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內容按照朝代、時間順序梳理,因為考試中有一類排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梳理可以讓大家對歷史事件前後順序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一、夏朝
1.禹傳啟,家天下
(1)禹: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夏朝建立者為禹(3)禹死後,位置傳給啟,即父死子繼,意味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禪讓制為選賢與能,如堯讓舜、舜讓禹。大禹死後其兒子繼承王位,公天下進入家天下2.劃分九州
(1)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青州、兗州、冀州、雍州、豫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即禹貢九州,「九州」後來成為古代天下代名詞,如電視劇《九州縹緲錄》,其中「九州」就是指古代天下(2)大禹劃為九州之後築了幾個大鼎,在鼎上記錄了各個州的山川地貌與珍奇怪獸,將鼎陳列在宮門之外,從此鼎象徵國家和權力,故在中國古代,將一個國家的建立稱為定鼎,將一個國家的滅亡稱為遷鼎。「問鼎中原」中的「鼎」為權力的象徵
3.桀行暴政而亡:由於夏桀的殘暴統治,最後被商部落所滅
二、商
1.商湯滅夏的鳴條之戰:商君主為商湯,商朝建立之初將都城定都於亳(bo),現今河南商丘
2.盤庚遷殷:商朝中期,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自此都城穩定。歷史上又稱商朝為殷朝、殷商,殷在現今河南安陽
3.武丁盛世:武丁為盤庚的侄子,武丁盛世指在武丁統治時期,將商朝推至極盛、鼎盛,武丁有一任皇后叫戊,我國歷史現存規模最大、體積最重的司母戊鼎,改名為后母戊鼎,即武丁的兒子為了紀念母親戊所鑄造(故應稱之為后母戊鼎),「後」即偉大之意,「后母戊」指偉大的母親戊
4.紂暴政亡國:商朝亡國之君為商紂王(歷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其昏庸(酒池肉林:以酒為池、血肉為林)、殘暴(發明炮烙之刑)、好色(寵幸妲己),激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滿,故武王伐紂,結果為商紂王在麓臺自焚而死,為牧野之戰
三、西周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商→實行分封制→國人暴動→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洛邑
1.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商
(1)牧野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因為商紂王殘暴,士兵不想替其賣命,於是臨陣倒戈(典故出處),最後商朝滅亡(2)西周建立之後,都城位於鎬京(現今陝西西安),因為鎬京在西面,故歷史上將定都鎬京這段時期的統治稱之為西周2.周武王打下天下之後為鞏固其統治實行分封制
(1)將皇族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如將其弟弟周公旦分封到魯地,建立魯國,現今山東曲阜;將第一功臣姜子牙分封到山東齊地(故山東自古被稱之為齊魯之地)(2)此做法一方面可以幫周天子開疆擴土,另一方面可以鞏固統治(3)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姓姬,名為姬旦(這名字好記吧),典故為周公吐哺,周武王打下天下之後太過勞累,兩年之後死去,其兒子成王繼位,周公輔佐成王,其若聽見有人求見,食物來不及下咽,就會立刻吐出去接見求見的人。周公吐哺說明其非常禮賢下士、求才心切,故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4)成康之治:指成王與其兒子康王統治時期出現盛世局面3.國人暴動
(1)君王為周厲王,十分殘暴無道,甚至派人嚴密監視老百姓,老百姓見面都不敢交談,只敢交流眼色,此情形被稱之為道路以目,大臣勸其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厲王不聽,後來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驅逐(2)國人暴動發生於公元前 841 年,公元前 841 年是我國實際記載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4.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洛邑
(1)亡國之君為周幽王,不愛天下愛美人,得到美人褒姒之後想盡辦法博美人一笑,有大臣叫其點燃烽火,於是周幽王點燃了烽火,戲弄了諸侯,美人雖然開心了,但其也失去了諸侯,等到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點燃烽火則沒人相信,犬戎輕而易舉地攻破鎬京,西周滅亡(2)西周滅亡之後周幽王的兒子將都城遷到洛邑,即現今河南洛陽,洛陽在東面,故將定都洛陽的統治稱之為東周四、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1.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東周前後期呈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政治形態,前期主要爭當霸主(了解先後稱霸的五位人物),後期存亡之戰,開始大國殲滅,進入戰國時期
2.春秋五霸
(1)齊桓公:姜小白(姜子牙後代),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管仲輔佐齊桓公,幫助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成就霸業(2)晉文公:即重耳,相關戰爭為城濮之戰,典故為退避三舍,先示弱,然後後發制人,為中國歷史上經典的誘敵深入戰役① 一鳴驚人: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② 問鼎中原:向周天子詢問鼎的重量,鼎為權力的象徵,暴露了其想要取代周天子號令天下的野心(5)越王勾踐:常考臥薪嘗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志復國,最後成功打敗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除此之外,其可以復國成功得益於範蠡的輔佐,其可以做到功成身退,知道可以與越王勾踐一起吃苦患難,但是不能共享福,至理名言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來歸隱江湖,成為陶朱公,富甲一方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荊軻刺秦)
1.春秋進入戰國的標誌為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指晉國被有實力的三個卿大夫一分為三,即韓、趙、魏(可以記憶為「喊趙薇」),田氏代齊即齊國以前為姜子牙的封地,後來被田氏代替
2.戰國時期實力較為雄厚的七個國家統稱為戰國七雄
(1)考試會考查位置,即齊(東)楚(南)秦(西)燕(北)趙(上)魏(中)韓(下)(2)各國進行變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其中秦國秦孝公統治時期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因為變法會得罪很多人,如一些舊貴族,故沒有了靠山(秦孝公)之後被車裂而死(3)桂陵之戰:典故為圍魏救趙,涉及人物為孫臏、龐涓(4)馬陵之戰:對應典故為減灶誘敵,人物為孫臏、龐涓(5)長平之戰:交戰雙方為秦國和趙國,結果為秦國大敗趙國,趙軍四十萬人被坑殺,關注人物趙括,其沒有能力,紙上談兵,面對秦國將領戰神白起(人屠),長平之戰為戰國時期殺傷人數最多的戰役(6)荊軻刺秦:對應典故為圖窮匕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結果失敗被殺百家爭鳴(儒、道、法、墨、兵、雜)「本篇主要講解名家與陰陽家」
1.名家:喜歡討論名和實問題,喜歡辯論,代表人物為惠施(與莊子濠梁之辯,莊子說「你看這個魚多快樂呀」,惠施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後來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和公孫龍(白馬非馬,將函谷關官吏繞暈了,放其過關)
2.陰陽家:用陰陽五行解釋社會和人事,代表人物為鄒衍,觀點為「五德終始說」,「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說」指社會變遷是金木水火土輪流支配的
五、秦
秦滅六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秦小篆)、焚書坑儒、北徵匈奴、南平百越、修築長城→昏庸腐朽的秦二世→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義→劉邦滅秦
1.秦滅六國是有一個順序的,最後滅的為齊。秦王嬴政滅六國採用的政策為遠交近攻,故滅六國的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口訣:喊趙薇去演戲)
2.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之後開始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
(1)政治:中央的官制為三公九卿制,重點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的官制為郡縣制,郡守和縣令(2)經濟:統一度量衡、車同軌。度量衡:度為長度單位,量為容積單位,衡為重量單位,要分清楚3.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千古罵名:焚書坑儒,將先秦時期優秀典籍燒了,只留下佔卜、種植等醫學方面的書籍,然後將反對的儒生活埋了
4.北徵匈奴:大將蒙恬
5.南平百越:「百越」指南方各部落
6.修築長城:主要抵禦匈奴,秦長城的起止點為西至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裡,現在看到的長城不是秦長城,為明長城(西至嘉峪關,東至鴨綠江)
7.昏庸腐朽秦二世:秦朝亡於胡亥,在其統治時期趙高指鹿為馬
8.秦朝亡於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口號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了農民階級的反抗精神,後來失敗被秦朝軍隊鎮壓
9.劉邦、項羽起義
(1)項羽:使項羽一戰成名、揚名天下的戰爭為秦朝末期巨鹿之戰,其可以做到破釜沉舟,最終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2)劉邦:秦主力被項羽鉗制,在同時劉邦攻佔鹹陽(公元前 207 年),大秦帝國走向滅亡劉邦很會收買人心,與鹹陽老百姓約法三章,秋毫未犯,贏得民心,此時項羽予以出兵攻打劉邦,劉邦認為其二人實力相差懸殊,於是還軍霸上,主動向項羽請罪解釋,即為鴻門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飯局),鴻門宴的成語典故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六、漢
楚漢之爭→垓下之戰→白登之圍→文景之治→七國之亂→漢武帝擊匈奴→巫蠱之禍→昭君出塞→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劉秀稱帝→光武中興→黃巾大起義
1.垓下之戰:楚漢相爭期間決定勝負的戰役。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最終劉邦勝、項羽敗
2.西漢:劉邦建立西漢,劉邦是漢高祖,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3.白登之圍:漢高祖劉邦想要攻打匈奴,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險些喪命,後來陳平用計策救出劉邦
4.文景之治:西漢初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經濟恢復、百姓生活安定
5.七國之亂:漢景帝統治時期,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平定叛亂的人是周亞夫
6.漢武帝劉徹:實現大一統,把整個漢朝推到鼎盛、強盛,因此稱漢朝「強漢」。此時漢武帝想改變和匈奴被動、屈辱的和親局面,便開始主動出擊匈奴
(1)馬邑之謀:漢武帝想在馬邑誘擊匈奴,最終失敗,意味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後來便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三次戰爭中重點關注漠北戰爭(2)漠北戰爭:典故封狼居胥。霍去病帶領部隊衝到狼居胥山,設壇祭天,以告成功,後來封狼居胥成為歷代武將最高的榮譽7.巫蠱之禍:漢武帝晚年的事件,奸臣江充得勢,藉助巫蠱陷害太子謀反,最終皇后衛子夫、太子自殺,後漢武帝得知真相,後悔不已,便修建「思子宮」以誌哀思
8.昭君出塞:統治者是漢元帝,此時匈奴內部有混戰,分裂了好幾個部,其中一個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在朝見漢元帝時要求和漢朝和親,因此有了昭君出塞,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
9.王莽改制:王莽篡漢,建立新莽政權,西漢走向滅亡
原因:王莽建立新莽政權後開始改革,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太超前了,因為王莽提倡土地國有、科技創新,鼓勵各種發明,現在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才是創新,因此王莽很厲害,但由於王莽的改革太超前,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以至於所有的改革均失敗了,改革失敗後便失去民心,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3)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當時有兩支起義大軍,綠林軍(以綠林山為根據地)、赤眉軍(起義部隊把眉毛染成紅色,便於區別)結束了王莽的統治10.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東面),史稱東漢。劉秀統治時期把改的亂七八糟的社會安定下來,出現的治世局面是光武中興
11.東漢末期:統治越來越腐朽,爆發了農民起義,即黃巾起義(起義軍頭戴黃巾),領導者是張角,起義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真題實戰
1.(2013-浙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大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2.(2018-陝西)下列歷史事件中,發生在黃河流域的有( )(多選)
【解析】正確選項:A、B、C
B 項正確。王莽當時的都城在長安,長安在陝西,黃河流域C 項正確。遷都是從平城到洛陽,河南洛陽在黃河流域關註上岸喵,你我都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