放棄。但是,她低估了自己那顆傳承著古老技藝的「匠心」。每每看到黃縣麵塑越來越失去傳統韻味的時候,她的內心經歷著煎熬。張燕認為,有些麵塑並不是傳統的黃縣麵塑。「它很失真,甚至於就是說,失去了咱黃縣麵塑的精華所在。
  • 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走進孟廟孟府,感受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傳承調研隊隊員金喬喬於8月13日到8月16日走進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廟孟府開展了「人類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主題暑假「三下鄉」實踐。
  • 兒時玩泥大了玩麵團 玩成麵塑大師
    從田間走出來的深澤農民王亮,數十年如一日用一雙魔力般的手,製作出了一組組受到世界人民稱讚的麵塑作品。如今,他在深澤十餘所小學義務教起了手工課。他希望能將麵塑技藝傳授給孩子,讓麵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 湖北學子麵塑體驗:感受指尖文化 傳承非遺麵塑
    自幼喜好傳統工藝美術,2013年創立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志在發揚傳統中國麵塑傳統藝術。進入工作室,各種各樣的麵塑工藝品琳琅滿目,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整齊有序的排列的工作室的各個櫥櫃中,細觀每一個作品,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都書寫著不一樣的故事。與之對視良久,已然發現自己在作品的世界遨遊。
  • 一位民間文化守望者的「麵塑人生」
    1958年師從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王兆善學習雕塑,同年拜麵塑大師李俊興為師學習麵塑,1959年成為李俊興老先生的關門弟子。  現任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2010年被評選為「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
  • 北方麵塑種類和產地分布——山東麵塑、山西麵塑、河北蕭派麵塑
    由於民俗地域不同因此麵塑的種類的品類繁多,分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裡以山東、山西、河北和湖北為例,為大家講解麵塑的發展。(一)山東麵塑山東麵塑歷史悠久,以菏澤麵塑為代表。位於黃河下遊的菏澤,古稱曹州,常年因為黃河決口水災不斷。
  • 助力脫貧攻堅|| 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
  • 中國麵塑藝術
    中國麵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生活和民俗用品重要的組成部分。麵塑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食用類,二是民俗類,三是觀賞收藏類。(棗花子)食用麵塑祭祀用品麵塑捏麵人藝術食用類麵塑有最簡單的饅頭造型到有藝術花樣的花糕、花饃(面花、禮饃)等,美觀好看 增加食慾。
  • 【三下鄉·晴天隊】晴天與你有個約會
    沒錯,三下鄉是一個磨練你的機會,是一個讓你成長的平臺,是一個體驗民間疾苦的暑期實踐活動。但是對於每一個參加過三下鄉的人而言,得到的可遠遠不止這些!三下鄉不止有試講時的緊張與期待,更有真正站上講臺時,看到孩子們抬起頭專心聽講帶來的歡欣和喜悅。三下鄉不止是設計問卷和實地調研時的嚴謹認真,更有完成結題報告時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 麵塑!千年的傳承!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於7月31日拜訪了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傳承人劉潔老師,在與劉潔老師的談話中我們也對麵塑有了更深的認識。所謂麵塑,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傳統麵塑手藝,流傳千年至今,從起初的生存經營到現在成長為一門藝術,所經歷的是時間的積澱。圖為實踐隊在「壹粟坊」採景。
  • 洛陽麵塑手藝人,作品生動傳神,傳統手工也可以很潮很酷
    麵粉,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他卻能用手指觸碰麵粉,幻化出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麵塑,也成了他表達自己、喚醒自己的通道。凡是出自於能人匠工之手,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曾經走街串巷,不用到處尋覓,比比可見精巧的手藝絕活,麵塑就是眾多絕活中的一絕。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洛陽宋氏麵塑藝術傳承人——宋展克。起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經捏面藝人之手捏搓揉掀和簡單工具的點切刻劃,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 南夏三下鄉調研隊心得體會
    (通訊員 何健炘)在疫情期間,大家能聚集在一起參加三下鄉實踐活動實屬不易,且行且珍惜。參加三下鄉活動並不是我一時的衝動,在我進大學不久之後,我就憧憬著能夠進行三下鄉活動,因為聽說在活動中能夠收穫成長,收穫許多在校園中學不到的東西,但之前因為我的計劃是參加兼職社會實踐活動,一心想提高自我動手能力,吸取社會經驗,所以就一直沒有去,但還不是不斷的嚮往著能參加一次三下鄉活動,一、可以從中相識到更多的小夥伴,二、有些東西是兼職中給予不了我們的。
  • 中國民間藝術:各地麵塑的特點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
  • 助力脫貧攻堅|萬榮「河東巧姐」解雲仙:巧手捏麵塑 指尖傳非遺
    心靈手巧的她精通麵塑、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雲仙捏的就是好看,這娃就是有天賦!」少年時期長輩們的一次誇獎,讓解雲仙堅定了學習麵塑的方向。既然決定做,那就要做到最好!解雲仙想要做出最精緻的麵塑,經多方打聽,得知山東的麵塑做得最好,不滿二十歲的她懷揣200塊錢,獨自前往山東菏澤向當地的麵塑師傅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