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對於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毋庸諱言,尤其在與我們國家的其他領海對比之後,南海的地位就顯得尤為突出;南海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它還是一塊軍事要地。
南海的北端有我國的第二大島——海南島,現在的海南島並不起眼;但如果假設海南島在國民黨手裡,我們就會發現:南海與中國大陸的聯繫被隔斷,保衛南海無從談起;且現在經濟極為發達的深圳、廣州等地都會在其作戰半徑之內。這個時候,人們會驚奇地看到:原來海南島真的很重要!但海南島差一點就成為第二個臺灣!這一切都不得不感謝一代名將韓先楚!
海南到底打不打?韓先楚:愛拼才會贏!
1949年10月24日晚,三野第十兵團發起金門戰役;卻因為缺乏船隻,後續部隊跟不上來,登島部隊激戰三晝夜後大部壯烈犧牲,餘部被俘。金門戰役的失敗,並沒有影響中國大陸的解放,甚至東南沿海的其他島嶼也在吸取了金門教訓後,被我軍逐步奪取。
但對於何時攻打海南島,我軍內部發生了分歧。
海南島,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北隔寬約30公裡的瓊州海峽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相望,面積3.54萬平方公裡;平面呈橢圓形雪梨狀,長軸為東北-西南走向,約240公裡;其地形中間高四周低,呈弓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對於島上的薛嶽率領的國民黨軍來說,這地形易守難攻!
1950年2月,渡海前敵指揮部在廣州召開會議,會議決定6月份對海南發起進攻。對此很多高級將領認為:金門的失利說明,我軍的渡海作戰能力還有待提高,建議把戰役推遲到秋季或者明年;四野的戰士們心裡也犯嘀咕:金門那個離大陸只有幾公裡的小地方都沒有打下來,現在去打距離更遠、面積更大的海南島,這不是開玩笑嘛。
十二兵團副司令兼四十軍軍長韓先楚經過了解得知:瓊州海峽每年的1月到5月份都是北風或者東北風,順風一夜便可渡過海峽;但若是穀雨季節,就是逆風行船,這對於以風帆船為主要渡海工具的解放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此外瓊州海峽每月有兩次大潮,退潮後的3天之內,水流速度緩慢,風力很弱,靠人力划船也能渡海。
經過反覆斟酌,韓先楚決定在穀雨之前發起海南戰役;他認為:1.我軍渡海以風帆船為主,靠風力渡海是最優的;若不能在穀雨之前發起攻擊,風力就會變成阻力;2.現在的國民黨軍隊還沒有從大潰敗的陰影中反應過來,如果讓他們得到喘息的時機,回過過神來,會給我軍造成更大的傷亡;3.戰士們有怯戰心理,只有通過海南戰役的勝利才能徹底走出「不善海戰」的陰影;4.四野戰士們從長白山打到現在,已經疲勞,歸鄉心切,久拖不利。因此,韓先楚主張提前發起戰役!
他一邊積極訓練部隊,準備作戰;一邊把自己的意見層層上報,甚至直接捅到了中央;韓先楚立下軍令狀,「如果兄弟部隊四十三軍沒有準備好,我願親率四十軍主力單獨渡海作戰。」
為了更好的指揮戰役,韓先楚不僅詳細研究了金門戰役的全過程,甚至還專門看了二戰中盟軍的諾曼第登陸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役過程。
現在萬事俱備,只待一聲令下;最終,韓先楚等到了他想要的命令。
1950年4月16日傍晚,一代名將韓先楚親率四十軍、四十三軍四個師數萬關東子弟兵,乘坐四百餘艘木船,從雷州半島起航,進發海南。4月17日凌晨3時,我軍的木船躲過了國民黨的軍艦,順利地搶灘臨高角。當日凌晨,北京作戰室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聽到韓先楚上島的消息後,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知道:韓先楚上島即意味著勝利。果不其然,僅僅三天,「長沙之虎」薛嶽就被經常寫錯別字的韓先楚趕出了海南!
海南戰役勝利結束!韓先楚抓住了最後的三天(穀雨是4月20日),解放了海南。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根據戰爭的進展態勢,7月13日,東北邊防軍成立。不難設想,如果錯過這三天,海南很大概率會成為第二個臺灣;如果這樣,美國的「第一島鏈」就會徹底堵住我國。
韓家名將初長成
1913年2月,韓先楚在湖北黃安(紅安)一個貧農家中呱呱墜地,放牛娃和做篾匠經歷讓他和李雲龍小時候的遭遇差不多;1927年11月,黃麻暴動,年僅14歲的韓先楚參加了本地的農民協會;土地革命戰爭開始後,韓先楚於1930年10月加入孝感的地方遊擊隊,併入黨;1934年,韓先楚所在的獨立團被整編併入紅25軍,韓先楚歷任紅25軍224團副連長、連長、營長。
1934年11月,國共雙方在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爆發了戰鬥。天寒地凍,頂風冒雪,腳踏泥濘的紅25軍與敵人展開了血戰;作為營長的韓先楚多次率隊負責衝鋒攻擊,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堵截追兵,參加了幾乎所有掩護主力的任務。這一戰,名將韓先楚初露鋒芒,勇不可當!
1935年11月,韓先楚在直羅鎮戰役中率部堵住敵人退路,並突入鎮內;戰鬥結束後,因功被提升為15軍團75師團長。1936年的春季,紅軍東徵山西,韓先楚設巧計,控制黃河渡口,掩護毛主席、彭老總的指揮部。之後,韓先楚在雙池鎮打了一個沒有命令的勝仗,升任78師副師長(這比李雲龍好多了)。
1936年5月,已經是78師師長的韓先楚全程參與了西徵。1937年,「泥腿子」出身的韓先楚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沒有像丁偉一樣被截胡),有著豐富戰鬥實踐經驗的韓先楚經過理論知識的浸染,奠定了一代名將的基礎!
抗日戰爭開始後,韓先楚先在八路軍115師688團擔任團長。1939年,任344旅旅長,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八路軍將領。1940年,韓先楚調任新3旅旅長兼任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這是韓先楚第一次獨當一面。1941年3月,韓先楚抵達延安,並再次進行理論學習,進一步充實了理論基礎。
進入解放戰爭後,韓先楚率領抗日軍政大學一個大隊的學員抵達東北;在這塊黑土地上,韓先楚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天分,逐步成長為一代名將。
1946年10月,新開嶺戰役前夕,由於敵情的變化,第4縱部分隊將領對於「能不能打」一時間躊躇不決;第4縱隊副司令韓先楚率領縱隊第10師晝夜兼程奔襲200公裡趕了回來,力主發起戰役。
1949年4月,韓先楚擔任12兵團副司令,率部解放武漢、長沙;並建立了湖南軍區,擔任軍區副司令員。
1950年,韓先楚率領部隊解放海南,成為一代家喻戶曉的名將。
朝鮮半島:名將的精彩時刻
如果說解放戰爭結束後,韓先楚是一位初生的名將;那麼抗美援朝戰爭就是這位名將大放異彩的時刻。1950年秋天,韓先楚參加韓戰,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
在1950年11月25日打響的第二次戰役中,韓先楚指揮三十八軍、四十二軍擔任側翼包抄任務,並在運動過程中殲滅了擔任美第八集團軍側翼掩護任務的南朝鮮第二軍的兩個師。隨後親自下命令三十八軍一一三師,令其長途奔襲72.5公裡(地圖上的直線距離),把撤退的美軍及其盟友堵截在三所裡、龍源裡一線。在這裡,第一次戰役中接連失利的三十八軍,一戰成名;彭老總親筆寫下「三十八軍萬歲」,由此「萬歲軍」的威名傳遍大江南北,名馳海外。
如果說三所裡阻擊戰顯示了韓先楚的勇猛,坐實了「兩霸之一」的名聲;那麼先打砥平裡這樣一個充滿全局眼光的主張,就是許世友將軍口中的「有勇有謀」的「謀」。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實施「霹靂行動」計劃,志願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經過分析,彭老總決定「西頂東放」。韓先楚在西線率領三十八軍、五十軍頂住敵人的突進,鄧華率領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六十六四個軍在東線,誘敵深入,尋找戰機。
西線的犧牲換來了東線的戰機。但鄧華和韓先楚在攻擊目標上出現了分歧;鄧華認為應該先打橫城,因為那裡有大量的敵軍,可以大量殲敵;韓先楚認為應該先打砥平裡,因為那是戰略要地,攻佔那裡可以迫使美軍全線撤退。
彭老總採納了鄧華的建議,但事態的發展卻正如韓先楚預料的那樣,戰役結束後,鄧華還為此做了檢討!在韓先楚以後的軍事生涯中,他多次提到砥平裡的教訓,並直到去世都認為:應該先打砥平裡!
韓先楚,這位農民出身的共和國將領;一步步走來,一步步成長。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曾預料到:韓戰一定會爆發,但他卻用自己的謀略和勇氣打下了海南島,對我國當時、現在、以後守住南海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