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理諮詢師,有兩個孩子,一個幼兒期,一個青春期(都是人飛速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家長面臨問題比較多的時期)。我還有給985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做心理諮詢工作的經歷,本文想聊一聊心理學背景帶給我養育幼兒期孩子的巨大幫助。
閱讀此文,您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看到一個心理諮詢師養育幼兒的重要視角(養育方式對孩子長遠的影響,孩子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等),從而幫助您在養育孩子時減少掉坑。
先舉一個我給985高校學生做心理諮詢師遇到的案例吧,好讓親愛的寶爸寶媽們看看我們養育中的小事,是如何變成孩子長大以後的大事情。
我曾經有個來訪者(為了保護其隱私,對內容我做了適當修改),他研究生快畢業時獲得了三份都非常好的工作機會,照理說他應該是愉悅輕鬆的,可是他卻每天都生活在煎熬裡,並因此產生了持續的失眠頭痛等生理症狀,因為太煎熬了,所以來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
通過諮詢發現讓他煎熬的淺層原因在於他害怕做決定,他關注的是每個決定的風險,非常害怕做出影響一生的錯誤選擇,總覺得選錯了人生就是萬丈深淵。而且,他除了這次選擇職位備受煎熬,長期以來他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也經常是非常緊張無法放鬆的,常常會陷入情緒低落,頭腦空白的狀態。
在諮詢的幫助下(在此我略過諮詢的細節與過程),他逐漸認識到了之所以這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他童年每次犯錯的時候,他的母親都會用「說嚴重後果」的方式教育他。比如,小學的他在放學路上對一個腿腳不便的同學開玩笑,對方差點摔倒,母親就說,如果對方摔出三長兩短,他們家可能就賠得傾家蕩產。
母親對他的每次教育在當時看來是非常有效的,他也因此自律和上進。但是長遠來看,這卻讓他對世界非常沒有安全感,即使在好的際遇中,他也過得痛苦不堪,總擔心自己選錯一步或者走錯一步就有嚴重的後果,內心常常如在地獄般煎熬。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即使一個外在尺度非常滿足養育成功標準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家長的不當言行而讓人生如此痛苦。那麼那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孩子,可能被父母不當養育的比例更高吧!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經常會感慨,我們養育孩子,即使他們未來是最平凡的人生,我們也會由衷地希望他們的內心是以幸福為基調的。但養育的過程中,卻可能給他們的翅膀和心靈套上各種枷鎖,讓他們用盡一生也許都難以擺脫。
看了太多家庭環境與成長事件對成年學子們的深刻影響,我在養育孩子時常常警鐘長鳴。接下來,我就分享一個我養育幼兒期二寶的故事,舉例讓朋友們體會一下幼兒看似平常的哭鬧,可能需要我們以什麼樣的耐心去傾聽和理解。
家裡二寶兩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在秩序的敏感期,非常執拗,稍有與他的預期不相符合的地方就直接躺地上大哭。那時,他有一個習慣是自己去拿常溫的盒裝酸奶,自己打開吸管包裝,自己把酸奶插好了開始喝。
有次我買了一種
其它牌子的酸奶,而他的力氣無法將吸管插進這款酸奶盒子裡,就請我幫助。我拿起吸管一下子扎了進去,他把酸奶一扔直接大哭並立馬躺地上,問他哪裡不對他也不回答。我只好說「要不這盒酸奶全部媽媽喝,你重新開一盒。」他立刻停了大哭,含著眼淚答應了。
第二盒酸奶又因為我幫他拿和扯下了盒子上的吸管而讓他再次傷心大哭。於是我只好請他自己去拿來了第三盒酸奶。
他試了試插吸管,還是力氣不夠,就請我幫助。有了第一盒酸奶我直接插吸管他大哭的教訓,我對他說,「要不要我們都拿著吸管一起用力插進去啊?」他很肯定地點了頭。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我很有耐性,還比較能揣摩娃兒的心思哇?我當時也是這麼覺得的。但是當我和他的小手一起捏著吸管用力(當然我用的力氣肯定比他大一點),把吸管插進去的時候,他再次躺回地上大哭。
最終我意識到,他可能需要的是我幫他用一點點力氣,但是還是由他來插進盒子(好微妙啊!但是又很合理,他的秩序感裡面,雖然媽媽幫助,但是關鍵點就是要最後靠自己的力氣主導著插破盒子,因為他要的是「媽媽幫助」和「我自己插進吸管」。)
於是第四盒酸奶,我和他一起捏著吸管,我只用很小的力氣就保持住,他再一用力,吸管就扎破包裝順利插進酸奶盒子了,他終於開心地喝起了酸奶。
這是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例子,我詳細地描述細節,是希望閱讀過的朋友在未來面對孩子的時,可以對孩子的多一些耐心,努力去傾聽他們的需求。接下來我要說說我們如此耐心的好處: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因為知道孩子的執拗和過度追求秩序只是發展的一個階段並不會永遠都這樣;更因為知道如果在秩序敏感期孩子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而總是受挫的後果;所以我沒有用威脅、誘惑,轉移注意力或者乾脆揍一頓等手段教育他聽話。而是努力去聽懂他的表達。
保護了他珍貴的秩序感,短期內,可以培養自信心,促進他的溝通能力,讓他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與尊重,父母是值得信賴的。長遠來說,這保護了他未來對夢想的執著,對自我的肯定,對品質的追求……
在養育孩子時,這樣的因果是不是搞懂了就覺得很划算啊!
這樣的划算的因果還有非常多,比如對幼兒探索的支持,對孩子生活節奏的保護,安全感的建立,不圖一時的省事而蒙蔽幼兒的理性,別人對孩子開過分玩笑的時候如何幹預……太多太多內容,未來我會持續分享各種養育孩子的理論與例子。
再分享一個重要的心理學視角:孩子出現問題不僅僅是他的問題,問題的背後往往帶著更深的意義。舉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希望能夠幫助您以更大的角度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
1.比如家裡的重要撫養人之間有矛盾,孩子也可能會用一些出格的行為來讓成人們在某些點上可以達成一致,從而緩解成人的衝突。
例如,有幼年的孩子愛著奶奶和媽媽,但是婆媳間總摩擦不斷,她們的衝突讓孩子很有壓力。孩子無意中發現自己某次撿起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食物吃的時候,媽媽和奶奶是達成一致地反對他。於是他可能會無意識地開始做類似出格的事情,讓媽媽和奶奶有機會達成一致。
成人看來是孩子屢教不改,其實幼小的孩子是無意識在用自己的問題緩解成年人的衝突。所以,解決的根源並不是孩子的某個壞毛病。如果成人之間的關係不改善,這個壞毛病即使被強制改掉了(也可能改不掉),下一個所謂的「壞毛病」常常會接踵而至。
2.再例如:多子女家庭中被父母關注比較少的孩子,可能會以非常聽話成績好來博得父母關注,也可能會成為問題兒童博得關注,還可以以生病來獲取關注(常常是孩子無意識進行的)。
對孩子而言,他渴望父母的關注,沒有好的關注,壞的關注也比缺乏關注好。父母如何覺察和調整就非常重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篇幅的原因就暫時告一段落吧!本文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成年大學生和幼兒的例子的講述,幫助朋友們在面對幼小的孩子時多一份覺察:
我們對孩子的對待方式可能會影響他的性格形成與人生;我們以為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只在孩子身上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寶爸寶媽們不妨多考慮一下孩子周圍的環境因素,往往問題的最終原因在成人而不是孩子身上;更有耐心地傾聽你的孩子,這絕對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付出。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未來我會繼續分享更多的育兒理論和例子陪伴您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