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教學筆記之堅貞不屈的剛體:所有力學的基礎

2021-02-20 聲振之家


走過去是七步,走回來也是七步。

——伏契克

學講到現在,終於可以講點新東西了。老是講質點,煩死我了。終於可以講講剛體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說物理是道,那麼質點就是一,而剛體就是三,是所有力學的基礎。

首先講講自由度。什麼是自由度?簡單地說,力學裡的自由度就是描述物體空間狀態所需要的變量的數目。

以最簡單的質點問題為例。如果質點在一根這直線上運動,那麼它就只有一個自由度,與這條直線上某個特定點(參考點,或者原點)的相對距離x(可正可負)。這個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率,就是該質點的速度,速度隨時間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

如果這個質點掙脫了鎖鏈,跑到平面上運動,這時候它就有兩個自由度了(x,y),同樣表徵了質點在平面上的位置,相應地也有速度和加速度。當然,這兩個自由度也可以用其他坐標系來表示,最常見的是極坐標系。從平面跑到三維空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質點有三個自由度了,相應的有速度和加速度,同樣也可以在柱坐標系、球坐標系或者其他坐標系裡表示出來。

位置x和速度描述了質點的所有運動(以後你們會碰到「相空間」的概念,它就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簡單地說,牛頓力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力決定了加速度,其他更高階的變化就不需要考慮了——不需要考慮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因為全都歸結到「力」了。

比一個質點多的東西就是兩個質點了。如果這兩個質點沒有任何關係,大家各過各的,那就是把質點問題算兩遍,沒有任何挑戰性。如果它們之間有聯繫,那麼最簡單的聯繫就是剛性聯繫了(中學物理力經常說的輕質剛性細杆),也就是說,這兩個質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那麼他們就有5個自由度了:每人3個自由度,這是6個,再減去一個限制(距離保持不變),所以是5個。

這時候可以引入「質心」的概念:這兩個質點和連接它們的輕質剛性細杆,構成了一個槓桿,槓桿的支點就是質心的位置,把質點選在質心,槓桿就有保持平衡。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描述這個雙質點系統:質心有3個自由度,輕質剛性細杆的取向有2個自由度,就像地球上經度和緯度這兩個自由度一樣。

比兩個質點更複雜的就是三個質點了。用輕質剛性細杆連接的三個質點,只有6個自由度:兩個質點是5個,增加了一個質點,多了3個自由度,但同時也多了兩個限制條件,所以再減去2,總共就是6個自由度。三個質點也有質心,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重心(如果它們的質量各不相同的話,就要考慮加權),也是這個「平面槓桿」的支點。

比三個質點更多的就是四個質點了。你還有沒有完?有完,有完,這就完了。多了一個質點,並不會多出來自由度,因為同時也增加了三個限制條件。所以,仍然是6個自由度。同理,對於剛體來說,不管是由多少個質點構成的,它也只有6個自由度——因為剛體中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都是固定不變的。

補充一點,質心的概念並不限於剛體,它仍然是所有這些質點構成的「大槓桿」的支點。


剛體有6個自由度,剛體中任意挑選的三個點就完全確定了剛體的空間位置,這6個自由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率就確定的剛體的狀態,同樣也是由牛頓定律決定的。

這6個自由度可以換個方式描述。質心有3個自由度,質心處自帶一個右手坐標系xyz,三個軸的方向也有3個自由度:隨便選個x軸,它有2個自由度;y軸必然位於和x軸向垂直的平面內,它的方向就只有1個自由度了;z軸也在這個平面內,而且和y軸平行,所以沒有新的自由度。

除掉質心以外的3個自由度還可以用所謂的歐拉角(θ,φ,ψ)來描述。歐拉角(θ,φ,ψ)描述了附著在剛體質心(其實可以是剛體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的固定坐標系xyz與某個特定參考系XYZ的相對取向。

把兩個右手坐標系xyz和XYZ的原點放在一起;xy和XY平面有一個交線(所謂的「節線」,Z×z決定其正方向N);Z和z軸之間的夾角就是θ;X和N軸之間的夾角就是φ;N和x軸之間的夾角就是ψ。可以看到,θ的取值範圍是(0,π),而φ和ψ的取值範圍都是(0,2π)。如果用個圖來說明,就很容易看明白了,但是我偷個懶,大家隨便找本《力學》看看就可以了(比如說朗道和慄弗席茲)。

好了,講完自由度,接著講剛體。

描述剛體的運動狀態,就是描述這6個自由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率。由於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問題得到了很大的簡化。

首先是質心的運動。質心的3個自由度完全決定於外力(剛體內部的相互作用力完全抵消掉了),可以用質點動力學進行完整的描述。這樣就只剩下3個自由度。換到質心坐標系,質心就是不動的原點,那麼剛體就只能繞著這個點轉動了。當然,除非全部外力之合力等於零,這個質心坐標系是非慣性系,需要考慮各種非慣性力的影響,但是,這些都是質點動力學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現在考慮剛體的轉動。轉動總是相對於某個轉動軸的(在任何瞬時都是如此,但是下一個時刻,這個轉動軸就可能變了),最簡單的轉動是定軸轉動,也就是說,轉動軸保持不變。轉動軸有2個自由度(轉動軸的方向),所以,在定軸轉動中,剛體就只剩下1個自由度了:剛體繞著轉動軸轉動的角度θ。角度隨時間的變化就是角速度。

就像平動有動能一樣,轉動也有能量,這就是轉動能。平動有慣性,轉動也有慣性,簡單的類比可以知道,質點繞軸轉動的慣性就是mr²,其中r是質點到轉動軸的距離。對於剛體來說,轉動慣量就是:


其中ρdV就是某個小小區域的質量。

不行,我這樣寫下去就成了抄書了。抄書太煩人了,我還是爭取不用公式吧。想看書的人,直接找本書看就行了,沒必要看我寫的這玩意兒。

轉動慣量依賴於剛體的密度分布,也依賴於剛體轉動軸的位置。最簡單的位置就是轉動軸通過剛體的質心,此時的轉動慣量計算就是個簡單的微積分習題,常見的剛體有條形、長方形、圓盤、圓柱、長方體、球體、甚至還有橢球體,其實都很簡單的,自己去算算就行了。對於平板剛體(完全位於xy平面),還有個簡單的公式(垂直軸定理):


你算出來此時的剛體轉動慣量了,可是,如果轉動軸變了,剛體的轉動慣量也會改變,還得重新計算,真煩人。如果轉動軸仍然通過質心,只是轉動了個方向,那麼沒辦法,你基本上只能重新算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條形的轉動慣量依賴於轉動軸於條形的相對方向,而球體的轉動慣量不依賴於轉動軸的方向。如果新的轉動軸平行於通過質心的轉動軸,就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平行軸定理)。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起初的轉動軸通過剛體質心的時候,才能應用平行軸定理。任意兩個轉動軸,即使它們是平行的,也不能從一個的轉動慣量直接得到另外一個的信息。如果有三個平行的轉動軸,知道了剛體相對於他們的轉動慣量,就可以剛體沿著平行於此三個轉動軸的任意轉動軸的轉動慣量,這是因為可以首先找到質心所在的平行軸。

原則上,你就可以算出剛體繞著任何軸的轉動慣量了。但是,還有比定軸轉動更複雜的轉動,比如說,定點轉動。這時候,只有一個點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有3個自由度。講起來比較煩了,隨便哪本書上都講得很清楚,大家認真看就可以了。記住這麼幾點就可以了:

質心的運動只依賴於外力的合力

剛體的轉動也可以表示為只依賴於外力的合力的形式:剛體的角動量的變化率,等於合外力作用於質心處、相對於參考點產生的力矩。

質心是非常特殊的,考慮它往往能簡化問題。

剛體的動力學規律有所謂的質心運動定理、動能定理和轉動定理。剛體作平面平行運動時,相對於任何轉軸的角速度都是相同的;總能找到一個瞬時不變的點(瞬心),還有個所謂的瞬時軸定理。

上面討論角動量和轉動慣量的時候,採用的都是一些特例。真實的情況還會更複雜,比如說,角速度可以指向任意方向的,而定點轉動的角動量應該用下式來計算(這還不是最複雜的情況呢)。


此時,角動量的方向和角速度的方向沒有理由是一致的,轉動慣量會以矩陣的形式表示,也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張量(大家隨便聽聽就是了)。我們通常也就是考慮有對稱軸、對稱面的特殊剛體,用這些特例來培養自己的物理圖像和物理直覺,更複雜的問題,只能藉助於一些微擾的方法,或者求助於計算機了——當然你也要對結果保持適當的警惕,用自己的簡單模型來檢驗一下。

陀螺是最常見的剛體轉動的例子,也是任何一本力學教材都要詳細講的東西,我就不獻醜了。地球也是個大陀螺,有自轉,因為它不是完美的球體,表面還有水的流動,太陽和月亮對地球有力矩的作用,所以地球還會有章動、有進動。地球自轉的周期是1年;章動就是地球自轉軸的微小變化,其周期大約是19年,與沙羅周期的18年很接近;地球進動的周期大約是2.6萬年,這個太長了,平時很難注意到。

關於剛體,也就講這麼多了,再多就太煩人了,也超出了我們大學普通物理力學的範疇了。至於說剛體的平衡,不過就是合力為零以及合力矩為零,簡單得很。剛體不過是質點又往前邁了一步,才6個自由度,我們接下來處理的流體力學、彈性力學,每個都有無窮多個自由度,以前的學生不也都挺下來了嗎?一句話,要堅持!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PS:

說到地球的進動,其實,我們的先人是注意到這種現象的。百度百科詞條「虞喜」說: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寧,餘姚人。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歷算。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為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年)徵為博士;鹹和末舉為賢良;鹹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鑽堅研微」復薦為博士,皆不就。世為豪族,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鹹和五年(330年),根據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宋史·律曆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

這還不是最奇特的,最奇特的是我在網上看到的某個解釋。網客「泉畔人家」認為,如果虞喜關於「堯時冬至日短星昴」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倒推回去的結論就是:堯帝的時代就不是公元前兩千多年,而是公元前四千年!也就是6000年前!

「泉畔人家」很久以前就提出這個說法,大概是在cchere網站裡提出來的。最近他跑到知乎去了,他的論證在這裡。我覺得很有道理:虞喜的數據是虞喜自己查閱古籍得到的;地球的進動周期是確定的;虞喜得到的歲差50年1度的結論,而不是70年一度的天文觀測結果,那是因為他堯帝到他那個時代的時間是2700年。

當然,也還有另外兩種可能性:古籍記錄的不是堯帝時的天象,而是抄錄更古老的典籍,記錄的是更早時間的天象;再就是星座的名稱變了,但是,中國古代對天文星象的觀測記錄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種錯誤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吧。

所以說,讀書很簡單,但是從書裡讀出自己的東西,才需要真本事。「泉畔人家」好像也沒有什麼高深的學歷,也常常被當作「民科」看待,但是我覺得,他的看法還真是非常有道理的。佩服。

哦,對了,這位「泉畔人家」還有一個發現,他說,漢朝軍隊和羅馬軍隊在兩千年前交過手,漢軍大勝,這就是著名的卡萊戰役。他的推理在這裡(更多細節在cchere,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這個說法看得我將信將疑,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位老兄看書不是白看的,善於提問題、善於找證據,推理也很縝密,真是了不起的人才。

其實,讀書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拿個博士壯士烈士的學位,也稀鬆平常。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見前人所未見,想前人所未想,那才是真本事!

高手在民間!

原文連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17211.html

本文轉自科學網姬揚的博客,作者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封面圖片來自百度經驗。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相關焦點

  • 經典力學從矢量力學到分析力學
    牛頓之後,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一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做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拉格朗日、哈密頓、雅可比等人使用廣義坐標表述一個力學體系,用兩個標量函數Lagrange、函數L和Hamilton函數H取代了力、動量等矢量函數,對系統作整體的研究,提出了變分原理這一新的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分析力學的理論體系。
  • 經典力學從矢量力學到分析力學
    ,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分析力學的理論體系。分析力學不僅僅建立了一套同矢量力學等效的力學表述方法,其意義在於建立了比牛頓定律應用更廣泛、數學更簡潔、物理意義更深刻的力學基礎,而這些是通往新物理的橋梁。質點系可視為宏觀物體組成的力學系統的理想模型,例如剛體、彈性體、流體以及它們的綜合體都可看作質點系,質點數可由一到無窮。它對諸多工程技術領域的應用,更體現了其分析方法的普遍性。由分析力學研究所直接生長起來的關于振動、穩定性、陀螺、剛體與剛體系統,已經成為相當寬廣的領域。
  • 理論力學 = Theoretical Mechanics ?
    關鍵詞:分析力學,經典力學,理論力學,教學改革在理論力學課程雙語教學建設中,課程名稱的翻譯是一個需要反覆斟酌的問題。在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卷中關於理論力學詞條的基本定義為:理論力學 (Theoretical Mechanics),一般力學的一個分支,是用經過科學抽象的力學模型(如質點、剛體等)研究物體機械運動普遍規律的基礎學科。
  • 力學教學筆記之進動的陀螺:理解角動量-力矩關係
    對稱陀螺的定點轉動是個有趣的力學問題,對於理解角動量-力矩關係和剛體轉動問題都很有幫助。
  • 材料力學的基礎知識
    理論力學,研究剛體,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材料力學,研究變形體,研究力與變形的關係。材料力學 (strength of materials) 主要研究對象是彈性體。對於彈性體,除了平衡問題外,還將涉及到變形以及力和變形之間的關係。此外,由於變形,在材料力學中還將涉及到彈性體的失效以及與失效有關的設計準則。
  • 力學教學筆記之變分法:從另一種觀點來看力學
    我覺得,力學中用到的數學方法就只有三個半。首先是變分法,當然也就包括了微積分,單變量的和多變量的。變分法可以從最小功原理重新推導出整個牛頓力學,還可以推廣到光學、電磁學乃至量子力學,其實,朗道講義就是這麼做的。其次就是微擾論,當然也就包括了各種近似算法。精確解是很少的,你要知道怎麼在精確解的基礎上進行外推。
  • 清華大學833理論力學及材料力學複習計劃附參考書
    本課程負責833理論力學及材料力學。根據協議,一共80課時,每節課45分鐘,共60小時。80個課時的分配情況是:理論力學40課時,材料力學40課時。時間安排的整體思路如下:第一輪複習大概持續2-3個月,要求基本掌握所有知識點,能夠熟練解答基礎題目。在這一階段,計劃每周上兩次課,每次上課時長2小時。完成理論力學的一輪複習需要26小時,材料力學需要24小時。
  • 也談力學——基礎和前沿
    最近一個時期常聽見對力學的兩種評價:一種是力學過時了,沒什麼好研究了;另一種是力學不解決問題,時髦的說法是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不論哪一種都是力學無用論。因此,力學要被排除在基礎學科之外,研究所和大學的系要改名字,考大學不念力學,力學真的不時興了,真的無用了?實際不是如此,這裡簡單說說力學既是科學的基礎和前沿,也是工程技術的基礎和前沿。
  • 競賽推薦:理工類性價比爆表競賽——周培源力學競賽
    周培源力學競賽 本項競賽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和周培源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力學學會教育、科普工作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力學學會與一所高校協辦,並委託《力學與實踐》編委會承辦。協辦高校每屆輪換。
  • 文苑漫步:簡述理論力學
    理論力學(theoretical mechanics)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力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般力學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力學通常分為三個部分:靜力學、運動學與動力學。動力學是理論力學的核心內容。理論力學的研究方法是從一些由經驗或實驗歸納出的反映客觀規律的基本公理或定律出發,經過數學演繹得出物體機械運動在一般情況下的規律及具體問題中的特徵。理論力學中的物體主要指質點、剛體及剛體系,當物體的變形不能忽略時,則成為變形體力學(如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等)的討論對象。靜力學與動力學是工程力學的主要部分。理論力學建立科學抽象的力學模型(如質點、剛體等)。
  • 中國科學院大學2016考研《理論力學》考試大綱
    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理論力學》考試大綱   一、考試科目基本要求及適用範圍概述   本理論力學考試大綱適用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力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四) 剛體的簡單運動和剛體平面運動   剛體的平動和定軸轉動,平面運動剛體上任意點的速度和加速度表示。   (五) 質點動力學的基本方程   牛頓三個定律,質點運動微分方程和質點動力學問題的求解,質心和轉動慣量的計算。   (六) 動量定理   動量和衝量的概念,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
  • 材料力學性質的基礎認識-應變
    需要了解材料在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下的對應的反應形式,並儲備常用的材料的力學性質的知識。選擇合理的數學模型,確定最終的物理方程,這都要求我們了解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質。材料的力學性質通常是由試驗測定的。因此,力學性質分為單項加載情況下的力學特徵、單項加載卸載的力學特徵、循環加載時材料力學特徵。其中,單項加載情況下獲得的基本力學數據是比較基礎的。
  • 工程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工程力學分為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我們的生活中最簡單的東西也與工程力學息息相關。理論力學所研究的對象(即所採用的力學模型)為質點或質點系時,稱為質點力學或質點系力學;如為剛體時,稱為剛體力學。理論力學的重要分支有振動理論、運動穩定性理論、陀螺儀理論、變質量體力學、剛體系統動力學以及自動控制理論等,這些內容有時總稱為一般力學。
  • ...謀求基礎力學教學改革——力學與土木建築學院工程力學一支部...
    支部黨員基本都是力學基礎課的骨幹教師,近兩年來積極響應國家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號召,努力進行課程建設工作,取得了突出業績。張娟主持並主講完成理論力學、機械振動以及全英文工程力學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在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愛課程國際平臺等上線運行多個周期,總選修人數超過4萬人,極大的擴大了我校基礎力學課程的影響力,並在全國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 材料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 鄭州寄宿考研複習:理論力學複習大綱
    2、平面匯交力系與平面力偶系:平面匯交力系組成與平衡的幾許法和解析法、力的分化和力在軸上的投影、力對點之矩、合力矩定理、平面力偶理論、平面力偶系的組成和平衡方程。3、平面任意力系: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點的簡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靜定與靜不定的概念、物體體系的平衡、平面簡略桁架的內力計算。
  • 2019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理論力學》考試大綱
    (四) 剛體的簡單運動和剛體平面運動剛體的平動和定軸轉動,平面運動剛體上任意點的速度和加速度表示。(五) 質點動力學的基本方程牛頓三個定律,質點運動微分方程和質點動力學問題的求解,質心和轉動慣量的計算。
  • 工程力學:工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工程力學是一門將力學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專業,具有很強的理論及實踐性,通過工程建模、數值分析和實驗研究的手段,分析和解決工程中設備和結構安全運行和失效相關的力學問題。因此,工程力學專業培養具備力學基礎理論知識、計算和實驗能力,能在各種工程(如機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從事與力學有關的科研、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和力學教學工作的高級工程科學技術人才。
  • 普通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情況調研報告(1):國內非力學專業...
    年在合肥召開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對全國各類高校的力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師資隊伍、實驗室人員隊伍、教材等情況做一次全面的調研,並希望能形成一份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調研和諮詢報告。」和「全國普通高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情況調查表」。
  • 文苑漫步:理論力學的發展簡史
    力學是最古老的科學之一,它是社會生產和科學實踐長期發展的產物。隨著古代建築技術的發展,簡單機械的應用,靜力學逐漸發展完善。公元前5—前4世紀,在中國的《墨經》中已有關於水力學的敘述。古希臘的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紀)提出了槓桿平衡公式(限於平行力)及重心公式,奠定了靜力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