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聯發布《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面向職場人開展了理想工作調研,基於90後、95後、00後等年輕群體進行了調研。
年輕人最想自己開店
若完全拋開現實不談,年輕人的理想職業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樣性,可概括為「自給自足,熱愛至上」。調研顯示,年輕受訪者拒絕成為打工人,最想「自己開店」,集中了12.5%的受訪者;獨立攝影師(7%)、烘焙師/料理師(5.2%)等興趣主導且自由度高的職業躋身理想職業的第一梯隊,同樣呈現出自我僱傭的偏好。科研工作者、金融從業者、學者、設計師、教師等專業精深的職業也比較受青睞。
分年齡段來看,00後更傾向依靠創意與才華謀生,他們選擇媒體人(6.7%)、音樂人(5.9%)、網文作家(5.4%)作為理想職業的佔比都要高於其他年齡。
近6成年輕人期望合作
59.8%的年輕人最理想的工作關係是與「工作夥伴群策群力、默契合作」,31歲及以上白領在佔比上低了14.6個百分點。此外,在團隊中,年輕白領更希望自己能夠扮演「輔助英雄」角色,而後是負責統領的核心人物,分別佔比15.9%、13.3%,最後是「單打獨鬥,個人擔當所有工作」佔9.7%。經驗更加豐富的職場資深人士則在期望統領和獨當一面的比例明顯更高。
成就感是第一驅動力
智聯報告顯示收入雖然是理想工作的第一構成要素,但只有錢還不足以激發年輕人心底的熱愛。83.8%的受訪年輕白領認為「成就感」最能激發工作熱情,可見「金錢誠可貴」,但「成就感價更高」。
排在第二的才是「金錢」,68.3%的年輕人選擇該選項。此外,年輕人還更注重工作內容,「趣味性(46.6%)」對於他們來說更能體現一份工作的價值,00後選擇該選項的佔比更是高達54%。
年輕人認為「新鮮感(26.9%)」也能激發出新的熱情,高於85後的23.3%與80後的24.2%。
超8成未從事理想職業
整體來看,超8成受訪者表示沒有從事理想工作。其中,90後的工作理想程度最低,佔比僅為15.8%,而95後、85後的理想度接近,分別達到18%與18.6%。
「奔三」的90後迎來分水嶺,第一波「職場中年危機」在不遠處招手,生活負擔越來越重的他們一邊努力向上突破職場天花板,一邊奮勇向前以不被「後浪」趕超,理想的稜角不免經歷現實的打磨。
最骨感的是收入
被問及現實工作與理想哪裡差距最大時,50.6%的年輕人表示是收入,佔比高於31歲及以上白領。其次是佔比46.9%的「自由度」與佔比37.3%的「職業前景」。
回顧年輕人理想工作的要素排行,「工作強度」是最不被看重的,但現實的工作強度卻給了他們猝不及防的一擊,21.5%的年輕人正在被超過預期的高強度工作擠壓。相對而言,31歲及以上的職場前輩們已經對此脫敏,他們之中僅有13.8%認為此項現實與理想差距大。
近6成年輕人自信追夢
對于堅持「理想工作」的年輕人,59.2%勇氣來自於對能力的自信;20.4%則表示能夠承擔追夢失敗的風險,他們因為「輸得起」而更加從容。另有7.5%的年輕人給出答案稍顯負面,卻十分現實,「無法忍受現在的工作」成為他們化不滿為力量,努力向上爭取的驅動因子。
7成用行動改善現狀
多數年輕人決心用自身行動做出改變,其中超過7成踐行「終身學習」,選擇通過學習提升能力與資質;此外,42.8%選擇實踐出真知,而在成為「社會人」這條路上,33.2%、24.3%的年輕人選擇「多攢點錢」和「廣泛結交人脈」來改善現狀。
雖然年輕職場人願意改變現狀,但在行動上略顯「佛系」,超過6成表示「一直在間歇性地努力」,有計劃並且持續堅持的佔比僅四分之一。8.5%表示短時間努力過,但很快放棄了,另外5.6%還處於「未開始奮鬥」的狀態。
遼瀋晚報記者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