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僑鄉·我的家③」百年碉樓復活記

2020-12-22 瀟湘晨報

花山小鎮一角。謝 明攝(海外網)

驅車從廣州市中心向西北方向行進,大約半小時即可抵達花都區花山鎮洛場村,這裡既是廣州著名的僑鄉,又因幾十座歷史悠久的碉樓而受到遊客喜愛。如今,這些昔日破敗老舊的碉樓經過修繕整治煥發新顏,被整體打造為特色旅遊小鎮。

記者漫步花山小鎮,三角梅、小雛菊在路旁綻放,蒼翠欲滴的老樹掩映下,一座座青磚碉樓向遊客們講述著它們不凡的來歷。據當地人介紹,自清代鹹豐年間,已有洛場人出國謀生,其中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美國打拼。經過一番艱苦奮鬥,在他鄉站穩腳跟後,華僑們紛紛回鄉購置田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起一幢幢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碉樓,形成獨特的碉樓建築群。

然而,近百年的歷史讓這些老房子年久失修,隨著華僑子女紛紛出國、年輕人進城打工,碉樓漸漸沒人住了,洛場村出現嚴重的空心化。如何讓百年碉樓煥發青春,留住華僑們的鄉愁,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轉機出現在2013年。這一年,笑稱自己是「正宗廣州西關仔」的花山小鎮(廣州)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國明突然意識到,自己這個「老廣州」也沒那麼「正宗」。「身為廣州人,我還真不知道廣州還有這麼有味道的地方。」因到朋友工廠剪彩的機緣,鄭國明第一次從遠處眺望到這些造型別致的碉樓。

「第一眼看到碉樓,我就愛上了這裡。如果將花山碉樓群開發成一個集華僑文化、嶺南碉樓、鄉村旅遊、文創產業於一身的特色小鎮,一定會受到市民歡迎。」鄭國明說。此時恰逢洛場村獲批為廣州市第二批美麗鄉村試點村。花山鎮黨委、政府以及洛場村委會都希望發揮當地華僑文化優勢和便捷的地理優勢,讓老碉樓「活」起來,雙方一拍即合。

花山小鎮的建設,接連過了幾道關。

首先是信任關。

洛場村目前有海外華僑5000多人。很多碉樓主人後代定居在美國,老房子曾是華僑祖輩們居住生活的家,是他們和祖國血脈聯繫的紐帶,所以一些碉樓繼承人一開始對我們並不信任。」鄭國明說。

2015年7月底8月初,時任洛場村村支書江志成和花山小鎮創始人譚廣諾遠赴美國洛杉磯,開始了尋找碉樓主人的旅程。落地後,通過當地華僑組織花都會館的幫助,二人直接找到了碉樓「靜觀廬」的房主——江氏兄弟。

江志成和譚廣諾詳細講述了租用靜觀廬的目的——通過引入文化創意產業,讓僑鄉古村和碉樓活起來。終於,江氏兄弟同意了。此後,越來越多的華僑開始支持家鄉的這一舉措,不少人都做出了和江氏兄弟一樣的選擇。

其次是修繕關。

古建築修繕要靠繡花功夫,要修舊如舊,遠比蓋新房難。花山碉樓以砂磚和青磚為主要材料,部分樓頂有瓦片鏤空雕花,不少碉樓牆上還有嶺南特色的彩色灰塑,一些建築構件已經不再生產,修繕難度大。

入駐碉樓「澄廬」的頂針創新是一家工業設計公司,他們請來專業古建工程隊花費200多萬元對碉樓進行修繕裝修。為了恢復二樓的瓶狀欄杆柱原貌,他們找專業公司定做生產構件。

洛場村黨支部書記江銅芬介紹說:「在對舊建築進行整飭過程中,我們的原則是不改變包括內部及其外牆甚至周邊植被環境的原狀;同時設置建築物控制地帶,嚴格履行修葺審核手續,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原樣修復。」

還有文化關。

盤活老碉樓,既要承載歷史記憶,又要注入新活力。花山小鎮選擇在文化創意上做文章。漫步其中,碉樓「彰柏家塾」中的藝霖坊陶花香生活館定位於中國傳統茶道、花道、香道方面的國學教育;擁有歲月痕跡的泥房則被改造成字門太極養生會館和黃國強字畫工作室;而曾經被荒廢的一方爛地,經過重建,如今是花都區圖書館花山小鎮分館……

步入名為靜觀廬的碉樓,庭院地面上鑲嵌著雕有中國傳統花卉紋樣的水泥地磚。青灰色的雕花水泥磚與碉樓的色調完美融合,相得益彰。鄭國明介紹說:「這是一家名為蒂梵歐的清水混凝土公司的產品,公司入駐靜觀廬後,將其打造為產品樣板間。」與一般的樣品陳列間不同,這裡古色古香,環境清幽。在碉樓後院,幾株三角梅花開正盛,一張方桌、幾個木墩是公司與客戶洽談生意的好地方。由於花山小鎮毗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驅車只用十幾分鐘,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很方便就能來到這裡。

入駐靜觀廬的另一家公司是九設八禧,這家包裝設計公司將產品研發設計團隊布局這裡無疑是看中了這裡的環境。「90後」設計師劉銘哲道出了選擇來這裡工作的原委:「我們從事設計行業的人需要有一個寬鬆清淨的環境來激發創作靈感,當時也找了幾家公司,後來還是決定來這座近百年歷史的碉樓裡工作。」

不僅年輕人被吸引來,當地企業留下來,連老華僑都遠渡重洋過來為僑鄉新貌點讚。

83歲的美國華僑江顯端,40年前到美國從事餐飲行業,時光荏苒,這次回到故鄉讓他感慨良多。「我小時候就住在這附近的東華村,經常到洛場村的碉樓來玩,以前這裡還是知青點。出國前,碉樓就已經比較破敗了。這次回國看到這裡被改造得這麼好,實在太漂亮了。」在老人心中,花山小鎮對住慣了城市、希望找一個安靜地方休息放鬆一下的人們來說,是個好去處。「看到家鄉變得這麼美,我都想回來。我身邊一些美國華僑,也回到故鄉中山、順德去了。」江顯端說。

如今,座座碉樓在向天南海北的客人們訴說百年往事的同時,也成為華僑們感受祖國變遷的絕佳窗口。( 本報記者 張鵬禹 羅艾樺 張保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28日 第 01 版)

【我的僑鄉·我的家②】走出去的「山邊人」回來了!

【我的僑鄉·我的家①】保山「小記者」爭著曬家鄉

責編:童芳、夏麗娟

【來源:海外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我的僑鄉·我的家(13))
    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 李振聰說,「這些年,我們早已不是簡單地賣門票了,而是圍繞『碉樓』做文章,旅遊的內涵越來越豐富。」
  • 廣東開平碉樓土特產小吃節暨僑鄉手信展落幕
    廣東開平碉樓土特產小吃節暨僑鄉手信展落幕 2015年10月08日 10:42 來源:江門日報
  • 僑鄉建築 | 覽樓閣臺榭,品僑鄉文化
    活動 / 介紹 為積極推動碉樓文化的發展、踐行廣工學子精神,在8月9號-14號,來自廣東工業大學江門地區的學生組成了三下鄉實踐團赴江門開平開展活動,感受僑鄉建築文化。本次活動我們團隊將前往開平塘口進行探訪,了解百年歷史下僑鄉建築與僑鄉文化的魅力。2. 塘口 / 糧倉 「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糧食對人類至關重要,關係到國計民生。從封建社會開始,我們就有儲藏糧食的專用建築物。
  • 赤坎古鎮:碉樓驚豔世界,百年騎樓群也很壯觀,眾多電影取景拍攝
    圖文 | 韓志廣東開平碉樓,名列《世界遺產名錄》,享譽世界。很多人不知道,除了碉樓,開平的百年騎樓建築群也很壯觀,如今正打造為開平市的另一張旅遊名片。這片騎樓位於開平市赤坎古鎮。赤坎古鎮的日與夜01關於赤坎,此前我所知甚少,只知道開平有碉樓,不知有騎樓古鎮。2014年,我開啟嶺南文化之旅,赤坎古鎮才進入我的視野。
  • 慕名遊碉樓卻美食難覓,僑鄉美味眾多卻鮮見大品牌 餐飲業如何為...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翁丹萍(署名除外)「我想去看開平碉樓。開平有美食街嗎?一個地方可以吃到很多美食那種。」廣州的謝女士向在開平本地工作的朋友詢問,並未得到滿意的答覆。謝女士表示,這讓她有點失望。記者了解到,慕名遊碉樓卻難覓美食,不少人對開平旅遊都有這樣的感受。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推動江門與港澳合作 開展僑鄉文化研究據了解,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開發腹地廣闊。江門擁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華僑華人與港澳臺同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
  • 嶺南小武漢,中國碉樓之鄉,廣東開平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
    開平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面、五邑僑鄉中部,是由江門市代管的縣級市。境內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素有「小武漢」之稱,歷來是重要商埠和貨物散集地,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築之鄉、藝術之鄉和碉樓之鄉。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廣東開平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廣東開平:不只是碉樓旅遊勝地,還是海外遊子的家
    「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 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
  • 秋色無邊滿眼金,僑鄉風味別樣濃!
    秋色無邊滿眼金,僑鄉風味別樣濃!從碉樓民居到東南亞風情村,從蜚聲海外的鬥山鰻魚到濃鬱的歸僑文化,考察組繼續用腳步丈量僑鄉大地,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別樣風土人情。瑰麗鬥山 美麗鄉村串珠成線晚稻泛起金黃,新谷鋪滿曬場。首站,考察組來到臺山市鬥山鎮浮石村、橫江村、浮月村和徐龍鰻魚科技館,考察美麗鄉村精品線路,進村入戶走訪,為當地鄉村振興把脈支招。
  • 夜空復活!輕小說「我的朋友很少」第10卷6月6日發售
    夜空復活!輕小說「我的朋友很少」第10卷6月6日發售 2014-05-12 14:44:05
  • 中國最美僑鄉,說粵語,廣州人聽不懂,有海有島有山有湖有溫泉
    歡迎關注《中國最美僑鄉行》系列,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2018,我們一起出發吧。大家好,我叫臺山這是我的個人榮譽和美譽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臺山,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中國電能源產業基地,南方唯一直購電試點地區,農業之鄉等等。
  • 【我的僑鄉·我的家①】保山「小記者」爭著曬家鄉
    作為6000萬海外華僑華人的故鄉,僑鄉寄託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如今也綻放出別樣的風採。僑鄉遍布中華大地。其中,廣東、福建、浙江、雲南、廣西、海南等省份,是中國的傳統僑鄉大省。本報選取一批著名僑鄉,組織記者深入僑鄉的城鄉、村鎮,進行紮實、細緻的實地採訪,以生動、鮮活的筆觸,描寫新時代僑鄉的新變化、新面貌。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我的僑鄉·我的家」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終於,我也要「畢業」了
    終於,我也要「畢業」了。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佛陀從生命所面對的種種憂悲惱苦、疑惑恐懼作層層追溯,他看到世間無盡苦惱的根源,正是世人因無知而執著,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而來的。佛陀就是第一個徹底擺脫了這個「我執」的枷鎖,得到自由自在的聖人。「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 他們租下閒置碉樓改建民宿,用民間資本築起「世外桃源」
    臺山四九鎮望崗碉樓民宿創辦人趙慧湘笑著說,她古樸的穿著與周圍的鄉村美景映襯得恰到好處。望崗碉樓民宿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羅贇|攝)在「我要回農村」儼然成為一種時尚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如趙慧湘一樣回到農村開發鄉村旅遊、民宿等項目,讓曾以「貧困」「落後」為標籤的農村找到了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 「有啥值得買」裡整理過的品牌大額券(新增 日食記旗艦店的日食記開陽蔥油醬拌麵醬拌飯 等)
    經過「有啥值得買」裡文章考據過的品牌,在它所在的行業裡至少處於80分以上的水準。今天覺得最值的是日食記旗艦店的日食記開陽蔥油醬拌麵醬拌飯,日食記是國內最火的美食視頻品牌之一,日式風格,畫面精美。它家的配套醬料口碑也挺好的。
  • 小學當班長,90後從不在黑板上「記名字」,終被班主任「撤職」
    班主任千叮萬囑的「記名字」,到了我這裡,成了十足的「打馬虎眼」。我常常自問:我為什麼要記名字?白色的粉筆,應該書寫那些有用的知識點,為什麼要把那些所謂的「差生」名字寫下來?但也因為消極對待「記名字」,我被約談過一次。
  • 第一家以華僑文化世界遺產項目為標誌的銀行品牌
    麥智傳揚的解決之道一、通過「超級口號+超級符號」樹立品牌差異化麥智傳揚團隊在研究當地僑鄉文化中了解到,開平文化原力-碉樓背後的故事;華僑歷經艱辛後回到家鄉興建碉樓,防禦侵略者的襲擊,守住家人安全,守護家庭幸福。
  • 五旬節是「天門打開」的日子
    這是一個歡樂的日子,人們要用鮮花把家裝飾得煥然一新,節日的前一天晚上要吃豐盛的節日宴席。過節當日要讀「十誡」和"路得記「。新約《聖經》,聖靈在這天降臨在120位耶穌的門徒身上,應驗了耶穌死裡復活之後,向門徒的預言,因為聖靈的降臨,他們得著了能力,到全地去傳揚福音,做耶穌的見證人。第一個五旬節那天,有三千人受洗,教會從那日開始在地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