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想像,在世界上竟有人對水產生過敏嗎?在日常生活中,過敏性疾病已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疾病,有人食物過敏、花粉過敏、青黴素過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20%的人口曾經歷過敏性疾病的困擾。
一種有趣的現象是,經濟越發達、城市化越高的國家,過敏問題就越嚴重。
過敏是如何產生的?免疫系統在應對「過敏原」時會釋放怎樣的信號?在治療過敏上,科學界探索出了什麼新方法?
在現代醫學中,過敏性疾病是個複雜的分類。它擁有眾多「門徒」,例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動物皮屑或羽毛、昆蟲毒液、海鮮、芒果……
儘管過敏原眾多,但是在教科書上,過敏被分為「四大門派」,分別是食物過敏,塵蟎和花粉、微生物、空氣汙染引起的呼吸道過敏,化妝品等化學製品、金屬製品導致的接觸性過敏,青黴素、血清製品引發的藥物過敏。
當然,有時一些「天外飛客」會捲入這場江湖紛爭,比如陽光、水、冷熱空氣等。
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皮膚科主任梁雲生說,紫外線可直接損傷皮膚引起皮膚過敏,這被稱為光毒性過敏。當人體攝入一些光敏性物質後,比如泥螺等食物,喹諾酮、磺胺等藥品,在陽光的照射下,也會有皮膚光過敏反應。
1964年,世界首例水過敏症被公開報導。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已有30多名同類患者。可惜的是,水過敏症發病的原因仍是個難解謎團。科學家先後提出數種猜測,其中有一種頗受認可。
梁雲生說:「引起過敏反應的過敏原不是水本身,應該是水與皮膚角質層某一種水溶性物質產生了反應,分泌某一種抗原性物質,激發免疫反應,導致皮膚血管擴張、水腫」。
儘管過敏原門類眾多,但導致過敏真正原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異常。
「過敏本質上是一種濫殺無辜。」梁雲生表示,過敏原實際上是一種「無辜抗原」,正常的免疫系統不會對它產生攻擊,而是對其耐受。當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無辜抗原」時,它分泌一種叫IgE的抗體,這一過程叫做「致敏」,這也是過敏的第一步。
「致敏」後,如果不接觸過敏原,人與抗體大都相安無事。可一旦接觸到相同過敏原,免疫細胞會接收來自IgE的警報,迅速召集人馬。其中,最主要的成員是「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它們在皮膚黏膜,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從而引起過敏的各種症狀:輕則起疹子、皮膚瘙癢、眼睛發紅、打噴嚏、流鼻涕,重則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不久前,梁雲生團隊在國際過敏與變態反應領域排名第一的《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發表了文章,揭秘了過敏發生的全新表現遺傳機制。
梁雲生團隊研究發現,皮膚屏障受損後,皮膚黏膜分泌的前炎症因子TSLP(中文名為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有一種「魔力」,使得下遊的抗原提呈細胞(APC)加速成長。成熟的APC「能量值」會增強,影響過敏原受體的表達,使得更多過敏原進入體內,激活T細胞的活化,最終產生過敏。
「通俗地講,就是TSLP會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產生攻擊,發生過敏反應。」
經濟越發達,過敏越易發生
儘管「過敏」越來越普遍,但它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人類歷史中,最早關於過敏的文字記載可能是公元前2641年埃及法老美尼斯因被黃蜂蜇而死亡的記錄。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過敏的認識表現在「夏季黏膜炎」「枯草熱」。
那是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不久後的英國。19世紀初,一位名為約翰·波斯託克的醫生發現自己得了一種怪病,每到夏季,他都會眼睛奇癢、不停咳嗽、打噴嚏。
本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約翰·波斯託克將自己當成研究對象,發表了一篇論文,並將這種疾病命名為「夏季黏膜炎」。可當時這種疾病相對罕見,從1819到1828年,波斯託克只找到28名病友。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法國、德國、瑞士也陸續發現相似病例。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發現,這種疾病偏好上層階級。由於這一種疾病只在夏季乾旱時期發病,因此被稱為是「枯草熱」。
彼時,「枯草熱是『貴族病』」的觀點成為歐洲醫學界的共識。
時間指針滑向了21世紀。過敏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利。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22%的人口曾經歷過敏性疾病的困擾。僅特應性皮炎這一種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就在10%左右,過敏性鼻炎的受害者竟有1億人。
前些年,梁雲生曾在湖南長沙和深圳兩地出診。他發現,相較之下,深圳門診病人中特應性皮炎的人數明顯多於長沙的同類病人。
兒童哮喘與過敏國際研究(ISAAC)曾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兒童哮喘患病率最低的是東歐和亞洲國家(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中國、韓國),最高的是美國、英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
大量研究表明,在經濟越發達、城市化越高的地區,過敏問題就越嚴重。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但一種頗受認可的觀點是「衛生學假說」。梁雲生解釋,當經濟持續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穩步推進,生活環境改善後,人體接觸環境中微生物的機會大大減少。而早期的微生物接觸對於免疫系統塑造至關重要。優越的衛生條件,缺乏微生物暴露,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衡,最終產生過敏反應。
「所以,更衛生的食物,更清潔的家居環境,更細緻的對幼兒的呵護,可能使嬰幼兒免疫系統不能像祖輩一樣『正常』塑造發育,增加過敏性疾病發生的風險。」他提醒。
預防過敏從皮膚保溼做起
目前,防治過敏的主流方法之一是脫敏治療。簡單來講,脫敏治療,是在確定了過敏原後,醫生提取變應原的汁液並配置成不同濃度的製劑,經過注射、含服等多種渠道與患者反覆接觸,劑量由小到大,濃度由低到高,讓免疫細胞逐漸接受「過敏原」,把它當成「自己人」,不隨意發起攻擊,最終降低過敏發生風險。
然而,脫敏治療不是防治過敏的萬能鑰匙,梁雲生介紹,「當前,脫敏治療存在兩大難題,第一是治療必須持續堅持3年以上不間斷長療程治療,對很多病人來說是一場考驗;第二,在我國,批准可應用於脫敏的過敏原藥物並不多,其中塵蟎脫敏製劑最為常見。」
過去20年,生物醫學發展速度超越想像,科學家已逐步確認過敏機制發生的分子機制,並開發出用於過敏治療的精準靶向生物製劑。
如在對付I型超敏反應上,科學家已發明了人源化的抗IgE抗體奧馬珠單抗,奧馬珠單抗已經在臨床上用來治療重度哮喘及難治性慢性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它能減少IgE的游離水平,減少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的IgE受體表達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在治療重度特應性皮炎上,醫學界研發了一種阻斷Th2細胞分泌的白介素4/13通路的生物製劑杜匹魯單抗,目前已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生物製劑的工作原理是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設置障礙物,比如是小分子藥物或單克隆抗體,它能精準阻斷相關致病因子的信號通路,達到治療疾病目的。」梁雲生表示,研究將為生物製劑研發提供新思路,比如精準阻斷TSLP信號通路或者是抗原提呈細胞上Dectin-2受體。
「過敏性疾病似乎有一種『進化』能力。」梁雲生研究發現,嬰兒時期曾有過特應性皮炎(AD)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發生結膜炎、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皮膚黏膜屏障受損時,會產生大量TSLP,且最易接觸過敏原,因此,皮膚是啟動過敏的關鍵部位。」梁雲生猜想,從這一觀點出發,若是能及時「撲滅」特應性皮炎,是否就能阻斷過敏性疾病發生的自然進程?
在研究過程中,團隊發現,全身保溼修復皮膚屏障可減少TSLP產生,降低特應性皮炎發生風險。
梁雲生援引最新科學研究介紹,英國、美國曾對124位家族有AD風險的新生兒和6月齡之前嬰幼兒進行試驗,讓他們接受潤膚劑的基礎治療,結果發現AD發病率降低50%;日本一項同類研究表明,118位家族有AD風險的新生兒、32周齡之前嬰幼兒在充分保溼後,發病率有效降低32%。
總之,保溼做得好,防治過敏就贏在了起跑線。
「過敏太複雜了,說不完。」在皮膚領域摸爬滾打了20餘年,梁雲生心中依舊有「一團火」,「如果能在過敏機制研究中有突破,對全人類來講是個好事。」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黃錦輝 李秀婷 朱曉楓 通訊員 丁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