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源)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新的發展。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麵塑之神。8月8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暑期社會實踐隊實踐組隊員到達劉潔老師工作室,進一步學習並製作由隊員們不斷嘗試和構思好的主題作品。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潔老師討論作品構圖通訊員 劉心雨 攝
要製作一個麵塑作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定作品的主題。經過隊員們的數次討論決定將2020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件——解放軍戰士抗洪防汛的場景作為此作品的主題。隊員們認為戰士們英勇抗洪的畫面,深深滲入了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間並之動容,希望將它以麵塑的形式保存下來,以此致敬每一位深入一線的抗洪戰士。圖中,劉潔老師正指著畫面中的沙袋和人物說出他的製作經驗和想法即作品的底座由一個長方體的藍色泡沫板修剪而成,仿照抗洪現場,將底座修剪的有坡度,坡度上方放沙袋,下方平地上設計三個抗洪戰士和一個洩洪渠道,並且渠道上方架了個長梯。真實還原抗洪先鋒隊抗洪時的場景,其中一個戰士身背被救援的小孩,正行走在梯子上他手扶小孩,神色溫柔的安慰著她,另外兩個戰士正雙手託住沙袋,往堆砌沙袋的抗洪防線中運輸。聽完老師的想法,實踐隊隊長趙政行在一旁表示贊同。
圖為實踐隊員揉面 通訊員 趙政行 攝
隨後,在劉潔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開始了製作麵塑的第一步——揉面。圖中實踐隊員正在將面揉成長條,為防止粘連,開始時先在手上桌子上塗抹潤滑油,再將麵團揉至均勻後放入保鮮袋中保存備用。在體驗揉面過程中,因為手法生疏而讓麵團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導致其乾裂不好粘合的問題時常出現,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聯想在家中和面的場景,手下的麵團不禁揉的更加如魚得水。
圖為實踐隊員在為底座上色 通訊員 陳雪陽 攝
接著,在底座修剪完畢後就是將其上色了,在選色,調色,試色,上色一系列工序中,實踐隊員各司其職,將自己特長也發揮的淋漓盡致。圖中在上色後至此作品進度條已拉到一半,剩下的就是用面製作沙袋,人物,長梯了。一番教學後,隊員們紛紛掌握了讓面能立起來的技巧——先用銅絲或者鐵絲纏出製作對象的框架,再將面一條一條包裹上去。製作沙袋時,還用到了一些小工具,在認知裡藝術品的形成,專業的小工具必不可少,而眼前的梳子齒和毛巾可以打造沙袋的封口處和表面的褶皺感讓實踐隊員驚喜不已,原來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支撐藝術的形成。
圖為實踐隊員在湖北省美術館參觀學習通訊員 陳雪陽 攝
8月8日下午,為深入感受古老文化麵塑帶來的藝術衝擊和更好的理解接受傳統文化。實踐隊員們一行來到湖北省美術館進行參觀學習,圖中實踐隊員正認真觀察作品並且各自說出對該作品的見解。
圖為出自湖北省藝術館作品《紅色的金魚》 通訊員 陳雪陽
在參觀展覽過程中,讓實踐隊員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幅《紅色的金魚》,講解員為隊員們講解到,整個場景以荒誕的超現實主義為主題,在材料選擇上除了木頭(柏木,香樟木,雜木)外,還有活體金魚,鏡面不鏽鋼,鐵,水,布,搪瓷盆和鏡子。參考民國時期的服飾,生活用品和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特殊材料等元素,以夢幻的視角,展現超現實的神秘,既有原始古拙的風格,又借鑑了現代藝術的元素,再結合自己的主觀夢境,從造型上去營造一個具有東方神秘的荒誕的場景。這幅巨作讓實踐隊員們真正靜下心來去理解,去感受。
圖為實踐隊員在湖北省美術館的合影 通訊員 劉思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