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僑鄉·我的家①】保山「小記者」爭著曬家鄉

2020-12-13 海外網


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舉辦桑葚節時,人們身穿少數民族服飾在桑葚園裡合影。  楊  吉攝


西邑鄉西邑小學小記者拍攝的易地搬遷小區。  王曉婕攝


西邑鄉舉辦桑葚節時,一名女童手拿桑葚。  劉曉靜攝

開欄的話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6000萬海外華僑華人的故鄉,僑鄉寄託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如今也綻放出別樣的風採。

僑鄉遍布中華大地。其中,廣東、福建、浙江、雲南、廣西、海南等省份,是中國的傳統僑鄉大省。本報選取一批著名僑鄉,組織記者深入僑鄉的城鄉、村鎮,進行紮實、細緻的實地採訪,以生動、鮮活的筆觸,描寫新時代僑鄉的新變化、新面貌。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我的僑鄉·我的家」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最近,雲南《保山日報》編輯部又收到不少特別的來稿。

「我的家鄉坐落在連綿起伏的山間,這裡溪水潺潺,鳥兒啼鳴,花朵噴香,空氣清新,待客熱情,天氣常晴!當然最不能忘記的當屬這裡的桑葚啦!」這是保山第九中學八年級的「小記者」王乙丞發來的「通訊」。王乙丞的家鄉——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被稱作「桑葚之鄉」,每年仲夏都會舉行盛大的桑葚節。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桑葚節未能如期開辦,但家鄉那抹濃鬱的紫紅色是王乙丞心中不變的最美風景。這名「小記者」在來稿中充滿期待地寫道:「我堅信,明年的桑葚會更大更紅更甜,桑葚節也定會熱鬧非凡!」

西邑鄉西邑小學的「小記者」王曉婕發來的是一張「新聞照片」:遠山襯託之下,一棟棟黑瓦黃牆的簇新樓房整齊排列。仔細瞧,樓前綠植挺立,不少屋頂上還裝了太陽能板。那是她和家人前陣子住進的易地搬遷小區。疫情的陰霾正在逐漸消散,王曉婕與家人的幸福生活從嶄新的家園啟航了!

每隔一段時間,這些文字透著稚氣的「通訊」,或是技巧略顯青澀的照片,會刊登在《保山日報》上,並通過報社的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推送給更多讀者。從2015年9月至今,已有近500名保山市的小學生化身「黨報小記者」,採寫600多篇圖文作品,用純真童眼見證著家鄉發展。

「我們大人之間聊天,有時會聽到人說,我真不知道我的家鄉好在哪裡。為什麼?因為他習慣了拿老眼光盯著不如意的事。那麼,在孩子們的眼中,家鄉到底變了嗎?」

5年前,《保山日報》社新媒體編輯部主任趙劍帶著這個疑問,向報社提議創辦「黨報小記者站」。這位喜歡扎在孩子堆裡的「老頑童」覺得,答案或許會不一樣。

提議很快被採納。2015年下半年,首批4個小記者站「開張」了,分設在隆陽區與昌寧縣的4所鄉鎮小學,有的緊鄰波濤洶湧的怒江,有的背靠綿延蒼翠的茶山,有的坐落在咖香四溢的「中國咖啡第一村」,有的藏身於滿目綠意的滇西最大蠶桑基地。

在保山壩子四周的高山大壑間穿行一番,便不難發現,這些小記者站所在的鄉鎮「境遇」相似:它們皆因高山環繞、大江穿行,有著令人聞之嚮往、觀之驚嘆的絕美風光;又因高山封閉、大江阻隔,過去許多年深陷貧窮的泥淖,邁不開發展的步子。走出大山,成了當地人擺脫貧困的唯一辦法。

位於隆陽區西南部的潞江壩,便是這樣一塊曾被「捆住手腳」的土地。如今,高黎貢山依舊巍峨聳立,怒江激湍仍然肆意奔流。而當一篇篇稚嫩筆頭寫下的「報導」從那裡陸續傳來,趙劍驚喜地發現,曾讓老一輩人絕望的景象早已不見,希望的小苗正在一顆顆幼小的心靈中奮力生長。

潞江鎮小平田明德小學的四年級「小記者」寶壽童在「來稿」中這樣誇讚自己的家鄉:「它是大地與太陽擁吻的地方,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頭頂香蕉,腳踩菠蘿。」

同校五年級「小記者」曲培穎告訴讀者,在「被長長怒江環抱著」的潞江壩,「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愉快的歌聲笑聲」。尤其是到了春天,「爸爸開著拖拉機將收穫的咖啡一車車地拉出去,生性活潑的媽媽高興得不是唱就是笑」。

潞江壩為何大變樣?潞江鎮小平田明德小學六年級「小記者」帕建圓試著作答:「這裡無時無處不體現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奇』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享譽世界的潞江小粒咖啡在這裡成長壯大;蜚聲海外的白胡椒、優質荔枝、龍眼博得了眾多商家的青睞……」

原來,潞江壩走出「深閨」,與大山外面的世界「接軌」了!

近年來,保山脫貧攻堅深度發力,交通扶貧紮實推進。至2019年底,全市75個鄉鎮956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郵、通客車率均達100%,建成美麗公路縣鄉道840公裡,縣域高速「能通全通」加快。過去建制村通路不通車、晴通雨阻的狀況得到徹底改善。

隨著保龍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潞江壩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搭上了「順風車」,開始在怒江兩岸搞起經濟林果規模種植。很快,怒江東岸,1500多畝火龍果基地鋪陳開來,一片紅火。有了好營生,山頭上的人家在政府的幫助下,紛紛搬到了江邊平整的壩子上。

壩子位於山腳,氣候溫熱,土地肥沃,滿地生機。有人種咖啡豆,有人經營果園,還有人試水旅遊業。機會一個接著一個,潞江壩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難怪寶壽童自豪地說:「我的家鄉怎能不讓我喜愛呢?」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路通了、寬了,對保山這個地處橫斷山脈深處的僑鄉而言,不僅意味著山頂與山腳的距離從數天跋涉縮短為一兩小時車程,更意味著山裡山外不再是相互隔絕的兩個世界。沿著一條條修葺一新的公路,新鮮事物、發展機會不斷湧進來,激活了與潞江壩一樣藏於崇山峻岭之中的大小壩子,也點亮了村寨裡那一雙雙閃亮的童真眼睛。

越來越多的「童言童語」「童眼童心」,從一個個「小記者站」飛出,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人們,家鄉的變化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會攝影的小男孩,看到自己就讀的村小引進了新鮮玩意兒,便發來「新聞照片」:放學後,同學們捨不得回家,頂著一張張好奇的小臉,搶著與新來的機器人「小夥伴」互動;

愛自拍的小女孩,看到家鄉西邑的桑園結果了,便跑進翠綠的桑樹叢中,咬著一粒紫紅的桑葚,拍下自己甜甜的笑。

手巧的孩子,從小玩泥巴,便照著自己家的模樣捏了個泥塑:方方正正的院子裡,有媽媽精心餵養的一頭小牛,還有爸爸新買的一輛汽車。

許多城裡的「小記者」也加入進來,與山裡的「小同事」們一起觀察、採風,一起記錄、講述。

去年暑假,保山市實驗小學的「小記者」羅澤融到媽媽下鄉的扶貧點「蹲」了一個多月。在昌寧縣的一座小山村,這名六年級的小姑娘跟著媽媽一起趕集、走訪貧困家庭,還與村裡同齡的「老樂」「小意」兩姐妹成了好朋友。

回家後,羅澤融將這段難忘的經歷寫進了「報導」中:集市是生機勃勃的——村裡的苗族女孩,服飾總是「那麼豔麗奪目,就像盛裝出席舞會的公主,象徵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人們都在努力生活——因為父母在外省打工掙錢,「老樂」就像一個「小媽媽」,「時時關心呵護著妹妹,她對妹妹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打心底佩服『老樂』的本事」。

「看變化、看發展。山裡的孩子看出了自然之美,生發出生存自信;城裡的孩子看出了奮鬥之美,體悟到勞動價值。」趙劍欣慰地發現,孩子們在觀察家鄉變化的同時,也在悄然成長。

變化不只與孩子們有關。許多常年忙碌在基層的扶貧幹部,看完這些充滿童真的作品,嘴角忍不住彎起一抹笑:「透過孩子們的眼睛看脫貧,我們的工作不經意間變得輕鬆了、愉快了,感覺更有幹勁了!」

如今,14座「小記者站」遍布保山各區縣,「小記者」們供稿熱情不減。2020年,保山市將實現全面脫貧,並加緊建設雲南對外開放高地。

「家鄉一直在變化,並且一定還會有無數變化。等著聽『小記者』們講更多的保山新故事吧!」趙劍充滿期待。(記者  嚴  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19日   第 01 版)

責編:張振、童芳

31858565,.【我的僑鄉·我的家①】保山「小記者」爭著曬家鄉,.2020-08-19 04:04:21,.204343,.張振、童芳

相關焦點

  • 「我的僑鄉·我的家③」百年碉樓復活記
    記者漫步花山小鎮,三角梅、小雛菊在路旁綻放,蒼翠欲滴的老樹掩映下,一座座青磚碉樓向遊客們講述著它們不凡的來歷。據當地人介紹,自清代鹹豐年間,已有洛場人出國謀生,其中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美國打拼。經過一番艱苦奮鬥,在他鄉站穩腳跟後,華僑們紛紛回鄉購置田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起一幢幢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碉樓,形成獨特的碉樓建築群。
  • 雲南僑鄉保山積極推動咖啡出口
    雲南僑鄉保山積極推動咖啡出口   據悉,保山市積極改善咖啡生產條件,開展規模化經營,全市15家咖啡企業共同組建成立雲南波邦咖啡股份有限公司,推動全市咖啡產業由小、散、弱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轉變。此外,保山積極開闢出口新渠道,全市咖啡出口企業除鞏固原來的市場外,今年與美國最大的食品巨頭卡夫食品公司合作,為全市咖啡出口開拓了新渠道。
  • 鄉土情懷(保山)—我的家鄉之愛上青華海
    近幾年來,隨著保山中心城區建設的快速發展,「青華海」作為新城區腹心部位的風景點,因其生態基底良好,水源豐富,荷塘眾多,具有恢復建設的基礎條件,被納入了市、區兩級的決策中,決定以此為基礎重現「青華海」意境,構築「山水田城」城市和城市中央濱湖公園,初步打造出了城市綠色核心生態地標,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 雲南保山特色美食「火燒肉」,是保山人念念不忘的家鄉美味!
    雲南保山特色美食「火燒肉」火燒肉作為保山美食的「扛把子」,在保山人的飲食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保山民間喜愛吃火燒肉,無論逢年過節,或是家裡待客,火燒肉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我最喜歡吃火燒肉拌水醃菜(一種用青菜自己研製的醃菜),這道菜吃起來既有醃菜和火燒肉的香脆,又有醃菜的酸爽,又酸又辣,簡直讓人難以停口。
  • 曬出我的家鄉——芮城縣
    曬出我的家鄉山西省芮城縣第二中學初三八班 樊怡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給了大眾一個「曬」的平臺。當然就有很多曬自己家鄉的,什麼「小橋流水人家」,什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亦或是什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以我覺得也有義務去追隨時代的潮流,把我的家鄉曬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並來到這一片神秘又深蘊的土地。首先,我要曬她的地理版圖。
  • 雲南保山黨報小記者:西邑是個好地方
    我的家鄉在西邑,西邑是個好地方!有情的大東河由北到南緩緩而來,滋潤著沿河的鄉鄰。連接著東南亞的雲保公路正從家鄉的腹地經過,更聯通了家鄉的千家萬戶。今天,與其說是讚美家鄉,還不如說是讚美我的祖國。因為家鄉就是祖國的一部分,是渾然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七十年的國家富強,家鄉巨變,我有許多的知心話兒要對您講。朋友,如果你來到保山,一定得來我的家鄉看看!
  • 流溪河畔僑心暖(我的僑鄉·我的家(12))
    這裡是位於流溪河畔的廣州花都華僑農場,一個晴朗的周六上午,本報記者一行來到這個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僑鄉採訪。一抵達花都區花東鎮洛柴崗社區的僑南苑,我們就被社區「僑文化廣場」正在表演的別具特色的歌舞深深吸引了。在熱帶海濱風光主題的大型彩色壁畫前,十多名身著多種東南亞民族服飾的女士隨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
  • 雙曬面孔|志願講解員黃華:我用聲音「曬」家鄉
    重慶第二季「雙曬」活動自六月啟動以來,收穫了大量網友關注,也讓重慶文旅之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如今,各行各業的人也積極加入「雙曬」志願者團隊,並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將重慶獨特的人文風景展示給世界。「遇到年長的遊客,語言一定要精簡;遇到小遊客,要用上俏皮可愛的語氣,多一些互動來吸引他們。而年輕遊客更希望志願者幫他們拍照、錄視頻,既要玩得開心,還要拍得好看。」黃華告訴記者,區別於其他景點,來到觀景平臺的遊客幾乎都是分散的,很難同一時間聚集到一起。在下午超半個小時的志願服務中,黃華面向不同遊客重複講解了三遍景點。
  • 廣州花都華僑農場流溪河畔僑心暖(我的僑鄉·我的家(12))
    原標題:廣州花都華僑農場流溪河畔僑心暖(我的僑鄉·我的家(12))榕樹蔥翠、落英滿地。這裡是位於流溪河畔的廣州花都華僑農場,一個晴朗的周六上午,本報記者一行來到這個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僑鄉採訪。一抵達花都區花東鎮洛柴崗社區的僑南苑,我們就被社區「僑文化廣場」正在表演的別具特色的歌舞深深吸引了。
  • 「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我的僑鄉·我的家(13))
    外出打拼多年的方健俊於2019年回到家鄉,在祖舍旁建起了4層小樓,命名為「五十三度竹下民宿」。 小樓前的花園裡,有地道的缽仔糕,有用新鮮艾草做的艾餈,方健俊熱情地招待說著不同語言的國際旅人。 德國人卡雷爾抱著吉他,一個月來了3次,在夏末傍晚為村民們彈唱德國歌謠。還有俄羅斯、印度、捷克的年輕人,三五成群地來到這裡,體驗中國鄉村生活。
  • 我的家鄉 美麗的家鄉作文500字
    片片水雲,片片綠蔭的小村子,就是我家所在的地方,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今仍是面目依舊。村前的兩個魚塘,依然蛙聲四起,魚塘隔臨的幾棵老榕樹依然生機蓬勃。每當炎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在那裡乘涼閒談。村後的大果園,現在已垂懸著累累的果實。
  • 我的家鄉作文800字(精選五篇)
    家鄉是,晚飯時間的那一陣熱鬧。傍晚,我端著碗,跟在爺爺奶奶後面,到鄰家門口吃飯。我坐在青石臺上,長輩都拿小板凳坐在旁邊。飯香,話也香。東頭誰家孩子在哪裡上班,掙了不少錢,西街誰家姑娘很孝順父母,誰家的田裡收成好,誰家最近辦喜事……都是他們大人特別關心的事兒。一邊吃,一邊說,一邊笑。吃完飯,天也就黑了。
  • 兩江新區童心小學校長秦波:我用連環畫「曬」家鄉
    重慶「雙曬」志願者、兩江新區童心小學校長秦波告訴記者,由他指導小學生繪畫完成的這本《童畫忠州傳奇》,以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展示了忠州八個歷史人物故事,希望向更多小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出版至今,這本連環畫已成為他美術課堂、社團活動裡時常會用的工具書。現在,他又陸陸續續走進大足、豐都等區縣,挖掘當地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繼續以連環畫的形式「曬」出重慶好風景、好故事。
  • 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家鄉味道:無需煲煮的「粥」
    粥中的上品「番薯粥」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1月25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人的家鄉味道:無需煲煮的「粥」作者 李曉春 郭軍在廣東,人們熟知的皮蛋瘦肉粥、艇仔粥、豬雜粥在廣東臺山,有一款無需煲煮的粥,在普通百姓家的日常餐桌上每餐都可速成,當地人把它稱為「粥」。
  • 《年見·2018》之「我的寒假 我的家鄉」圖文徵集優秀作品展 千龍網小記者等你來支持
    1.千龍網小記者陳師堯:聽!京西古道駱駝隊的駝鈴聲 (作者: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中學南校區九年級11班陳師堯)2.千龍網小記者高大為:美不美家鄉水 親不親家鄉人「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此時,我的耳邊又響起了那首傳唱久遠的旋律。微山湖,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可愛的家鄉。
  • 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
  • 幫家鄉上頭條!​「我和我的家鄉」微視頻創作大賽來了~
    吳勇強 攝家鄉肇慶這麼美,怎能被忽視!@愛拍攝的肇慶街坊們「我和我的家鄉」微視頻創作大賽來啦!幫你的家鄉上頭條,曬出家鄉最美的情懷,還有千元大獎等你拿~快來參賽吧!,由肇慶市農村農業局指導,肇慶市政務新媒體中心聯合西江日報社西江網共同開展「我和我的家鄉」微視頻創作大賽。
  • 我是家鄉代言人| 說說我的家鄉
    家鄉地雖小,但是美食、景點、傳統藝術可是樣樣不少。  窯洞可是我家鄉的一大特色呢,由於我的家鄉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所以我的先輩們根據黃土多、酥、軟等特性,因地制宜建造了窯洞,窯洞有著冬暖夏涼的特徵,十分適合人們居住,而我就是在窯洞裡長大的。
  • 保山:靠文化軟實力參與旅遊業競爭
    1月24日,圍繞「保山旅遊業在全省新一輪機遇中如何發展」這一話題,省人大代表、市委書記李正陽在接受《春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山的旅遊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因為資源好、區位好、有基礎,保山的旅遊業在今後的發展中空間很大。今後,保山的旅遊業要唱響三張「旅遊名片」。第一張名片是「溫泉之都」。
  • 雙曬面孔|兩江新區童心小學校長秦波:我用連環畫「曬」家鄉
    重慶「雙曬」志願者、兩江新區童心小學校長秦波向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介紹,由他指導小學生繪畫完成的這本《童畫忠州傳奇》,以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展示了忠州八個歷史人物故事,希望向更多小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出版至今,這本連環畫已成為他美術課堂、社團活動裡時常會用的工具書。現在,他又陸陸續續走進大足、豐都等區縣,挖掘當地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繼續以連環畫的形式「曬」出重慶好風景、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