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婆婆」和來「耍遊戲」的小朋友聊天。
沙盤遊戲
近日,國產動漫電影《哪吒》霸屏暑期檔,「另類醜乖」但「不信命」的小哪吒收穫了眾多觀眾的強烈共鳴。電影中,哪吒從小以為自己是妖怪,自卑、敏感又暴躁,而父母李靖夫婦忙著工作(斬妖除魔)無暇陪伴。當哪吒惹出了禍事,李靖夫婦那一臉矛盾的寫照十分逼近現實,引發了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反思。
電影把哪吒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鮮活,側面的心理描寫也入木三分。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像哪吒那樣憂鬱的熊孩子嗎?
在重醫兒童醫院8號樓康復科,有這樣一個房間,這裡沒有冰冷的針頭,也沒有嚴肅的醫生,只有孩子們眼裡和藹可親的「餘婆婆」和滿屋子的玩偶、沙盤,在這間運轉了10年的「沙盤遊戲」(用於心理測試和治療的遊戲)室裡,孩子們傾訴過很多藏在心裡的秘密……
小女孩的秘密
房子、沙發、柜子、蜘蛛、蜈蚣和毒蛇,公雞帶著兩個寶寶,母雞站在河裡。
「母雞是要離家出走嗎?」
「不是,母雞它自己想死。」
最近,7歲女孩彤彤不想去上學,只要爸爸媽媽一送她去上學,她就會說肚子痛,而且看樣子不像是裝的。於是,爸爸媽媽帶她到醫院檢查,沒有找到病因,最後來到了「沙盤遊戲」室。
「爸爸媽媽在家經常吵架嗎?」在醫生餘婆婆的循循善誘下,彤彤吐露了實情:原來,有一次爸爸媽媽當著彤彤的面吵架,媽媽氣急了說了一句「我不想活了!」彤彤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記在了心裡。從此,她一去上學,就會肚子痛。
在這個沙盤裡,房子、沙發、柜子都代表了家,公雞是爸爸,母雞是媽媽,蛇則代表了家庭的矛盾。
彤彤說,她不能離開家,是因為她要保護媽媽,她不能讓媽媽去死。
後來,在餘婆婆的疏導下,彤彤相信了媽媽離開自己並不會「去死」,這才重新返回了學堂。
醫生提醒:大人不要當著娃娃吵架
在第一次心理疏導結束後,餘醫生詢問了彤彤的家長,彤彤的媽媽說,「那只是一句氣話,我也知道當著娃兒吵架不好,但是有時候氣急了沒忍住。」
餘醫生說,幼小的孩子正在形成他/她的世界觀,他們分辨不出爸爸媽媽講話的真假,所謂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一切孩子都有可能會模仿,有些話是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的,因為他們有可能會當真。
你的一句氣話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心裡難以揭下的一塊疤。
爸爸、媽媽和我
沙灘、海豚、群居的海豹、航行的船、照明的燈塔和歸巢的海蛇。
「海蛇在這邊玩耍,這條魚它在找路,這艘船在巡邏,如果其它動物打架它就會去阻止,海盜來了它可以趕走他們,這只是海豹的首領,大家都很怕它……」
定期來「耍遊戲」的康康,今年9歲,是一個患有兒童抽動症的小病號。康康家是個單親家庭,他平時跟外婆住在一起。餘婆婆聽完故事後,問「這兩天做作業認真了嗎?」康康點頭。
「你信得過餘婆婆吧,婆婆最講誠信了是不是,那你跟婆婆說說,最近還有什麼擔心的嗎?」
「就是晚上有點害怕,我覺得有人跟著我。在黑的地方,跟外婆一起出去的時候也會害怕……」
跟孩子講誠信,這是餘婆婆能夠和孩子們成為「朋友」的法寶,她從不會批評、指責和告狀,只會鼓勵、誇獎和尊重,所以孩子們「信得過」她,很多跟爸爸媽媽不會講的事情,都會跟餘婆婆講。
「找路的魚代表著心裡的擔憂,海獅等級分明,它也想成為頭領,看似風平浪靜,歸巢的海蛇卻又暗藏危險。但也有向上的一面,船隻正在航行,燈塔照亮方向,橋梁代表溝通,說明生活正在前進。」
目前,康康的病情也正在向著好的一面前進。
醫生提醒:孩子需要完整的愛
康康的病情來自於生理也來自於心理,在缺失了父愛之後,外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讓他渴望自己能被關注,「眨眼睛、脾氣不好、罵人……其實正是他想博得關注的動作。」餘醫生表示,特別是在單親家庭中,家長更需要多關心娃娃,多一些陪伴。
餘醫生說,如果在無法經常接觸到父母其中一方時,應多讓孩子接觸家中性別缺失一面的親屬,最好是長輩,如果經常見不到父親,就儘量讓孩子接觸舅舅、叔叔、爺爺;如果經常見不到媽媽,就多接觸姑姑、阿姨、奶奶。
令人不安的故事
骷髏、棺材、毒蛇、女巫、蜘蛛、蝙蝠、蠍子……「這些都是巫婆,這些蛇要咬耶穌,蜘蛛要阻止它們……」
11歲的磊磊從2000多種小玩偶中挑選出了這樣的組合,將它們認真地擺放好,在綠草的掩映下,這些「恐怖元素」依著磊磊心理的想法依次排列「整齊」,最後他在棺材裡放進了一個小人偶,顯得有些荒誕而詭奇。
「能跟我講講這裡的故事嗎?」餘婆婆問。磊磊講完之後,餘婆婆想了想,沒有接他的話,「我看出來你現在很平靜,而且有點高興,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跟婆婆分享嗎?」
剛進門的時候,磊磊顯得很不耐煩,怒氣衝衝又帶著些不高興,在媽媽的口中,他成績差、衝動易怒、撒謊罵人……
擺沙盤時,他變得專注而平靜。通過聊天,餘婆婆了解了磊磊內心的不安,「這是典型的家庭影響投射到了孩子的心理,沙盤裡充斥著恐懼、矛盾和消極陰暗,看似強烈的攻擊性,其實正是孩子內心恐懼和自卑的表現,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受到了傷害,加重了對外界的反抗。」
醫生提醒: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為缺失了父母的關愛,磊磊變得和以前不再一樣。「家長的陪伴和關心,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餘醫生說,「其實孩子很單純,心理狀態很容易調整。但是家長往往不懂孩子的心理,孩子如果做錯了什麼事,要麼是打,要麼是吵,簡單粗暴。但是打和吵只是暫時把孩子嚇住了、控制住了,孩子其實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所以他就會去打別人,到外面去發洩。」
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通常會從情緒
和行為上反映出來。餘醫生解釋說,孩子突然喜歡吵、鬧、哭等,這種就是情緒異常;破壞東西、欺負小朋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跟任何人說話,這種就是行為異常,都需要家長的警惕。如果原來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了,那家長就得注意了。
第一名的壓力
大海茫茫無盡,沙灘偏居一隅,在木房子前面、樹蔭的下面,一個孤零零的娃娃看著大海……
15歲的婷婷曾是某重點中學年級第一名,可是令婷婷家長感到困惑的是,孩子既沒早戀、也不貪玩,但成績卻在短時間內一落千丈:從年級第一名掉落到了班級倒數第五名。婷婷依舊學習努力,可是卻變得嗜睡、自閉,有時甚至一節課要上5次廁所,媽媽帶著婷婷來到了兒童醫院檢查,最後泌尿科的醫生卻推薦他們到康復科的「沙盤遊戲室」去看看。
面對餘婆婆的詢問,媽媽說:「我從不給她壓力,都是關心她、鼓勵她。」
可是在婷婷的講述裡,她一直被壓力層層包裹,不得喘息。「我總是考第一,後來我就很害怕考第二,害怕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成績的詢問,甚至考試前會睡不著覺、噁心想吐。」婷婷告訴餘婆婆,後來,她成績一直下降,媽媽雖然沒有責備她,可是經常都會問她成績,婷婷感覺老師也沒有以前那麼喜歡她了,這讓她倍感壓力,苦惱不已。
「其實媽媽和老師都沒意識到他們給了婷婷巨大的壓力,婷婷的潛意識裡太想考第一名了,這種無形的壓力,甚至從心理影響到了身體,導致了一節課想上四五次廁所。」餘婆婆透露,在婷婷父母的積極配合治療下,婷婷僅僅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恢復了正常,並在一次考試中重新考取了第一名。
醫生提醒:警惕無形中給孩子的壓力
餘醫生說,不只是指責和斥罵,有時候期望和過度的關心也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甚至會讓孩子變得孤獨,在爸爸媽媽的面前將自己封閉起來。
你想知道家庭和家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嗎?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畫畫。餘醫生舉例說,比如孩子在畫家人的時候,只畫了爸爸媽媽而沒有畫自己,那麼孩子可能是覺得這個家沒有他,或者有些孩子的畫裡會缺失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僅僅只有自己。
另外,如果孩子畫了一個代表著家的房子,但房子的門窗全是關著的,那麼他可能是自我封閉的、不快樂的;如果孩子畫的樹沒有葉子,光禿禿的,或者樹葉都塗成了黑色,那麼孩子內心可能是充滿矛盾的……
你會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嗎
問題1:你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嗎?
問題2:你會在孩子犯了錯之後責備打罵嗎?
問題3:你有思考過孩子在想什麼嗎?
○李女士,媒體從業者,兒子2歲半。
「我會注意儘量不當著孩子面吵架,但是有時候實在是脾氣上來了也沒辦法,況且孩子他爸爸從來不注意這些,但一般孩子在邊上的時候,我們吵架也會稍微克制自己,儘量不說出太難聽的話。」
「我一般是說教,如果他聽不進去我就會反覆的說,跟他談心,他爸爸和奶奶平日裡都是各種寵愛,闖了禍就打一頓。」
「我有時會注意,大人在說有些話時孩子的表情,比如之前我們對他說不能給陌生人開門,並且反覆交代過,可是前幾天大家看電視的時候,孩子在自言自語了『是哪個』之後還是一個人跑去給推銷員開了門,因為在沙發上看不到門口,孩子有被抱走的可能,被後怕的爸爸和奶奶打了一頓,雖然沒多痛,可是那是他哭得最慘的一次,我覺得他心裡一定是覺得特別委屈。」
○周先生,個體經營者,兒子14歲。
「我跟我老婆很少吵架,所以應該還是沒當著兒子的面吵過架,拌嘴肯定是有。」
「他已經長大了,沒什麼道理可講了,有時候會罵他兩句,我們交流挺少的。他媽媽完全就是溺愛,一天啥都要管,我覺得那才不對,說了也不聽。」
「沒關注過他的心理健康,我覺得他挺健康的,學習上我都沒給過他壓力,他想咋學就咋學,只希望他不要學壞就行了,他媽媽總想跟他談心,可是我覺得現在孩子就是在叛逆期,過去了也就懂事了。」
○記者感悟:案例中這些孩子的內心都是複雜而矛盾的,家長們往往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上,覺得我養大了你、養得健康成才就盡到了義務,卻往往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那麼,讀了這篇文章的你,會去嘗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認真傾聽他們的秘密嗎?(記者 宋劍 實習生 李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