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去是七步,走回來也是七步。
——伏契克
學講到現在,終於可以講點新東西了。老是講質點,煩死我了。終於可以講講剛體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說物理是道,那麼質點就是一,而剛體就是三,是所有力學的基礎。
首先講講自由度。什麼是自由度?簡單地說,力學裡的自由度就是描述物體空間狀態所需要的變量的數目。
以最簡單的質點問題為例。如果質點在一根這直線上運動,那麼它就只有一個自由度,與這條直線上某個特定點(參考點,或者原點)的相對距離x(可正可負)。這個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率,就是該質點的速度,速度隨時間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
如果這個質點掙脫了鎖鏈,跑到平面上運動,這時候它就有兩個自由度了(x,y),同樣表徵了質點在平面上的位置,相應地也有速度和加速度。當然,這兩個自由度也可以用其他坐標系來表示,最常見的是極坐標系。從平面跑到三維空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質點有三個自由度了,相應的有速度和加速度,同樣也可以在柱坐標系、球坐標系或者其他坐標系裡表示出來。
位置x和速度描述了質點的所有運動(以後你們會碰到「相空間」的概念,它就是由這兩者構成的)。簡單地說,牛頓力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力決定了加速度,其他更高階的變化就不需要考慮了——不需要考慮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因為全都歸結到「力」了。
比一個質點多的東西就是兩個質點了。如果這兩個質點沒有任何關係,大家各過各的,那就是把質點問題算兩遍,沒有任何挑戰性。如果它們之間有聯繫,那麼最簡單的聯繫就是剛性聯繫了(中學物理力經常說的輕質剛性細杆),也就是說,這兩個質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那麼他們就有5個自由度了:每人3個自由度,這是6個,再減去一個限制(距離保持不變),所以是5個。
這時候可以引入「質心」的概念:這兩個質點和連接它們的輕質剛性細杆,構成了一個槓桿,槓桿的支點就是質心的位置,把質點選在質心,槓桿就有保持平衡。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描述這個雙質點系統:質心有3個自由度,輕質剛性細杆的取向有2個自由度,就像地球上經度和緯度這兩個自由度一樣。
比兩個質點更複雜的就是三個質點了。用輕質剛性細杆連接的三個質點,只有6個自由度:兩個質點是5個,增加了一個質點,多了3個自由度,但同時也多了兩個限制條件,所以再減去2,總共就是6個自由度。三個質點也有質心,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重心(如果它們的質量各不相同的話,就要考慮加權),也是這個「平面槓桿」的支點。
比三個質點更多的就是四個質點了。你還有沒有完?有完,有完,這就完了。多了一個質點,並不會多出來自由度,因為同時也增加了三個限制條件。所以,仍然是6個自由度。同理,對於剛體來說,不管是由多少個質點構成的,它也只有6個自由度——因為剛體中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都是固定不變的。
補充一點,質心的概念並不限於剛體,它仍然是所有這些質點構成的「大槓桿」的支點。
剛體有6個自由度,剛體中任意挑選的三個點就完全確定了剛體的空間位置,這6個自由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率就確定的剛體的狀態,同樣也是由牛頓定律決定的。
這6個自由度可以換個方式描述。質心有3個自由度,質心處自帶一個右手坐標系xyz,三個軸的方向也有3個自由度:隨便選個x軸,它有2個自由度;y軸必然位於和x軸向垂直的平面內,它的方向就只有1個自由度了;z軸也在這個平面內,而且和y軸平行,所以沒有新的自由度。
除掉質心以外的3個自由度還可以用所謂的歐拉角(θ,φ,ψ)來描述。歐拉角(θ,φ,ψ)描述了附著在剛體質心(其實可以是剛體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的固定坐標系xyz與某個特定參考系XYZ的相對取向。
把兩個右手坐標系xyz和XYZ的原點放在一起;xy和XY平面有一個交線(所謂的「節線」,Z×z決定其正方向N);Z和z軸之間的夾角就是θ;X和N軸之間的夾角就是φ;N和x軸之間的夾角就是ψ。可以看到,θ的取值範圍是(0,π),而φ和ψ的取值範圍都是(0,2π)。如果用個圖來說明,就很容易看明白了,但是我偷個懶,大家隨便找本《力學》看看就可以了(比如說朗道和慄弗席茲)。
好了,講完自由度,接著講剛體。
描述剛體的運動狀態,就是描述這6個自由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率。由於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問題得到了很大的簡化。
首先是質心的運動。質心的3個自由度完全決定於外力(剛體內部的相互作用力完全抵消掉了),可以用質點動力學進行完整的描述。這樣就只剩下3個自由度。換到質心坐標系,質心就是不動的原點,那麼剛體就只能繞著這個點轉動了。當然,除非全部外力之合力等於零,這個質心坐標系是非慣性系,需要考慮各種非慣性力的影響,但是,這些都是質點動力學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現在考慮剛體的轉動。轉動總是相對於某個轉動軸的(在任何瞬時都是如此,但是下一個時刻,這個轉動軸就可能變了),最簡單的轉動是定軸轉動,也就是說,轉動軸保持不變。轉動軸有2個自由度(轉動軸的方向),所以,在定軸轉動中,剛體就只剩下1個自由度了:剛體繞著轉動軸轉動的角度θ。角度隨時間的變化就是角速度。
就像平動有動能一樣,轉動也有能量,這就是轉動能。平動有慣性,轉動也有慣性,簡單的類比可以知道,質點繞軸轉動的慣性就是mr²,其中r是質點到轉動軸的距離。對於剛體來說,轉動慣量就是:
其中ρdV就是某個小小區域的質量。
不行,我這樣寫下去就成了抄書了。抄書太煩人了,我還是爭取不用公式吧。想看書的人,直接找本書看就行了,沒必要看我寫的這玩意兒。
轉動慣量依賴於剛體的密度分布,也依賴於剛體轉動軸的位置。最簡單的位置就是轉動軸通過剛體的質心,此時的轉動慣量計算就是個簡單的微積分習題,常見的剛體有條形、長方形、圓盤、圓柱、長方體、球體、甚至還有橢球體,其實都很簡單的,自己去算算就行了。對於平板剛體(完全位於xy平面),還有個簡單的公式(垂直軸定理):
你算出來此時的剛體轉動慣量了,可是,如果轉動軸變了,剛體的轉動慣量也會改變,還得重新計算,真煩人。如果轉動軸仍然通過質心,只是轉動了個方向,那麼沒辦法,你基本上只能重新算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條形的轉動慣量依賴於轉動軸於條形的相對方向,而球體的轉動慣量不依賴於轉動軸的方向。如果新的轉動軸平行於通過質心的轉動軸,就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平行軸定理)。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起初的轉動軸通過剛體質心的時候,才能應用平行軸定理。任意兩個轉動軸,即使它們是平行的,也不能從一個的轉動慣量直接得到另外一個的信息。如果有三個平行的轉動軸,知道了剛體相對於他們的轉動慣量,就可以剛體沿著平行於此三個轉動軸的任意轉動軸的轉動慣量,這是因為可以首先找到質心所在的平行軸。
原則上,你就可以算出剛體繞著任何軸的轉動慣量了。但是,還有比定軸轉動更複雜的轉動,比如說,定點轉動。這時候,只有一個點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有3個自由度。講起來比較煩了,隨便哪本書上都講得很清楚,大家認真看就可以了。記住這麼幾點就可以了:
質心的運動只依賴於外力的合力
剛體的轉動也可以表示為只依賴於外力的合力的形式:剛體的角動量的變化率,等於合外力作用於質心處、相對於參考點產生的力矩。
質心是非常特殊的,考慮它往往能簡化問題。
剛體的動力學規律有所謂的質心運動定理、動能定理和轉動定理。剛體作平面平行運動時,相對於任何轉軸的角速度都是相同的;總能找到一個瞬時不變的點(瞬心),還有個所謂的瞬時軸定理。
上面討論角動量和轉動慣量的時候,採用的都是一些特例。真實的情況還會更複雜,比如說,角速度可以指向任意方向的,而定點轉動的角動量應該用下式來計算(這還不是最複雜的情況呢)。
此時,角動量的方向和角速度的方向沒有理由是一致的,轉動慣量會以矩陣的形式表示,也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叫張量(大家隨便聽聽就是了)。我們通常也就是考慮有對稱軸、對稱面的特殊剛體,用這些特例來培養自己的物理圖像和物理直覺,更複雜的問題,只能藉助於一些微擾的方法,或者求助於計算機了——當然你也要對結果保持適當的警惕,用自己的簡單模型來檢驗一下。
陀螺是最常見的剛體轉動的例子,也是任何一本力學教材都要詳細講的東西,我就不獻醜了。地球也是個大陀螺,有自轉,因為它不是完美的球體,表面還有水的流動,太陽和月亮對地球有力矩的作用,所以地球還會有章動、有進動。地球自轉的周期是1年;章動就是地球自轉軸的微小變化,其周期大約是19年,與沙羅周期的18年很接近;地球進動的周期大約是2.6萬年,這個太長了,平時很難注意到。
關於剛體,也就講這麼多了,再多就太煩人了,也超出了我們大學普通物理力學的範疇了。至於說剛體的平衡,不過就是合力為零以及合力矩為零,簡單得很。剛體不過是質點又往前邁了一步,才6個自由度,我們接下來處理的流體力學、彈性力學,每個都有無窮多個自由度,以前的學生不也都挺下來了嗎?一句話,要堅持!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PS:
說到地球的進動,其實,我們的先人是注意到這種現象的。百度百科詞條「虞喜」說: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寧,餘姚人。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歷算。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為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年)徵為博士;鹹和末舉為賢良;鹹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鑽堅研微」復薦為博士,皆不就。世為豪族,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鹹和五年(330年),根據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宋史·律曆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
這還不是最奇特的,最奇特的是我在網上看到的某個解釋。網客「泉畔人家」認為,如果虞喜關於「堯時冬至日短星昴」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倒推回去的結論就是:堯帝的時代就不是公元前兩千多年,而是公元前四千年!也就是6000年前!
「泉畔人家」很久以前就提出這個說法,大概是在cchere網站裡提出來的。最近他跑到知乎去了,他的論證在這裡。我覺得很有道理:虞喜的數據是虞喜自己查閱古籍得到的;地球的進動周期是確定的;虞喜得到的歲差50年1度的結論,而不是70年一度的天文觀測結果,那是因為他堯帝到他那個時代的時間是2700年。
當然,也還有另外兩種可能性:古籍記錄的不是堯帝時的天象,而是抄錄更古老的典籍,記錄的是更早時間的天象;再就是星座的名稱變了,但是,中國古代對天文星象的觀測記錄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種錯誤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吧。
所以說,讀書很簡單,但是從書裡讀出自己的東西,才需要真本事。「泉畔人家」好像也沒有什麼高深的學歷,也常常被當作「民科」看待,但是我覺得,他的看法還真是非常有道理的。佩服。
哦,對了,這位「泉畔人家」還有一個發現,他說,漢朝軍隊和羅馬軍隊在兩千年前交過手,漢軍大勝,這就是著名的卡萊戰役。他的推理在這裡(更多細節在cchere,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這個說法看得我將信將疑,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位老兄看書不是白看的,善於提問題、善於找證據,推理也很縝密,真是了不起的人才。
其實,讀書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拿個博士壯士烈士的學位,也稀鬆平常。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見前人所未見,想前人所未想,那才是真本事!
高手在民間!
原文連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17211.html
本文轉自科學網姬揚的博客,作者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封面圖片來自百度經驗。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