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已經在全國半數省市啟動或實施
2014年,浙江上海第一批啟動新高考改革,2017年兩省市新高考落地;
2017年,山東、海南、北京、天津四省市第二批啟動新高考改革,2020年四省市新高考落地;
2018年,河北、廣東、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重慶等8省市第三批啟動新高考改革,2021年,8省市新高考將落地實施。
新高考最大的亮點,就是給予考生最大程度的考試選擇權,給予高校最大程度的專業招生選擇權,而這兩個選擇權的實現,是通過考試科目自主選擇來實現的。
在選科中,有諸多的博弈思路,李老師已經在2019年10月以來的諸多文章中,做了深入的解析,今天回答一部分家長提出的關於選科人數對等級賦分影響的疑問。
本文所闡述分析,基於山東省的新高考政策和賦分制度,特此說明。
選科問題,是新高考最為重要的問題,選科不僅決定分數,還決定所能報考的專業
從首輪改革省份開始,到山東省2017級學生的選科,有一個觀點,既然等級賦分制下,考生某科的賦分,取決於考生的位次在本科目所有考生的百分比,那麼增加分母,百分比值是不是就可以變小,也就是考生的相對位置,能夠靠前?
這變成了一個數學問題,分子不變,分母變大,那麼,分數值變小,名次佔比變小,位次前移,所得賦分就變高!
似乎沒有毛病!我之所以用黑體加重上述結論,是讓您便於回頭再來審視這個數學問題的條件。
影響賦分的根本因素是考生在所選科目群體中的名次佔比
基於上邊這個認識,很多考生對於物理等科目,出於選擇人少而放棄,對於地理等科目,出於選擇的人多,而選擇;
同樣基於上邊這個認識,浙江省出現了很多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報名高考,選擇與孩子一樣的科目,目的也是增大分母!
結果果真湊效麼?其實,很簡單!往下看!
重新複製一下上邊的數學原理:分子不變,分母變大,那麼,分數值變小,名次佔比變小,位次前移,所得賦分就變高!
這個數學論述,沒有錯,這是小學的數學問題。
但是,我們要注意其條件:分子不變!-------果真分子不變麼?
比如地理學科,選科前,某考生小明在全省60萬考生中,佔據30萬名,名次百分比是50%;那麼,(1)如果山東省該級考生有30萬人選考地理,小明的名次佔比應該是多少?(2)如果增加10萬人,共計40萬人選考地理,小明的名次佔比又是多少?
上述問題的第一問:小明的名次佔比應該是多少?我們怎麼算?我們採用假設的方法來解決。
假設從60萬減少到30萬人,減少的都是排在小明之前的,那麼小明會在前1%,這可能麼?學習比你好的,都給你讓路?這顯然不可能!
假設減少的都是排在小明之後的,這同樣也是不可能的!
在同一個規則指導下的選擇問題,在幾十萬人範圍內的選擇問題,就不能用一個班級來解答了。因為它符合社會現象,同樣符合統計學規律!
你必須接受這樣的統計學結論:在十幾萬、幾十萬人的選擇中,所減少和增加的,遵循抽樣規律,也就是說,增加或減少的選科人數,是均勻分布在各個百分比段中的。這樣的減少或增加,保證了考生的名次佔比維持不變,增加或減少時,考生的名次值,發生變化,而非不變!
換句話說,你一廂情願的以為,增加的那些考生,都排名在你的後面,給你充當分母,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選科人數越多,越有利於賦分,是不正確的!
【一個例外】所謂的爸爸媽媽報名高考,如果交白卷的話,肯定是增大了分母,拉低了百分比值,增加了賦分,但這樣的影響,同樣對於十幾萬考生、幾十萬考生的選擇中,影響甚微!
選擇人數多的,可能會成為競爭的炮灰!
選科人數越多,越不利於專業報考。
因為新高考不分文理科,自主選擇,在給予學生充分選擇權的同時,也給予了招生學校和專業,充分的人才選拔選擇權。
教育部和各省市,都出臺了專業招生對選考科目的要求。不符合某學校某專業選考要求的,將無法報考該學校該專業。
選擇同一科目的在對該科目有要求的專業招生中,形成了競爭關係。選擇該科目的人越多,競爭力越大!
同理,選科人數少的科目,對於該科目有要求的專業報考中,競爭力就越小。
從2020年山東首屆新高考看,低分段選擇物理的考生,在本科錄取中,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
偏文考生,除了政治,是選擇比較多的。有一部分考生的想法就是,有藝體類考生墊底,這部分藝體類考生,平均成績普遍低,排在中下遊的居多。無形中會抬高非藝體類考生的賦分。
但是,李老師必須告訴你如下幾點誤讀:
一、並非藝體類考生都去選擇偏文科目。
二、從本科升學率來看,藝體類考生要考取本科,所需成績也不低,這些學生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低。
三、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考生和家長逐漸成熟,對賦分制把握清晰,藝體類考生,也是從個人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自己佔優勢的科目,並非都一味地選擇偏文科目。
四、從學習特點來看,偏文的科目,需要不斷的重複記憶,學習壓力並不輕鬆,很多考生和家長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