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南寧1月14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李婷 覃芊芊)臨近過年,一年一度的「催婚大戲」又將上演。日前,一條「我國單身成年人口2.4億人」的微博話題頻頻衝上熱搜,閱讀量高達5.1億。這一數據來自於蘇寧金融研究院發布的《單身群體消費趨勢研究報告》,據報告顯示,這一數字甚至比俄羅斯和英國的總人口數之和還要多。不少網友看完後紛紛表示:我居然參與了一個2.4億的「大項目」!
據珍愛網發布的《2019年90後單身人群白皮書》顯示,在我國的單身人口中,90後佔比47.68%,80後人群佔比41.62%,70後人群佔比10.7%,90後單身人群佔比最高。是什麼原因導致90後單身人口越來越多?單身90後真實婚戀觀又是怎樣的?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現居南寧的未婚90後以及他們的父母,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圖為智聯招聘聯合珍愛網發布的《2018年職場人婚戀觀調研報告》中不同城市的單身率排行榜。(資料圖)來源:智聯招聘
愛情是錦上添花 緣分可遇不可求
沒有經歷80後的特殊歷史背景,也不像00後在多重呵護下成長,90後曾經是充滿爭議的一代。如今,當年被冠以「叛逆」「自我」等標籤的他們,也終於在2020年這一年,第一代90後邁入了而立之年。但似乎時代還是沒打算放過他們,作為來到了適婚年齡的90後們,又一次成為時下的熱議話題……
日前,據智聯招聘聯合珍愛網調研並發布的《2018年職場人婚戀觀調研報告》顯示,在參與調研的職場人中,68.33%處於單身狀態。其中南寧排在第17名,有68.75%職場人是單身。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受訪90後對於擇偶標準都提到了「性格相合」、「品行要好」、「三觀一致」、「志趣相投」等關鍵詞。但對於戀愛,每個90後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戀愛對我來說是精神的慰藉,是情感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豐富人生的體驗。但戀愛也講究緣分,可遇不可求,找到合適的人在一起,才能體會到戀愛真正的滋味。」95年出生目前現居南寧的市民黎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99年出生的市民蔡女士表示,自己現階段渴望談戀愛,「戀愛是一件美好事情,愛能夠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的生命變得完整,每個人能夠在愛裡面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我很期待那個人的出現,但我也一直堅持著自己寧缺毋濫的原則。」
92年出生的市民陳女士則表示,戀愛對於自己來說,像是「錦上添花」,有了更好,但沒有也無妨。她說對待感情自己一直都堅信三觀匹配才能走得長遠,所以這事兒急不來也強求不來,緣分要是到了擋也擋不住,緣分要是沒到,就好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一個人的自由。
90後單身原因分析 社交圈小排第一
據2019年中國青年網聯合珍愛網發布的《90後青年婚戀新常態調研報告》顯示,90後單身的原因排行榜前三名為:社交圈子小、工作忙、對愛情幻想過於完美。就性別差異而言,除了圈子小之外,男性單身的主要原因為性格內向不擅交際、工作忙、經濟條件不理想;女性單身的主要原因則是對愛情幻想過於完美、工作忙、性格內向不擅交際。從學歷背景看,學歷越高越容易受困於生活圈子小和工作忙帶來的擇偶問題。
97年出生的市民謝先生告訴記者:「我每天都在公司和家之間往返,兩點一線,工作很忙。周末休息時間又習慣宅在家裡,所以自己的社交圈子比較窄,很難認識新的人。」謝先生說,現在的人比較浮躁,做什麼都急於求成,包括談戀愛。再加上每個人對於戀愛的要求和標準也不相同,即使談了戀愛也很難一起走下去。每當一想到這裡,謝先生就減弱了自己想要談戀愛的想法。
《90後青年婚戀新常態調研報告》調查還顯示,90後的主要壓力來源為脫單壓力、經濟壓力、自我提升壓力及工作壓力。既為單身狀態焦慮,又要考慮工作、經濟等物質方面的壓力,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市民黎先生說:「我是渴望脫單的,但是我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普遍生存壓力很大,如果談了戀愛生活成本會更提高,所以很多人都會望而卻步,想等自己的物質水平高一點再去考慮感情的問題。」
93年出生的市民陸先生認為,當前這個年紀正是個人事業的上升期,雖然看到身邊的人陸陸續續都有了歸屬,加上家人的催促,心中難免有些焦慮,但目前自己仍會是把事業和個人能力提升放在第一位。
圖為我國2010年至2019年結婚登記數據趨勢圖。(資料圖)來源:國家民政部
婚姻是柴米油鹽 要考慮多重因素
據我國民政部統計,2013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1346.9萬對,見頂後持續回落至2019年的947.1萬對。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90後的擇偶條件也隨之改變,對於結婚,他們有了更多的考慮。
94年出生的市民覃女士告訴記者,自己身邊已經有不少已婚的朋友,讓她對婚姻的美好生活有很多期待。但想到婚姻,覃女士認為,戀愛是「風花雪月」,而婚姻是「柴米油鹽」。她希望能做好更多的準備,再進入婚姻狀態。同樣,95年出生的市民楊女士也很渴望愛情與婚姻的到來,但她說自己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與合適的人結婚很重要,不會將就。
94年出生的市民李先生認為,戀愛是相對自由的,婚姻則要對家庭負責。兩個人的三觀、雙方的家庭、結婚後的打算等等都是結婚需要考慮的因素,結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陸先生則說:「結了婚之後,大多數父母就會緊接著催促要小孩,本身對於年輕的小夫妻來說,房貸、車貸等壓力就已經喘不過氣來,要了小孩之後生活質量會下降的很明顯。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即使認定了對方是攜手一生的人,有很多也不會馬上結婚,會等經濟實力更穩定一些再考慮這個問題,選擇先『立業』後『成家』。」
此外,《90後青年婚戀新常態調研報告》調查顯示,對於「門當戶對」觀念的理解,有超7成單身90後認為「門當戶對」是指結婚對象雙方的學歷、能力、成長背景等匹配,且有50%的單身90後贊同「門當戶對」的觀念,也有46%認為只要真心相愛就行。其中,收入越高,越贊同「門當戶對」的觀念。
市民蔡女士說:「當今社會物質與愛情像是被緊緊捆綁在了一起,很多人都會看中另一半是否與自己『門當戶對』。有房有車貌似成了結婚的標配,高收入、高學歷、家庭條件優越是多數人理想的擇偶標準,甚至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各方麵條件都比自己還要好的另一半,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有物質保障的。」
同樣,市民楊女士也認為,90後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個性強、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條件都還不錯,不願意降低擇偶標準委屈自己,所以很多人相互都看不上眼。
父母不過分幹涉 更在乎對方人品
90後的婚戀觀在發生變化,那麼90後的父母對此又持什麼樣的態度呢?《90後青年婚戀新常態調研報告》調查顯示,超7成父母選擇尊重子女的婚戀生活,子女收入越高,在婚戀選擇方面受到父母幹預越少,經濟獨立可以讓單身男女在婚姻方面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發現,90後父母對子女的擇偶要求更多體現在人品方面,所以能否獲得對方父母的認可,人品是否經得住考核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家長梁女士告訴記者,她有一個27歲的女兒,目前正在戀愛階段,雖然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但女兒不著急結婚,自己也表示理解和尊重,「她是一個比較有主見的女孩子,我們也不會幹涉她的情感生活,只希望對方是一個人品好、有上進心的男生,經濟條件好不好我們倒不是很在意,有上進心兩人一起努力日子也會越過越好的。」
「如果孩子直言不想結婚,您能接受嗎?」——面對這個問題,部分受訪家長表示不會同意,也有家長表示,儘管不太能接受,但還是得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婚姻觀和戀愛觀,不需要家長過分操心,「我的兒子今年24歲了,周圍很多同齡孩子已經結婚生子,我也希望他能早點成家立業,我也能早點抱上孫子,但是他如果實在是不想結婚,我會尊重他的想法。」
梁女士也表示:「孩子們大學畢業後基本都選擇在城市生活,房價高、花銷大、工作壓力也大,可能這些都是一些孩子不想結婚的原因,如果我的孩子實在不想結婚,我也不會強迫。」
記者手記
通過探訪90後的婚戀觀,我們發現90後無論是等待契合的靈魂伴侶出現,還是在戀愛中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們對待戀愛和婚姻都多了一份謹慎,這是他們更負責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選擇戀愛和婚姻的權利與自由,幸福與否只有自己知道。無論做出哪一種選擇,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因為相互喜歡而在一起;希望每一對準夫妻,都是因為相愛才結婚;也希望每一位暫時一個人的朋友,都能夠找到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法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