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我從來不讀那些「人生必讀書單」

2021-02-08 麥子熟了

本文轉自慢讀微信號(nvrenxinyu)


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2009年獲第七屆人民文學獎散文獎,代表作雜文集《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短篇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

最近流行幾個不同版本的蔣方舟推薦書單,大多來自於蔣方舟在微博上的個人推薦。蔣方舟推薦的書,很少出現在諸如「一生必讀的100本書」、「40歲之前不應錯過的50本書」等此類流行書單之中,隨便挑出幾本來,比如格雷安•葛林《事物的核心》、諾曼•梅勒的《劊子手之歌》、弗拉基米爾•索羅金的《藍色脂肪》,就算是資深文青也少有所知。

當見慣了流行書單的讀者們買來一堆「人生必讀書」抽絲般地閱讀之時,無意中瞥見蔣方舟推薦的「私人讀物」,很容易釋放藏匿起的好奇心。蔣方舟總是將視線落在文學叢中新鮮而有趣的角落,那些或令人驚喜、或令人心痛的作品,流淌在她的生活之中,這樣的生活可讓廣大文青羨慕得很。然而對大多數青年來說,學業或職業的壓力消磨著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耐心,純粹的閱讀是奢侈的,也是理想的。

在蔣方舟眼中,書的本質,是孤獨的作者與破碎的社會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只有純粹的閱讀才能夠深入地交流。

她說:「我們閱讀,在他人的經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發現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組成的世界,他們四周是荒野,頭頂是星辰。他們幫助我們抵抗脆弱的友誼、不完美的愛情、抵抗孤獨引發的脆弱等一切打擊,能夠更輕盈更遼闊地生活著。」

作為讀者,蔣方舟也是從年少無知、閱讀甚少的階段一路走來,也曾抱著挑剔和反駁的目的讀米蘭•昆德拉、尼採,但現在她的閱讀不為求異,而是為了求同。也許是從創作小說開始,她經歷了一段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更加關心他人的經驗,期待發現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組成的世界,並漸漸回歸到一個讀者的謙虛。如她採訪中所說:「寫小說幫助我做一個更好的讀者。」

一個孤獨而謙虛的讀者。

附:蔣方舟部分推薦書單

1.《事物的核心》格雷安•葛林著

蔣方舟:格林又一本宗教小說,講主人公溫柔地愛著上帝,也因為這樣,他犯下了上帝所禁止的一切罪惡。巨大的命題隱藏在一個日常故事下。看得人熱淚盈眶啊。

2.《劊子手之歌》諾曼•梅勒著

蔣方舟:用千餘頁寫了美國猶他州一個真實的兇殺案,讀的時候真覺得是人性的百科全書。個人認為比同是非虛構的《冷血》要好。其實中國有很多案件也能寫出如此優秀的紀實作品,缺的是諾曼梅勒的耐心啊。

3.《藍色脂肪》弗拉基米爾•索羅金著

蔣方舟:這部內容龐雜的後現代小說以中國化的俄羅斯為背景,涉及複製人、軍事試驗、時空交錯、二戰、蘇聯共和體制,更具震撼性的是書中包含了大量對於前蘇聯領導人的複製人之間的同性戀場面描寫。

4.《半先知與賣文人》 米蘭•昆德拉著

蔣方舟:看此書感觸最深的細節是:1970年代中期。捷克當局已經或多或少容忍了異見的知識分子,作家們卻拒絕這種和解:認為只有作家們準備像其他所有人那樣,承擔同樣的風險,他們才能有效幫助他人。已經很有名氣的哈維爾公開反對這種後門:自己享有特權,而其他不那麼有名的人卻受到迫害。

5.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雷沙德•卡普欽斯基著

蔣方舟:作者是一名傳奇記者,足跡遍布一百多個國家,親身見證二十七場革命,被關押四十多次,四度被判死刑,六次獲得諾獎提名。本書是他的遊記,希臘、印度、中國、荷蘭.對記者來說,讀此書是對"如何講故事"的學習。

6.《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著

蔣方舟:一本科幻小說集,其中對於宗教和科技關係的思考很動人。

7.《惡棍來訪》珍妮弗·伊根著

蔣方舟:十三個獨立又關聯的短篇。故事講得誠懇動人,結構精妙。15年開始讀的最好的小說。

8.《當我們談論安妮·弗蘭克時我們談論什麼》內森·英格蘭德著

蔣方舟:推薦美國70後作家內森·英格蘭德的短篇集《當我們談論安妮·弗蘭克時我們談論什麼》。苦澀而幽默,講日常生活中荒謬起伏的悲喜劇,也講平靜生活下暗湧的文明衝突。每篇都精彩。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短篇小說。

9.《奢侈:愛馬仕總裁回憶錄》克裡斯蒂安•布朗卡特著

蔣方舟:愛馬仕總裁回憶錄,出乎意料地好看。文筆極好。觸動最大的是寫到愛馬仕培訓員工,在隱蔽的地方發現年輕男女,送他們去最好的學校,進行通過體面的勞動,獲得回報的關於尊嚴的文化洗禮。「愛馬仕就是公民」。

10.《人間的事,安拉也會出錯》阿瑪杜·庫魯瑪著

蔣方舟:非洲的文學大師以十歲孩子的視角寫當童子軍的經歷,孩子眼裡成人世界的殺戮和獨裁。平心而論,文字水平並沒有那麼高超, 「勇氣有餘,技巧不足」似乎是非洲作家的通病。所有的文學都是當代史,所有的當代史都是武器……不過我第一次讀到這個題材的小說,推薦一下。

11.《族長的秋天》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著

蔣方舟:總統府的夜景讓我想起《族長的秋天》的開頭:隨著鳥的視野,飛進總統宮的陽臺,飛入凝滯的時光中。

12.《吃鳥的女孩》薩曼塔•施維伯林著

蔣方舟:閻連科老師推薦的小說。阿根廷的七零後女作家,想像力非常驚人。所有的故事都又怪又猛,很強的生理衝擊,看得人快尖叫起來。喜歡重口味的可以讀讀。

13.《微不足道的生活》伊莉莎白•斯特勞特著

蔣方舟:今年看過最好的劇集是奧麗芙 基特裡奇。一共四集,看了兩遍。冷酷的敘事,講一個平靜絕望的女人。原著小說也非常棒,小說翻譯成《微不足道的生活》。

14.《親愛的生活》艾莉絲•門羅著

蔣方舟:飛機上看了半本門羅的《親愛的生活》。封面有點俗氣,封底有點雞湯,但寫得真好,比《逃離》好很多。日常生活的無能為力啊,眼看著錯過一個又一個高速路出口。

15.《金童玉女》 李翊雲著

蔣方舟:傍晚看了李翊雲的《金童玉女》,講一個大學女教授把自己的女學生介紹男同性戀的兒子。女學生其實也是同性戀,而且是中年女教授的戀人,三個人從此和諧地生 活在一起。還挺喜歡這樣的故事,三個孤獨而憂傷的人,獲得他們意料之外的豐足人生。

16.《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村上春樹著

蔣方舟:村上春樹的新短篇集,拿到手立刻讀了兩篇,出乎意料地喜歡。孤獨的中年村上,成熟細膩,深不可測。

17.《小於一》 約瑟夫著•布羅茨基著

蔣方舟:力薦。布羅茨基是我最愛的詩人,沒有之一。黃燦然老師的翻譯也好棒!

18.《獨裁者手冊》 布魯斯•布爾諾•德•梅斯奎塔

蔣方舟:好看。《暴君》之類的美劇相較之下太沒想像力了。

19.《沈從文的後半生》 張新穎著

蔣方舟:「我要新生,在一切誹謗和侮辱打擊與鬥爭中,得回我應得的新生。」一口氣讀畢,實在太難受了。

20.《當我們談論安妮•弗蘭克時我們談論什麼》 內森•英格蘭德著

蔣方舟:推薦美國70後作家內森•英格蘭德的短篇集《當我們談論安妮•弗蘭克時我們談論什麼》。苦澀而幽默,講日常生活中荒謬起伏的悲喜劇,也講平靜生活下暗湧的文明衝突。每篇都精彩。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短篇小說。

21.《反脆弱—從無序中收益》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

蔣方舟:《黑天鵝》作者新作,個人覺得比《黑》要好。推薦給年輕盆友,選擇那些殺不死我們的,並且因此變得更強大。

22.《反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著

蔣方舟:開始看這套講談社的中國歷史。天氣遭到令人絕望,不喜歡花的味道,滴了幾滴樹的精油在加溼器裡,幸福感高了很多。

23.《博爾赫斯大傳》 埃德溫•威廉森著

蔣方舟:告訴我之前了解的博爾赫斯都是不完整的。

24.《自由》 《糾正》 喬納森 弗蘭岑著

蔣方舟:重讀了喬納森 弗蘭岑的兩本小說:「自由」和「糾正」。他是少數幾個讓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家,更難得的是,他筆下所有的情感都非常當下:自由所帶來的精神困境。

25.《盡頭》 唐諾著

蔣方舟:17篇散文,45萬字。一字一字讀了兩篇,好得不捨得繼續看下去。這本書是對於寫作者的禮物,真心推薦。

26.《碑》 維克多•謝閣蘭著

蔣方舟:19世紀出生的法國詩人維克多•謝閣蘭的詩集「碑」。他用碑文的形式寫散文詩,內容是中國古典故事,情感卻是西方的。東方帝國在他筆下無比神奇。不禁覺得。文化的、隱喻的中國,遠遠比真實的中國有趣得多。

27.《了解女人》 阿摩司•奧茲著

蔣方舟:說是「了解女人」,其實是了解自己。「通往自我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死亡和孤獨。」

28.《刀背藏身》 徐皓峰著

蔣方舟:讀完這本,就看完徐皓峰的全部書了,有種即將和老朋友告別的難過呢。

29.《炸裂志》 閻連科著

蔣方舟: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像做了一趟雲霄飛車,身體被情節帶得騰空了起來,時而透不過氣。密集、紮實、神奇。第二天早上醒來,所有的情 節和細節都歷歷在目,甚至變得更為鮮活。終於看到中國作家對於當下現實的複雜和弔詭,不是吃力地應對,而是輕鬆駕馭。

30. 《然而,很美》 傑夫•戴爾著

蔣方舟:近期看過最優美的書,像落花拍肩,像親吻眼淚,像心洗了一個漫長、漫長的熱水澡。為文藝青年們嚴重推薦。翻譯也很好,韻律感十足。

31.《貧窮的本質》 阿比吉特•班納吉 、埃斯特•迪弗洛著

蔣方舟:看完bbc的系列紀錄片「為什麼貧窮」之後,對貧窮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開始看這本,討論貧窮到底是個陷阱麼?貧窮國家需要援助麼?怎樣的援助是有效的?挺有意思,紀錄片和書都推薦。

32.《眾病之王:癌症傳》 悉達多•穆克吉著

蔣方舟:人是多麼脆弱。

33.《我這一代香港人》 陳冠中著

蔣方舟:陳冠中老師的雜文集,每篇都很好看啊!

34.《枯枝敗葉》 加西亞•馬爾克斯著

蔣方舟:行文輕巧,情節已顯魔幻主義色彩。沒有此書,就沒有《百年孤獨》。簡潔版的《百年孤獨》,很難想像這是馬爾克斯20多歲就寫出的作品。

35.《耶穌的童年》 J.M.庫切著

蔣方舟:「耶穌的童年」讀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萬物的秩序,真是庫切最溫柔的一部小說。

36.《終結的感覺》 朱利安•巴恩斯著

蔣方舟:最近讀過的小說裡很喜歡的一本,表面小清新,內裡十分精妙。機智的警句很多,「年輕時,我們為自己憧憬不同的未來;年老時,我們對他人編撰不同的過去。」

37.《父親的眼淚》 約翰•厄普代克著

蔣方舟:其實原來不知道為什麼厄普代克的地位如此之高,看了這本才感慨確是大師。其中那篇同名的短篇《父親的眼淚》尤其好。

38.《知我者謂我心憂》 錢理群著

蔣方舟:看他記下十年間對社會的觀察。不在乎是否準確,有無偏頗,只是這樣日復一日地和自己肝膽相照,能堅持下來,本身就太有意義。

39.《走在藍色的田野上》 克萊爾•吉根著

蔣方舟:新年早上讀完的書。好厲害的愛爾蘭作家。

40.《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北正史著

蔣方舟:做戒指的匠人大師山口友一:「名人是身懷絕技,性格乖僻,不中意的工作不做。好手是考慮實際狀況,絕不偷懶,做出比別人好的成品。年輕人,別當名人,當個好手。」

41.《沒有不散的筵席》 黃蕙蘭著

蔣方舟:重讀《沒有不散的筵席》,黃蕙蘭說:「我是很討人厭的,但是我有豐富的感情要付給別人。恐怕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真是好女人,格局小,氣度大。

42.《夏日》 J.M.庫切著

蔣方舟:剛看完庫切自傳第三部《夏日》。作家把自己皮囊扒開,若扒開空空如也,說:「喏,我是空的。」那是加繆;若扒開看到好幾坨糾結骯髒的腸子,說:「我多麼鮮 血淋漓啊!」那是盧梭;若扒開只得一團灰霧,苦笑道:「看我真慘澹乏味。」那才是庫切。

43.《中間地帶的革命》《針尖上的天使》《天葬》《驚馬奔逃》

蔣方舟:去西藏的旅途中看完的書《中間地帶的革命》《針尖上的天使》《天葬》《驚馬奔逃》。每本都好好啊。到了我這個年紀,已經很難不小心挑到壞書了。

44.《法律創世紀》

蔣方舟:在看這本書,《法律創世紀》,同樣是討論善惡標準、公理正義的書,個人認為比桑德爾的《公正》要好看。翻譯也很好。

45.《悲憤詩》 蔡琰著

蔣方舟:讀蔡琰的《悲憤詩》,天下大亂,人間失常,漂泊挨打,流落邊荒,母子分離,萬死餘生,晚年才回歸故土。漫漫長篇無一字不是苦難,最後幾句,卻落腳在:我結果兩次婚,害怕我新的丈夫再拋棄了我——這才是真委屈,萬物歸位後,卻仍不得一刻的思無邪。

46.《九個世紀的悲歌》 蕭邦齊著

蔣方舟:九個世紀的悲歌,九個世紀關於資源的博弈,九個世紀公德和私慾的鬥爭。淚點低的我看哭了好幾次。

47.《我者與他者》 許倬雲著

蔣方舟:很好看的小書,談歷代中外關係,其實內在主題是討論各個政權的自我調適能力。我知識貧乏,看得很慢很艱澀。

48.《施劍翹復仇案》 林鬱沁著

蔣方舟:講民國施劍翹報父仇殺了孫傳芳,在媒體和公眾同情的合力下獲赦。書裡討論了媒體渲染與被操縱的民意、個人情仇VS政治裹挾、官方意識形態VS公共辯論、知識精英VS大眾和政府、司法改革VS法外正義,道德暴力VS理性法治。太陽底下真沒新鮮事。

49.《藍山》 梅厄沙萊夫著

蔣方舟:今年開年讀到最好的小說,《藍山》梅厄沙萊夫。以色列文學不是只有阿莫斯奧茲,應了那句話,一個大師的誕生需要一大群準大師做土壤。

50.《宇宙的琴弦》 B•格林著

蔣方舟:「從時間的初始,到最後一聲滴答,世間萬物,盡歸此理。」非常霸氣和迷人的理論,可拿來顛覆一下世界觀。作為一個科學盲和看文學書太多的人,我看得很有興趣,不覺得很艱深。

— THE END —

關注「麥子熟了」,回復 W30,查看本周熱門閱讀

1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2 《如何鑑別渣女?》

3 《不和窮人談戀愛?》

4 《婚姻是共同學習,不是單向培訓》

5 《長遠看,妻子漂亮很重要嗎?》

6 《你那麼聽父母的話,然後呢?》

7 《所以,我拉黑了我爸》

8 《長期刷朋友圈接收碎片化知識有什麼弊端?》


| 麥 子 熟 了 |

文章百裡挑一,不雞湯不勵志,遇見即改變



相關焦點

  • 亞馬遜為中國讀者量身推薦「人生必讀100本書」
    蔣方舟、阿來、路金波與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左起)對話「人生必讀100本書」。(主辦方供圖)  新華網北京8月18日電 如果人生只能讀100本書,應該怎樣去選擇? 近日,亞馬遜編輯團隊在廣州發布了為中國讀者量身推薦的「人生必讀100本書」,不失為這個問題的一種參考答案。  縱觀這份書單,基本涵蓋了文學、社科、經管、少兒、科技、藝術、生活七大品類。
  • 亞馬遜推薦中國讀者「必讀100本書」
    8月13日,亞馬遜中國在廣州發布由編輯推薦團隊為中國讀者打造的「人生必讀100本書」, 著名作家阿來、才氣少女蔣方舟以及著名出版人路金波也來到現場,與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就書單展開點評,並探討各自的閱讀經歷。其中,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入選了 「人生必讀100本書」。
  • 蔣方舟:遠離大眾這幾年,都做了哪些事情?
    直到我看到了蔣方舟。這一次,請讀懂蔣方舟30歲以前的蔣方舟,有太多光陰的故事了。9歲出書年少成名,19歲成為人民文學獎年齡最小獲獎者,23歲獲得《新周刊》「史上最年輕的」副主編工作,29歲入選「亞洲書店論壇」年度青年作家得主。30歲以後的蔣方舟,卻更願意做一個純粹的讀書人。
  • 耿直男魯迅給年輕人必讀書單
    每一份書單當中都有作者個人的偏好喜愛。少則推薦十來本,多則二三十本也大有人在。今日在看魯迅的雜文《華蓋集》時,碰巧也發現魯迅推薦的一份書單。這是發表在1921年《京報副刊》的一個短文,《青年必讀書》。不過這個書單實在有些特別,如果放在當今社會,真是連微博的14個字都填不滿。
  • 與閻連科對談文學與人生 蔣方舟:我也曾眼紅郭敬明
    8月18日,作家閻連科、蔣方舟亮相2013「南國書香節」,暢談各自對文學經典、人生追求等話題的理解。活動現場1號會議室座無虛席,地上也坐滿慕名而來的讀者。兩位作家的對談輕鬆幽默,妙語碰撞出不少火花,現場不時爆發出掌聲和笑聲。
  • 這23本「硬書」大一新生必讀,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首次開書單
    新的一批大學生走進校園,羅衛東教授首次給年輕人開書單。書單側重人文修養的培養,涵蓋中西經典,每一本書的重要性和難度,他都註明,而且分享了閱讀方法。在編者看來,經典之書,固然對年輕人很重要,但是讀書永遠不晚,這些經典值得所有人讀。
  • 這23本「硬書」大一新生必讀,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首次開書單
    以下是羅衛東教授給大一新生開的書單詳情——我向來主張大學生必須多讀書,而且是要多讀硬書。不過,我一直都沒有給人開過書單,原因多方面,一言以蔽之,是因為茲事體大,不敢造次。現在,學校讀書之風日衰,大學生除了教材講義這些有利於考試的東西,很少讀其他書,對此,我心急如焚。
  • (附100本大學生必讀書單)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麼,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成為了我現在的骨和肉」。讀書,也是如此。大部分學校已經放假或者快要放假了,假期除了王者吃雞開黑,學長建議大家都來讀一讀書,讀書既是一項娛樂也是一種提升方法,何樂不為呢?
  • 美國留學推薦必讀書單
    大家現在都可以申請前往美國留學,那麼前往美國留學的同學知道自己可能會被不同的老師要求讀的推薦書單嗎?三立小編整理了前往美國留學可能會被要求閱讀的推薦必讀書單,幫助大家更好地在美國留學。這些都是美國留學的學生的英文小說清單中一定會有的,中文書籍也是需要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博爾赫斯的面孔》都是值得一讀的書。
  • 瑞得2-6歲書單|孩子必讀書單推薦
    2-6歲書單|孩子必讀書單推薦閱讀,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讓孩子愛上閱讀,從親子共讀開始。普希金說:讀書是最好的學習。在這裡,瑞得少兒圖書館為您挑選2-6歲親子閱讀的書單;教您如何閱讀;不求多求全,只是想為父母提供一份切實可行的小書單。
  •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推薦這些書,不看必讀書單
    順勢,官方或民間機構,乃至大V都會推薦所謂的「必讀書單」。必讀的意思,是不讀不行,有強制的味道。家長們都很忙,也不太能分辨,一般就是推薦了,就買回來給孩子讀。但是這個書單有多少實際價值,我們很難判斷。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說,必讀書單沒有任何必要,大多數書都沒有閱讀的價值。
  • 聊聊假期必讀書:那些藏在語文書裡的秘密
    哈嘍,大家好,我是愛童書的小蟲。一個學期即將結束,孩子們的假期將至,身邊很多朋友都在問我:假期給孩子讀什麼書好?其實「讀什麼書好」這個命題實在是太大了,能力有限,我不太好回答。不過一般我會按照朋友家孩子的所在年級,推薦這個假期裡必讀的書目。今天我們就聊聊「假期必讀書」吧。
  • 蔣方舟:我已經放棄了對標籤的反抗
    很多人認識蔣方舟,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標籤,從「神童」、「少女作家」,到現在的「相親作家」,蔣方舟說自己已經放棄反抗這些標籤。但是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自己成長中變得狹隘,試圖通過體驗與閱讀,不斷拓寬自我的邊界;同時,她也是一個自覺的寫作者,自認為是個「野心勃勃」的作家,對環境保持巨大的不滿與反抗精神。撕去這些標籤,我們可以看到了一個更真實,也更可愛的蔣方舟。
  • 1-9年級必讀經典書單,人民日報推薦
    1-9年級必讀經典書單,人民日報推薦 2019-07-3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程式設計師必讀書單
    這即是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我試圖通過 程式設計師必讀書單 這篇文章來回答上面兩個問題。標準進入必讀書單之前,我先介紹下書單裡的書籍選擇標準和領域選擇標準。當然你也 點擊這裡 直接跳轉到書單開始閱讀。書籍選擇標準必讀:什麼是必讀書籍呢?
  • 《蔣方舟與大家的書房》登陸喜馬拉雅123狂歡節
    上海熱線11月27日消息:123狂歡節前夕,青年作家蔣方舟攜《蔣方舟與大家的書房》入駐喜馬拉雅。  《蔣方舟與大家的書房》讀書圈包含一檔品讀不少於24本經典好書的音頻節目,和圍繞節目延申的大咖線上對談。用戶可在圈子裡與蔣方舟交流互動,共同打造一個最專業的線上讀者俱樂部,與志趣相投的書友一起探索書中世界。
  • 蔣方舟:任何媒介重要是內容 不做雜誌想重返校園
    蔣方舟:我身邊做了很多年的媒體大牛,也都紛紛退場轉行,可見在大趨勢面前,人能做的是少的。但是對於新媒體,我也暫時還在觀察中。因為現在還沒有看到特別成功的新媒體嘗試。但任何媒介重要的都是內容,幸運的是我一直是內容生產者。   華西都市報:對未來有怎樣的規劃?如果不做雜誌了,會去做什麼?會考慮辭職做專職作家嗎?
  • 一位復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讀」書單
    對於一個追求豐滿充盈人生者,對於一個具有服務社會偏好的人,讀書總比打撲克、打麻將和打遊戲好一些。但是,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面對鋪天蓋地奔湧而來的信息大潮,重要的已經不再是「獲取」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進行過濾和篩選。 復旦中文系教授嚴鋒曾開出一份「不必讀」書單。
  • 中小學「必讀書單」這個坑,你們知道有多深嗎?
    新課標指定「必讀」,真相竟然是……說到買書,經常買書的媽媽一定會發現,課外讀物的封面上經常會出現一些高頻詞,比如某名師推薦、某名校推薦等,其中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各種「必讀」書,如果前邊再加上「新課標」三個字,就更讓人有下單的欲望。大家有時會留言問我,小學生背詩有沒有篇目?
  • 純乾貨:父母必讀的早教書單(上)
    所以羽佳並不推薦那些「育兒暢銷書」。特別是那些以自己的育兒經歷為樣板,來分享經驗的育兒書。這類書最大的問題是案例太少,作者的所謂經驗,對自己的孩子可能好用,但往往是不可複製的。羽佳也閱讀了不少這類書,讀的時候覺得作者文筆不錯,寫得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