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裡,俏皮可愛的猴子形象,從古至今都很受人們喜愛。中國畫,有託物寄情言志的功能,畫家通過表現動物和人的關聯,從而抒發情感,引發共鳴。在中國繪畫史上,畫猴名家輩出,像宋朝的易元吉、清朝的沈銓、近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都是畫猴名手。在當代,也有一位畫家,以畫猴著稱,他就是李燕先生。
李燕先生,是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之子,1943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高唐。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和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等職,是全國政協第九、十屆委員。
李燕先生選擇了繪畫,跟他有個大畫家父親是分不開的。他對父親非常崇敬,也得益於父親的影響,成為一名中國畫教師,為當代美術教育作出了積極貢獻。他既是一位知名畫家,也是一位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在易學、金石學、宗教、民俗等領域,均有涉獵。
我們知道,李苦禪先生以畫鷹享譽畫壇,在大寫意花鳥方面頗有建樹。而在李燕先生的繪畫作品中,這樣的作品並非主流,他的代表作就是猴子。為什麼他對畫猴情有獨鍾?李燕先生說,他畫猴,始於看猴。70後這一代人可能都有這種經歷,小時候時常會看到民間耍猴藝人走街串巷表演,那是孩子們的快樂時光,他們隨著猴子的一舉一動,歡欣雀躍,李燕先生生活的年代,對這個場景更是十分熟悉。後來,他有機會去到動物園,猴山就成了他的樂土,一泡就是大半天。猴子的意態入了心,讓他在繪畫、雕塑方面得心應手,一隻只猴子的俏皮形象,讓他信手拈來。
苦禪先生看到兒子對猴子這麼喜愛,就因勢利導,對他說:「群眾喜歡猴,畫猴的卻少,你既然愛畫猴,就用大寫意的法子畫猴,一可補前人之缺,二可以猴兒結人緣,愛猴兒的人準愛看它。」聽了父親的話,李燕先生從13歲開始畫猴,迄今以逾六十載。跟「李苦禪畫鷹」一樣,「李燕畫猴」,儼然成為一個品牌。
按理說,苦禪先生本身就是美術教育家,繼承家學是水到渠成的事。但苦禪先生畢竟是明白人,他跟李燕說,中國畫學習,應該轉益多師,不要僅限於跟他學,所以,建議李燕還是要到學校去。李燕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958年,他如願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兩年後,又考進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經過科班學習,為他日後的中國畫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畫猴,可資參考的範本不在少數。但中國畫貴在繼承創新,李燕先生自然深諳此理。如何在保持造型、筆墨上共性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突破,成為他首先思考的問題。經過一番審視思量,他決定在猴子皮毛的表現上找到自己的語言。
經過反覆嘗試,他決定採用特殊技法,讓水墨在宣紙上產生自然洇化的效果,創造出皮毛的立體效果,有效解決了視覺的扁平化,將猴毛的質感表現得生動自然。李燕先生說,雖然是自然滲化,要達到滿意效果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他想到了一個方法,藉助吹風機來加以控制進程,通過熱風吹拂,控制乾濕,使之恰到好處,為此,它用壞了不少吹風機。
李燕先生的猴子,有的抱著桃子,有的配以山果,有的母子相依……動態多變,煞是可愛。為了畫好猴子,他堅持常年畫速寫,捕捉猴子最有趣的動態,在創作時自然成竹在胸,左右逢源,他的猴畫也廣受好評。中國郵政首次發行了一套生肖有獎明信片,其中,15分面值的猴票,就是出自李燕先生之手。
李燕先生今天77歲了,但看上去鶴髮童顏,精神矍鑠,說起話來聲音洪亮,渾身充滿著活力,這與他的創作狀態和良好的心態有一定關係。他有句「三平主義」格言,即作為一個畫家、學者、教書匠,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做平常人」,他認為不能人人都要做大事,能各盡本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