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學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英語了。那麼多英語單詞,看上去字母都差不多,要區分它們的異同就像要分清耗子的公母那麼困難,更不要說還有什麼語法,句型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一個國家的語言在世界範圍內被使用的廣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英語能夠成為世界上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自然和英國曾經的強盛的國力是分不開的。
那個時候常常想,為什麼我們要學習英語,而西方國家的學生不用學習中文呢?他們學習中文肯定也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難受!今天,隨著我們國家國力日益強盛,在世界的話語權不斷增加,中文也慢慢開始熱起來,很多國家都開設了中文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中文,我少年時的夢想也算是慢慢實現了。
在美國的有些高中,專門設立了中文課,到了期末也會出題進行考核,這是一份美國紐約著名公立高中「富蘭克林.羅斯福」中學的一份中文期末試卷。試題內容倒是不多,四道大題,包括寫同義詞,寫反義詞,造句和作文。這麼一張看似簡單的試卷,仔細一看,並沒有那麼簡單,看看那些近義詞,有的詞語我連讀都讀不出來,更不要說寫出近義詞了,比如「僦居」啥的,這些字詞讓我們感覺自己這十幾年的語文都白學了。
再看看那反義詞,我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甚蕃」的反義詞應該寫點啥,還有「出淤泥而不染」,「刨根問底」什麼的,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要想給這些詞語找到一個合適的反義詞都要搜腸刮肚一番,更不要說那些「半路出家」學中文的外國人了。
造句出現的詞語也是並不容易,比如「見方」,「逡巡」估計我們有很多高中生都未必能正確理解這兩個詞語,更不要說造句了。
這些題目對國外的學生肯定是難於上青天的,對國內額很多學生也並不容易,但是對於學霸而言,還是沒有什麼難度的,國內很多學生挑戰了這份試卷,「僦居」的同義詞可以寫「租住」,「寄居」等,而「甚蕃」額反義詞可以寫「稀少」,「稀有」之類的。
要說學習的難度,中文比英文要難多了,什麼同音字,多音字,一詞多義,聲調變化等等,在都是學習的難點,讓學習中文的外國小夥伴欲哭無淚。有個外國小夥子吐槽,中國的動詞用得最多的就是「打」,「打人」,「打架」這可以理解,「打電話」,「打字」是個什麼鬼?尤其不能理解的是,還有「打水」!為了說明這個「打」字的難以理解,他還舉了個例子:你好,你(打)哪裡來呀?哦,不遠,(打)了個車,司機(打)表了!我們很好理解的這句話,但對學中文的外國人而言那是徹底蒙了,怎麼「打」字哪裡都可以用呢?
還有一個外國人學漢語的段子:漢語老師教外國學生學漢語「東西」,老師解釋道:「任何事物都可以稱之為東西,比如桌子,椅子,粉筆等等」,學生仿佛明白了,「我知道了,老師是東西,我也是東西」。老師……解釋:「人不能稱之為東西,否則不禮貌」。學生又明白了:「老師不是東西,我也不是東西」,老師………………再解釋:「也不能說人不是東西,那是罵人」。學生崩潰了,「那麼人到底是不是東西呢?中國的東西真難理解。」
學習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到這個語言環境中去,一個外國人,把他放在東北生活三年,你都不用怎麼教他,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同樣的道理,要想學好英語,去美國生活幾年,至少交流是沒有問題了。
看了這張美國高中的中文試卷,是不是有點大仇得報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