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飛逝,從不為誰作任何停留。
四年前,2016年9月21日,申請註冊了這個公眾號。
彼時,依然是一個悶騷的文藝青年,喜歡寫點自我感覺良好、實則拿不出手的文字。
美其名曰明媚而憂傷的文字。
那個時候,微信公眾平臺還沒發展到如今這麼聲勢浩大的局面。就像平臺首頁所寫的Slogan「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也許很多人都沒想到,自媒體的發展如此迅猛。無論是公眾號、某音等等,個人IP的構建在如今流量為王的時代成了一個殺出重圍的利器。
那些搭上了車的人,實現了經濟+時間獨立了。
當然,也有更多的,如我一般的小小底層寫作者,還在掙扎著,不知何時才能出人頭地。
也許,四年之前,我是有機會搭上車的,只不過當時的眼界、思維,限制了我的行進方向。
克里斯多福·諾蘭說: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多半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名作家。
說的俗一點,不是沒幻想過自己以後也可以賣字為生,想像著靠自媒體實現經濟+時間獨立。
如今,四年過去了。
我沒有賺到多少錢,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所謂的成功,也沒有實現賣字為生的理想。
可,我依然覺得這四年,公眾號給我的意義,遠遠超過這些看得見的東西。
01.
自我的覺醒救贖了一段泥濘的歲月
在開始寫公眾號之前,我只是在空間寫日誌。也有人看,但是寫的很隨意,其實更重要的還是記錄生活而已。
當然現在也還是在記錄生活。
我始終只願意寫自己相信的文字。不博眼球、不蹭熱搜、不做標題黨……
當然,也因為我寫不好那種文章。
工作的關係,每天看很多10w+爆文,其中不乏好文章,但大多數諸如「xxx事件/明星:一句話雞血」型,讓我點進去就想退出來。
也不是說這種文章不好,它們都是這個時代滋生的產物。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越來越零碎化的時間,滋養了這些看時爽、爽完毫無感覺的快餐文。
我慢慢發現,自己只有寫自己喜歡的文字、寫和自己相關的東西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內心真正的快樂。
直到最近,我才有意識地將以前的文稿整理成冊,為以後做打算,說不定有機會出書呢!哈哈哈……四年來,寫了30多萬字,不到200篇文章,可能其中能用的也沒有多少,但是整理完,忽然覺得我擁有了一筆財富。
宋小君有句話:寫作是一個關照自我的方式,將所有的「鬱結於內」用一種溫和的方式「發乎於外」,內心有了悲憫,精神才不至於抑鬱。
寫作對我來說,正是這樣一個出口。
在無數與自我對話的深夜裡,文字都給了我無限的慰藉和力量。
以前喜歡自稱為文藝青年,現在覺得有些做作。也許是因為年紀漸長,心理多少有些成熟,早已不以文藝青年自居。
但也開始接受青年、少年此類的詞彙,它們意味著我精神世界的豐腴和不甘,即便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某一年感動中國人物裡,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經歷過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在我有限的人生經歷裡面,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出走的地方越來越多,見識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也越發深刻地體悟到,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獨行的路,並且這條路上,只能自救。
而文字、寫作給了我另一個出口,也讓我記錄和反思,看見自我、與自我對話;接受自我、和自我握手言和。
就像《岡仁波齊》裡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那些當時覺得人生至暗的時刻,也都是要倚靠自己才能走出來的。
02.
最討厭所謂「正確」的人生了
很久之前,看《十三邀》,許知遠有一句:最討厭所謂「正確」的人生了。
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從來如此,便對麼?
前段時間,被熱議了一個夏天的「考古女孩」鍾芳蓉,頻頻上熱搜。
你依然可以看到有人說她「浪費分數」「她應該選擇一個更有錢途的專業」「學考古沒法改變家庭的命運」……
但是在這些爭議中,她始終保持著清醒,在給「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的回信中,她這樣寫道:
「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能找到心靈的歸處。」
讓我豔羨的,不是她能夠上北大、讀考古專業,而是她年紀輕輕,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付出努力。
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還是未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他們只是生存,並非活著。
當然,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也許僅僅是生存,就要花光所有的力氣了,哪還有精力去考慮更好的活著呢?
但這個世界上,就是不乏抬頭看見了月亮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打雞血、喝雞湯都只能一時,真正走出去第一步的,最終還是靠自己。
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生活成什麼樣,應該自己說了算。
說到寫公眾號,四年之後,按理說應該不斷地漲粉、流量變現,可是這些我都沒有得到。
一方面也許是我的確寫得不好,另一方面是不會做宣傳和推廣,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可是,我的初衷其實並不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也不是為了錢。雖然說這些外在的東西足以證明你是否獲得了成功,但除了這些,剩下的難道就一文不值了嗎?
看到過這樣一些問題:你為什麼要寫作?是什麼在激勵著你寫作?你的寫作如何堅持下去?
《肖申克的救贖》的作者史蒂芬·金曾說過一段話:
寫作不是為了賺錢出名找人約會做愛或者交朋友,寫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讀你書的人生活更豐富,也讓你自己更豐富。
也許我也存在一絲僥倖和自我安慰,安慰自己可以不成功。但其實內心裡也是極其渴望能夠以此為生的啊。
為什麼要寫作?也許那源自內心原始的衝動。
也許我沒有躺贏的命,但有和這個世界死磕的勇氣。
我會寫下去,寫自己相信的文字。
我始終相信,文字和語言的確能夠改變世界。
我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傾盡所有,只為活一場值得的人生。
03.
我們愛所愛之物因其是其所是
楊天真在《脫口秀》裡說:
如果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和擅長做的事情能夠統一,我覺得他會非常幸福快樂,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一種糾結之中。
糾結什麼呢?
無非害怕年齡漸長,無法擺脫現有的穩定生活,不能跳脫舒適圈……
人間清醒大張偉有一段話:
有人說,
你都這麼大歲數了,
你別老瞎鬧,
你什麼年紀,
就該幹什麼樣的事。
但是我覺得幹什麼事,
才決定了你是什麼年紀。
因為只要你願意的話,
年紀根本不重要。
愛,便是愛了。
我們愛所愛之物因其是其所是。
當你真正喜歡、並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你只管努力去做,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了。
除了熱愛,也要專注。
懷左同學說: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其他的都會有。
以前的我,想要努力變得強大,但想做的事情又很多,想學習很多技能,但往往最終每件事都只是略懂皮毛,只知其一。
或許這也是我每件事都無法成功的原因。
以後努力一次專注於一件事,做到極致,相信其他的也會有。
也許到最後我還是不會成功,但堅持做一件事很多年,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
公眾號四年來改了很多東西,名字、頭像、Slogan……
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樣子了。(頭像並不是自戀,只是因為圖片版權的問題,選來選去,算了還是用自己的圖吧~)
Slogan也改變了幾次,最終變成了「一個熱愛文學的俗人」。以前寫要有趣;給自己劃標籤讀書、寫作、旅行、攝影…倒不如簡簡單單,年紀輕輕何必就給自己貼一身標籤呢?
我就是一個俗人罷了。
我還是會堅持做自己,寫自己相信的文字,如果恰好有人看到,並帶去一點點的不一樣,那就足夠了。
「林小西」今天四歲了,有你見證,感謝陪伴。
from
作者/林小西
編輯/林小西
圖片/花瓣網
「 一個熱愛文學的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