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視角下,如何建設數字高校?

2020-09-05 CCLE中教後勤展

高校信息化要為即將到來的困難做好準備。高校信息化萌發於20世紀,高校信息化在前期發展緩慢,直到21世紀才迅速發展起來。現在所有高校的信息化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最近幾年,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卻遇到了新的難題,導致信息化水平躊躇不前。不過,隨著一些新信息技術的產生和優化,可能會推動高校信息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信息技術的挑戰

由於新信息技術,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發展。我國的高校信息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數據中心建造,和校園網絡建造被衝擊。信息系統建造的思維與導向也被改變。社交網絡,不僅代替了校園BBS,也衝擊了傳統的信息系統。大數據則因為高附加值,讓各方對其高度重視和頻繁研究,希望能創新大數據的運用價值。


業務融合的挑戰


高校的信息化建造,通過很長時間的變革和研究,已經成功地被運用到了其他的領域。學校師生不再滿足簡易的查詢,管理等業務。學校師生更加支持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如何將教育方法,管理手段融合到信息化建設中去,是各方科技人員,包括教育部都關注的問題。如果將來業務能夠全部融合,科技化校園的到來不會太久。   


建設運行模式的挑戰


逐漸複雜的信息系統,使建設運行模式遇到了新的問題。現在的IT公司還解決不了當前面臨的問題。信息化建設也進入了冰凍期;高校現在非常缺乏,內部的信息化建設隊伍。風險壓力和困難伴隨著安全穩定的運行,也在與日俱增。怎樣建設科學的、可持續性的運行模式?讓各高校對信息化發展導向很茫然,不知所措。這對於各高校來說,的確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網際網路的廣泛高速的存在,智能終端被廣泛運用。團隊的協作更加便捷,協作條件更加被充分利用。由於在整個團隊中,大家共同討論,共同研究。所以大家的知識都是共享的,也就是說某些創意,都是團隊成員共同提出來的,並且共同將它研究出來。而且業務和網際網路緊密結合,使高校師生的生活更便捷。   


高校智慧校園的發展目標


(1)多培養智慧型人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為高校智慧校園的未來發展帶來新鮮「血液」。

(2)不斷進行新的課題研究。為智慧校園的不斷穩定的發展撐起「保護傘」。

(3)智能社會服務。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不斷推動數位化網絡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4)傳承和創新智慧型文化。有文化就得有傳承,只傳承還不行還得創新。要不然,社會文化只會止步不前,所以我們應該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傳承優良的民族文化。

(5)管理決策也要創新。任何事物不能一成不變。管理決策是關於一個組織發展的重要前提。更不能死守舊的管理決策,時代在不斷變化,管理決策也應該與時俱進。我們不能閉關鎖國,要多與技術先進的國家交流經驗,吸取他們寶貴的專業知識,優化我們的管理決策。

(6)生活服務的創新。智慧校園可以通過數字校園,對全校師生的生活服務,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提升。


高校智慧校園的結構體系


智慧校園的結構體系主要有六層。它包括:智能感知層;網絡通信層;大數據層;智慧校園運用層;自適應交互平臺;支撐保障體系。和數字校園的結構體系相比較,智慧校園的結構體系更注重融會貫通。移動互聯、雲計算、智能感知、物聯網和大數據支撐著高校智慧校園的結構體系,虛擬的高校校園和真實的高校校園,已經密不可分。數字校園和物理校園相融合的智慧校園,已經包圍了高校全校師生的生活。當然,怎樣才能融合數字校園和物理校園。這就需要數字校園和物理校園的結合,需要用大數據作為人的中樞神經,而智能感知就是人的四肢。那麼移動互聯就屬於人的整體軀幹了。智慧應用作為整個體系的保障。智慧校園信息化則是支點,因為這些因素,使高校各業務的應用能夠被實現。


主要技術介紹


1.雲計算:運用優質的可配置的資源和信息化的結構、按照需求服務和擴展性的雲計算模式,支持了複雜龐大的智慧校園結構體系。

2.商務智能:創新理決策應用的技術的基礎是商務智能。用戶數據的儲存和管理離不開商務智能,商務智能通過分析,為高校供應決策信息。

3.物聯網、移動互聯與智能感知:智慧校園的建設少不物質基礎的支持。而它的物質基礎,來源於移動互聯和物聯網,智能感知的相結合。

4.社交網絡:社交網絡是實施智慧校園的主要技術,它覆蓋了社交為中樞的全部網絡服務形式,是大家可以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參加的交流領域。社交網絡對於高校師生之間的溝通、知識共享、合作非常重要。

5.知識管理:高校師生最注重的就是知識。而龐大的知識雜亂無章,需要收集、分類、整理,以方便全校師生的查閱。這個時候就需要知識管理技術運用,方便快捷,節省了人力、物力及時間。

6.大數據:大數據對數據進行儲存和分析是它的主要運用。和數字校園相比較,智慧校園的價值更大。大數據,主要價值的所在是對高校大數據的建模和組織。

大家對高校信息化的前景都很關注。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讓許多高校達成建設智慧校園的共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與智慧校園發展有關的思考、研究、建議等。希望未來智慧校園的發展,會出現質的飛躍,為高校師生帶來便利,甚至可以造福全人類。

相關焦點

  • 大數據視角下未來教育的10個問題
    在社交網絡發達的大數據時代,簡訊和微博特別的發展不僅僅是文化的因素,還和中文140個字符能夠濃縮和表達的信息化內涵超過其它語言密切相關。而新的社會化穩拿滾落時代,中文優勢如何在信息系統體現出來,也是未來教育可以著手重點考慮的東西。
  •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現狀,包括現階段大數據的教材、課程體系、師資和實驗室建設等現狀,然後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並簡要敘述方案內容,最後針對大數據教育生態的發展給出了相應的思考和建議。
  • 北京大學圖書館承辦「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的變革與創新」學術...
    2013年10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高教學會圖書館工作研究會數字圖書館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圖書館承辦的北京高校圖書館「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的變革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龍泉賓館成功召開,來自北京地區44所高校的圖書館代表及部分企業代表共129人齊聚一堂,共話圖書館創新發展。會議由北大圖書館副館長聶華主持。
  • 日本高校是如何「玩轉」教育大數據的?
    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使之轉變成有價值的信息、知識,從而監控學習過程、改進學習實踐、優化學習效果,輔助教育決策,並提供更好的教學、學習服務,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學習分析技術應運而生。通過調查日本高校在教育大數據方面的研究與應用,筆者發現,日本高校在教育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學習分析技術應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值得深思。
  • 全力推動大數據的發展及應用,青海建設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
    近年來,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緊抓國家大力推進「旅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發展機遇,結合發展大數據產業獨特優勢,加強規劃引導,全力推動大數據、雲計算、雲存儲的發展及應用,全面整合信息資源,建設了青海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
  • 數字校園平臺下的高校辦公OA系統研究與應用
    高校數字辦公OA系統通過加強各業務部門之間的交流,實現組織信息的快速上傳下達,促進了部門間的協同辦公,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公效率,並為學校各級領導及業務人員提供輔助辦公和決策服務。因此,可以說數字OA辦公系統是高校數位化建設過程核心應用的骨幹業務系統,意義非凡。
  • 王靜專欄:反洗錢視角下的數據治理
    反洗錢視角下的數據治理,首要解決的是何為「反洗錢數據」,或者說應當如何定義哪些屬於反洗錢數據的範疇,並以此為出發點,明確數據治理最終需要達到的目標、開展數據治理的對象,哪些細分維度項下的數據需要被治理,以及數據治理的原則。一. 問題的背景  1. 存在問題  2. 定義與理解  3.
  • 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之「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
    由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系和北京論壇聯合主辦的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上研討會於2020年6月6日舉行。秉承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宗旨,研討會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為題,邀請了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大家,圍繞數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動歷史學發展、傳統史學的格局將如何改變、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從事研究、數字人文方法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突破的瓶頸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 智聖新創|搭建高校可信服務平臺,助力高校數字認證建設
    當前,網絡安全已被國家和教育部高度重視,在教育行業信息安全事件頻發的現今,開展網絡與信息安全相關工作,在國家政策與教育部整體規劃引導下,建設高校可信服務平臺,並在校園業務應用中充分使用國產密碼技術,是提升高校網絡安全水平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網絡安全國家戰略的必須之舉。
  • 建設數字中國:產業大數據政府培訓課程體系
    在國家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的背景下,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清研信息技術研究院整合國內的行業資歷架構、高端產業鏈條、先進信息技術等資源,建設的「以跨境電商為示範的產業融合大數據中心」,為區域有效的植入了數據基因、技術基因和人才基因,對整個城市的產業發展形成了推動力,為全國範圍的政府
  • 學生視角|數字地球平臺-Cesium入門與理解
    【慧天地】也歡迎全國各高校的同學們向本欄目投稿(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投稿指南)。它是利用數位技術和方法將地球及其上的活動和環境的時空變化數據,按地球的坐標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計算機中,構成一個全球的數字模型,在高速網絡上進行快速流通,這樣就可以使人們快速、直觀完整地了解我們所在的這顆星球。「數字地球」將最大限度地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國民經濟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 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怎樣避免廠商「綁架」高校?
    這一階段的高校信息化建設重點仍是IDC數據中心和基礎IT應用的信息化硬體設施,停留在硬體階段,並未給類似LTI這樣作用於應用系統之間集成的標準協議提供合適的孕育場景。從本世紀初開始,得益於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設進入以數字校園為代表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高校信息化建設重點逐漸從硬體轉變為軟體,各高校從自己的業務需求出發,建設了大批業務應用系統。
  • 歡迎參加全國高校大數據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研討會
    據教育部公示,迄今已有668所高校成功申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1355所職業院校成功申報「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同時共有180所高校成功申報人工智慧專業,申報人工智慧技術服務專業的高職院校達到171所。
  • 全國高校大數據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研討會圓滿落幕
    8月12日,雲創大數據舉辦了全國高校大數據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研討會,全國高校負責人、教師和合作夥伴通過騰訊會議和嗶哩嗶哩「雲創大數據直播間」參與其中。同時,本次研討會得到了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的大力支持。
  • ...畢業生就業現狀與趨勢大數據發布 數字技能「走紅」 新興技能萌芽
    此次領英的大數據研究從人才需求的角度洞察中國高等教育,幫助深入挖掘與研判高等教育對中國大學生技能培養的影響。巍巍上庠,國運所系。近年來,「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受到高度關注。2017年10月,「雙一流」建設被寫入十九大報告。作為優質人才的第一提供者,中國的高等教育助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 大數據視域下人文學科的數字人文研究
    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語言學及語料庫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知識挖掘與抽取、數字人文等。E-mail:oyjjj@163.com 廣西南寧 530006  原發信息:《圖書館雜誌》(滬)2018年第201810期  內容提要:本文以大數據為背景,從新數位化環境下數字人文發展及其內涵的變遷出發,分析了數字人文中的人文學科研究的變革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研討會召開 促產教融合
    2019年06月11日 20:46:33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6月11日電(劉旻)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助力ABC人才培養,促進產教融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專業建設專題研討會」6月11日在福州召開。
  • 基於數據智能的區域教育大平臺建設與應用實踐
    從區域教育大平臺建設與應用的現狀和挑戰出發,從理念視角闡述了基於數據智能的區域教育大平臺的發展階段,提出運用迭代思維推進平臺建設、堅持3個導向統籌平臺建設、聚焦3個重點推動平臺建設、創新建設機制助推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建設思路,從技術視角分析了平臺的整體框架與核心關鍵技術,從應用視角提出了平臺應用的推進路徑、著力點及推進方式,並給出典型實踐案例,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提供借鑑。
  • 國家治理視角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xvi]可以看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首先是要通過縣級媒體的國家治理,讓縣級媒體走出「一放就濫、一管就困」的怪圈。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導致的傳播革命,不僅讓都市報等市場化媒體遭遇巨大衝擊,連中央級傳統主流媒體也面臨融合困境。這讓原本就處於財政壓力之下的縣級媒體更加舉步維艱,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定位模糊等問題讓縣級媒體更無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