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撲熱息痛,商品名稱百服寧、必理通、泰諾、醋氨酚等,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熱鎮痛藥,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特別適合於不能應用羧酸類藥物的病人,用於感冒、牙痛等症。
來自瑞士的一項研究表明,高劑量的撲熱息痛更容易使人意外中毒,雖然這並不經常導致死亡(有解毒劑可用),但它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
此藥口服後自胃腸道吸收迅速且完全,吸收後在體液中分布均勻。該藥90%~95%在肝臟代謝,主要與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結合,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
在瑞士,大多數非處方藥(OTC)片劑含有約500毫克撲熱息痛。但在2003年,該國推出了一種含有1000毫克這種藥物的處方藥片劑。兩年內,這種劑量較大的藥片在全國銷量超過了較小藥片。而現在,高劑量的藥片銷量增加了十倍。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藥物流行病學家桑德雷·伯頓(Andrea Burden)解釋說表示,「撲熱息痛的一個問題在於其不能對所有患者或所有形式的疼痛都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自行增加劑量。事實上,該藥的推薦劑量為成人每天4000毫克以下(我國為2000毫克)。
200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成人服用撲熱息痛劑量實行建議限制,並在包裝上附帶警告,說明該藥物的有毒副產物會在肝臟中積聚,導致肝功能損害甚至失效。
但是瑞士相關部門並沒有採取相關措施,之前推出的更大劑量的止痛藥反而更受歡迎。研究人員注意到,在該大劑量藥片推出一年後,向瑞士國家毒物中心打諮詢撲熱息痛相關問題的人數顯著增加。
根據統計,從2005年到2008年,中毒病例實際上增加了40%,老年人和兒童群體的增長更突出。
瑞士國家中毒中心的科學主任、心理學家史蒂芬·魏勒(Stefan Weiler)總結說,「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毒病例的增加與1000毫克片劑有關(獲取容易)」。
研究中90%過量服用撲熱息痛的患者在8-10小時內接受了解毒劑,降低了其肝損傷和死亡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單純加大劑量推出1000毫克的止痛藥片完全沒有必要,如果需要這樣的劑量,開兩顆500毫克的藥片就可解決問題,同時,後者也相對更安全一些。
雖然現在確定中毒的確切原因還為時過早,但公共衛生專家卻認為,患者可能會將高劑量藥片誤認為是普通藥片,渾然不知地將劑量增加一倍。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幼兒身上,一粒藥丸有時足以使他們遠遠超過每日最低劑量,並有中毒的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撲熱息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要想當然地加大劑量。相反,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以便找到最佳的治療選擇」。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acetamol
https://www.sciencealert.com/accidental-overdoses-are-on-the-rise-for-the-most-widely-used-painkiller-in-the-world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