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孩子,有的父母更需要接受教育。

2021-01-13 騰訊網

點擊"教育孩子的訣竅"關注我們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確,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相對於孩子,有的父母更需要接受教育。

01.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才有好未來。

02.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人的成長、發展,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甚至永遠無法彌補。

你了解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長大了也不會改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

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理性階段的開始;

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03.給家長"8條建議"

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讀初中之後,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

研究機構調查表明: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很少出現抽菸、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

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 孩子"生病",父母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孩子進入初中之後,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人"。"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學會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 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

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 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7.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8. 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

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

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寫在最後:

最近微信官方改變了公眾號推送規則,不是按更新時間順序排了。

所以想要第一時間收到教育孩子的訣竅的推送,你可以每次讀完後點個「在看」,或者「星標」,這樣教育孩子的訣竅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點個「在看」,只要你想看,我們都在。

相關焦點

  • 相對於孩子,有的父母更需要接受教育.
    相對於孩子,有的父母更需要接受教育。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才有好未來。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人的成長、發展,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 父母接受自己,比接受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是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問題,更深的是因為對自己不滿。父母喜歡比較最初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激勵自己的孩子更努力一些,向優秀的人學習,父母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心可以理解,但有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孩子不僅不會理解,還會覺得厭煩。
  • 教育孩子"先褒後貶"?父母要了解"增減效應",孩子更易接受
    按照我們平時的習慣,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習慣&34;。說點好話讓孩子高興一下,然後再提出問題教育孩子,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應用中&34;的效果並不是很好,孩子大多會因為前後的落差大,而難以接受父母的評價和教育。
  • 父母們知道「親職教育」嗎?讓您和孩子更融洽的利器
    為了更好的工作,我們需要考各種資格證書。為了生活更加便利,我們需要考駕駛證等等。唯獨有一點很奇怪,為什麼成為父母卻不用考試呢?甚至是都不用學習任何知識,莫名其妙就變成了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交給學校的老師就行。
  • 作為父母,為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人們已經意識到,在21世紀,教育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通常,獲得碩士學位的人比高中畢業的人更有競爭力。因此,今天的父母更加關注他們孩子的教育,因為他們明白對孩子來說,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多麼重要。那教育到底有多少用呢?
  • 同是教育孩子,為什麼有的父母為了教而打而有的卻是為了打而打?
    從這個事件被曝出以來,牽動了許多人的心,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做父母的人,光看到新聞上的文字就已經恨得牙痒痒。更別說看了那個視頻,小女孩身上大大小小的傷口,有的被燙傷、扎傷和劃傷,還有全身多處骨折等等。孩子成長過程中會迎來好幾個叛逆期,你越是不讓孩子幹的事,孩子越喜歡幹,父母的批評和懲罰反而會引起反感和對抗,讓孩子們努力變得更聰明、更狡猾一些,避免被父母逮住。
  • 父母教育不可太激進,嘗試接受孩子"出格"的想法
    教育子女是困擾全人類的大問題。當我們用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會發現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存在問題,尤其在與孩子交流、溝通方面,可謂是疾病叢生。教育方式不能太激進我們先來看第一種父母,這些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他們對孩子的一些&34;行為,輕則訓斥,重則打罵。
  • 父母課堂 | 讓孩子超級反感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多爸媽都會有點迷茫。雖然他們已經很關心和很耐心地對孩子進行了指導,但是很多時候,這種方式反而讓孩子覺得反感,會適得其反。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生活和學習上的指導和幫助,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時卻很在乎他們的態度。那麼在教育孩子時,最不能讓孩子接受的態度有哪些呢?
  • 相對於高考,其實中考更重要
    抓得緊一點吧,怕累著孩子,更怕孩子在壓力之下失去學習興趣;追求快樂教育吧,還有點沒底氣,怕孩子瞎玩好幾年最後一無所獲……其實,小學階段是為孩子整個學習生涯打基礎的階段,肯定是需要狠抓的,但狠抓不意味著逼孩子死學。要抓哪些方面?如何把握好度?怎樣抓才能既學到東西又不至於壓力太大?下面是多位特級教師的經驗之談,希望對您有幫助。
  • 父母給予孩子優良家庭教育,需要做到「這5點」,孩子長大更出色
    ,父母需要做到這5點,孩子更出色人民日報這家長的陪伴教育之下,孩子不會因此缺失愛與關懷,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也能夠升溫,這對父母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大有助益。,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 父母更需要「止」的力量,而非「行」的力量 | 一土校長小月:教育需要留白
    可惜很多父母不瞭然其中的藝術,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並且高密度介入孩子的方方面面,變成了「直升機」父母。,我們需要去滋養、保護和指導我們的孩子,一路引領他們直到他們準備好自己的路。所以我們就期待一種創新教育,一種回歸了教育本質的真實的教育,這種教育能看到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 表揚——父母需要謹慎使用的教育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父母一直都習慣採用批評打罵等懲罰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可以快速的糾正孩子行為,但是卻存在很大的不足。長期的批評否定孩子,容易打擊孩子自信心,使得孩子變得內向、自卑,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而隨著隨著社會的進步,父母知識水平的提高,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批評打罵教養方式的弊端,因此父母們開始減少使用這種教養方式,轉而開始尊重孩子、表揚孩子。
  • 失職父母強制接受線上親職教育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姚改改□ 王良辰失職父母強制接受親職教育!5月29日,浙江省台州臨海市婦聯與檢察院聯合主辦的「強制親職教育」線上平臺正式上線,對教育失當的父母及遺棄、虐待未成年子女的父母,開設親職課堂,強制接受親職教育。
  • 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為,排名第一的是什麼?
    其實,這所有的問題,都與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有著密切的關係。善於和孩子對話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適齡的行為技能,同時鍛鍊問題解決能力。不善於和孩子對話的父母,親子關係表面看起來一派祥和,其實在孩子內心深處埋下了一根火線,等孩子成年後,就會暴露出親子關係問題。
  • 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為人父母都該看看
    為人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幫助TA成為平凡但不平庸的人。只有承認孩子的平凡,家長才能更平靜的面對家庭教育:降低心理預期 :有的孩子考了80分會被誇獎,可有的孩子即使考到98分,也會被告知不該丟掉那兩分。
  • 「他們有的我也要」,孩子向父母提要求,父母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一直以來,中國人講究專、精、尖等幾大方面優勢,在培養創造力和開發性的工作上相對比較弱,這是因為從小教育的模式決定的,在西方國家來說更偏向於個性化。
  • 教育孩子有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則,考慮孩子感受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回家後就被父母用&34;為由教育了一番。至此,為了不讓父母寒心,而放棄了音樂,成長路上也放棄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去了不喜歡的城市,上了不喜歡的大學,選了不喜歡的專業。回過頭知道不該什麼事都聽從父親的話時已經晚了。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每個家庭都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他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念。
  • 父母再忙也要關注孩子教育
    這是全生發展的第262篇文章 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很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有的父母,因為工作忙,或以工作忙為藉口,並沒有在孩子教育上投入過多精力。工作再忙,也不應該成為缺席孩子教育的藉口。教育孩子,首先得花時間,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是孩子教育的前提。願意花時間,還要考慮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的家長,與孩子最大的交集,就是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有的家長,每天最關心的是孩子的作業,哪怕陪到晚上11點,也要盯著孩子把作業做完;有的家長,能夠參加孩子每一次家長會和每一次重要的人生時刻......
  • 「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攀比跟風怎麼辦?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什麼事情都不懂,小時候如果父母教育得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走上歧途。,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攀比的心理·來自家長的影響有的家長就屬於愛慕虛榮、攀比成性的人,在這種家長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只會被父母的缺點所影響,自己也成為一個攀比跟風的人。
  • 要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有多難?
    大多數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大多數父母自己笨鳥、聰明鳥都沒飛遠,就想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讓他們繼續替自己飛。大多數父母在一開始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比自己優秀,他們會獲得更好的生存,取得更高成就,得到自己奮鬥終生也得不到的東西。假如,父母們付出了所有,孩子自己也盡了最大努力,可還是平庸,他們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