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抗疫,全民抗疫,疫情之下,紅色精神永不落幕。
為了探尋疫情大環境下延安精神的新體現,我們團隊前往延安進行實地調研。此次實踐,我們從了解熟悉最基礎的延安精神背景及概念出發,採訪在延安抗疫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醫務工作者,最後聯繫自身及身邊的前輩事跡,完成對延安精神的了解、疫情中延安精神發光點的尋找,以及由己出發的延安精神的繼承與傳播。
2020年7月21日,我們到達延安。此行實踐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場館前是巨大的廣場,且恰逢雨後初晴,太陽格外炫目,給場館也給所有人的心中更添幾分歷史的莊嚴。而館中則陳列著英雄前輩們的書籍、報刊、被褥、武器和獎狀等等,這些物品向人們講述著他們的故事,講述著他們的理想與展望。同時,更值得驚喜的是,我們發現了刻於牆壁上的白求恩精神。作為醫學生,我們突然間有一種被歷史召喚的感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更加深刻的印在大家心中。雖然疫情的負面影響並未完全消散,但是場館中的參觀者臉上是口罩無法遮掩的,來自華夏兒女心中炙熱的激動情緒。甚至有一些小孩子,用當地話向講解員好奇地問個不停。一時間,那一刻,我們突然覺得時間是貫通的,貫通的歷史,貫通的一代又一代人,前輩在牆上,後輩在牆外,構成貫通的精神。「延安為何而紅」,答案在展架上,也在展架外。延安精神並不因陳舊而失去光彩,它於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繼續慢慢紮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實踐的第二站,是採訪延安的抗疫英雄。此次的採訪對象,是陝西省省延安市延安大學附屬延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結核科護士長高文英。為了減少叨擾,我們與高護士長的會面地點定在她的辦公室。一到地點,我們就看見地上碩大的幾個字「潛在危險區」。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我們意識到高護士長的工作可能比我們想的要更危險。
在採訪中,高護士長一直耐心地解答我們的問題,從她的回答中,我們知道了抗疫中醫護工作者的不易。全城抗疫,與時間賽跑,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這是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怕困難,衝在抗疫第一線,這是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眾多的醫護工作者不分晝夜,結合實際情況研討抗疫新方法,這是延安精神中的「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
疫情之下的延安精神,指導人們勇於擔起社會責任,不怕難,不放棄。新時期之下,延安精神依舊鮮活,依舊是人們心中最堅定的信念。
實踐的最後一站,地點選在西安,主角則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前輩。劉昱,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020年1月26日,他作為陝西援助武漢醫療隊的一員赴武漢支援。在採訪劉昱醫生的過程中,我們更進一步的知道了抗疫的艱辛不易。支援前方時,有時候會八個小時不吃不喝,全身的衣服被汗溼透,在剛開始的階段,甚至是還會出現物資不夠的情況。在被問及報名支援的問題時,劉昱醫生則顯得格外謙虛與平靜,用最和平的語氣說著最重大最英雄的決定。採訪的最後,我們向他尋求對後輩醫學生的寄語,他同樣謙虛的不讓大家過度英雄化他,並告訴我們,要充實自己,練就最紮實的基本功,這樣才能準確的應對突發狀況。從他的話語中、事跡中,我們同樣看到了延安精神的身影,它不僅僅局限於延安,而是沉澱在整片華夏土地上。
通過本次實踐,我們發現延安精神在疫情時期依然適用,依然鮮活。它存在於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裡,它存在於不怕困難的意志裡,它存在於代代相傳的時間裡。它並非是延安專屬,而是每個華夏兒女骨子裡的熱血。這份熱血就像是夸父的身軀般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繁衍出無數的火種。六十五年前,從上海到西安一千餘公裡的鐵路線上,無名的星火已經點亮,跨越東南丘陵到西北高原的空間裡閃爍著一代人內心的希望,最終匯聚出西遷精神的曙光。身為交大學子,我們似乎能看見不同時空裡他們相同的笑臉,相同的倔強,相同的信仰,艱苦奮鬥,創新進取,或許他們的表觀有種種不同,但是相似的內核血脈卻心心相印,包容嵌合。這是二者的一種特殊紐帶,雖說如此,卻並不唯一。在中共誕生至今九十九年的曲折歷史中,湧現了無數慷慨悲歌,自然也鑄就了無數的精神花朵,蘇區精神,紅船精神,沂蒙精神,長徵精神,他們就像是散落在時間和空間長河裡的貝殼,獨自閃耀卻交織相連。雖然有諸多迥異卻傳承著同樣信仰的人們共同的理念和堅持。龍生九子,雖子子不同,但血脈靈魂未變,他們共同寫下了紅色革命的傳奇,也鐫刻了中共精神的譜系。我們是延安精神的見證者,更是中共精神的見證者,我們要爭做這些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者,努力充實自我,學習英雄的精神榜樣,一代復一代,一輩復一輩,代代輩輩,紅色永不落幕,永不過時。
通訊員:周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