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麥當勞因為五毛錢上了微博熱搜。原因是深圳麥當勞不再提供免費一次性餐具,顧客如需使用一次性叉子、勺子、筷子等餐具需額外支付0.5元。 對此,深圳麥當勞回應:此舉是為了響應《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第四章第四十六條: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應當提示消費者合理消費,適量點餐,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
近年來,減少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塑料使用已經成為低碳生活的標配,全國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都有此類規定。深圳麥當勞認真執行城市的規定,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通過收費來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提起一次性餐具收費,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限塑令」,同樣是明確付費使用的原則,兩種制度都試圖通過價格槓桿的調控,來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但是近年來,「限塑令」變成「買塑令」的吐槽不絕於耳。菜市場更是成為白色汙染的「重災區」,因為買菜的時候需要一個包裝袋,即使消費者沒有要求,商販也會主動提供,在這樣的剛性需求面前,價格槓桿幾乎撬不動。
同樣是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吃快餐又與在超市購物有所不同,在超市購物還可以選擇自帶購物袋,而對於一些必須使用餐具的食肆,你不提供莫非讓人自帶不成?有網友就調侃說,「我想吃麥旋風(一款冰激凌)還要強行買個勺子嗎?」如此一來,最終的結果無非就是食客多付了、商家增收了,對減塑的幫助並不大。
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是必要的,但不應止於「不得免費」。在「不得免費」之外,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比如說,在對一次性餐具收費的同時,可以適當提供非一次性餐具、重複使用餐具,並嚴格執行清潔消毒等一系列規範;也可以用環保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例如推行紙吸管類的餐具。相比於「多收了五毛錢」,儘快加大相關產業投入,大力發展可降解替代品,才能從源頭上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文:實習生 李海蒙
指導老師:廣州日報評論員 練洪洋
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