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有3篇論文入選《科學報告》2018 Top 100

2021-02-19 科研圈

2019年7月9日 ——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公布了2018年閱讀量最多的論文,進一步展現了該刊所發表的科研成果的影響力。《科學報告》是一本發表有嚴謹的科學性及技術紮實的原創研究的領先期刊。這些論文的完整列表發布於該刊所在的出版平臺nature.com之上。

在覆蓋全部學科的100篇全球閱讀量最多的論文中,有3篇涉及中國作者(點擊標題可獲取論文)

這3篇文章的閱讀量居全球第315354位,分別被閱讀了10213次,7278次和7207次。

這3篇論文的作者來自荷蘭、紐西蘭、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巴西等國家,分別被閱讀了158421次,60517次和54081次。

這些被閱讀次數最多的文章中,有許多涉及國際或國內科研合作,上述3篇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中有2篇是由中美兩國研究者合作完成的。科研合作的情況在其他閱讀量最多的論文中也比較常見,這再次證明了合作,尤其是國際間合作,在科研領域已經無處不在。

《科學報告》還按學科發布了閱讀量最多的100篇論文,即環境學、神經科學、微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腫瘤學、材料科學和地球科學。這些學科共有88篇論文涉及中國作者。

「對於我們所發表研究的質量及其可以實現的影響力,我感到十分自豪。」《科學報告》主編Richard White說。「我們的編輯並不評估研究的影響力,或者研究能引出怎樣的發現——我們的角色是通過實施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來確保論文在技術上的可靠性。我們所發表內容的重要性是由其讀者和使用者來決定的。這些很高的論文閱讀次數表明了這些研究確實為更廣泛的科研共同體帶來了價值。」

與自然科研旗下的其他期刊一樣,《科學報告》也提供文章層面的各項指標,例如每篇文章都設有頁面提供文章的下載量、引用量和線上關注度(Altmetric分數)等數據,以顯示文章所獲得的關注度。

2018年,《科學報告》有5篇論文躋身Altmetric全球100篇文章之列,與《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報》、《柳葉刀》等刊一樣都有文章高居前20%之列。此外,《科學報告》的論文還被眾多機構的200多個政策文件所引用,其中包括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英國政府等。

本次論文排名是基於nature.com的網站數據分析。

關於自然科研

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提供一系列專門服務於科研共同體的優質產品與服務,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包括了期刊、資料庫和研究者服務等。

《自然》雜誌(Nature)創建於1869年,是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此外,自然科研還出版一系列冠名「自然」的訂閱型期刊、重要的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包括《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在內的其它一些開放獲取期刊,以及與科研機構和協會合作出版的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s)。這些期刊同心協力,發表了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科學發現。

在線傳播方面,每月有超過900萬獨立訪客通過nature.com獲取自然科研的內容,這包括《自然》新聞和評論,以及知名的科研人員招聘平臺Nature Careers。自然科研還提供一系列研究者服務,如在線及面對面培訓、專業語言潤色和編輯服務等。自然科研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的一部分。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nature.com和springernature.com,關注官方微信「Nature自然科研」和官方微博 「@Nature自然科研」

相關焦點

  • 中國作者有3篇論文入選《科學報告》2018Top100—新聞—科學網
  • 中國作者有3篇論文入選《科學報告》100篇閱讀量最多論文
    中國作者有3篇論文入選《科學報告》100篇閱讀量最多論文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07-09 12:20 來源
  • 山東科技大學3位學者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1月1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山東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周東華、李玉霞兩位教授和數學學院白佔兵教授榮登榜單,入選人員數量並列省屬高校第一位,居中國高校第78位。
  • 阿里人工智慧厚積薄發 11篇論文被AAAI 2018收錄
    2018年伊始,阿里巴巴傳來了在 人工智慧 領域的最新成果:11篇論文被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AAAI 2018收錄,6位作者受邀赴主會作報告。論文內容涉及對抗學習、神經網絡、提高輕量網絡性能的訓練框架、聊天機器人、無監督學習框架、極限低比特神經網絡等技術方向。
  • 西安交大林軍教授入選2018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MBA中國網訊】世界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近日發布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西安交大管理學院林軍教授作為決策科學領域的高被引學者再次入選該榜單。
  • 科學出版社入選「學術志」2018年度書單的那些圖書
    科學出版社有多種圖書入選。其中有10種圖書入選「2018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年度書單(53本)」,10種圖書入選「2018年教育學年度書單(54本)」,6種圖書入選「2018年新聞傳播學年度書單(60本)」。感謝學者、學子們的認可與支持!
  • 上海交大12位學者入選2018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
    在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文章230多篇,其中Science 4篇,Nature Phys. 3篇,Phys. Rev. Lett. 20篇,Adv. Mater. 5篇,APL/PRB 40多篇,綜述文章3篇。文章被引用6000多次。
  • 中國礦業大學3人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
    中國礦業大學3位學者入選,排名位居中國內地高校並列第42位。  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小軍研究員在數學領域、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陳興教授在跨學科領域、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代世峰教授在地球科學領域首次入選榜單。
  • 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出爐,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11位學者入選(附簡歷)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145篇論文(SCI論文109篇),其中36篇發表在國際環境領域主流刊物Environ Sci Technol上;SCI論文被引用5400餘次,11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合著《有機膨潤土及其在汙染控制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環境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本著作/教材。
  • 2018·「武漢理工大學」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年齡不超過40周歲,具有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並有連續2年及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經歷,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的優秀青年學者  2. 青年千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或申報上述四類人才項目進入會評者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入選2019「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的10位學者
    2016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在Acc. Chem. Res., Adv. Mater.,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EES, Nature Commun.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IF>10的論文55篇,他引1000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22篇,單篇SCI他引超過200次論文12篇。
  • 【祝賀】計算機科學165位學者入選 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Scopus是愛思唯爾公司推出的,全球領先的同行評議摘要引文資料庫,收錄了全球5,000多家出版商的超過24,000種期刊(其中中國大陸期刊超過730本),980多萬篇學術會議論文,22萬本書以及全球5大專利機構4400萬條專利信息。覆蓋自然科學、技術、工程、醫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等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823年。
  • 2018年度「香江學者計劃」獲選結果出爐,江南大學2人入選!
    60名申請人入選,另有5名候補人選。 除了60名候選人,另有5名候補人選,我校趙輝老師與劉建軍老師成功入選!趙輝,男,1989年9月出生,博士,在讀博士後。2016年博士畢業我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並於2015年2月至8月公派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聯合培養。2018年1月到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 2018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發布,500餘位中國學者入選
    費城,2018年11月27日——為加速科學發現和創新提供高質量數據及分析服務的全球領導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今天發布了其2018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這也是該名單連續第五年發布。
  • LetPub發布2018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排行榜,附完整版報告
    今日,LetPub在其官網發布了2018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綜合排名報告:《2018年中國高校發表SCI
  • 上海大學15人入選一項重大中國學者榜單,入選數高居上海第4!
    近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這是自2015年開始,愛思唯爾第六次正式發布"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 中國大陸材料科學論文產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化學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大陸論文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攀升,如,大陸學者在《Science》《Nature》《Cell》三種國際頂級期刊上發文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第十個五年計劃及之後增速明顯,2018年在三大刊發表論文332 篇,佔其當年全部論文總數(2157 篇)的15.4%(同年,美國學者在三大刊發表論文1556篇)。
  • AAAI2019報告:華人影響力躍升,中國論文錄取率墊底
    來源:AAAI 2019  編輯:聞菲  【新智元導讀】AAAI 2019,華人學者在大會組織管理層及大會報告上影響力顯著提升,但中國論文質量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距離。  同時,中國被接收論文的數量也是全球第一(共計382篇),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多了118篇。
  • 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論文入選SSCI期刊《Climate Policy...
    2018年該文曾榮獲天津市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獎證書:TJSKJ15-1-27)。「20年20篇優秀文章」目錄,參見原文連結。據期刊編輯部統計,20年裡來自78個國家的大約2500名作者在該刊發表了1600多篇文章。據2018年JCR影響因子報告,Climate Policy位列SSCI公共管理學科期刊首位。
  • 李紅良教授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本次武漢大學共有27名學者入選,其他入選學者的學術領域分布在材料科學,電氣和電子工程,化學,遺傳和分子生物學,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領域。李紅良教授被統計的的185篇文獻,被引用5159次,h-因子為43(所包含的論文中有43篇文獻單篇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